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暇品赏“钱”联

2013-11-14 13:44袁文良
对联 2013年7期
关键词:儿孙知府林则徐

●袁文良

钱,最初为一个质量单位,十钱为一两,一钱为十分。而后成为等值量化的交换工具,是促进社会繁荣发展的一种金融流通工具,它代表货币,用于日常生活中的货物交易,是人的养命之源,吃穿住行样样离不开,生活中万万不可没有,但不义之钱则伤身,正如唐朝张说在《钱本草》中所说的那样,钱是“大热、有毒”之物,如果“服之非礼”、“取之不义”,则会被“钱”的毒气所侵害。对此,古代有些官员的头脑颇为清醒,在任上便写下与“钱”有关的对联,时刻警示自己。如:

君子爱财;

取之有道。

明武宗时,户部右侍郎张津自成化二十三年(1488年)高中进士,并授任建阳县知县,一直为官清廉,深受百姓欢迎。出任海宁知府时,写一联张贴于谯楼之上:

宽一分则民多受一分赐;

取一文则官不值一文钱。

时时告诫自己为官要多多造福于民,不可攫取不义之财。

民族英雄林则徐,无论在何处为官,一直信奉“身教重于言教”,坚持整饬吏治,严惩贪赃枉法。同时,还作有一“钱”训以教育子女:

子孙若如我,留钱做什么?

贤而多财,则损其志;

子孙不如我,留钱做什么?

愚而多财,益增其过。

言简意赅地向世人昭示:不管儿孙如我还是不如我,都没必要留下钱财,否则会造成他们有所依赖、不思进取,有害而无益。

与林则徐一同整治过江苏水患的陶澍,人称“陶青天”。37岁时升任江苏道监察御史时,在其官署堂上挂出一副自撰联:

要半文不值半文,莫道人无知者;

办一事须了一事,如此心乃安然。

表明了自己抱节自守、为民谋利之心迹。这样的为官处世之道,对今人应该说仍有借鉴意义。

咸丰年间,龙锡庆先后任刑部主事、青海西宁知府、甘陕秦阶道、福建盐法道兼署督粮道、湖北按察史、浙江布政史等职。无论在哪一任,都因公正清廉而受到百姓爱戴。在其任青海西宁知府时,曾在府署大堂挂出了一则“钱”联:

要一文非分钱,幽有鬼神,明有国法;

做半点昧心事,近报自己,远报儿孙。

显然这不仅仅是表明心迹,而是在向黎民百姓赌咒发誓了。

官场中勤政廉政的毕竟为数寥寥,贪官污吏却比比皆是。为了抨击贪腐,一泄心头之恨,常有人借助对联这种形式,对贪官暗加嘲讽。如清代一个名叫蒋伯生的县令,用搜刮来的钱财,在老家苏州建造了一座豪华庄园。庄园刚落成,便有人趁夜晚在大门上贴了一副对联:

造成东倒西歪屋;

用尽贪赃枉法钱。

第二天一早,蒋伯生见了,虽然心中有气,但毕竟心虚,面对指指点点的百姓,只有干笑几声,揭下来一撕了之。

再如民国初年,湖南省的省长傅良佐、督军周肇祥,平日里狼狈为奸,巧取豪夺,遇到兵匪则丢弃省城,携款出逃。天津《时报》为此刊载一副对联:

省长卷款,督军弃城,这才算文官要钱,武官怕死;

敌来欲逃,兵溃则抢,大都是下水思命,上水思财。

淋漓尽致地描绘出了文武官员第一要保命、第二要捞钱的丑恶心态,与民族英雄岳飞的名言“文官不爱钱,武官不惜死,不患天下不太平”形成了鲜明地对照。※

猜你喜欢
儿孙知府林则徐
林则徐奖“错”
中秋国庆喜相逢
济公传
远处识人
远处识人
爷爷奶奶
远处识人
家乡的世界伟人
留钱做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