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纪青春片的类型化叙事

2013-11-10 03:42刘婧雅
艺术评论 2013年11期
关键词:青春片冲突青春

刘 藩 刘婧雅

刘藩:中国艺术研究院文化发展战略研究中心副研究员

刘婧雅: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硕士研究生

青春片的发展与定义

从全球范围来看,作为商业类型片的青春片在近年来越来越受到观众的认可。美、英、日、韩、泰、印等国家都有代表性的青春片面世。我国的青春类型片也在2013上半年迎来高潮——《致青春》、《小时代》、《青春派》等影片都在电影界获得了不小的反响。

回溯中国青春题材影片的创作,可以追溯到50年代,最早讲述青春故事的影片有《青春之歌》、《战火中的青春》等。但是由于受到政治环境的影响,当时的影片大多表现青年人找到集体归宿,投身革命战火的主题。进入20世纪80年代,思想解放的潮流推动了青春题材影片的发展,催生了《小街》、《本命年》等电影。它们的创作者并不是青年导演,而是“青年们的长辈”。因此其作品体现出一种理性大于感性的特点。后第五代、第六代导演的青春题材影片则倾向于叙述个人化的青春经验,如《摇滚青年》、《头发乱了》等。因为这批导演多属于体制外创作,因而保留了青春期特有的反抗性和边缘性色彩,表达的内容多为个体的痛苦和迷茫。

这种创作趋势一直持续到21世纪初,之后因市场需求的变化而逐渐转向。“青春电影表现出日益向青春消费发展的走向,青春反抗的色彩与精英知识分子精神传统愈益淡薄,越来越走向世俗和时尚。”其中的转变从某种意义上说,正是青春题材电影走向商业类型片道路的结果。市场的开放和观众的需求催生了娱乐元素,也推动了作为类型片的青春片的萌生和发展。

鉴于本文的研究对象是作为类型的青春片,因此我们在定义“青春片”时,就要将其与“青春题材影片”有所区分。青春题材影片,是表现青春阶段青年成长所遇到的事件和情感经历的影片。而作为类型的青春片,是在与观众的长期互动后保留了受大众欢迎的元素,形成并传承类型成规的一种青春题材影片。青春类型片,虽然也可以展现尴尬和挫败的青春经验,但更多的是要以迷人、纯情的青春梦境,带给观众实现理想的快感,或者是以怀旧视野洗净青春岁月的创痛,亦或是借由青春期的冲动来展现充满刺激感的暴力、性等娱乐元素。由此可以推知,诸如《青红》、《80后》等电影,虽然属于青春题材影片,但是却并非类型片;而《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美国派》、《朋友》等影片,则属于比较典型的青春类型片。

青春类型片的叙事规律

一贯的主题

青春片最主要的特征,即表达“青春”主题,传达青春期特有的价值观。而“青春”这个母题又可以分为几个子题。

1.成长主题

该类青春片主要表现成长的困惑、迷茫和有所经历之后的改变。表现成长主题青春片中的角色,通常拥有比较明显的人物弧度。比如好莱坞影片《朱诺》里的女主角,在经历了一次意外怀孕后,家庭观、爱情观和人生观都发生了转变,她由一个反叛少女变成了一个真正独立的女孩。又如《全城高考》中,主人公在经历了一系列事件后,明白内心的真正理想,并为之做出勇敢的选择。这就是关于成长主题的表达。

2.爱情主题

爱情主题青春片,要区别于爱情类型片。首先,故事是发生在青春阶段的青少年身上。其次,它所展现的是青涩的情愫,或是叛逆爱恋所引发的与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冲突。最后,结局大多不是强调“完美爱情终成正果”,而是落脚于主角在经过了感情历程后的内心变化。比如《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就是典型的爱情主题青春片。片中众男生在课堂上“打飞机”的场景,不关乎爱情,只关乎青春。影片的结尾也并非男女主角走到一起,而是他们学会祝福彼此。

3.友情主题

典型的友情主题青春片,通常是以朋友之间相识、相知为开端,然后因为某件事情的阻碍使得友情发生裂隙,最后又以双方共同去面对并解决一个困难作为高潮,困难解决后,双方和好如初,友情升华。《阳光姐妹淘》就是比较典型的友情主题青春片,表现的是一个普通女生如何融入一个友情团体,与这个团体中的人物出现裂隙,再到经历了死亡后的释怀。

4.亲情主题

亲情主题的青春片,总是会给主角设定非常规的成长环境,比如父母患病、经济拮据、单亲家庭等。亲情在阻碍重重的环境中,获得了展开冲突的空间。主人公与亲人在冲突发展的过程中,消除隔膜。如《牛仔裤的夏天》中,父母离异后一直与母亲生活的卡门,终于可以在假期享受和父亲的独处时光,却发现父亲即将开始新的婚姻。在经历了一系列摩擦之后,卡门感受到了父亲的爱,并接受了父亲的新家庭。

定型化的人物

很多人年少时都有几个典型的同学,如埋头苦读的学霸、搞笑犯二的同桌、遥不可及的女神等。所以,青春片中的人物,也通常是这样一些定型化的角色。影片通过塑造我们熟悉的人物,来最大限度地让观众产生代入感。

针对现阶段小学数学教学情境教学存在的问题,教育工作者应当从自身与教学方法两个方面进行改进与反思,寻求更加有效地对情境的应用对策,提高教学的质量。本文从三个方面具体的探究了小学数学教学中情境教学的对策。

1.平凡的“我”

通常来讲,青春片中都会有一个平凡的角色——长相普通、成绩一般、家庭一般。她可以不是影片的主角,但大多数时候,都是主导影片叙事视角的人物。这样一个平凡的角色,会让最广泛的观众产生最大程度的认同感。

2.高贵的“女神”

在以男性视角为主的青春片中,“女神”往往作为影片中事件的基础动因而存在。而在以女性视角为主的青春片中,“女神”通常会是闺蜜群体中的一员,或者至少是主角所仰望、关注的对象。不管是“我想追的人”,还是“我想成为的人”,她们都象征着青春期的理想。这种理想很美好,它让青年人成长为更完美的自己,但这时期的理想又往往不切实际,因而最终会随着青春年华一起尘封。也有青春片会塑造出“白马王子”的形象,他们所代表的象征意义与“女神”同理。

3.犯“二”的同伴

青春时期总有一些让我们“不堪回首”的往事,而犯“二”的同伴在青春片中所起到的作用,就是代替我们去重温这些往事。《小时代》中的唐宛如,《青春派》中男主角的几个同伴,都属于这一类角色。当然这些角色存在的意义,还在于调节影片的节奏和气氛,让青春片呈现出青春本该有的轻松、娱乐的风格。

固定的场景

大多数人青春时期的活动场所,无外乎校园、家庭、娱乐场所等。通过这些场景,影片能够为观众营造出熟悉感,让他们将影片中的故事与自己关联起来。

校园作为一个固定的视觉符码,反复出现在大多数青春片中。校园这个大场景,也包含很多小场景,比如课堂、寝室、食堂、篮球场等。

2.游戏厅、录像厅、歌舞厅(迪厅)、台球室

这些地方是青少年在学校和家庭管制的死角下释放自我的场所,是汇聚了亢奋和放纵情绪的场所。它很多时候都充斥着青少年与社会人士的正面冲突。《黑帮高中》、《九降风》等影片,都有发生在台球室的暴力桥段。这些场合象征着青春的冒险、叛逆、冲动。

3.家

在这个相对独立的空间中,主人公可以展现出最真实的自我。他/她们在这里消化自己的秘密,培育自己的各种情绪。特别是卧室这个场景,它相当于角色心理的具象化再现。卧室的布置完全可以反映出角色的内心。以《九降风》为例,男主角郑希彦的卧室是一间堆满了货架的略显空旷的阁楼,家具布置都以深灰色、暗黑色为主,体现了他不懂得如何爱人的性格。而女主角黄芸晴的卧室,则是小而温馨,原木色的家具和色彩鲜艳的墙壁,显露了她感性的一面。

类似的矛盾冲突

青春片中的冲突模式,可以被归纳为不同的类型。有些是内冲突,也就是关乎成长的自我矛盾;更多的是外冲突,包括学生与师长、校园和社会的各种冲突。

1.跟自我的冲突

表现这类自我冲突的影片,通常是主人公在成长的过程中,克服了自身的性格缺陷或心理障碍,实现了人物弧度的变化。比如《翻滚吧,阿信》里的主人公就客服了身体和心理的障碍,在历经坎坷之后成为一名优秀的体操选手。

2.跟同龄人的冲突

这类冲突,有时表现为两个对立的人或团体组织之间的摩擦,他们通过彼此较劲,最终实现了一方或双方的蜕变。有时候也表现为好友之间、同一团体内部的摩擦冲突,最终双方在共同经历了某事件之后,彼此认同和理解,重新成为亲密无间的朋友。如影片《花与爱丽丝》,两个密友由于一位暗恋的学长和一连串谎言,陷入了三角恋之中,而后又经历了彼此理解和释怀,完成了个人的成长。

3.跟异性的冲突

青春期正是对两性关系有了初步认知的时期。透过异性,主角们才能更好地认识这个世界,同时也才能更好地认识自我。《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初恋这件小事》等青春片,都表现了主人公在与异性的互动中,成长为更完美的自己。异性不仅包括同龄的男、女生,还包括哥哥、姐姐、老师、邻居等等。《夏天的尾巴》中的陈怀钧,就喜欢上了自己的女老师,在经历了一段苦涩的恋情之后,实现了青春的蜕变。

4.跟师长的冲突

青少年与师长的冲突,体现了他们与社会的关系。一方面,青少年承载着社会的期望。社会有一种形塑的外力作用于他们之上,而他们自己也渴望踏入社会,所以他们模仿大人抽烟喝酒,穿高跟鞋,仿佛如此就可以变得强大。另一方面,社会对青少年的种种劣行表示不满,而青少年也拒绝成为大人们那种世俗、虚伪的样貌。青少年和社会双方在彼此期待与失望中,形成了巨大的叙事张力。《三傻大闹宝莱坞》就是以幽默、轻松的形式来表现青年人与社会体制的冲突,影片的最后以主角的成功实现了对于社会体制的批判。这种青春个体对抗社会体制的行为,迎合了以青少年为主的观众群体,释放了他们的愤懑、不满和不平,极易获得共鸣。

本土青春片的特点

市场的需求与类型片的经验积累,共同促进了中国青春片的发展。中国电影观众的平均年龄已由2009年的25.7岁,下降到2013年的21.7岁。也就是说,青春片与我国当前电影的主流消费群体存在着天然的契合性。同时,我国商业类型化的青春片逐渐成型,时尚元素、娱乐元素等,都被较好地融入到影片之中。美国学者斯蒂芬尼·扎切莱克在论及《美国派》等青春喜剧片时认为:“这些青春喜剧满足了青少年心想事成的实用主义心理。比如许多青春片以郊区为背景,可片中的少男少女们的穿着考究,他们的卧室布置得富丽堂皇,比他们实际生活的环境强之百倍”。这恰好也印证了中国青少年喜爱青春片的原因。当下造梦式的青春片,满足了青少年的心理需求——即他们对于未来的憧憬与幻想,或者对于过往遗憾的弥补。他们在观看电影的过程中,享受着身临“梦境”的快感。这也是《小时代》等影片之所以获得高票房的原因。虽然它过于奢华的场景和不切实际的剧情备受诟病,但是这却满足了青年一代观众渴望实现梦想的基本需求。

尽管我国的青春片为了吸引观众已经体现出了一定的娱乐性,但是同美、日、韩等国青春片相比较,还是可以发现我国青春片在商业元素的处理上相对温和。比如《朋友》、《阳光姐妹淘》等青春片,都或多或少涉及暴力元素。因为打架斗殴等桥段,不仅是大多数人在成长中都会遇到的事件,同时也是刺激观众感官、实现娱乐效果的有效选择。而《朱诺》、《美国派》等影片,都涉及关于性的讨论。它们或者是把“性话题”当成玩笑来活跃气氛,或者是通过探讨“未婚先孕”来深化影片主题。反观中国的青春片,所有的敏感元素都已消隐。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由于中国传统美学观念和道德观念的共同制约,使得影片在处理任何问题上都避免“过火”;另一方面则是受到中国审查制度的影响,这些元素都已被过滤。

正因为如此,我国本土化的青春片呈现出一种清纯温和的风格。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当下青少年接触纷繁世界的途径越来越多。青春片对于敏感问题的“隐而不显”,并不意味着能够实现“正确引导”,相反它们会由于跟青少年观众缺少有强度的话题沟通而变得乏味。只有在影片中提出问题,同时通过叙事引导观众辩证地看待这些问题,才能既不失娱乐性、话题性,又能兼顾青少年的健康成长。这也是中国青春片在本土化的过程中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猜你喜欢
青春片冲突青春
耶路撒冷爆发大规模冲突
冲突水平的变化诱发冲突适应*
回避冲突不如直面冲突
国产青春片2018年黯然退潮
埋线:1厘米提升的青春
青春献礼
谈《七月与安生》如何成为不落俗套的国产青春片
青春不打烊
艾丽·范宁青春片学生存
全面冲突管理的构建与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