α-干扰素对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者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的影响

2013-11-07 02:29陆琰
河北医药 2013年13期
关键词:体液单核细胞干扰素

陆琰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是急性的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增生性疾病,在小儿中的发病率较高,为常见病[1]。另外,有研究显示,此类疾病患儿存在明显的免疫异常状态,其中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指标在疾病发生发展的过程中均呈现出不同程度的波动,因此细胞和体液免疫指标的监测对于本病有较高的价值[2,3]。本文对α-干扰素对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者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的影响进行分析,以了解本药在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治疗中的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9年2月至2012年8月我院治疗的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者62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1例。对照组:男18例,女13例;年龄0.8~12.5岁,平均年龄(7.1 ±0.5)岁;病程 2.5 ~10.5 d,平均(5.2 ±0.4)d。观察组:男17例,女14例;年龄0.8~12.8 岁,平均年龄(7.2 ±0.4)岁;病程2.5 ~11.0 d,平均(5.3 ±0.3)d。2 组患儿均无近期应用免疫调节剂及其他药物史。2组患儿的性别比、年龄和病程等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治疗方法:对照组进行基础治疗,给予阿昔洛韦及其他对症、支持治疗方案。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α-干扰素,用量为每天5万U/kg,肌内注射。2组均连续治疗14 d。比较2组治疗前及治疗后7 d、14 d的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指标。

1.2.2 检测方法:细胞免疫采用EPICS ALTRA型流式细胞仪检测,主要为 CD3+、CD8+、CD4+及 CD4/CD8等;体液免疫采用上海博耀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对应定量测定试剂盒(免疫比浊法)检测,另外注意采血时间为治疗用药前1 d和用药治疗后的第7天和第14天的晨起状态下,且均采患儿的外周静脉血。

2 结果

2.1 2组患者细胞免疫指标比较 治疗前2组患者细胞免疫的4个指标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而治疗后7 d和14 d观察组的细胞免疫的4个指标中的CD3+及CD8+均低于对照组,CD4+及CD4/CD8均高于对照组(P <0.05)。见表1。

表12组患者细胞免疫指标比较n=31,±s

表12组患者细胞免疫指标比较n=31,±s

注:与对照组比较,*P <0.05

组别 CD3+(%) CD4+(%) CD8+(%) CD4/CD8对照组治疗前 81±4 19.4 ±2.7 51±4 0.39±0.06治疗后7 d 76±4 21.5 ±3.2 45±4 0.72±0.09治疗后14 d 71±4 24.8 ±3.4 40±4 1.15±0.11观察组治疗前 81±4 19.4 ±2.7 51±4 0.40±0.05治疗后7 d 71±4* 25.1 ±3.5* 39±4* 1.19 ±0.12*治疗后14 d 66±4* 28.2 ±3.8* 35±3* 1.48 ±0.15*

2.2 2组患者体液免疫指标比较 治疗前2组患者体液免疫中的IgA、IgG及IgM 3个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治疗后7 d和14 d观察组的IgA和IgG均高于对照组(P <0.05),而IgM则无显著性差异(P >0.05)。见表2。

表22组患者体液免疫指标比较n=31,g/L,±s

表22组患者体液免疫指标比较n=31,g/L,±s

注:与对照组比较,*P <0.05

组别IgA IgG IgM对照组治疗前 0.80 ±0.07 7.8 ±1.2 1.72 ±0.33治疗后7 d 0.86 ±0.11 8.3 ±1.3 1.73 ±0.30治疗后14 d 0.97 ±0.15 9.2 ±1.4 1.77 ±0.32观察组治疗前 0.81 ±0.06 7.8 ±1.2 1.73 ±0.31治疗后7 d 1.07 ±0.20* 9.4 ±1.4* 1.75 ±0.33治疗后14 d 1.22 ±0.24* 10.3 ±1.5*1.80 ±0.36

3 讨论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是小儿发病率相对较高的一类以不规则发热、淋巴结肿大、咽痛、周围血液单核细胞显著增多为主要特征的疾病,其主要为由EB病毒感染引起,因此对于本病的治疗应考虑对EB病毒的抗病毒治疗[4,5]。另外,较多研究显示出本类疾病患儿的免疫系统受疾病影响表现出较大的波动,其中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作为了解机体免疫状态的重要方面,临床中对其研究相对较多[6,7],结果显示上述两个方面免疫指标均表现出较正常健康儿童显著性的异常波动,而这种波动在疾病得到有效治疗及控制后可得到有效逆转[8],故对于其这种异常波动的研究和监测有利于我们了解药物的应用价值。

α-干扰素是临床中较为常用的广谱抗病毒药物之一,是一类低分子糖蛋白,主要通过影响细胞表面受体的作用达到使细胞产生抗病毒蛋白,从而抑制病毒的复制的作用,研究显示当机体受到病毒感染时,免疫细胞通过抗病毒应答反应也可以产生此类干扰素[9,10],临床认为其对于EB病毒具有较佳的效果。

结果显示应用α-干扰素进行治疗的患儿较未采用α-干扰素进行治疗的患儿表现出更佳的改善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指标的效果,主要表现出CD3+及CD8+的降低,IgA、IgG及CD4+、CD4/CD8的升高,说明患儿的免疫异常状态得到有效改善,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疾病状态的好转,从而肯定了α-干扰素在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中的应用效果。

综上所述,α-干扰素对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者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的影响较大,对于改善患者的疾病状态和机体综合免疫状态的效果均十分突出。

1 杨旭.干扰素联合丙种球蛋白治疗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疗效观察.四川医学,2012,33:118-120.

2 李广金,观桂丽.干扰素联合更昔洛韦治疗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中国基层医药,2011,18:3214-3216.

3 常春明.α-干扰素治疗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疗效观察.临床肺科杂志,2011,16:141-142.

4 岑丹阳,朱军,薛红漫,等.α-干扰素和更昔洛韦治疗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疗效比较.中国实用医药,2009,4:21-22.

5 周玉福.更昔洛韦和α-干扰素治疗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作用研究.重庆医学,2009,38:1622-1623.

6 Ulff Moller CJ,Nielsen NM,Rostgaard K,et al.Epstein-Barr virus-associated infectious mononucleosis and risk of 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Rheumatology,2010,49:1706-1712.

7 王伟杰,阮仙利.小儿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免疫状态变化及临床意义.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2012,22:299-300.

8 Kojima M,Kashimura M,Itoh H,et al.Infectious mononucleosis lymphoadenitis showing histologic findings indistinguishable from toxoplasma lymphadenitis.A report of three cases.Pathol Res Prac,2010,206:361-364.

9 李彦格,刘炜,毛彦娜,等.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及意义.医药论坛,2011,32:33-34.

10 朱生东,吴珠明,杨红平,等.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儿T细胞免疫功能变化及匹多莫德干预治疗的研究.中国小儿急救医学,2010,17:341-342.

猜你喜欢
体液单核细胞干扰素
外周血单核细胞miR-1285-3p在肺结核患者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研究
川木香煨制前后主要药效成分在体外生物体液中稳定性
小儿支原体肺炎体液免疫功能与hs-CRP检验的临床意义
维药艾菲提蒙汤治疗异常体液型高脂血症的临床研究
α-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治疗慢性丙型肝炎
雾化吸入γ干扰素对免疫低下肺炎的疗效观察
干扰素α-1b治疗成人麻疹疗效初步观察
体液免疫9项指标总误差与不确定度比较分析
单核细胞18F-FDG标记与蛛网膜下腔示踪研究
恩替卡韦治疗干扰素失败的慢性乙型肝炎72例疗效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