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琥宁注射液与利巴韦林治疗儿童急性上呼吸道感染临床研究

2013-09-16 04:39肖红亮
中国实用医药 2013年25期
关键词:利巴韦体温组间

肖红亮

炎琥宁注射液与利巴韦林治疗儿童急性上呼吸道感染临床研究

肖红亮

目的 探讨并比较炎琥宁注射液与利巴韦林治疗儿童急性上呼吸道感染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本院儿科2011年4月至2012年12月收治儿童急性上呼吸道患儿12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利巴韦林组和炎琥宁组,每组各60例;其中利巴韦林组患儿采用利巴韦林静脉滴注治疗,炎琥宁组患者则采用炎琥宁静脉滴注治疗;比较两组患儿临床改善总有效率,治疗前后体温、退热及咳嗽消失时间等。结果 利巴韦立组和炎琥宁组患儿临床改善总有效率分别为80.0%,96.7%;炎琥宁组患儿临床改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利巴韦林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治疗前体温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儿体温较治疗前均显著下降,且炎琥宁组患儿下降程度明显优于利巴韦林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炎琥宁组患儿退热及咳嗽消失时间均明显少于利巴韦林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与利巴韦林治疗相比,炎琥宁注射液与利巴韦林治疗儿童急性上呼吸道感染临床效果确切,可有效改善临床症状、体征,降低体温,缩短病程,具有临床推广使用价值。

炎琥宁注射液;利巴韦林;儿童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疗效

儿童急性上呼吸道感染作为儿科常见病与多发病之一,患儿主要临床表现为发热、鼻塞、流涕、咳嗽及扁桃体肿大,伴有或不伴有白细胞水平下降[1,2]。流行病学研究显示[3],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约占儿科门诊就诊例数60%~70%。临床传统抗病毒药物治疗效果不佳[4],如何有效提高临床疗效、缩短病程已成为医学界关注的热点。笔者选取山东省鄄城县人民医院儿科2011年4月至2012年12月收治儿童急性上呼吸道患儿120例,分别采用利巴韦林和炎琥宁注射液静脉滴注治疗,比较两组患儿临床改善总有效率,治疗前后体温、退热及咳嗽消失时间等,临床效果确切,探讨并比较两者治疗儿童急性上呼吸道感染临床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儿科2011年4月至2012年12月收治儿童急性上呼吸道患儿120例,均符合吴瑞萍,胡亚美,江载芳主编《诸福棠实用儿科学》临床诊断标准[5],且排除治疗前应用激素类药物者。入选患儿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利巴韦林组和炎琥宁组,每组各60例:利巴韦林组中男37例,女23例,平均年龄(3.6±0.5)岁;炎琥宁组中男35例,女25例,平均年龄(3.5±0.5)岁。两组患儿在年龄、性别及病情严重程度等临床资料方面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治疗方法 两组患儿均给予常规西医对症治疗,包括纠正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紊乱,退热及充足营养等;利巴韦林组患儿加用利巴韦林10 mg/(kg·d)静脉滴注治疗;炎琥宁组患儿则加用炎琥宁注射液15 mg/(kg·d)静脉滴注治疗。

1.3 疗效评定标准 根据姚静婵等拟定儿童急性上呼吸道感染临床疗效评价标准[2]进行判定,分为显效、有效及无效3级;主要评价内容为治疗72 h后,鼻塞、流涕、咳嗽、咽部充血等临床症状体征及体温恢复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选择SPSS 15.0为统计学处理软件,其中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儿临床改善总有效率比较 利巴韦立组和炎琥宁组患儿临床改善总有效例数分别为48例,58例,临床改善总有效率分别为80.0%,96.7%;炎琥宁组患儿临床改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利巴韦林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儿临床改善总有效率比较(n)

注:P<0.05。

2.2 两组患儿治疗前后体温比较 利巴韦林组和炎琥宁组患儿治疗前体温分别为(39.57±1.73)℃,(39.42±1.66)℃;两组患儿治疗前体温分别为(37.95±1.37)℃,(37.04±1.19)℃;两组患儿治疗前体温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儿体温较治疗前均显著下降,且炎琥宁组患儿下降程度明显优于利巴韦林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儿治疗前后体温比较(℃,±s)

注:P<0.05。

2.3 两组患儿退热及咳嗽消失时间比较 利巴韦林组和炎琥宁组患儿退热时间分别为(2.33±0.73)d,(1.82±0.46)d;利巴韦林组和炎琥宁组患儿咳嗽消失时间分别为(2.95±1.08)d,(2.24±0.79)d;炎琥宁组患儿退热及咳嗽消失时间均明显少于利巴韦林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儿退热及咳嗽消失时间比较±s)

注:P<0.05。

3 讨论

儿童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是指儿童鼻、咽及喉部等上呼吸道系统急性炎症;主要致病原因为病毒感染,约占感染患儿数80%~85%。儿童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如控制不及时,因未发育成熟的机体免疫系统,可导致肺部及心脏炎症,危及生命安全。利巴韦林作为临床常用抗病毒药物之一,治疗效果确切,但近年来研究显示其诱发贫血及白细胞下降风险较高,故临床应用受限。而炎琥宁注射液是一种新型中成药针剂,其主要药理成分为穿心莲内酯及衍生物;现代药理学研究显示,其能够有效延缓体温升高,促进炎症吸收,拮抗病毒侵入分裂及胞内复制;同时炎琥宁对于增强体液免疫,加强巨噬细胞吞噬功能的作用亦被证实。本次研究结果显示,利巴韦立组和炎琥宁组患儿临床改善总有效率分别为80.0%,96.7%;炎琥宁组患儿临床改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利巴韦林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利巴韦林组和炎琥宁组患儿治疗前体温分别为(39.57±1.73)℃,(39.42±1.66)℃;两组患儿治疗前体温分别为(37.95±1.37)℃,(37.04±1.19)℃;两组患儿治疗前体温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儿体温较治疗前均显著下降,且炎琥宁组患儿下降程度明显优于利巴韦林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利巴韦林组和炎琥宁组患儿退热时间分别为(2.33±0.73)d,(1.82±0.46)d;利巴韦林组和炎琥宁组患儿咳嗽消失时间分别为(2.95±1.08)d,(2.24±0.79)d;炎琥宁组患儿退热及咳嗽消失时间均明显少于利巴韦林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与利巴韦林治疗相比,炎琥宁注射液与利巴韦林治疗儿童急性上呼吸道感染临床效果确切,可有效改善临床症状、体征,降低体温,缩短病程,具有临床推广使用价值。

[1] 边明.炎琥宁冻干粉针剂治疗小儿急性上呼吸道感染160例疗效观察.哈尔滨医药,2006, 16(5):3.

[2] 郝宝生.炎琥宁与利巴韦林治疗小儿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疗效比较.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0,19(2):193-194.

[3] 闫风云,庞凤英.注射用炎琥宁联合病毒唑治疗儿童急性上呼吸道感染伴发热疗效观察.河北医药,2007,29(8):843-844.

[4] 马骏,鲍书琴.注射用炎琥宁治疗小儿支气管肺炎疗效观察.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4,13(1):64-65.

[5] 吴瑞萍,胡亚美,江载芳.诸福棠实用儿科学·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6:1143-1144.

274600山东省鄄城县人民医院

猜你喜欢
利巴韦体温组间
达格列净对预混胰岛素治疗血糖控制不达标的2型糖尿病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研究
体温低或许寿命长
体温小问题,引出大学问
体温值为何有时会忽然升高?
数据组间平均数、方差关系的探究
利巴韦林:服用之前要三思
利巴韦林 服用之前要三思
要背沟,不要“虎背熊腰”
更 正
老年人的体温相对较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