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德树人创名校 品德芬芳润心灵

2013-10-18 07:41杨淑梅
现代教育科学·中学教师 2013年5期
关键词:人格文化教育

杨淑梅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吉林省辽源市第五中学作为一所有着60年办学历史的省首批示范性高中,确立了“润德启智,为学生的人生幸福奠基”的办学理念,在教给学生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注重发展和完善其人格,让教师成为引领学生人格发展的指导者,校园成为塑造学生精神风貌的文化场,课堂成为闪现学生智慧灵光的主阵地,学校成为修德以养才、修才以养德、德智兼修、彰显人性的精神家园。

一、人格滋养

人格滋养,即是用教师的良好人格滋养学生的人格。俄罗斯教育家乌申斯基指出:“教师的人格对学生的影响是任何教科书、任何道德箴言、任何惩罚和奖励制度都不能代替的一种教育力量。”高中生正处在增知识、立德行、塑人格的关键时期,其情感、意志、行为都具有不稳定性。由于教师与学生接触最多,教师的言行、举止往往在不知不觉中被学生注意着、观察着、效仿着,对学生的人格形成与完善起到了潜移默化、进而似之的作用。

1. 高尚的职业道德。师德是教师的职业道德。古人云:“师者,人之模范。”教师只有严于律己,具有积极向上的处世态度、豁达乐观的宽广胸怀、高尚纯粹的道德情操,才能感染、教化学生,丰富他们的精神生活,造就他们高尚的人格。我校在师德、师风建设中加强规范和引导,全力打造具有高尚职业道德的教师队伍。第一,领导示范。领导班子成员带头发扬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工作作风,钻研业务,身体力行,深入一线和教师并肩作战,班子成员以心系学校的工作热情和切实行动为其他教师作出了表率。第二,制度约束。学校制定了《辽源五中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和《教师“十不准”条约》等制度,明确要求,并定期检查、及时反馈;每学期以开展学生和家长问卷调查、召开座谈会等方式了解教师师德情况,对反映出的问题及时整改。第三,活动促进。举办“学生心中的理想教师”、“家长心中的理想班主任”系列师德研讨会,让教师通过换位思考,反思自身行为,增强对教师职业的责任感;开展“知足、感恩、奉献”、“做人民满意教师”主题演讲等活动,坚定教师的职业信念,端正教师的执教态度。第四,典型带动。组织教师集体学习全国优秀教师事迹,并撰写心得体会进行交流;定期开展“感动校园十佳教师”、“师德标兵”评选活动,让广大教师敬仰先进、走近先进、自觉学习先进,将修为、修德、修品内化为个人的自觉行为,让教师高尚的职业操守无时无刻不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

2. 精湛的专业素养。教师的专业素养是构成教师人格魅力最基础的条件。渊博的学识如源头活水,总能给学生以滋养,高超的教育教学能力总能打动学生心灵最深处。我校把丰富教师学识和提高教育教学能力作为促进教师专业素质提升的重要手段,把阅读作为积淀教师学识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要求教师每年拿出个人工资的1%购买有益的书籍,丰富自身专业素养,并通过读书报告会、读书论坛、读书心得交流展示等形式,构建起“人人乐读,个个爱学”的书香校园。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也是提高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的有效途径。学校通过开展同伴互助、名师引领、课题带动、课件制作评比、业务考试等活动,促进教师不断发展;举办“春华杯”和“秋实杯”教师综合技能大赛,开展“三个一”活动,创造“外出学习考察,内请专家讲座”的学习交流机会,以此夯实教师的专业基础,提高教师的从教能力。教师在课堂上驾轻就熟,吸引着每一位学生,激起学生对教师的敬仰,使学生在知识的海洋中自由徜徉,乐而忘归。

二、文化滋养

学校是传承和发展文化的重要场所,丰富多彩、厚重深邃的学校文化是学校发展的动力。它承载着学校教育的重任,展示着学校办学的理念,引领和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品格,时时刻刻起到塑造学生人格的重要作用。

1. 环境文化。马克思说过:“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塑造人”。校园不仅是学生学习生活的场所,更有着不容忽视的文化滋养功能。我校注重环境育人的重要作用,精心打造校园文化,营造清新高雅的环境氛围,对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进行科学布局、合理规划,注重设计的审美取向,将办学理念、文化特质、行为规范等抽象概念转换为具体符号,使校园每座建筑、每处景观都表达出其特有的文化气息和育人理念。恢弘的校门,寓意朴实厚重、胸怀博大、兼收并蓄,迎送八方学子。古朴庄重的校训基石与优美别致的“搏击”小品遥相呼应,草坪甬路与标准塑胶操场相得益彰,文化长廊与假山喷泉,在古树的掩映下,自然成趣,学生栖息在诗意般的花园中,或读书、或畅谈、或静思,心灵得到净化,情操受到陶冶,环境文化的育人作用得到了充分发挥。

2. 墙壁文化。墙壁文化像一幅“立体的画”、一首“无声的诗”,作为一种不可或缺的教育力量,呈现在学校的每个角落,鼓舞和激励着师生。我校充分发挥墙壁文化的育人功能,以画廊、宣传板、电子显示屏等为宣传阵地,展示学校的办学策略、教育理念、治学要求,及时报道学校的好人、新事、新风尚,让学生每天与其“对话”,发挥正能量的引导作用;各班充分利用教室墙壁,通过创建班务园地、学习园地等形式,让班级处处弥漫着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教师办公室墙壁以宣传板为主,内容常换常新,教研组的学期规划、个人的教学感悟、各具特色的组规、组训,提醒着教师不断追求进步与成功;走廊墙壁则是精心设计的几百块展板,有国学经典语段、学生创作的励志名言,也有在校学生的个性特长精彩展示和优秀校友的成就风采,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文化走廊”,成为师生精神成长的生命土壤。丰富多彩的墙壁文化融教育性、知识性和艺术性于一体,让师生在耳闻目睹中激情明志、陶冶心灵。

3. 班级文化。班级是影响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场所。积极向上的班风是良好班级文化的主要表现,而富有创意的班级活动是促进班风建设的重要手段。为了加强班风建设,我校开展了“三班”活动,即别具特色的班训、自主设计的班徽、集体创作的班歌,让学生在积极主动参与的同时,增强班级凝聚力,实现对其思想的引领。学校72个班级的班训、班徽、班歌风格各异、张扬个性。各班学生将班徽制作成胸章佩戴胸前,课前高声诵读班训,齐唱班歌,树立起了强烈的集体荣誉感,激发起学生奋发向上的进取意识。

平等互敬的师生关系是班级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我们要求教师关注学生的精神生活,尊重学生的人格,提倡班主任每天早晨站在班级门口,用微笑、行注目礼与学生互相问候,让他们心情愉悦地开始一天的学习生活;尊重学生意见,充分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从班委会成员的选举到班级制度的形成都要通过学生讨论、班委修改、最后全班学生投票的方法来确定,赢得了学生的信任和好评;实行阳光排座,座位定期轮换,为学生营造公平的教育环境;倡导无痕教育,要求教师讲求教育方式和艺术,把学生的身心健康、快乐成长放在第一位,每周至少一次的师生“心灵对话”,让教师真正走进学生的内心,分享学生成长的烦恼与快乐。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让班级成为了学生个性发展、人格完善的快乐家园。

4. 制度文化。没有纪律就没有自由,学生要想拥有自由成长的良好空间,必须依靠一定的制度体系来调控和维持。良好的制度文化氛围能引领学校有序发展,规范、导向师生的行为,对学生的人格发展与完善起到促进作用。我校严格纪律要求,对学生进行有效管理。根据行为心理学“21天法则”原理,制定了《百天习惯养成制度》,通过三个阶段的科学规范和反复强化,让学生的个体行为习惯得以养成。

第一阶段:明确。在高一新生入学初,就对其进行行为养成教育,通过宣传引导、建立制度、强化管理三种手段,加强对学生良好习惯的培养和训练。人的认知有先入为主的特点,在每年新生入校的第一堂课上,我校就将《五中学生守则》、《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等有关制度印成手册下发到学生手里,让学生明确日常行为规范细则,如听课、作息、出操和就餐等要求。

第二阶段:落实。开展《细节决定成败》、《良好习惯与幸福人生》主题班会,通过讨论将制度再进一步分解细化,如课堂上要杜绝“三闲”:闲话、闲事、闲思。不说无用的话,不做无关的事,思维不开小差;仪表上要做到“三必”:面必净,发必理,衣必整;学生在校期间一律穿校服,杜绝了攀比的不良风气。食堂就餐要做到“三讲”:讲秩序,讲节约,讲健康。学生就餐时,按需打饭,自觉排队,讲文明、不浪费,秩序井然。

第三阶段:强化。开展文明班集体、文明标兵评比等活动,检查反馈、狠抓落实。通过监督规范与反复强化,学生逐渐把外在的要求转变为个人的主动意识。做到交流谈吐如兰,行走气定神闲,待人接物彬彬有礼,为人处世落落大方。可以说,良好的习惯为学生成长打好了人生底色。

三、活动滋养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教育的奥秘不在于传授,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是激励学生意志品质,唤醒学生道德意识,鼓舞学生奋发向上的最有效手段。为了增强教育的实效性和针对性,学校开展了“五色”教育活动,将上述五种教育内容与“红金紫绿蓝”五种颜色结合起来,每一种颜色代表一个主题,以颜色的内在含义鲜明地喻示出主题活动内容的特点,使教育活动更加生动形象,有利于教育活动的固化和常态操作。

1. “红色”:理想信念教育。红色代表火热的情怀,昂扬的斗志,忠贞不屈的信念。人最危险的是理想信念的动摇,理想信念教育不仅能激励学生志存高远,而且能鼓舞他们为实现人生价值而不懈努力。我校把学生业余党校作为学生思想进步的红色摇篮,紧紧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学生进行培训,让学生了解党的基础知识、党的历史,感受党的伟大。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如“对党说句心里话”、“厉行节约,从我做起”的倡议等。通过辅导讲座、收看电视、小组讨论、撰写征文等形式,学员们和党的声音产生了共振与共鸣,坚定了对党的忠诚,强化了“知党、爱党、跟党走”的政治信念,为他们的成长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我校学生业余党校成立18年来,已有近百名学生在校期间加入了党组织,这些优秀学生党员的模范作用,激励、带动着其他学生不断追求进步。

2. “金色”:中华民族美德教育。金色体现了中华民族特有的民族色彩和传统,既庄严又富丽。我校用“金色”代表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并深入开展以“感恩、诚信、励志”为主题的教育活动,引领学生思想行为和人格追求。

我校以母亲节、教师节、国庆节等节日为契机,为学生布置德育实践作业;开展了诚信考试活动、“诚实做人、踏实做事”主题班会、“诚信与成功”演讲赛等活动;开展新生军训、清明节祭扫、“启航”跑操等活动,加强学生意志品质的培养。坚持每两年召开一次“感动校园人物评选”活动,采取班级推荐、年级选拔、全校评比的程序,推选出感动年级、感动校园的学生楷模,这些典型人物用自身的真、善、美感染、教育着身边的每一个人。

3. “紫色”:传统文化教育。在中国传统里,紫色是高雅、厚重的颜色。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是国人修身经世之本,是学校道德教育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智慧源泉,开发和利用文化经典对学生人格发展有着重要的导向作用。首先,我校将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教育教学有机结合,把《弟子规》、《论语》、《中庸》、《大学》、《诗经》以及唐诗宋词等文化经典的篇章进行节选、汇集,作为学生的阅读材料。在加强阅读理解指导的基础上,每学期开展一次“品读国学经典、弘扬传统文化”诵读展示活动。学生通过饱览经典作品,受到了传统文化的熏陶和感染。其次,利用传统节日,开展文学作品鉴赏征文比赛、书画作品展、楹联创作大赛等别开生面的活动。再者,组织开展传统文化体验活动,如参观辽源历史博物馆,感受当地文化习俗;每年一次清华大学夏令营活动,让学生在游历故宫博物院、颐和园、长城的过程中,进一步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4. “绿色”:心理健康教育。绿色是生命之色,代表着健康和活力。“人格之道,当治于心”,心理健康是完美人格的基础。大力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就是让学生的心灵从脆弱走向坚强,从自卑走向自信,从消极走向阳光。我校加大了资金投入,加强了“三室”建设,成立了心理咨询室,设专职教师进行心理咨询和辅导;开设心理治疗室,让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得到有效调节;建立心理健康教育阅览室,购入图书供学生借阅。设置了心理咨询信箱,开通了心理咨询热线,建立了心理健康档案,切实保障了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开展。同时,每学期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问卷调查,了解学生心理健康情况;开设了心理健康校本课程,普及学生心理健康知识;举办心理健康辅导讲座,帮助学生增强心理调适能力。通过心理咨询、理疗、辅导等多种手段的网络构建,为学生营造了一个阳光健康的心灵家园,促进了学生人格的不断完善。

5. “蓝色”:法制宣传教育。蓝色代表理智和冷静,学校法制宣传教育需要的就是理性。青少年的世界观尚未成型,自控能力差,情绪易偏激,法制观念淡薄,易出现违法甚至犯罪的苗头。因此,加强对青少年学生的法制教育工作,增强其自我保护意识,是学校必须承担的责任。我校在法制宣传教育上“双管齐下”:一方面加强普法宣传。聘请法制副校长常驻校园,定期为学生做法制讲座;开展“普法宣传月”活动,利用“广播、视频、板报、画廊”向学生普及法律知识;以“12·4”法制宣传日为契机,开展普法知识竞赛,创意制作法制宣传漫画、手抄报,强化学生法律意识。另一方面加强法制体验教育。组织学生参观辽源市青少年法制教育警示中心和辽源市看守所,开展辩论赛、模拟法庭等活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法制观念,争做学法、守法、用法的合格公民。

综上所述,教育的过程是生成幸福,教育的内容是获得幸福,教育的目的是追求幸福。在实现学生自主、个性、全面发展的过程中,我们的学生收获着阳光与自信、习惯与健康、快乐与发展;我们的老师收获着幸福与智慧、轻松与品味、专业与成长;我们的学校更收获着底蕴与传承、激情与创新、文化与声望。学校先后获得了全国科研兴教先进单位、全国现代教育技术示范校、全国中华传美教育实验学校、省模范集体、省级文明单位、省“五一劳动奖章”单位等殊荣。

猜你喜欢
人格文化教育
以鸟喻人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人格的发展——巴金传》(评传)
你是回避付出型人格吗?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谁远谁近?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2020未来教育新思维
教育教学
漫画之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