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审改的三篇抗美援朝社论

2013-10-29 10:41王爱民
世纪 2013年4期
关键词:朝鲜战争社论谈判

王爱民

抗美援朝战争是新中国成立初期的重大事件,《人民日报》在两年多时间里进行了大量报道和充分宣传,其中《人民日报》社论发挥了重要作用。特别是经毛泽东、周恩来等中央领导审改的一些社论,在政治、外交和军事上产生了重要影响和作用。在这些社论中,经毛泽东审阅修改的三篇重要社论是:胡乔木写的《为什么我们对美国侵略朝鲜不能置之不理?》、邓拓写的《评所谓“在朝鲜停战的建议”》和《朝鲜战争的一年》。

从不能“置之不理”到兴起抗美援朝高潮

1950年11月6日,《人民日报》发表社论《为什么我们对美国侵略朝鲜不能置之不理?》。社论全面阐述了我国在面临恢复国家经济建设的艰巨任务和巨大战争风险的紧要时刻,必须坚决进行抗美援朝反对美国侵略朝鲜的战争,“决不能坐视朝鲜战争的这种严重形势而置之不理”,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关于抗美援朝的重大方针政策和我国政府多次严正声明的一系列重要精神。

此前的9月30日,周恩来在政协全国委员会大会的讲话中郑重声明:“中国人民热爱和平,但是为了保卫和平,从不也永不害怕反抗侵略战争。中国人民决不能容忍外国的侵略,也不能听任帝国主义者对自己的邻人肆行侵略而置之不理。”但美国却无视这一严正警告,七天后,侵朝美军悍然越过三八线。

10月初,毛泽东和党中央终于艰难作出抗美援朝的重要抉择。8日,毛泽东发布《组成中国人民志愿军的命令》。24日,周恩来在全国政协一届常委会上作《抗美援朝,保卫和平》报告。报告说:“中朝是唇齿之邦,唇亡则齿寒。”充分说明了“对美帝侵略朝鲜我们不能置之不理”和抗美援朝的重要意义。此时志愿军已经秘密入朝第五天,该是向全国人民进行抗美援朝宣传教育的时候了。

10月26日,中国人民保卫世界和平反对美国侵略委员会成立(简称抗美援朝总会)。同一天,中共中央发出由毛泽东审阅修改、周恩来审定签发的《关于时事宣传的指示》。指示说:“宣传的基本内容有二:(一)我国对美军扩大侵朝,不能置之不理。”指示还对报纸进行抗美援朝宣传作了阶段性部署,“在中央未有新的指示前,在报纸上应多发表反对美国扩大战争侵略朝鲜、台湾,反对亲美恐美以及加强国防和治安的评论、消息和信件,对援朝则限于发表同情鼓励朝鲜人民坚持斗争,相信必获最后胜利的文字。”①

11月2日,《人民日报》一版头条刊登了7封读者来信,报道的总题目是《不能坐视美帝扩大侵略!》。从3日至11日,《人民日报》又连续7天在《坚决抗美援朝保家卫国——本报各地读者来信》专栏中刊登读者来信。

11月3日,《进步日报》发表北京大学教员曾昭抡等300多人联名致毛泽东的信,抗议美国发动侵朝战争。毛泽东当日就此作出批示:“乔木:此件天津《进步日报》已发表,北京《人民日报》及《光明日报》似亦可以发表,请酌办。”②第二天,《人民日报》在一版左侧显著位置以《北京大学教员三百七十六人签名 上书毛主席决心反侵略 愿为保卫祖国献出最大力量》为题发表了这封信。

11月4日,毛泽东就中国共产党等十一个民主党派联合宣言的修改问题致信胡乔木:“此件请乔木即印清样七份,印好后以四份分送毛周刘朱,以三份交徐冰,请徐冰今日下午再找李济深、黄炎培、罗隆基三人一阅,取得同意,于今日下午七时以前退回我。”③第二天,经毛泽东两次审阅定稿的这份宣言,《人民日报》以大号字标题《各民主党派联合宣言——誓以全力拥护全国人民的正义要求,拥护全国人民在志愿基础上为着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神圣任务而奋斗。》在一版通栏刊登。宣言指出,历史的事实早已告诉我们,“朝鲜的存亡与中国的安危是密切关联的。唇亡则齿寒,户破则堂危”,“救邻即是自救,保卫祖国必须支援朝鲜人民”。

11月5日,胡乔木将其撰写的社论《为什么我们对美国侵略朝鲜不能置之不理?》及时送到了毛泽东面前。毛泽东于当天审阅修改后批示:“可于六日报上发表。”④这是《人民日报》关于抗美援朝运动的第一篇社论。

11月初,志愿军第一次战役结束,初战告捷。

11月8日,毛泽东亲笔审阅修改的一则消息《在中国人民志愿部队参加下 朝人民军获重要胜利 十一天歼敌六千收复广大地区》,在《人民日报》一版头条位置配地图发表。这是在有关朝鲜战场的新闻报道中首次出现“志愿部队”一词。与此同时,轰轰烈烈的抗美援朝运动在全国迅速展开。

揭露美国妄图利用停战谈判挽回朝鲜战场惨败

在志愿军发起第二次战役不久,侵朝美军立即陷入全线惨败溃逃的境地。12月6日,被美军占领47天的平壤被中朝军队收复。已预感到战争发展走势不妙的美国此时提出了停战谈判建议。

为了揭露了美国妄图在战场上获得喘息机会而玩弄停战谈判的阴谋,1950年12月17日,《人民日报》发表社论《评所谓“在朝鲜停战的建议”》,指出:联合国大会“在美国侵略者授意与操纵之下……在本月十四日通过了所谓‘在朝鲜停战的建议’”。“这个建议显然是为美帝国主义侵略政策服务的﹔它所提出的方案,实质上是代表美国的方案”。同日,《人民日报》在一版还刊发了新华社16日关于联合国大会通过这个建议和马立克发言反对的报道。

密切关注朝鲜战场局势发展和国际形势变化的毛泽东、周恩来早已识破了美国的阴谋。12月13日,毛泽东给志愿军发去一封电报:“目前美英各国正要求我军停止于三八线以北,以利其整军再战。因此,我军必须越过三八线。如到三八线以北即停止,将给政治上以很大的不利。”⑤

直接指导我在纽约代表团工作的周恩来,在此前后多次致电代表团。12月3日致电称:美军在朝鲜东西两线均惨败,现在美国“想骗取停战,好稳住阵线,调整兵力,以便再行进攻”。 13日电示称:你们对提出十三国提案的国家应表明的立场是:停战不是骗局,是要真正能结束朝鲜战事。各国代表如果真想和平调处朝鲜战争,就应像苏联代表那样提出一切外国军队从朝鲜撤退。16日复电指出:联大十四日决议,不仅因为没有中国代表参加和同意,因而是非法的、无效的,还因为它提出首先要停战,并在这一基础上进行商谈,这只能是适合美英集团的要求。“这种虚伪的停战,是我们绝对不能同意的”。⑥

12月22日,就联合国14日通过成立“朝鲜停战三人委员会”决议一事,周恩来发表经毛泽东修改审定的声明,⑦揭露美国政府在其侵略军遭到失败的今天,提出所谓先停战后谈判,显然“是为着美国可以取得喘息时间,准备再战,至少可以保留现有侵略阵地,准备再进”。“因此,在没有一切外国军队撤出朝鲜及朝鲜内政由朝鲜人民自己解决作基础,来讨论停战谈判,都是虚伪的,都将适合美国政府的意图,而不可能达到世界爱好和平人民的善良愿望”。

《评所谓“在朝鲜停战的建议”》这篇社论,对上述我国与美国进行外交和政治斗争的方针和指示精神作了充分表述,有力地揭露了美国玩弄“停火”阴谋的真正意图,“实际上只是要求‘停战’,而不是真诚地要求‘和平解决’朝鲜问题。”经胡乔木修改的这篇社论,毛泽东于深夜审阅修改后批示:“照发”。⑧在经毛泽东审改邓拓撰写的朝鲜战争的两篇社论中,此篇就是在时间十分紧急情况下连夜赶写的,在多部关于邓拓的传记中,称此文只用了三小时即完成撰稿。在这篇未及打印清样的社论手稿上,邓拓送审时特别向胡乔木作了说明:写好的社论因“时间太短促,来不及再推敲”,请审改后退回。可见邓拓才思之敏捷和倚马可待之势。

12月24日,二次战役结束。在志愿军猛烈反击下,除东部襄阳外,“联合国军”全部被赶到三八线以南,从根本上扭转了朝鲜的战局。

为开启和谈大门配合打好外交战

1951年6月10日,第五次战役胜利结束。

经过五次战役,朝鲜战场形势已稳定在三八线上,中朝人民士气大增,美国也越来越彻底看清其在战场上已无望取得战争的胜利。同时,国际社会要求尽早结束朝鲜战争和恢复和平的呼声愈益高涨,这就为停战谈判创造了有利条件。

6月25日,《人民日报》发表纪念朝鲜战争一周年社论《朝鲜战争的一年》。社论总结了一年来朝鲜战争形势发展变化的基本特点和重要原因,回顾了美国发动侵朝战争的经过和志愿军在七个半月连续进行的五次战役中,美军遭到的严重失败,论述了中朝人民和军队必将取得战争胜利和实现和平的光明前景。

面对这样的国际形势,举行朝鲜停战和平谈判的时机已经到来。为争取在外交谈判和军事斗争中掌握主动,为在可能进行的谈判中处于有利的地位,谈判的双方到底由谁先提出谈判要求是很重要的。《朝鲜战争的一年》这篇社论,恰在此时起到了重要和特殊的作用。

1951年6月23日,苏联驻安理会代表马立克在联合国新闻部举办的“和平的代价”广播节目中发表演说,并提出和平解决朝鲜问题的建议:交战双方谈判停火与休战,把军队撤离三八线。这一建议是经过中苏朝三方事前商定的。

此前,5月31日,美国国务院顾问、前驻苏大使凯南拜会马立克,表示美国准备与中国讨论结束朝鲜战争问题。

6月13日,毛泽东致电在苏联与斯大林会谈的高岗、金日成,谈了他对如何提出停战谈判建议问题的设想:“和谈如何提法,我们觉得在目前两个月内朝中军事取守势的时候,不宜由朝中两国提出,而宜用下列方式:(一)等待敌人提出;(二)由苏联根据凯南对马立克的谈话向美国有所表示。以上方式可以同时做,即一方面有苏联有所表示,另方面如果敌人提出时,朝中两国可以表示自己的态度。究以何种方式为宜,请你们和菲里波夫(即斯大林)同志商量决定。”斯大林采纳了毛泽东的后一个建议,由苏联出面对美国的试探作出反应。⑨

社论《朝鲜战争的一年》,对马立克的建议做出了回应。社论第三段有这样一段话:“本月二十三日苏联驻联合国代表马立克发表广播演说,再一次提出了和平解决朝鲜问题的建议,我们中国人民完全赞同这个建议。这是给予美国的又一次考验,看它是否接受已往的教训,是否愿意和平解决朝鲜问题。”社论发表当天,《人民日报》一版头条刊登了马立克的演说。

同一天,杜鲁门在田纳西州发表政策演说,表示“愿意参加朝鲜问题的和平解决”。6月27日,美国驻苏大使会见苏联外交部副部长,请苏对马立克演说中关于朝鲜问题的建议作了解释。第二天,苏方便将双方的谈话要点通报给了中国。⑩

6月30日,《人民日报》在四版上方并排刊登了27日苏联外交部副部长会见美国大使和25日杜鲁门发表演说的两条简讯。对这两条消息的编排和发表的时间显然是经过特别考虑的。其中对杜鲁门演说报道的副标题中有这样一句:杜鲁门“被迫表示同意马立克和平建议”。

就在这一天,取代麦克阿瑟担任“联合国军”总司令的李奇微发表声明:“本人以联合国军总司令资格,奉命与贵军谈判下列事项:因为我得知贵方可能希望举行一个停战会议,以停止在朝鲜的一切敌对行为及武装行动……我在获得贵方对本文答复以后,将派出我方代表并提出这一会议的日期,以便与贵方代表会晤。”

在这个“奉命”声明中,李奇微是从哪儿“得知贵方可能希望举行一个停战会议”呢?其实就是《人民日报》社论中那一段话。因为在那几天里,中国政府和中朝军队从未发表过有关这方面的声明或谈话。此后,事态加快运转。

7月1日,朝鲜人民军最高司令官金日成、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员彭德怀联名复电李奇微,声明同意举行停战谈判,并建议开城为谈判地点。两天后,美方接受在开城举行会谈的建议。经过双方多次对谈判事宜函电来往讨论, 7月10日,朝鲜停战谈判正式举行。

朝鲜战争从此进入了长达两年时间的边打边谈阶段。

对马立克的建议,如何作出回应和用何种方式作出回应,对谈判的双方即是试探摸底,也是谈判开始前进行外交斗争的一种较量。对于此前一直拒绝接受和平建议的美方,要它迅速作出积极的反应是困难的,转变态度需要寻找一个合适的机会。

我方对这一事前预定的建议和谈的方案,肯定是要积极响应的,现在只是以何种方式进行回应的问题。周恩来和中央决定,不用官方发表什么讲话或声明,也不用为此专门发表社论,只要在一篇报纸社论中提到马立克的建议,即可向全世界表明我方“完全赞同这个建议”。选择这样的时机和方式实在是再恰当不过了。

其实,邓拓在6月23日送胡乔木审阅的稿件中是没有这个内容的,这是一篇较早就着手撰写的社论。6月24日,毛泽东对此稿审阅修改后批示:“可即发表。”但在社论最后定稿发表前,又加写了第三段内容。这段文字首先阐述了我国一直致力于朝鲜问题的和平解决,最后顺势提到了马立克三天前的建议。

其后事情的发展和事实证明,这篇社论的发表,在国际上产生了重要影响,对朝鲜停战会议的举行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此事已载入我国外交史册《当代中国外交》和有关专著与史书。

毛泽东审改的三篇抗美援朝社论,都是在抗美援朝前期和五次战役结束后的重要节点发表的。毛泽东在夜以继日地紧张指导五次战役的同时,曾多次对抗美援朝的宣传和新闻报道作出指示,在审定《人民日报》抗美援朝社论的同时,还亲自撰写和修改了多篇新闻稿件在《人民日报》发表。1950年12月4日,《人民日报》开设的“抗美援朝专刊”,毛泽东还为此亲自题写了刊名。

注释:

①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1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年版,第436、440页。

②③⑤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1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87年版,第 644、646、722页。

④钱江:《〈人民日报〉怎样开始抗美援朝报道》,《中国报业》2012年第1期(上),第77页。

⑥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周恩来年谱》(1949—1976)上卷,中央文献出版社1997年版,第102、105、107页。

⑦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建国以来周恩来文稿》第3册,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第689页。

⑧王必胜:《邓拓》,人民日报出版社1996年版,第66页。

⑨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毛泽东传》(1949—1976)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第157页。

⑩中央文献研究室 解放军军事科学院编:《建国以来毛泽东军事文稿》上卷,军事科学出版社 中央文献出版社2010年版,第510、511页。

猜你喜欢
朝鲜战争社论谈判
俄乌第五轮谈判
哲理漫画
如何在双赢谈判中赢得更多?——读《哈佛双赢谈判课》给人的启示
浅谈朝鲜战争对中美关系的影响
中美朝鲜战争中的心理较量
66年前的那场战争
第十三轮中美投资协定谈判在北京举行
新中国成立前后《人民日报》社论如何引导舆论
《纽约时报》社论批评美国陆军发布的虐俘事件调查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