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最好的“知识型”工人——记“第4 2届世界技能大赛”中国队装调组选手王晓福

2013-10-30 05:57李远征
中国军转民 2013年10期
关键词:知识型队友大赛

■ 李远征

今年刚满25岁的王晓福有着一张白净的娃娃脸,两道浓眉之下,两只大眼睛显得格外炯炯有神。举手投足之间,一种年轻人身上特有的帅气、朝气和活力就在他的身边迅速弥漫开来。年轻帅气的王晓福在工作中从不甘落于人后。他充分发挥自己 “年轻、好学、肯钻、悟性好”的优势,很快锻炼成长为众多年轻同事中的一名 “拔尖人才”。前不久,他与队友一起代表中国赴德国莱比锡参加了第42届世界技能大赛,并取得了 “优胜奖”的好成绩。这个年轻的80后再次用自己的脚踏实地和一言一行证明:什么叫不平凡?把每一件平凡的事做好就叫不平凡;什么叫不简单?把每一件简单的事做好就叫不简单!

岗位成才之路:三位 “严师”育 “高徒”

2009年6月的一天,正代表技术学校在南京市参加钳工技能比赛的王晓福,接到了南京机电中心的正式录用通知,被安排到中心11分厂从事钳工加工。此前多次代表学校参加南京市各类钳工技术比武并屡有斩获的经历,成为王晓福入职的第一块 “敲门砖”。

王晓福入职的第一位师傅是中心连续多年的“质量先进个人”刘伟。刘师傅从事钳工测量20余年,在钳工班属于资深员工。在他的手中出来的产品,没有一件是有质量缺陷的。在产品测量方面,刘师傅对王晓福提出了许多近乎苛刻的要求。内径表、千分尺、高度尺这些原本在学校就非常熟悉的工具,在王晓福的耳边又被赋予了新的内涵和意义。 “没有好的测量,就不可能有好的产品”这句话始终令王晓福记忆犹新。

扎实的基本功加上勤奋刻苦的实战训练,使王晓福的技能和业务素质有了突飞猛进的增长。有一次他跟一个年轻工友比赛磨Φ5.6(+/-0.01)的钻头。磨钻头是钳工的一项基本技能,全靠手上功夫掌握其中细若发丝的各项尺寸要求。好胜的工友遇到了更加好胜的王晓福,两人连续较劲了10个回合,工友始终没办法赢他。这也使王晓福的名声在分厂内部迅速响亮起来。

跟着刘伟学习了3个月之后,并不满足的王晓福借着南京中心新员工“轮岗”制度的东风,主动申请换到“数控车”工种,并迎来了人生的第二个师傅——“中航工业技术能手”丁正荣。丁师傅对这个徒弟的评价是:“晓福很聪明,但是有点浮躁,加工状态不稳定”。针对这些特点,丁正荣将对王晓福的引导分为了三个步骤:第一步:我做,他看;第二步:他做,我审;第三步:两个人分工合作。

几乎是从零起步,丁正荣不厌其烦地为王晓福讲解数控车编程的基础知识,并专门打印相关程序范例供他学习。经过两个月的不断摸索,王晓福已能自己编一些简单的程序,可以单独操作机床了。丁正荣见其悟性较高,进一步将自己的经验心得,如部分特殊零件 “椭圆、抛物线、双曲线”等的编程技巧悉心传授,使王晓福对机械加工的认识又有了新的视角。在第一年实习期结束之后,王晓福凭借自己在新员工中 “复合型选手”的过人技术实力,获得了 “优秀学员”的称号。

褪去浮躁之气,技能再获提升。2012年1月,王晓福开始跟随加工中心的元老级师傅严伟学习五轴加工中心操作。严伟主要从事的是新品研制工作和生产线上的 “疑难杂症”的诊治。跟着严师傅,王晓福不仅学到了五轴加工中心的操作知识,更学到了各种产品在生产中问题的解决办法,及各种组合夹具在生产中的灵活运用。

年轻的王晓福牢记三位严师悉心教导的这份 “殊荣”,不断在工作中寻找新的高度和目标,很快成为众多年轻员工中的一颗“新星”。

百折不挠之心:机遇垂青于有准备的头脑

“机遇永远垂青于有准备的头脑”,这句名言在王晓福身上再次得到了充分的验证。2012年年初, “第42届世界技能大赛”装调组的选拔赛被确定在中航工业系统组织实施。

在机遇到来之时,怎样才能抓住它?王晓福为此进行了精心的准备。他得知自己的师母——丁正荣的妻子在钣金分厂工作,便拜托丁师傅跟师母进行牵线搭桥,专门请了一位技能高超的钣金师傅进行钣金技能的学习。因为白天大家都有自己的工作,王晓福就在晚上下班后克服一天工作的辛劳,在钣金师傅的指导下利用废料进行数个小时的技能训练。连续两周下来,王晓福虽然人瘦了一圈,两只大眼睛充满疲惫,那种争强好胜的精神和斗志却越发高涨。

2012年5月,王晓福如愿以偿参加了由中航工业空空导弹研究院在河南洛阳举办的第42届世界技能大赛团队挑战项目 “装调组”全国选拔赛。2012年12月,装调组选手开始在洛阳接受系统训练。2013年2月1号在第二轮淘汰赛中,王晓福再次从9选6的淘汰赛中,以第二名的成绩晋级。

之前下定决心拼命刻苦训练就是想参加比赛,现在真的要正式代表国家队出去参赛,王晓福却感觉到了一种空前的压力。对手的实力到底怎么样?我们的水平处于什么层次?我们目前的水平怎么再提高? “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现在自己对参赛的各代表队的实力和基本信息几乎一无所知,王晓福坦言自己有点忐忑不安。天津职业大学负责训练辅导的袁教授看出了王晓福的犹豫,专门语重心长地给他做思想工作: “既然来了,就要准备拿奖!就要准备以第一名的身份出去比赛!不拿奖,不出国,过来玩一下,这有什么意思?” “你是被选出来的,选你肯定是有选你的道理,你赛出了自己真正的水平,你就代表了中国队!”教练的引导和各方面信息的不断显现,使王晓福在不断的锻炼捶打中逐渐调整心态,变得更加成熟稳重起来。

第42届世界技能大赛的比赛项目在上届比赛结束时已经公布出来,题目要求是三天生产三套太阳能垃圾箱,要能实现挤压50个易拉罐和50个塑料瓶的功能,并能将两种材料分类,电源采用12V铅酸电池,通过太阳能电池板对它进行充电。王晓福所在的中国集训队 “装调组”围着这三套“太阳能垃圾箱”绞尽了脑汁。

在洛阳为期7个月的集训中,王晓福每天的工作时间都在16个小时以上。持续的高强度练习,使他的技能水平获得了极大的提升,尤其是在思想和行为上变得更加坚定。对于C语言、单片机等很多之前没接触过的知识,王晓福就利用休息时间去书店买了很多书回来琢磨。白天工作时间紧没法看书,他就利用晚上休息时间给自己充电。有时为了一个问题,他常常会琢磨到凌晨1、2点钟仍不休息。 “勤奋刻苦”由墙上的一条标语在脑海里一天天加深,变成了刻在王晓福心里的一道深深的印记。

在加强自我技能提升的同时,王晓福在团队协作里也积极发挥自己的作用,经常抽空和队友一起就技术问题进行相互讨论和纠错练习,共同学习和提高。每天十几个小时在机床边摸爬滚打,巨大的训练强度在考验着他的技术水平,更是在考验着他和队友们的心理素质与体能极限。

取长补短之机:在挑战赛中找差距

2013年4月29号到5月5号,王晓福与队友一起前往澳大利亚参加了一次技能友谊赛,这次去参赛的目的主要有三个:了解世界技能大赛比赛规则;了解赛场的布局;学习别人的设计经验。从澳大利亚挑战赛中,王晓福找到了自己设计的产品和其他国家的设计之间的差距。

回国后,项目组立即对方案进行整改。因为友谊赛我们只拿到第二名,而且差距还很大。大家都意识到,自己的思想要转变,设计思路要进一步开拓,方案要重新设计。从澳大利亚回国之后,项目组基本确定了正选和备选人员,由于王晓福在钳工方面综合水平较高,心理素质较强,通过澳大利亚的友谊赛,其应变能力也得到了专家们的充分肯定,最终被确定为正选选手。

距离正式比赛还剩一个半月时,王晓福和队友们竭尽全力使用各种材料来提高自己的熟练程度,替补的一组主要负责修改方案。不久,善于思考的王晓福感受到了这种分工的弊端,向专家和教练提出了不同意见,希望由自己修改方案,以使之更加简单稳定和迅速高效。专家组经过讨论,最终同意了王晓福的意见。经过技术能手们不断改良和局部精简,产品方案在可靠性方面有了大幅提高,加工时间和劳动强度也有了大幅降低。王晓福却丝毫不敢放松。

“亮剑”只待此时:全力付出 为国争光

养兵千日,用兵一时。6月29日上午10点,队员们登上前往德国的飞机,踏上了征战第42届世界技能大赛的 “亮剑”征程。正式的比赛确定在7月3号至7月7号。

王晓福和队友们无暇欣赏莱茵河畔的旖旎风光,抓紧赛前的有限时间一边适应比赛环境,一边对自己的方案进行进一步的修改和微调。

比赛分为两个部分,70%为公开题,30%为意外题。意外题里涉及到焊接、铣床、车床、钣金等,基本涉及了所有工种。王晓福说,比赛最大的考验是焊接。比赛用的是MIG焊。他以前没有接触过焊接项目。特别是焊铝,焊时间长了铝会熔塌,焊短了则未熔合。第一天试机床,王晓福练了约3个小时,两块铝板无论如何焊不上去。他就拿着自己的两块铝件到专业焊工那边去虚心请教。铝板的焊接要求 “对中”,焊完之后还要在加工中心铣,所以要求两块板保持平行,公差要求控制非常严格。这对专业焊工而言都是一个近乎苛刻的要求,之前只练了几个小时焊接的王晓福却要在极短的时间内完成产品焊接的全部技术要求,这个难度超乎人的想象。年轻的王晓福咬紧牙关顶住压力,硬是把这块 “硬骨头”啃了下来。焊接的铝板也最终拿到了应得的分数。

中国队在规定的3天比赛时间内完成了所有的比赛项目,包括意外题目。但是在挤压第36个瓶子时,电路板却突然间烧毁了。比赛之后检查发现是电路板接线的问题。这项测试被扣了5分,只得了部分分。王晓福认为比赛过程基本发挥了自己平时的正常水平,但电路板的烧毁是意料之外的,这也证明我们在基地的训练过程中,没有注意这些细节。但恰恰就是细节决定成败,也决定了我们的名次和得分。

赛后计算,中国队在成本分上面失分较多。材料、机床使用率、工作时间都较长,这一项总分15分,我们只得了2分。再加上电路板的失误,失分很可惜。如果这两项做得好了,我们应是可以达到第三名铜牌成绩的。最后成绩公布,中国队获得了 “优胜奖”。

比赛组委会对优胜奖的解释是这样的, “它以你们队的平均成绩换算成500分。500以上都属于优胜奖,500分以下什么都不是。就是比如你的平均成绩是60分,就以60分为一个基点,换算成500分。然后再以你的实际得分去换算。” 中国队刚好划在500分之上不远。

领奖的时候,王晓福和队友们带了一面国旗过去。站在那里看到冠亚季军一个个上去领奖时,队员们的心态可谓 “羡慕嫉妒恨”五味杂陈。待到归国总结时,大家都承认,自己确实与前几名有较大差距,技不如人是事实。王晓福说,人家在技术上比我们领先,我们必须承认差距。无论是对规则的理解,还是制造的产品,我们都不如对手。而且国外队员在某些机加工方面效率比我们高。如日本队要在一个钢件上打20几个孔,他就加了一种润滑剂类产品,类似于泡沫,打孔就可以不粘刀,效率很高。就是在这些细节方面,我们的设计思想、对规则的理解,工具的使用,和世界一流有着很大的差距,最终导致我们只能获得 “优胜奖”。回归本色之后:要做最好的 “知识型”工人

回到单位上班后,王晓福显得从容和淡定了很多,在思想深处,他也觉得自己改变了很多: “这次比赛的经历,让我深切感受到了天外有天,也看到了自己的不足,变得更想学习了。同去的博士队友可以用理论把一个加工过程讲清楚讲生动,这是我要向他学习的地方,学习他的思维方式和工作方式,将实践转化为理论。现在感觉知识不够用,希望能提高得再快一点。以前只满足于完成任务,现在可能想的就不仅只是干好活,还要去探索更好的思路和它背后的原理。岗位没有高低贵贱之分,没有身份差异之别。不管是在科研一线还是在生产一线,只要你肯学肯钻,做好了一样可以出成绩!一样可以做一个最好的 ‘知识型’工人!”

王晓福在转变思想的同时,不变的始终还是那种争强好胜的斗志和进取之心。

“机遇是一个方面,你有没有本事抓得住它,则是要靠实力说话的。”在 “曾经沧海”之后,王晓福又与兄弟单位的队友作出了一个新的约定:“全国技能大赛每四年举行一次,没有年龄限制,希望我们到时在这个大赛上能再相聚!”这是豪言,却也是挑战书。

年轻的王晓福对未来充满信心: “通过世界技能大赛,我既看到了差距,也看到了自己的新目标。我现在正在准备写一篇关于钻头加工方面的论文,各位师傅都给了我很多鼓励,我要把它写出来!”王晓福笑起来,一脸的灿烂和阳光……

新闻链接

第42届世界技能大赛概况

世界技能大赛被誉为 “技能奥林匹克”,每两年举办一届。第42届世界技能大赛是我国代表团第二次参加世界技能大赛。大赛于2013年7月3号至7月7号在德国东部城市莱比锡举行。有来自53个国家和地区的1006名选手在汽车维修、焊接、移动机器人、模具制造、制冷与空调、美发、糕点制作等工业、手工业和服务业范围内的46个项目进行角逐。中国大陆派出26名选手参加22个项目的比赛。香港、澳门和台湾均各自带团参加了这次比赛。中国代表团获得一银三铜,同时取得十三个项目的优胜奖。

世界技能大赛绝大多数比赛项目要求选手年龄在25岁以下,大赛的目标是不断改善技能职业教育的标准。本届代表团团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职业能力建设司副司长刘丹介绍说,参赛选手经全国范围内的选拔,在比赛前参加了7至10个月的集中训练。目前我国非常重视技能人才建设,参加比赛也将推动国内技能人才培养整体水平的提高。在参赛项目的选择上,主要考虑国家优先发展的项目,照顾行业发展的需求。这也是我国年轻技术人才走向世界舞台的机会。

猜你喜欢
知识型队友大赛
坑队友专业户
知识型员工的绩效管理研究
遭遇“熊队友”怎么破?
基于心理契约视角的知识型员工绩效管理策略
知识型员工激励问题初探
最美证件照PK大赛
基于平衡计分卡的知识型企业创新激励体系研究
不怕神对手,就怕萌队友
说谎大赛
“7匹狼”征联大赛启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