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生态文明建设与评价的理论思考

2013-09-15 06:19赵景柱
生态学报 2013年15期
关键词:指标体系内涵文明

赵景柱

(中国科学院城市环境研究所,厦门 361021)

1 生态文明的概念、内涵及相关概念辨析

1.1 生态文明的概念与内涵

关于生态文明的概念与内涵,人们已经对其进行了深入、系统的分析和研究,并提出了很多富有启发的思想和观点。

从人类文明形态或人类社会文明进程的整体角度出发,生态文明是指具有保持和改善生态系统服务,并能够为民众提供可持续福利的文明形态。进一步从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和内涵分析,生态文明实质上就是指能够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文明形态。

基于这样的理解,生态文明涉及到两个核心要素,即生态系统服务和福利。

一般认为,生态系统服务(ecosystem services)的概念是由美国Gretchen C.Daily于1997年正式提出的,其英文原文是“Ecosystem services are the conditions and processes through which natural ecosystems,and the species that make them up,sustain and fulfill human life.”[1]。这一概念的中文翻译有很多版本,如果从英文原意直接翻译,其中文表述应为:生态系统服务是自然生态系统及其所属物种支撑和维持人类生存的条件和过程[2]。

福利通常指收入和财富给人们带来的效用,即人们的需求得到满足的程度。效用一般是指人们通过消费、享受闲暇和公共参与等使自己的需求得到满足的一个度量,它是人们主观对客观的感受、反应和评价。可持续福利是指福利不随时间的推移而减少。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认识的不断深化,“收入”和“财富”也被人们不断赋予新的内涵,同时人们需求的内涵也在不断丰富,即从单一的经济内涵发展到包括经济、社会、政治、环境、公平、正义等方面的内容,亦即从比较狭义的福利概念发展成为比较广义的概念。需要指出的是,人们的需求是一个内涵不断丰富的系统。

1.2 几个容易混淆的概念

在使用生态系统服务(ecosystem services)这一概念时,由于各种原因,经常出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生态服务”、“生态服务功能”等不够规范的表述方式。按照其原意进行表述,即“生态系统服务”比较合适。

另外,永续发展、持续发展和可持续发展这三个词是同一个意思,它们都是译自英文 sustainable development。中国台湾把sustainable development译为“永续发展”,之后一直采用“永续发展”这一中文表述方式。“持续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是中国大陆关于sustainable development的中文表述方式。

“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World Commission on Environment and Development)于1987发表了《我们共同的未来》(Our Common Future)这份重要报告[3],这一报告的中文版本采用的是“持续发展”一词。而1992年6月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的各种文件的中文版本采用的是“可持续发展”一词,所以在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前中国大陆采用的都是“持续发展”一词。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以后,我国在制订《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的过程中,根据外交部的建议,正式采用“可持续发展”的表述方式。在此以后,一般不再使用持续发展的表述方式。

2 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容

作为一种人类文明形态,生态文明与其它人类文明形态一样,有着与其相应或支撑其存在和发展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环境等基本条件。对于现代社会而言,特别是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这些内容或要素是不断相互交叉和相互融合的,很难划清它们之间的界限。当然,为了实际工作的需要,还是要以某种方式对它们进行界定。

人类文明形态是就人类总体而言的,每一种人类文明形态在世界各地或在每一个国家的不同地区表现的形式或发展进程也不是完全一致的。

根据生态文明的内涵,结合我们国家现阶段总体发展水平和可以预见的未来发展进程以及我们目前的实际工作,同时避免模糊或混淆生态文明与生态建设(或环境建设)的概念及其相互关系,可以把以下五个方面工作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现阶段的主要内容,即环境建设、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

关于环境建设、生态建设、生态环境建设的概念和内涵,人们对其有着不尽相同的理解,甚至在同一篇文章或同一个报告里同时使用这些概念。从生态系统服务的角度分析或从广义上理解,它们所要包含的内容基本上都是为了改善和提高生态系统服务而开展的各方面工作。相对比较统一地使用这些概念更有利于人们开展这方面的工作,特别是更适合于生态文明建设的工作。为了避免生态文明与其建设内容的混淆,采用“环境建设”来表述这方面的内容可能比较稳妥。

3 生态文明建设的评价

生态文明建设是一个涉及到各个方面、长时期的过程。

生态文明建设的评价与其它评价不同,其评价目的是要反应或体现出在生态文明建设的进程中人们对其所处社会的总体感受或满意程度,从中发现不足和问题,进而来不断完善我们的工作。

由于生态文明建设评价内容的丰富性,很难用一个或几个指标对其进行评价。因此需要构建基本能够反映生态文明建设主要内容的指标体系。评价工作不仅要分析构成指标体系的每一个指标实际结果本身的情况,更主要的或最重要的是分析人们对每一个具体指标实际结果的感受和满意程度。

为了从总体上分析和把握生态文明建设进程的情况,也需要把上述单一的满意程度耦合起来,构建一个综合满意度指标。

生态文明建设评价与可持续发展评价本质上是一致的。人们在研究可持续发展评价问题的过程中,取得过一些进展和初步的结果[4-5]。可以在这些已有的评价理念、评价框架、评价方法的基础上,对其进行改进来构建生态文明评价框架。为此,本文提出两个评价框架,即基本评价框架和趋善化模型评价框架。

3.1 基本评价框架

设指标体系由n个指标构成,用指标向量表示指标体系,即指标体系为

其中,Xi(t)(i=1,2,…,n;t为时间)表示第i个指标在时间t的数值。进一步设fi( Xi(t))为人们对Xi(t)(i=1,2,…,n)的满意程度。为了便于比较,可以采用单位化的方式使得

单位化的方法很多,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采用合适的方法对fiXi(t)( )进行单位化。fiXi(t)( )=0表示对这一指标最不满意,fiXi(t)( )=1表示对这一指标最满意。

于是可以得到满意程度向量F(t),即

在生态文明建设进程中,每一个指标在指标体系中的重要程度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生变化。为此,设P(t)为指标体系在时间t的赋权向量,即

其中,pi(t)表示第i个指标在时间t在指标体系中的权重。

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构建能够表征综合满意度的指标。设F(X(t),P(t))为时间t的综合满意度,可以用如下函数来表征综合满意度,即

对公式(5)进行分析,可以发现

F(( X(t),P(t))=0表示从总体上最不满意的情况,F ( (X(t),P(t))=1表示从总体上最满意的情况。

公式(3)中的每一个分量表征的是生态文明建设进程中人们对相应指标的满意情况,公式(5)中F(( X(t),P(t))表征的是生态文明建设进程中人们对总体情况的满意程度。

3.2 趋善化模型评价框架

趋善化模型评价框架是在基本评价框架基础上,通过构建趋善化模型对生态文明建设进程进行评价。这一模型主要特点是突出生态系统服务的约束性地位,同时考虑如何尽可能提高人们的综合满意度。

首先设Y(t)是表征生态系统服务在时间t的状况的指标向量,它由m个指标组成,即

由指标向量Y(t)可以构建一个表征生态系统服务的m维空间函数,记为E( Y (t))。构建E( Y (t))有多种形式,它可以采用物质量形式或价值量形式,也可以二者兼而有之,具体评价过程中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确定 E( Y (t)) 的形式[3]。

在此基础上,可以按如下形式构建生态文明评价的趋善化模型

其中,Δt为时间增量,Mel是能够体现趋善化思想的英文meliorize的字头。趋善化模型的目的主要是在保持和改善生态系统服务的同时通过过程调控尽可能提升综合满意度。同时,在建立这一趋善化模型时,要考虑到X(t)中含有Y(t)的部分指标,同时还要考虑到X(t)内部指标之间的相互关系、Y(t)指标内部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X(t)指标与Y(t)指标之间的相互关系。

在公式(5)和趋善化模型(8)中,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建立综合满意度函数。为叙述方便起见,采用了作者建立的综合满意度函数。

趋善化模型评价框架采用了优化思想的精髓,同时避免传统优化方法的不足,它强调和体现过程及过程运行中的调控和不断趋善,追求的目标不是单一或某一阶段的优化,而是强调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与作为生态文明建设最根本的物质基础(生态系统服务)的同步交叉相互协调,它涉及到很多相关的模型群构建技术和过程调控知识,所以趋善化模型评价框架比基本评价框架要复杂很多。

生态文明建设的评价指标体系构建、评价方法及评价机制建立等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也是一个比较复杂的系统工程和不断完善的动态过程。在实际工作中还需要进行指标体系的信度和效度分析及其它相关方面的工作。

4 生态文明建设的保障体系

生态文明的内涵表明,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全社会的参与和全方位的保障。目前突出地要做好以下四个方面的工作。

(1)以理念创新带动和促进全面创新

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在实践、理论、制度、科技、文化、管理等方面进行全面的创新,但我们认为最重要的是理念创新,包括思想、观念、意识、视野等。不能从目前的认识水平和分析视角上去理解生态文明,而是要用全新的理念去分析、理解和思考生态文明及其建设问题。只有理念创新,才能够带动和促进全面创新。

(2)生态文明应成为各级领导和管理者治国理政的核心理念

各级领导和管理者治国理政的核心理念决定了国家和社会的未来走向。各级领导和管理者将生态文明建设作为治国理政的核心理念,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最根本保障。

(3)强化公众生态文明意识

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公众的积极参与,只有全社会公众的积极参与才能使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得以实现。公众的生态文明意识是公众积极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前提,所以应通过各种有效途径和有效形式不断提升和强化公众生态文明意识,进而促进公众融入和全面参与生态文明建设。

(4)不断地建立和完善生态文明建设体制机制

生态文明建设要求有与其相适应的的制度、体制和机制。只有建立完备有效的管理体系、政策体系、考核激励体系、法律法规体系,才能够从制度、体制和机制上保障生态文明建设。

[1] Daily GC.Natures Services:Societal Dependence on Natural Ecosystems.Washington DC:Island Press,1997:365-375.

[2] Zhao J,Xiao H,Wu G.Comparison analysis on physical and value assessment methods for ecosystem services.Chinese Journal of Applied Ecology,2000,11(2):290-292.

[3] World Commission on Environment and Development.Our Common Future.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7.

[4] Zhao J.Theoretical analysis o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2).Ecological Economy,1991,5(3):6-10.

[5] Zhao J.Theoretical pattern and its melioration model of sustainable use of resources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human society.China's First Youth Academic Symposium.Beijing:China Science & Technology Press,1992:579-583.

参考文献:

[2] 赵景柱,肖寒,吴钢.生态系统服务的物质量与价值量评价方法的比较分析.应用生态学报,2000,11(2):290-292.

[4] 赵景柱.持续发展的理论分析(续).生态经济,1991,5(3):6-10.

[5] 赵景柱.资源永续利用-人类持续发展理论模式及趋善化模型.中国首届青年学术年会论文集(理科分册).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579-583.

猜你喜欢
指标体系内涵文明
请文明演绎
活出精致内涵
理解本质,丰富内涵
漫说文明
挖掘习题的内涵
层次分析法在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指标体系中的应用
对不文明说“不”
供给侧改革指标体系初探
要准确理解“终身追责”的丰富内涵
文明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