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振传统鲜药应用 提高临床治疗功效

2013-11-10 06:28金世元
首都食品与医药 2013年1期
关键词:芦根药店石斛

□文 金世元

鲜药的应用,起源很早,历代医药学家多有论述,所适应的疾病甚为广泛,在用法上也是多种多样,有的适宜内服,有的适宜外敷,也有的用于煎汤熏洗,其用法多种,但均有奇效,实为历代中医药学家临床用药的经验结晶,堪称我国医药学史上富有文化底蕴的璀璨的瑰宝,我们应该认真地继承并加以发扬。

鲜药应用历史悠长

医学史上应用的鲜药包括鲜植物药和动物药两类,从发展脉络及品种应用来看,是从少到多,从简到繁,逐渐发展起来的。我国第一部医学典籍《黄帝内经·素问腹中论篇》的“四乌贼骨——芦茹丸”方中记载本品以雀卵为丸,鲍鱼汁送服。主治血虚,精亏,气伤所致的经闭,胸肋胀痛,不思饮食等症。

又如,东汉时期张仲景著的《伤寒论》载有:“少阴病得之二、三日以上,心中烦,不得卧,黄连阿胶汤主之。”本方即用黄连、黄芩、芍药、鸡子黄、阿胶所组成。主治肾水不足,心火独亢所致的心肾不交的心烦失眠之症。再如“猪胆汁灌肠法”。此为主治阳明病津亏便秘外导之法。本方用“大猪胆一枚,泻汁,和少许醋,以灌谷道内,当大便出宿食,恶物甚效。”

又如,元代的朱丹溪在《丹溪心法》中记有“大补阴丸”,其中用猪脊髓为丸,意在增强补阴功效。清代,太医院御药房,“乌雉白凤丸”配方中是活乌骨鸡为主,配伍其他药物而成,具有补气养血,调经止带功效,用于气血两虚,月经不调等症。此类情况历代均有记载,不胜枚举。

历代名医善用鲜药

明、清时期,由于我国医学不断发展,对疾病的起因和演变的认识不断加深,鲜药应用品种和数量也不断增加。由于温病学说的确立,涌现出一批有代表性的医家和著作,如明代吴又可著有《温疫论》、清代叶天士著有《温热论》和《叶天士医案》、薛生白著有《湿热病篇》和《薛生白医案》、吴鞠通著有《温病条辨》和《吴鞠通医案》、王孟英著有《温热经纬》等。这些医家都是当代医理深邃、医术精湛的名家,他们一致认为,温邪致病,以发热为主,具有热象偏重的特征,热盛又极易伤阴,若热邪入里,逆陷心包,又易导致凶恶之症,故治法常以清热养阴为主,因此,在处方中常配伍一些适宜的鲜植物药,取其汁液充沛、疗效更强。如鲜地黄,鲜石斛,鲜芦根等。而且有的当代医家还将鲜药配伍组成名方,如吴鞠通在《温病条辨》治疗“风温”的“银翘散”就用鲜芦根煮水煎药。又如,治疗“太阴暑温,发汗后,暑证悉减,但头微胀,目不了了,余邪不解者,清络饮主之”。“方用鲜荷叶边、鲜金银花、西瓜翠衣、鲜扁豆花、丝瓜皮、鲜竹叶心”。再如,“太阴温病,口渴,吐白沫粘滞者,五汁饮主之”。方用“梨汁、荸荠汁、鲜芦根汁、麦冬汁、藕汁”。

到了民国初年,当代的医家在继承前人用药经验的基础上,又发现了很多鲜药的疗效优于干药材。因此,鲜药的应用不仅是当代的“四大名医”,如肖龙友、孔伯华、施今墨、王逢春及其后人弟子们所喜用,而且广大中医师均喜用,因此届时鲜药的品种逐渐增加,用量也在扩大,此时堪称鲜药的发展旺盛时期。

北京药店曾均备鲜药

▲芍药原植物

▲采收青蒿

▲益母草原植物

“有需求,就有生产”。为了满足医疗需要,当时北京地区的中药店均需配备鲜药。因此,生产鲜药的企业也应运而生。最初生产鲜药的专业户是北京市丰台区花乡的花农,如卢廷玺、卢廷香等人,后因卢廷玺资金雄厚,生产基地宽广,并设温室,培养鲜药的技术较高,他们用培养花卉的技术培养鲜药,因此比较得心应手。为了供应及时,还专门有两名业务员每天到各大药店联系生意,并专门配有两辆送鲜药的骡子车,所经营的品种一年四季及时供应,并保证品种齐全,质量新鲜。因此,卢廷玺所经营的鲜药业务是最兴旺的。常用的品种有:鲜薄荷、鲜佩兰、鲜藿香、鲜菖蒲、鲜竹叶、鲜枇杷叶、鲜石斛、鲜麦门冬、鲜北沙参等。

当年北京用量最大的几种鲜药

有些品种由于受北京地区的气候、土壤、阳光等自然条件的影响是不能生产的,如鲜地黄、鲜石斛等。即使卢廷玺经营此类品种也是从外省产地运来,到北京供应而已。本文中介绍几种常用的鲜药。

鲜地黄:有家种和野生的两种。凡著名的药店,如同仁堂、达仁堂、乐仁堂等乐家药店和西鹤年堂、同济堂、永安堂、万全堂等均使用河南焦作地区温县、武陟特产的道地药材,为“四大怀药”之一。新鲜地黄状如“红薯”,外皮为肉红色,断面为白色,质嫩多汁,每年10~11月产新时,选取个大完整者,用双层棉纸包裹,装入木箱,以防受冻或摔伤,运至北京各大药店销售;其他中小药店均用本地农民采挖的当地野生地黄,其大小粗细如笔管,此两种鲜地黄同等入药。只是质量有所差异。

鲜石斛:药用是石斛的地上茎,本品的同种植物很多,北京市曾用过扁茎石斛,又称“金钗石斛”,其植物茎为扁形,其花为蓝色,开花时下垂,又称“吊兰花”;也用过圆茎石斛,又称“黄草石斛”,其花为紫色;还用过“铁皮石斛”,本品植株矮小,其茎圆形,色深绿,其花为淡黄白色。这几种石斛均产于云南南部,广西西南部和贵州西南部。无论何种鲜石斛都要用地上茎,如地上茎用完后,其宿根多不再生新茎,这是当时栽培技术落后所致。在科学迅速发展的今天,培育鲜石斛是不成问题的。据了解,当今浙江省新昌县和乐清县在石斛培育方面早已成功,并将鲜石斛销往全国各地,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

鲜芦根和鲜茅根:鲜药用量最大的应属鲜芦根和鲜茅根(新中国成立前,患者到中药店自行购买两丸银翘解毒丸,药店还送一寸长的两节鲜芦根,煎汤送药,以保持银翘散的用药原意)。此两种鲜药是由北京市南苑地区一名姓赵的人经营,此人为驼背,人们都叫他“赵罗锅”,他经营的鲜芦根、鲜茅根,均由当地固定农户为其采集。鲜芦根生于郊区芦苇塘及沼泽地;鲜茅根喜生荒坡湿地,及河边沙地。此两种鲜药采集后,均立即除净须根,洗净泥土,捆成小把(芦根每把5根,长约20~30cm,茅根每把直径约10cm,长20~30cm),均按把出售。当时供应人为了保证供应,用驴车拉着鲜药,每三天准来一次。

有些鲜药,如鲜姜、鲜藕、鲜芦根、鲜茅根、鲜荷叶等,均须冷藏,放入简易冷藏箱中,其冷藏箱系木制的,内衬铅铁皮,中间可放冰块,以保持药品新鲜,防止变质。

建议有关部门应尽快组织鲜药的生产与供应

综上所述,笔者简要介绍了鲜药应用的历史、来源和品种。这些都是通过历史考证和笔者回忆自己当年在中药店学徒时对鲜药管理的情况而总结的。鲜药应用历史虽然久远,但其使用的旺盛时期应属由清代中期至民国末年,新中国成立后已经少见,到1956年公私合营以后,不久便基本绝迹。因此,当代的广大中青年中医和中药人员对于我国这一中药瑰宝甚感陌生,这是传统中药精华继承中的一大损失。我认为,应该恢复鲜药的生产与使用,以便发挥其临床的治疗作用。因此建议中医中药有关主管部门应对恢复鲜药生产与应用给予大力支持,尽快组织恢复鲜药生产与供应。建议中医中药有关主管部门和北京中医药学会相配合,组织中医临床医生、医院中药房药师及中药店有关人员进行对鲜药的应用与管理的培训,促其恢复鲜药的使用。建议全国中医药院校在有关中药教材中增加鲜药的内容。

猜你喜欢
芦根药店石斛
在药店购买药品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药食两用话芦根
飞鼠与石斛
35 种石斛兰观赏价值评价
白茅根与芦根煎液治鼻出血
芦根甘蔗饮止磨牙
清热小验方
金钗石斛化学成分的研究
第二十二回 徐大椿防假开药店 梅花鹿显真大巡游
药店里与大表哥偶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