基于突发性水源污染的安全保障体系研究

2013-09-11 02:19
治淮 2013年1期
关键词:突发性水厂水源

张 云

基于突发性水源污染的安全保障体系研究

张 云

饮用水安全关系着南通市可持续发展及社会安定和人民生活的需要,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城市供水水源的不安全因素增多,应急供水及突发性水源污染的高发态势仍将存在。一旦出现供水危机,将造成很大的经济损失。因此,结合水资源环境的现状和水资源特点,建立突发性水源污染的城市应急供水保障体系,确保城市饮水安全,是每个城市必将长期面临的挑战。

1 城市应急供水原因的识别

城市应急供水原因的识别要从产生供水危机的原因、供水危机对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可能影响程度两个方面来加以识别。南通市城市应急供水的原因主要来自以下方面:

(1)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南通市滨江临海,水资源条件相对优越。长江是南通市的主要过境水,也是南通市的主要供水水源。但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由于无水库、湖泊等蓄水设施,全市水资源开发利用主要依靠河网调节,河道调蓄能力有限,且全市沿江各闸自流、沿江受潮汐变化影响,引水保证相对较低,全市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呈现季节性工程缺水。

(2)突发事件复杂多变,具有不确定性。因突发事件引起的应急供水,主要是自然灾害、供水设施损坏、突发污染事故等原因造成取水受阻、水厂停运等。突发性供水事件复杂多变,在时间和空间上具有不确定性,对城市供水安全造成威胁。

(3)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环境治理滞后造成水源地水体污染。大多数废水未经处理或处理不达标直接排入江河湖库等自然水体,特别是水源一、二级保护区内的排污口尚未得到有效管理,成为饮用水源的污染主因。

2 突发事件的分级

根据《南通市突发供水事故应急预案》根据供水事故所造成的影响和紧急程度,将供水事故分为四个级别:Ⅰ级(特别重大)、Ⅱ级(重大)、Ⅲ级(较大)、Ⅳ级(一般),预警颜色分别为红色、橙色、黄色和蓝色。

应急供水坚持“属地为主、重点保障”的原则,在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加强部门间的合作,针对不同供水危机事件按照预警级别,分级采取相应的应急预案。通过合理调度,尽可能保障所有用户有序用水。在无法保障全部用户用水时,应按照应急供水优先次序保障各类供水。应急供水的优先级别为:①满足生活用水;②依次满足副食品生产用水和重点工业用水③农业用水。

3 应急供水方案

3.1 应急供水规模

应急供水应满足特大事故造成的最不利情况(极端应急状态)下的城市基本要求,遵循优先供水、经济合理的原则,不考虑高峰用水。

南通市应急供水规模121.3万m3/d,其中南通市区水厂80.0万m3/d,海安水厂5.0万m3/d,如皋水厂10.0万m3/d,通州水厂7.5万m3/d,海门水厂10.0万m3/d,启东水厂5.0万m3/d,如东地下深井水3.8万m3/d。

3.2 应急水源

根据相关规划的必选与评价,南通市区水厂应急水源为通吕运河,以海港引河、园林路为通道,在啬园路狼山水厂分厂两根DN2000浑水管处建应急取水泵站;海安水厂应急水源为新通扬运河,如皋水厂应急水源为如海运河,通州、启东水厂应急水厂为通吕运河,海门水厂应急水源为长江东匡河,如东水厂应急水源为地下深井水。

3.3 突发性水源污染事件应急措施

饮用水源污染事故应急工作遵循以人为本、预防为主的方针,坚持统一领导、分级负责、反应及时、措施果断、依靠科学、部门协作的原则。

饮用水源发生突发性污染事故后,应立即启动应急管理系统,其模式见图1。水处理专家和应急工作人员应该按照应急管理流程展开工作,尤其要把握好危险评价工作。对确实影响供水安全的污染事故应立即启动应急预案,对用水户和下游用水单位发出警告,积极采取措施处理水中的污染物。自来水厂应根据污染物的浓度和自身的处理能力决定是否关闭取水口。

当水源地污染非常严重、水体含污量已经大大超过水体的自净能力,大部分水源水质指标超过《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Ⅲ类限值,有较明显的异臭、异味或突然发生严重影响社会公众健康的事件时,应采取以下措施:

(1)自来水公司供水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指挥部立即运转,评估为严重水质污染突发事件的,自来水公司应急处理指挥部紧急向主管部门和市政府汇报。

(2)政府根据突发事件应急处理的需要,对水厂、水源地及供水点等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若发现毒性很大且很难处理的污染物已经进入自来水厂的处理设施,则应立即关闭取水口或地下取水井;若有毒污染物的浓度在自来水厂可以处理的能力范围内,可采取有限制的取水方案,并保证处理后的水质安全;若污染事件发生在上游取水口,应允许适当延迟关闭取水口的时间,并在这段时间内加强水质监测,做好污染物的示踪工作,警告下游取水口做好应急准备。

(3)进一步加大检测频次和检测项目,掌握水污染变化动态,在做好自检的同时,与环保、卫生、水利等检测机构组成严密的水质监测网络。

(4)通过各种公共媒体,发布紧急通告,市区立即停止一切生产、生活用水,并随事态发展发布滚动播报。

(5)遭受突发水源污染事件的水厂,立即启用应急水源;经卫生、环保部门确认水源水污染物或毒物毒性已经消除后,供水系统全面恢复正常。

4 城市应急供水保障体系建设

4.1 强化法治手段,进一步加强日常预防预警机制

依法行政、加强立法、严格执法是饮水安全的重要保障。加强法治,必须要严格执法,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加强水污染控制、保护水源安全是饮用水水质安全保障的基本对策和治本措施。

预防工作应当坚持着眼于应对当前、考虑长远的原则,通过强化预警监测能力建设,加快实施对集中式饮用水源地突发性事件的有效控制和生态修复,改善饮用水源地取水口水质。

4.2 建立水源地突发事件的风险评估机制

在城市应急供水危机的预防管理中,应对各种潜在的供水风险进行分析和评估,包括危机的性质、特点及规律等。城市应急供水安全保障体系要突出预警性,针对可能出现的各种应急供水情况、可能存在的安全隐患和薄弱环节进行细致全面的检查和评价,有针对性地制定突发事件引起的应急供水保障方案和措施。

4.3 完善城市应急供水预案

建立和完善监测和预报系统,及时掌握水资源供需状况,提高预测供水危机的能力。建立城市应急供水指挥系统,突发性事件一旦发生,供水应急指挥领导小组和有关专家组应立刻开展应急供水处理工作,进行时间动态监视、跟踪评估,选择应急供水的具体方案。

根据应急类型的不同,确定应急供水的最优分配方案。在城市供水水源严重短缺时,实行控制性供水,建立应急供水秩序。除尽可能保证对社会和国民经济具有重大影响的部门供水外,全面压缩其他部门的需水要求,实行限量定时供水措施。

4.4 健全水质安全监测体系

水质监测是控制净水过程、正确评价水质、及时发现问题、采取相应措施和衡量措施效果的重要手段。加强水质监测并及时反馈,是水质安全保障的前提。

建立实时、快速、准确、自动的水质监测系统,对水源、管网水、二次供水进行在线监测,实现数据网络传输,能够达到饮用水水质现状快速反应,随时注意水质变化情况。加大水质监察工作,依据有关法规开展水质监督检查工作,有利于提高供水安全可靠性。

4.5 建立信息发布机制

解决城市供水危机的应对策略,应当把重点放在新的社会合作机制方面,以社会信任和社会团结化解共同的危机。健立和完善信息发布机制,预警信息的发布、调整和解除可通过广播、电视、报刊、通信、信息网络、报警器、宣传车或组织人员逐户通知等方式进行,对老弱病残孕等特殊人群和警报盲区应当采取有针对性的公告活动。

5 结语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城市人口数量不断增加,突发性水源污染发生的几率越来越大,由此产生的社会影响也显著提高。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应积极面对供水的压力与挑战,未雨绸缪,切实做好水资源的管理工作,制定全面的应急预案,确保城市供水安全

江苏省水文水资源勘测局南通分局 226006)

猜你喜欢
突发性水厂水源
某水厂源水铁锰超标处理试验研究
给水厂工程清水池的设计总结
水厂液晶幕墙系统建立和应用
人性化护理在治疗突发性耳聋中的应用及效果
次氯酸钠自动精密加药系统在乡镇水厂中的应用
不能耽误的急症:突发性耳聋
水源探测器
南水源头清如许
不能耽误的急症:突发性耳聋
不同类型突发性耳聋的临床疗效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