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UG的装配件变型设计方法研究

2013-11-04 06:52叶仿拥蓝毓胜林伟通
机械设计与制造 2013年1期
关键词:变型工程图二次开发

唐 焱,李 光,叶仿拥,蓝毓胜,林伟通

(1.桂林电子科技大学 机电工程学院,广西 桂林 541004;2.广西右江矿务局,广西 田东 531500)

1 引言

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企业间竞争开始转向基于生产效率和客户要求的竞争[1],因而催生了大批量定制生产模式(MC-Mass Customization)。MC 技术的主要内容包括产品配置设计和变型设计[2]。其中,变型设计可以充分地重复利用企业已有的产品资源,快速地完成产品设计,降低设计成本,提高产品质量,使定制生产方式的成本和效率接近大批量生产模式。因此,变型设计是MC的关键技术之一。目前,参数化技术在变型设计中较为常用。目前国内关于零件参数化变型设计的研究较为广泛。如:文献[3]等关于UG NX的二次开发技术;文献[4]关于SolidWorks的二次开发技术,文献[5]关于Pro/ENGINEER的三维零件的参数化设计;文献[6]关于Pro/ENGINEER的二次开发技术等。以上技术均可较好地支持零件变型设计。此外,在文献[7]的UG/Open 二次开发实例精解中,还研究了装配件尺寸参数的修改方法和产品自动装配技术,为装配件变型设计提供了较好的思路,具有深入研究的价值。但以上方法通用性较低,设计者需进行后续开发和研究,以便于实现相对通用且高效的产品变型设计方法。鉴于此点,提出一种以参数化技术为基础,面向装配件的变型设计方法,即标准接口参数技术。同时,借助Visual C++6.0 和UG/Open 对UG NX 进行二次开发,实现相对较通用的装配件变型设计方法。

2 产品建模分析

目前,面向制造业产品的建模方法分为两种:自底向上、自顶向下。自底向上首先从产品的单个底层零件开始建模,重点考虑零件的结构、功能、性能和成本等因素,因此,零件的通用性和灵活性较好[8]。但构建零件内外部参数关联较困难,使装配件变型设计受到了限制。自顶向下技术又称为骨架模型技术。一个产品设计的过程十分复杂,需经过功能设计—>概念设计—>详细设计—>设计结果分析等阶段,此过程从产品的整体功能设计(顶层设计)出发,向下细分至底层零件的设计,故称为自顶向下设计[9]。但这又降低了零件的通用性和灵活性。

3 装配件变型设计

3.1 UG WAVE的应用

UG 所提供的UG WAVE 模块能够很好地实现自顶向下建模技术。它能够实现相关部件间建模,即基于一个部件的几何体及位置去设计另一部件[10]。针对装配件变型设计,对UG WAVE技术进行了简单开发,并以拉杆和把手的配合为例,验证其可行性。把手(拉杆外套)参数的工程图描述,如图1 所示。对零件进行相应的参数化编辑:p24=p22/2、p31=p24/2。

图1 拉杆外套工程图Fig .1 Drawing of the Handlebar

图中:p22—零件的驱动参数;p23、p25—固定参数。

下面将利用二次开发程序在装配件中构建零件gan。同时,gan 将自动与L_G 发生几何特征链接,使gan的直径受到L_G 上孔直径的驱动。

构建杆件之前,需要在UG 中新建一个装配文件l_n,将拉杆外套作为组件添加到工程中,然后在l_n 下新建一空的子节点gan,节点gan 即为将要构建的零件,在构建杆之前,图1的三维实体模型演示,如图2 所示。

图2 生成杆件之前Fig.2 Model Demonstration before Generation of the Member Bar

输入杆的长度为40,在节点文件gan 中创建杆。为创建gan后界面,如图3 所示。

图3 成功创建ganFig.3 Model Demonstration after Generation of the Member Bar

零件gan 并未提供参数信息,原因是长度参数位于后台,而其直径参数则是依赖于零件L_G 内特征参数而存在。故能够通过改变L_G 内相应参数来驱动gan 变型,从而达到变型的目的。图3的变型设计结果,如图4 所示。

图4 装配件l_n 变型结果Fig .4 Variant Result of Assembly Part 1 n

图4 结果表示驱动参数p22的值由30 变为10。变型过程中,在装配层建立了表达式L_G::p22=10,其含义是将零件L_G中的表达式p22 引用到装配层,以方便装配件参数的修改,从而实现整体快速驱动。

3.2 POSI 接口技术

3.2.1 POSI 接口基本原理

参数化为零件级的变型设计提供了良好的技术平台,自顶向下为产品总体设计提供了现实可行的思路。根据这两种思想,提出一种标准接口参数(Parameters of standard interface—POSI)概念,可在装配件变型设计中得到应用。即以参数化技术构建零件内部参数关联的方法为基础,将零件间的关联参数以相同名称命名,并通过程序快速建立零件间同名参数链接。POSI 原理,如图5 所示。

图5 POSI 接口技术原理Fig.5 POSI Interface Technical Principle

3.2.2 基于POSI的装配件变型设计实例

根据POSI 原理,通过对花键配合的POSI 处理,对POSI 原理进行验证,具体操作与结果如下:

(1)参数分析:首先,根据两相匹配的零件参数特性分别对单个零件进行参数化处理,并定义两零件中的POSI。

①花键配合的轴毂零件主要参数的工程图描述,如图6 所示。

图6 花键毂工程图Fig.6 Drawing of the Spline Hub

根据图6 及零件模型特征对该轴毂零件进行参数化编辑,并定义POSI。参数关联:CA_1_DG=60;J_B=D_02*sin(CA_1_DG)/4;D_4=D_02*7/8;D_2=if(D_4<40)。(D_4+20)else(if(D_4 >=40&&D_4<80)(D_4+30)else(D_4+40));H_1=L/5;H_2=L*3/5;D_1=if(D_2<=80)(D_2+5)else(D_2+10)。其中参数L(键配合长度)、D_02(键槽所对应的花键孔直径)是已定义的POSI。

②花键轴零件主要参数的工程图描述,如图7 所示。

图7 花键轴工程图Fig.7 Drawing of the Spline Shaft

根据图7 及零件模型特征对该轴毂零件进行参数化编辑,并定义POSI。参数关联:J_DG=60、J_B=D_02*sin(J_DG)/4、H_03=L。其中L(键配合长度)、D_02(键对应的花键轴直径)为POSI 标准接口参数。由图6 可知,轴与轴毂零件完全不匹配。在三维CAD软件中,若强行装配会出现干涉现象。

(2)参数链接:根据POSI 接口思想和二次开发程序,对以上非匹配零件进行快速链接并修改,使之能够正确匹配。该方法首先通过中心和距离两种匹配方式,将h_j 和h_j_z 强行定位装配。装配后界面,如图8 所示。

显然,毂位于轴内部不正确。现调用开发程序获取该装配件中的参数信息,并建立标准接口间链接。根据所得参数信息选择标准接口,建立链接:h_j::D_02=h_j_z::D_02(表示毂的直径由轴的直径驱动);h_j::L=h_j_z::L(表示配合长度参数由轴驱动)。更新组件,图8的更新后结果,如图9 所示。

图9 零件间建立链接后Fig.9 Interface after Components Being Linked

显然,毂的直径在受到了驱动,且轴与毂之间获得了正确的配合关系。图9的变型设计结果(h_j_z::D_02=50),如图10 所示。证明POSI 接口可实现装配件变型设计。

图10 变型设计结果Fig.10 Result of the Variant Design

说明:在构建标准接口参数之前需对装配件进行表达式规范化操作,即除标准接口外,零件之间不允许出现同名参数,以保证标准接口的有效性。

4 结论

(1)基于自顶向下的装配变型设计方法的整体协调性较好,但单个零件的重用性和灵活性大大降低。(2)基于POSI的装配件变型设计方法能快速建立零件间参数关联,同时能够兼顾整体协调的要求,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装配件变型设计方法的通用性和设计效率。

[1]SUH N P.The principles of design[M].2nded.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0.

[2]祁国宁,顾新建,谭建荣.大批量定制技术及其应用[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Qi Guo-ning,Gu Xin-jian,Tan Jian-rong.Mass customization technology and its application[M].Beijing:Machinery Industry Press,2003.)

[3]莫蓉.图表详解UG NX 二次开发[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8.(Mo Rong.Chart Detailed for secondary development of UG NX[M].Beijing:Publishing House of Electronics Industry,2008.)

[4]徐国权,黄志超.基于SolidWorks的参数化设计二次开发研究[J].机械设计与研究,2007,23(1):68-87.(Xu Guo-quan,Huang Zhi-chao.Research on parametric design in its further development based on Solid Works[J].Machine Design and Research,2007,23(1):68-87.)

[5]杨青,陈东祥,胡冬梅.基于Pro/Engineer的三维零件模型的参数化设计[J].机械设计,2006,23(9):53-55.(Yang Qing,Chen Dong-xiang,Hu Dong-mei,Parameterized design of 3D component model based on Pro/Engineering[J].Journal of Machine Design,2006,23(9):53-55.)

[6]李世国,何建军.基于Pro/E 零件模型的参数化设计技术研究[J].机械设计与研究,2003,19(3):36-37.(Li Shi-guo,He Jian-jun,Research about parametric design technology ofpart-modelbased on Pro/ENGINEER[J].Machine Design and Research 2003,19(3):36-37.)

[7]侯永涛,丁向阳.UG/Open 二次开发实例精解[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7.(Hou Yong-tao,Ding Xiang-yang,UG/Open secondary development of fine examples of solutions[M].Beijing:Chemical Industry Press,2007.)

[8]沈振华.复杂产品变型设计方法研究及其应用[D].杭州:浙江大学,2006.(Shen Zhen-hua.Research on variant design for complicated product[D].Zhejiang University,2006.)

[9]刘文剑,金天国.产品自顶向下设计的研究现状及发展方向[J].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2002,8(1):1-6.(Liu Wen-jian,Jin Tian-guo.Research state and development directions of product top-down design[J].Computer Integrated Manufacturing Systems,2002,8(1):1-6.)

[10]洪如瑾.UG WAVE 产品设计技术培训教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Hong Ru-jin.Training course for UG WAVE product design technology[M].Beijing:Tsinghua University Press,2002.)

猜你喜欢
变型工程图二次开发
变型数独7月挑战赛
“3+4”人才培养模式下本科阶段“工程图学”课程的优化设计
面向工程认证的机制专业工程图学(一)课程教学探索
浅谈基于Revit平台的二次开发
浅谈Mastercam后处理器的二次开发
西南地区三种天麻变型巴利森苷类成分含量比较
简约≠简单
分析三维CAD建模技术在工程图学中的应用
西门子Easy Screen对倒棱机床界面二次开发
基于邻接矩阵变型的K分网络社团算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