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漆画艺术性与工艺性的关系

2013-09-25 06:40
关键词:工艺性漆画艺术性

徐 涛

(东华理工大学艺术学院,江西抚州 344000)

当一件纯艺术作品被赋予很强的工艺制作性能的时候,往往在其艺术性与工艺性之间会产生矛盾。怎样解决这一对矛盾,便顺其自然成为艺术理论研究者的一项重要的课题。漆画艺术作品就是这样。作为一个新兴的、独立的画种,艺术性和工艺性之间的关系在漆画艺术创作者中有着不同的观点。单纯强调艺术性,便容易丢失漆画艺术作品的独特性和工艺美。而单纯强调作品的工艺性,便会使漆画艺术作品流于俗套,失去作为纯艺术作品的艺术感染力。当下漆画艺术理论界仍未能从根本上解决二者之间的关系问题。笔者试图探讨漆画发展的现状,以艺术审美心理和现象美学为理论根据,对漆画艺术作品的艺术性和工艺性的关系进行一些粗浅的探讨。

1 当代漆画的发展梗概

中国漆画作为一个独立的画种,自上个世纪产生以来,就面临着两方面的问题:一是它来自传统漆工艺,有工艺传承的属性;二是它也是纯艺术作品,也要被观众欣赏,也需要接受审美的批判,也需要具有艺术表现力。漆画与油画、国画相比而言,绘制工艺相对复杂,而人们对漆画审美的需求,并不比其他画种少。正是漆画具有艺术性和工艺性的双重属性,对创作者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怎样处理作品的工艺和作品的感染力之间的关系,一直是漆画艺术家思考的问题。

1.1 建国初期,漆画注重工艺性

漆画作品发展的初期,也就是刚刚建国不久。它脱胎于漆器,受漆器制作工艺影响,偏向于工艺技巧与制作,注重的是装饰效果。当时的漆艺家如沈福文、乔十光等老一辈漆艺大师根植于传统漆文化,借鉴吸收越南磨漆画的经验,把漆器的技巧用于二维平面空间,是他们最重要的贡献。由于古代漆器的风格样式装饰因素较多,工艺技巧要求很高,而且这种工艺技巧略带有某种神秘性色彩,挖掘和发现传统的漆工艺本身的工作也是庞大的。故从漆器到画的转变多少会侧重于作品的工艺性。因此,这个时期漆画作品,对漆画材料、技法研究颇多,对艺术性的探讨缺少良好的环境与空间。研究漆画者少,作品的艺术形式比较单一。

1.2 改革开放,漆画工艺性与艺术性并进

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漆画作品的形式新颖且多样,艺术语言更为丰富。对艺术性的表达既不脱离生活本身,又有强烈的形式感。如第六届美展郑力为的漆画作品《拉网》,黑红色块形式关系非常吸引人,视觉冲击力强烈。在此之后的第七届全国美展中,又出现了很多的优秀漆画作品。他们共同的特点是,保持漆画的工艺之美,在艺术性上有的作品反应生活,有的作品表现抽象与构成美,有的作品追求意境。

2002年首届全国漆画展在漆画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漆画作品形式、题材、内容相对比较丰富,一些获奖作品如陈金华老师的《大年》,在工艺制作方面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一方面技术精进,另一方面拓展了漆画制作技巧与方法。在艺术表现力方面也显示出深厚的功底。传统的色彩、传统的风俗,又不失现代感与时代感。工艺性和艺术性方面完美的结合在一起。首届漆画展,标志着漆画艺术的基本成熟。是对漆画工艺与艺术相结合的这样一个画种的肯定。当然,从整体漆画作品来看,艺术性更多的是类似于装饰画、国画、油画效果。漆画本身语言还不足。

2007年的第二届全国漆画展是漆画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盛宴,涌现许多新人新作,作品形式新颖,工艺讲究。有的作品工艺技巧本身达到了一定的高度,比如黑龙江张泽国老师指导的一些蛋壳表现白雪为题材的漆画,南方表现人物的肌理压印,还有对传统堆漆淋漓尽致的表现。也有一些相对个性的作品,它们削弱漆画的工艺,以不推光,不打磨直接表现艺术效果,十分精彩。以画面艺术效果为目的,是对漆画作为“画”的全新解读。本次展览不论工艺还是艺术性都有了多元化的视角。漆画艺术正在走向一个多元化发展的局面,这种多元化包含着不同的艺术观、风格流派、形式手段,它们同时并存、互相影响、各领风骚。

2 基于“现象美学”及“完形心理学美学”的漆画艺术性与工艺性的关系分析

作为一件当代艺术作品,应具备明显的民族特色,开放性与时代特色。本文没有以中国传统美学范畴为出发点来探讨的原因是,漆画艺术应具有吸收东西方文化理念,兼收并蓄这样的特性。另外中国传统美学范畴庞大,也需要有深厚的文化功底作为依托。现象美学是站在观众角度看问题的;心理美学是站在艺术家角度分析问题的。以这两个美学流派为理论根据,来探讨漆画的双重属性,相得益彰[1]。

2.1 漆画的双重属性基于现象美学观点的分析

现象美学注重审美经验的分析,是对艺术现象的研究,属于当代西方美学。法国当代著名哲学家、现象学美学代表米凯尔·杜夫海纳的观点认为,艺术作品与审美对象是有区别的,艺术作品并不涵盖全部审美对象,它只构成审美对象的一个得天独厚的,但却范围有限的部分;审美对象只能参照审美经验才能界定自己,而艺术作品则在审美经验之外,是诱发这一经验的东西。审美对象是作为被知觉的艺术作品,是作品的感性呈现。审美对象同时表现为一种服从于审美标准的感性形式[2]。

按照现象美学的观点,漆画艺术作品的审美对象不仅仅包含客观的作品本身,其作品本身的客观实在,是漆画艺术审美对象中的一部分。漆画作品的审美对象,还包含了审美标准、艺术性,以及作品本身呈现的内容、主题、形式、工艺性等等。按照杜夫海纳的观点,审美经验是欣赏者的而不是艺术家本人的。所以漆画艺术作品本身能够诱发欣赏者审美经验的产生,从而人们通过审美经验界定作品的审美对象,理解漆画作品本身[3](如图)。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漆画艺术作品的艺术性是通过对审美对象的主观知觉后,受审美经验界定的结果。这个时候艺术性可以用人们所知的审美规律及审美范畴去概括和解释。但是作品的艺术性并不仅限于一般的审美学理论。它在很大程度上已经超越了人们理性的判断,在人们感觉、感性的层面上有着很大的空间。关于漆画作品艺术性的内涵和外延是一个具有可研究性的课题,有待于我们去梳理归纳。其艺术性的内涵涵盖了作为纯粹艺术作品的人类本身情感的崇高的冲动,以及个体与社会的关系,个体的价值观、社会观、世界观的综合体现;其外延表现为作品的整体视觉形式,风格所触发的非理性层面的探索。

一幅漆画艺术作品的内容、形式、主题或社会背景,也会通过感性的形式引导人们通过审美经验对审美对象的艺术性进行界定。建立在不同社会文化背景下,人们对主题内容的理解方式,对艺术性的观点也存在着差异,正如东西方文化不同,人们对审美对象的艺术性的认知也不尽一样。漆画艺术作品在当代要反映美的生活,也是这个原因。建立在社会主义美学基础上的当代漆画作品观念应当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而作品的形式与风格所反映的艺术性,在很大程度上与主题所反映的作品艺术性不同,它更加贴近艺术家本性和个性的展示,以及对客观事物的主观理解欣赏偏好。

漆画艺术作品的工艺性本身并不是抽象的,它是通过视觉、触觉的画面效果反映出工艺美感,与审美规律产生共鸣来诱发人们的审美经验,从而达到对作品艺术性——艺术视觉效果的直观体现。“当我们考虑到艺术作品的物质材料的特征时,艺术作品变化为审美对象的这种知觉特征就更加明显了。每一件艺术作品都需要一种物质材料作基础,如颜料、声音、石头之于绘画、音乐、雕塑,物质材料的组合使艺术作品成了一种物质性的东西。我们在感受艺术作品时,我们把注意力直接集中在艺术作品的物质性的东西上。此时,这些物质材料已变为一种由色彩、音调、造型所构成的特殊形式……它的物质材料就能相应地变成为一种给人以美感的东西。”[2]漆画作品工艺制作出来的肌理效果作为审美对象被人们感觉、感知,给人美的感受。工艺美感在视觉上具有直接性,和艺术性诱发审美经验相比,它具有直观性。

综上所述,漆画艺术作品的艺术性和工艺性同属于审美对象的范畴,这是它们的共同点。工艺性在视觉上直接诱发审美经验;而艺术性不能直接做到这一点,艺术性已经超越了视觉表达,以视觉为基础在意识上诱发人们审美经验的产生。在审美对象的范畴中,我们不能孤立地去强调谁是主要的,谁是次要的,应该重视艺术性还是应该重视作品的工艺性。正如我们不能说人的左手重要还是右手重要一样。脱离了审美对象的意义,作品的艺术性和工艺性便失去了本源。作品的工艺性对加强艺术性大有裨益。艺术性在工艺美的前提下,在更高的审美层次上诱发人们的审美经验。漆画艺术作品的艺术性和工艺性都有各自的特点及作用,虽有所不同但互相交错影响,无论直观和非直观,都共同担负着诱发人们审美经验的作用。二者的关系相辅相成,不可或缺。漆画艺术作品除具有作品的内容和形式之外,还具有区别其他画种的工艺特性。漆画艺术作品正是通过这一独特性,从很多方面直观地引发、传达人们对审美经验的判断。

传统说法——当漆画艺术作品的工艺性过于强而必定削弱作品的艺术性;艺术性过强就会削弱作品的工艺性。我觉得不够全面。实质上,突出作品的艺术性,而体现漆画艺术语言的工艺性不够的时候,也就是工艺性不能很好地和艺术性紧密结合,从而感觉工艺不到位,工艺语言不能很好地为艺术性服务,工艺制作失去了艺术性的表达,便失去了意义,和其他画种区别就不大了,便没有漆画艺术作品的独特性。良好的工艺方法,比如合理自然的肌理安排,会和作品本身体现出的艺术性共同诱发审美经验,反回来界定作品本身。相反,单纯突出作品的工艺性,即不能很好地把作品的艺术性和工艺性结合在一起的话,也是不符合漆画艺术理念的。忽视作品的艺术效果,艺术性的减弱,它所诱发的审美经验只是工艺制作带给人们的直观印象,缺少审美层次上的厚度。工艺性靠作者的实践操作来把握,艺术性靠的是作者的艺术修养。工艺的好与坏不仅关系到作品的效果,也会影响作品的品位。漆画艺术的艺术性不能脱离特定的工艺制作而单独存在。仅限于作品的主题、形式、内容所传达出来的审美经验,是与其他画种类似的,所以就失去了作为漆画艺术作品的特殊艺术语言。

由此我们能看到,漆画艺术作品的工艺性和艺术性,只能在共属的范畴中去相互比较。他们在作品中的作用和意义及本质是一样的,都在为作品服务,也都有各自的特点。我们不能把二者割裂开来,不能脱离审美对象、审美经验来判断二者的关系。

2.2 漆画的双重属性基于完形心理美学观点的分析

完形心理学美学是当代西方美学的重要流派之一。完形心理学又称“格式塔心理学”,格式塔是“形式”或“形状”的同义词。代表人物是鲁道夫·阿恩海姆。在他看来,艺术作品的意义是建立在知觉规律之上,而知觉又是无处不在的。视知觉是艺术创作和鉴赏中最基本的规律。完形心理美学是对艺术作品的形状、形式、力、运动、色彩、空间等因素的分析,通过分析扑捉这些因素在人们心理产生的感觉与知觉。对于漆画来说,视觉肌理效果也应该是构成人们产生心理知觉的一部分,而且是及其重要的一部分。因为漆画的特殊性,在于对工艺技术的运用所产生的扑朔迷离的肌理视觉效果。因此,把肌理与形状、形式、色彩、力等因素并列起来具有一定意义[3,4]。

漆画的艺术性用心理分析角度研究比较恰当,而从心理美学角度切入漆画的工艺性(漆本身的髹涂、制作与程序、特定的技巧技法的运用、材料的使用)似乎将漆画的双重属性一分为二了。实质上二者是一个整体,都是漆画的重要属性。工艺美感通过视觉感受为桥梁,与作品的艺术性一起达成艺术创作的目的。因此以完形心理美学为理论根据,适用于漆画创作的整体与全过程,当然也包括工艺性。

漆画作品中的图形与形状、色彩、肌理效果,以及画面整体的感觉,构成的方向性等因素错中复杂地交织在一起。它们之间是有关系的。这种关系是内在的,人们在感知世界里相互弥补,互相依存得合理,就会产生美的感受。反之不然。这种知觉的东西相互比较的时候,需要以某种相似性为基础。比如构成画面的各个图形色彩不同,差异较大的时候,可以求形状相同或类似。色彩的差异性被形状的相似性抵消,并可以创造出一种显著的视觉动势,画面变整体,艺术效果会增强。再如肌理效果在画面位置的运用,也不是随意的,它应根据画面上下左右平衡的特点来分布。这种平衡正如放在正方形里面的圆一样,把圆形放在正方形里面的不同位置,对人们的视知觉产生的感觉各异[5]。

漆画里面的工艺制作所表现出来的视觉效果,比如说漆的温润润泽、光滑美丽,肌理的神秘与偶然,罩透明漆呈现的通透,反复髹漆打磨的自然痕迹,给人的视知觉有漆画自身的表现力。但这种感觉与艺术性方面的图形、色彩、构成、运动、空间所表现出来的视知觉是不同的。前者是工艺性表现出来的,具有漆画特点的视觉效果,是国画、油画等其他画种所没有的,也是漆画区别于其他画种的标志。也正因此,漆画具有所表达的视知觉语言相对更丰富。工艺制作产生的视觉知觉具有不可捉摸性,具有很强的偶然性。漆画天画一半,人画一半。这个天画的一半,应该是工艺制作里面的问题。工艺性技巧表现出来的感觉就很丰富了,肌理的粗糙与细腻、坚实与柔软、神秘与莫测等等,这种视觉知觉具有一切可能的表现空间。而图形、色彩、空间等艺术性表现语言,与其他画种具有一致性,这些因素所表现的视觉知觉从属于纯艺术创作的视觉知觉需要。艺术性体现的视觉效果可假想并按照作者意图实施出来,诸如图形在画面怎么安排,运用什么样的色调,怎样解决画面空间,一般情况下是艺术特性里必须面对的问题。归纳起来而言,漆画作品的工艺性和艺术性从不同的方面展现着视觉的吸引力。从这个意义上说,漆画具有表现力的优势更多,除了涂鸦式绘画性的语言以外。视觉的艺术以眼睛为主,一副作品首先是给人以视觉的感受,被受众感知,形成为心理的感受。视觉在前,知觉在后。工艺性的视觉知觉具有某种直观性,使人产生联想,艺术性的视知觉需要一定的审美判知。好的漆画作品具有好的工艺基础,并有好的艺术效果,工艺性是表现的基础,艺术性是创作的终极目标[6]。

3 漆画艺术性与工艺性之间的关系——结论

以现象学和心理美学为出发点,探讨漆画艺术的双重属性,具有实践的意义。事实上以理论为根据,一方面会扩大艺术作品艺术性和工艺性的内涵,另一方面可以把二者放到一定的理论背景,明确他们之间的关系。综上所述,漆画艺术具有的两方面属性,对漆画的艺术效果、审美判定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二者本身是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只是漆画的工艺性相比其他画种复杂得多。因此,把漆画的工艺性单独罗列出来强调,以便深入研究它与艺术性的关系,是必要的。但不证明漆画的工艺性和艺术性是互相独立的。它们之间的关系是辩证的,也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

3.1 漆画艺术的工艺性是基础,它直接影响艺术性的表现

漆画作品的工艺性是创作基础,是这个画种独特的特性,没有工艺性,漆画便失去了基本的意义。从材料,到制作程序;从工艺技术技巧,到后期的整体处理,无不显示出工艺性的重要性。漆画和其他纯艺术作品一样,都强调作者的感受,表达作者的观念。漆画没有工艺性作为基础,创作目的就不能很好地表达出来。没有画面的艺术性,单纯的工艺美感所构成的画面不是一件纯艺术作品,就会成为商品行画。有些特殊的情况,当漆画作品里的工艺技术、工艺美感,即工艺性直接反映创作目的,直接表达作者感受的时候,只要它和艺术的表达一致,它就是一件成功的艺术作品。当然,只强调作品的艺术特性,工艺上不走寻常路,只要能更好地体现作品的内涵,也是可以的。

1.2 艺术性是创作目的,是作品的灵魂

漆画作为一个独特的纯艺术画种,艺术性也是作品的灵魂所在。漆画运用特殊的语言,也是为了表现作者的独特感受,表现真善美的东西。艺术性的东西除了与创作者的个人修养及综合素质有关以外,与工艺性的好坏也存在必然联系。艺术性漆画语言的表达离不开对工艺性的把握。

综上所述,工艺性和艺术性是左右漆画的两个重要的方面。漆画的工艺性与艺术性二者是不可分割的,它们的协调一致是构成审美对象极其重要的一部分,也是观众了解漆画的途径。漆画艺术作品的双重属性是漆画评论家看待作品的两个基本点,也是评论作品好坏的重要标准。

[1]乔十光.漆艺[M].北京: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0:5.

[2]朱 狄.当代西方美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出版,1984:87-88,89,6.

[3]鲁道夫·阿恩海姆.艺术与视知觉[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08:8.

[4]朱立元.西方美学名著提要[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0:10.

[5]彭善秀.构图中的数与分割[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2002:1.

[6]汝信,曾繁仁.中国美学年鉴2005[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7:9.

猜你喜欢
工艺性漆画艺术性
李思思漆画作品
论三维动画特效数字模拟真实性与艺术性的结合
舞 国文倩 漆画 30cm x 30cm 2019年
航天飞行器电子产品设计工艺性提升与改进管理实践
高强钢BS700MC焊接工艺性分析及验证
郭栋、路艳红漆画作品
孟祥勇 漆画《静待花开》
浅谈英语课堂教学的艺术性
论电视新闻的艺术性
电子钣金结构设计的工艺性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