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莆田人的『做牙宴』

2013-11-14 13:29严雨眠
读者(乡土人文版) 2013年8期
关键词:雇工尾牙福建

文/严雨眠

福建莆田人的『做牙宴』

文/严雨眠

“做牙宴”之俗,在福建民间由来已久。福建莆田人的“做牙宴”不是其他地方通常的“打牙祭”,其中大有故事……

“做牙宴”的日子定为每月的初一、十五或者初二、十六。二月二为最初的“头牙”,腊月十六为最后的“尾牙”。

“做牙宴”起源于官府、军队祭祀

《辞海》解释“牙祭”,认为此俗源自古代官衙朔日(初一)、望日(十五)祭祀,翌日供事人员分吃祭祀的肉,叫做“衙祭肉”,因“衙”与“牙”同音,所以“打牙祭”一词意即能吃到肉等美味菜肴的意思。故而“牙祭”亦即“衙祭”之谐音。此说认为“衙祭”之俗,乃首先由官府进行,尔后流传民间,时间比官府迟一天,在每月初二、十六举行,广泛在商业界流行。

也有人认为此俗源自中国古代之“祃牙”。《宋史·礼志》解释,“祃”的意思是师祭,军前大旗叫“牙”,师出必祭,即“祃牙”。“祃牙”是古代军旅中祭拜牙旗的大礼,非同小可。在商场上“同行如敌国”,尔虞我诈,其风险之大,犹如行军打仗。因此,一年之中首日开市,即仿效军队举行“师祭”,祈求“旗开得胜”之意,冀望生意兴隆,财源广进。从此之后,牙祭便从“师祭”慢慢演变成“商祭”,成为一种例规。

普通农家则可以只做头、尾两“牙”,其余并无定例。而工商业者及渔民则月月不敢落下,每月的初二、十六均以果合(饾饤)、香楮孝敬,以保佑其出航顺利,大发利市。

“头尾牙”定一年之计

在福建莆田,正月初一、初二虽有丰盛的菜肴,但不算“做牙宴”,只有二月初二才是一年中“做牙宴”的头一次。

在这一天,按照传统惯例,各行业主于晚上备果、酒、香烛、“贡银”等以祭神,后请雇佣的伙计、工匠们聚餐,所以称之为“头牙”,也称“祭牙”。此外,旧时日子艰难,雇工伙食平日多为素食,只有每隔若干日才吃一顿肉食,也叫“牙祭”。如清人吴敬梓《儒林外史》中的描述:“平常每日就是小菜饭,初二、十六跟着店里吃牙祭肉。”

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两广地区的人们打工时,除了和老板言明每月的工钱、红利外,还必须了解每月到底有几次牙祭,事先讲清楚才不会吃暗亏。

而做“尾牙”则在腊月十六。家有雇工的,户主要办酒席宴请做工的饱餐一顿,一为祭神祈福,求生意兴旺,二来联络商友之情,三来也可借此犒赏和辞退雇工,所以商家们都非常重视。雇工吃一顿“尾牙宴”也不容易,有些地方,如果雇工未受邀请则意味着遭到“解雇”,有些地方则是老板把宴席中的鸡头对准的雇员即被“炒鱿鱼”,双方心照不宣。被辞退的雇员在饱餐之后就得离开,算是特别的“礼送”待遇。按照俗例,本店伙计吃完“尾牙”后便算结束雇约,到次年二月初二,再来参加店主邀请的“头牙”,便是继续受聘的信约。俗话说:“吃头牙燃嘴须,吃尾牙而忧忧。”就是这个意思。不过,这种解雇员工的方法现在已不太流行了。

即使没有经营生意的家庭也重视“做牙宴”。“做牙宴”的时候,要在院前摆上果品、酒菜、肉包、饼干等作为祭品,并要烧香、烧贡银等,但祭品中忌有鱼类,因莆田民间有俗谚云“衰如鱼”;当天必须要吃“刈包”,因其形状像钱包,象征来年钱财滚滚来;还要吃“润饼”,因为润饼内所包的材料包罗万象,非常丰富,象征来年丰衣足食,不愁吃穿。

(孙琴琴摘自《神州民俗》2013年5月)

猜你喜欢
雇工尾牙福建
适度规模经营农场雇工管理的现实困境与模式创新
——基于广西芒果适度规模经营农场的调查
十一月 福建党史上的今天
那个梦
福建艺术战“疫”
以尾牙之名,论服务之道
对2015年福建高考三角函数题的反思与别解
地勘行业野外临时雇工的安全生产管理
生活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