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兴趣测量研究述评

2013-10-11 08:50涂阳军何旭明
大学教育科学 2013年1期
关键词:信效度工具个体

□涂阳军 何旭明

对兴趣的兴趣有着很长的历史,但却只有非常短暂的研究史。自杜威开其端,后经漫长的行为主义停滞期,直至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才见系统研究的出现。其中得到广泛认可和实际应用的是个体兴趣与情境兴趣的划分[1]。作为一种心理倾向,个体兴趣指的是随着时间的迁移而不断发展的、一种相对稳定持久且与某一特定主题或领域有关的动机取向、个人倾向或个人偏好,它与知识、价值观及积极情感相联[2]。而情境兴趣则发生在环境中的某些条件、刺激或特征具有吸引力并为个体所认识的那一刻,它包括激发与维持两个层面[3]。两者在稳定性、持久性、情感反应与关注点等方面均有所不同,但又彼此影响、相互转化且不可分割[4]。实际研究中,研究者常使用主题兴趣(topic interest)一词。它既可指代情境兴趣,又可指代个体兴趣[5]。

作为一名一线教师,可能会有这样的感受:有时一堂课下来趣意丛生而感时间飞逝,有时一堂课却令人困意丛生而感时间煎熬。这其中的奥妙,就在于能否激发出教与学的兴趣。研究表明:兴趣对学生的推理成绩、注意分配、加工水平、阅读理解和努力程度等都产生了积极的正向作用[6]。但任何立足于兴趣作用机制和影响的实证研究,都不可能不对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行测量。近二十年来,中西方有关学习兴趣的测量研究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展,围绕着个体兴趣等兴趣类型发展出了许多不同内容、不同形式和不同风格的测量工具,对这些测量工具的分析、归纳与总结,将为编制适合中国教育教学背景的兴趣测量工具提供理论基础和实践参考,并为推进兴趣研究的步伐及拓展兴趣研究的领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一、国内外学习兴趣测量的研究现状

1.国内学习兴趣测量的研究现状

国内有关学习兴趣的测量主要针对学科展开,

历经了学习兴趣简单调查、学科学习兴趣集中测量、学习兴趣动因分析三个阶段(见表1)。整体而言,国内对学习兴趣的测量仍处于初步探索的阶段,具体表现在:极少数具有良好信效度的学习兴趣测量工具,几乎全都是对西方学习兴趣测量工具的翻译与引进;对学科学习兴趣的过分重视导致对学习兴趣动因的忽略;对学科学习兴趣的测量以单一题项、单一维度的简单调查居多;尽管对学科学习兴趣测量的兴趣在20世纪90年代末到21世纪初达到了一个小高潮,之后则陷入了停滞。

表1 国内学习兴趣测量的分类、归纳与总结

2.国外学习兴趣测量的研究现状

国外学习兴趣测量主要针对个体兴趣、情境兴趣、主题兴趣三大类型,还包括少数并不常见的、针对其它学习兴趣类型的测量工具,如感知兴趣等。因同一兴趣类型下内容相同或相似的测量工具较多,此处仅报告了少数具有一定代表性和权威性的测量工具,每一类型中多个测量工具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情境兴趣测量中既有对整体的测量,也有对成分的测量。结果见表2。

总的看来,学习兴趣的测量几乎全部采用了自评的方式,测量工具的项目数从1到40不等,但以5、6道题居多,计分方式有4、5、6、7、9点计分,但以5点和7点计分最多。量表以单一维度居多,有子维度的量表,一般都会计算子维度均分(子维度总分/题项数),当仅有一个维度时,只计算总均分(总分/题项数)。学习兴趣测量的对象大体可划分为四类:初高中各学科(包括科学、音乐、地理等)、课堂教学情境(数学等)、学习材料(文章、段落等)、其它主题(运动、电影等)。这些内容大体涵盖了初高中学生可以接触到的、微观教与学环境中的所有情境因素,而且还包括部分成人生活主题。就学习兴趣测量的内容来看,个体兴趣与主题兴趣主要围绕着情感或感情、价值(重要性)和知识三成分展开。其通行的测量模式是:就某学科、某文本、某主题和某活动,按重要性、喜欢或情感体验及先前背景知识三个方面进行自评,或者按维度计均分,或者按题项数目计总均分。而情境兴趣的测量则主要集中在课堂教学和学习材料两个方面。两个方面的测量均包括激发与维持两个层面,其测量内容基本涵盖了可以激发和维持学生情境兴趣的所有重要的外部教育因素。从测量工具的主题来看,主要还是针对三种得到广泛认可的兴趣类型,但也有少数研究对其它类型的兴趣进行了测量,如情感与认知兴趣[7]、自发性兴趣(spontaneous interest)与目标导向的兴趣[8]、任务兴趣[9]和感知兴趣(perceived interest)[10]。

二、国内外学习兴趣测量的问题

近十年见证了学习兴趣测量的飞速发展,许多更复杂且更可靠的工具陆续诞生。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到现在,兴趣测量由单一维度一道题项、慢慢发展到了现今的多个维度多道题项,信效度指标也越来越全面。无论是个体兴趣还是主题兴趣,以价值、情感和知识为成分的测量工具,均得到了最广泛的使用。它们也是所有兴趣测量工具中唯一有兴趣理论(个体兴趣成分理论)支撑的测量工具。但学习兴趣的测量仍存在以下一些问题:

1.主题兴趣与个体兴趣的测量内容有重叠。同样以学科、文本、学习活动为测量对象的研究,有些使用的是主题兴趣,有些使用的却是个体兴趣。实际测量中,就学生对某学科的兴趣而言,尽管主张主题兴趣与个体兴趣大体相同也不为错,但也不应忽略两者的重要区别。研究发现:个体兴趣对主题兴趣具有显著预测作用[11],对符合学生个体兴趣且学习材料本身具有极强情境兴趣的知识内容,学生们表现出了更高的主题兴趣[12]。由此看来,个体兴趣是主题兴趣的影响因素,与主题兴趣相比,个体兴趣更具稳定性和广泛性;与个体兴趣相比,主题兴趣较不稳定,只针对具体的知识主题、活动和文本段落,但如果仅针对具体的文本片断,主题兴趣又将与情境兴趣无异。因此,如果仅针对具体学科或某个子领域(如动物饲养),最好使用主题兴趣一词;如果是针对更广泛的学科领域(如动物学或生物学),则最好使用个体兴趣一词。有学者根据知识领域广泛性程度的差异,将个体兴趣区分为领域兴趣与主题兴趣[13],这一划分是非常值得借鉴和有价值的。

2.情境兴趣测量中忽略了教师的作用。尽管情境兴趣的测量涵盖了课堂教学中的许多外部因素,如课堂教学情境及学习材料的特征等,但明显忽视了教师在激发学生情境兴趣中的作用,这使得所有

测量情境兴趣的工具独缺了教师一角。研究发现:学生对知识精通、沟通良好、关心自己并对自己感兴趣的教师会产生明显偏好,在具有这样特征的教师的课堂上,学生们不但有着无比高涨的学习兴趣,还体验到了更加强烈的快乐感和愉悦感[14]。

表2 西方学习兴趣测量的分类、归纳与总结

3.学习兴趣测量工具的信效度检验单薄。大多数研究仅报告了内部一致性系数而未对量表的结构效度进行进一步的验证,尽管有些研究进行了探索性因素分析,但却未进行验证性因素分析。薄弱的信效度研究,极有可能增大研究的误差,掩盖研究结果的统计显著性,进而导致许多研究结果间的不一致。更为严重的是,几乎没有什么研究考查测量工具的效标关联效度,如果我们不对量表的区分与聚合效度进行细致而深入的考查,又怎么能确知所有测量工具是否真的测量到了兴趣呢?这一情形终将危及到所有兴趣测量工具的效度,进而可能导致研究者对兴趣这一概念产生质疑。

4.自我评定的测量方式降低了量表的效度。自我评定的方式会导致系统性的实质偏差,进而影响到研究的结果[15]。针对此问题,少数研究者开始尝试使用其它方式来测量兴趣,如出声报告法[16]。相信在不久的将来,认知神经科学领域的脑电、脑磁及眼动技术,也将会逐渐应用到兴趣研究中[17]。

三、学习兴趣测量的研究建议

在对学生学习兴趣加以测量时,建议研究者或教师选择最新编制的、使用范围最广且有理论支持的测量工具。譬如,情感、价值和知识三成分的主题兴趣与个体兴趣量表,以及情境兴趣测量中专门针对学习材料或课堂教学的相关量表。对这些源自西方的量表,建议至少应在中国学生样本中重新进行信效度检验,但最好还是重新编制。尤其是情境兴趣量表,因为教学情境中能够激发学生兴趣的因素实在太多了,而且这些因素大多都染上了中国教育和中国传统文化的独有色调。最近网络上疯传的武汉“五道杆少年”对国家政治的强烈兴趣,就是中国传统文化价值观对激发与培养中国学生学习兴趣产生深刻影响的鲜活例子。具体而言,就如何对学习兴趣进行测量提出如下几点建议:

1.建构系统的学习兴趣理论。从国外有关学习兴趣测量工具的研究来看,无扎实理论基础支撑的测量工具,显现出了许多固有的不足,具体表现在:应用范围窄、使用频率低、系统信效度检验缺失、研究结果无法比对。鉴于此,未来对学习兴趣的测量就必须首先建构系统的学习兴趣理论。从国外研究来看,系统的学习兴趣理论主要有四阶段发展论、领域学习模型论及人与目标交互论。未来可以在进一步拓展与完善上述理论的基础上,通过开放与封闭式深度访谈建构可用于指导学习兴趣测量的扎根理论。不但如此,还应借鉴国外有关学习动机的相关理论,尤其是杜威和赫尔巴特等对学习兴趣理论的论述[18],最终将学习兴趣的测量建立在坚实的理论基础之上。

2.进行系统且细致的信效度检验。科学严谨的学习兴趣测量工具,必须具有详细的信效度检验报告,不但如此,还必须在应用研究中不断完善其信效度指标,建立一个比较系统的有关该测量工具的信效度指标体系。国外许多测量学习兴趣的工具不但未建立起详尽的信效度指标体系,在针对情境兴趣、个体兴趣与主题兴趣测量中,混淆了这三者间的实质差异。未来研究中,对学习兴趣的测量必须首先保证工具具有高的区分效度,也即在测量这三类学习兴趣中,如果三份工具具有高的区分效度,就必须保证在测量个体兴趣中,被试在个体兴趣测量工具上的得分最高,而在情境兴趣测量工具的得分较低;反之,被试在情境兴趣测量工具上的得分最高,在个体兴趣测量工具上的得分最低。

3.关注中西教育中的文化差异。任何在某一文化中诞生的事物,注定都会被深深地打上该文化的烙印,形成于西文文化中的许多有关学习兴趣的测量工具,无疑也是如此。中国文化具有人、事、物均社会化的特征,这从西方学者对中国人人格的集体我与个体我等的对比中可以窥见一斑。因此,在对中国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行测量时,需要考虑中国学生的社会性倾向,也即社会性兴趣取向。在形成相关测量工具的过程中,中国学生学习兴趣的目标与对象、发展与转化、内容与意义都会显现出与西方学生不同的特征,而且学习兴趣产生的过程也会具有鲜明的文化特色。譬如,西方学生对科学的热爱,可能更少受家庭教育的影响,而中国学生对某类职业和专业的偏好,可能很大程度上受到了亲朋和家庭的决定性影响。

4.考察学习兴趣中的生物性脑机制。学习兴趣是学生所有学习动力中至为重要和活跃的部分。所有有关学习的研究均表明,有兴趣的学习与无兴趣的学习有着本质的区别,两者在加工深度等方面大不相同。新近的研究还发现,兴趣可能与大脑的某些表征先天生物性的区域相关联,这就为学习兴趣的研究开启了另一个崭新且充满好奇的领域。

[1]何旭明.西方关于兴趣的界定与分类研究述评[J].大学教育科学,2010(4):49-55.

[2]TOBIAS S.Interest,Prior Knowledge,and Learning [J].Review of Educational Research,1994, 64(1):37-55.

[3]CHEN A.An examination of situational interest and its sources [J],British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2001,71 (3):383-400.

[4]HIDI S.Interest,Reading,and Learning: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Considerations [J].Educational Psychology Review,2001,13(3):191-209.

[5]KRAPP A.Structural and dynamic aspects of interest development: theoretical considerations from an ontogenetic perspective [J].Learning and Instruction,2002,12(4):383-409.

[6]HIDI S,RENNINGER K.The four-phase model of interest development [J].Educational psychologist,2006,41(2):111-127.

[7]HARP S F,MAYER R E.The role of interest in learning from scientific text and illustrations:on the dimension between emotional interest and cognitive interest [J].Journal of Educational of Psychology,1997,89(1):92-102.

[8]RATHUNDE K,CSIKSZENTMIHALYI M.Undivided interest and the growth of talent: a longitudinal study of adolescents [J].Journal of Youth and Adolescence,1993,22(4):385-405.

[9]DRUIK A M,HARACKIEWICZ J M.Different strokes for different folks: how individual interest moderates the effects of situational factors on task interest [J].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2007, 99(3):597-610.

[10]BRANTMEIER C.Toward a multicomponent model of interest and L2 reading: sources of interest,perceived situational interest,and comprehension [J].Reading in a Foreign Language.2006,18(2):89-115.

[11]AINLEY M,HILLMAN K,HIDI S.Gender and interest processes in response to literary texts:situational and individual interest [J].Learning and Instruction,2002,12 (4):411-428.

[12]AINLEY M,HIDI S,BERNDORFF D.Interest,learning,and the psychological processes that mediate their relationship[J].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2002,94(3):545-561.

[13]SCHRAW G,LEHMAN S.Situational interest: a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 and directions for future research [J].Educational Psychology Review,2001, 13(1):23-52.

[14]ROTGANS J I,SCHMIDT H G.The role of teachers in facilitating situational interest in an active-learning classroom [J].Teaching and Teacher Education,2011,27(1):37-42.

[15]DUNNING D,HEATH C,SULS J M.Flawed self-assessment [J].Psychological science in the public interest,2004,5(3):69-106.

[16]WADE S E,BUXTON W M,KELLY M.Using think-alouds to examine reader-text interest[J].Reading Research Quarterly,34(2):194-216.

[17]HIDI S.Interest: a unique motivational variable[J].Educational Research Review,2006,1(2):69-82.

[18]何旭明.从学习兴趣看赫尔巴特与杜威教育思想的相通性[J].大学教育科学,2007(2):27-32.

猜你喜欢
信效度工具个体
叙事安全教育材料的初步编制与信效度检验
青少年网络素养问卷的修订及信效度检验
波比的工具
波比的工具
关注个体防护装备
准备工具:步骤:
“巧用”工具
沉思反应问卷中文版在大学生中的信效度检验
个体反思机制的缺失与救赎
How Cats See the Worl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