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豪斯与现代技术美学批判*

2013-11-16 18:47孔国庆
江淮论坛 2013年2期
关键词:包豪斯艺术设计德国

孔国庆

(铜陵学院文学与艺术传媒系,安徽铜陵 244000)

在现代技术领域中,德国以其先进而精湛的设计与制造水平领跑世界工业,“德国制造”已经成为可靠产品质量的代名词。“德国制造”依托于雄厚的“德国设计”实力。作为二十世纪最具影响力、也最具争议的艺术院校,包豪斯一度是现代“德国设计”的巅峰。“在它之前没有任何类似的艺术设计类学校。它的课程极具先进性和实验性;它的声望也大部分来自首先在那里发展的设计教学方法……”包豪斯在二十世纪初期的建筑与设计领域发挥着领导作用,并对后来欧美各国的艺术风格产生了普遍影响。以格罗皮厄斯和密斯等为代表的包豪斯主力也引导了后来美国的现代设计发展方向,并使得“美国设计”后来居上。在战后德国,著名的乌尔姆设计学院(被誉为“新包豪斯”)继承了包豪斯理性主义设计美学遗产,对德国的工业设计发展产生了决定性影响。乌尔姆“系统化设计”与“优良造型”(good form)的功能主义设计理念促成了德国工业的重振与崛起。无疑,包豪斯为现代世界设计作出了重要贡献,其设计理念构成了艺术批判的研究典范。

一、包豪斯与现代艺术设计的诞生

1907年德国艺术界与工业界共同成立“德国工业同盟”(The Deutscher Werkbund),贝伦斯(P.Behrens)、威尔德(van de Velde)与穆特修斯是其开拓者。同盟的创立宗旨为 “艺术与工业的结盟”。时任魏玛艺术学校校长的威尔德迫于官方压力而被迫退位,他推荐了建筑设计家格罗皮乌斯(W.Gropius)。格氏是德国工业设计领袖贝伦斯的学生,出身于建筑设计世家。1919年,格氏临危授命,将魏玛艺术学校与工艺美术学校进行合并而创建起著名的包豪斯。包豪斯全名为“魏玛公立包豪斯学院”(Das staatliche Bauhaus Weimar),简称 Bauhaus。 Bauhaus是格罗皮乌斯的创意用词,其中Bau-haus的Bau表示Building,haus意为 house,总的意思就是“建筑设计”,中译为 “包豪斯”。尽管包豪斯以建筑设计为基础,但其专业实践涉及美术、设计、雕塑、摄影及表演等诸多领域,其教育理念与设计实践对后来的艺术设计运动产生了广泛影响。

早在德国工业联盟之时,以贝伦斯为首的艺术设计界就认识到,西方发达工业体系向耐用消费品普及阶段转化,工业化与城市化不断加速发展,使得工商业设备与机器投资大量增加,工商业住宅等建筑势必蓬勃发展。同时,英德之间及德美之间的贸易争端日益加剧,工业品市场的竞争形势愈益激化。而要想赢得比较优势,就必须在建筑与工业设计等基础领域占据先发地位。博尔夏特指出:“在德国工业化过程中,城市住宅建筑业是一个主导性部门……如果没有城市建筑活动,建立在煤炭和蒸汽基础上的现代工业就发展不起来。 ”

这解释了建筑设计为什么成了经济发展的急先锋。德国工业联盟关于艺术与工业的结合理念直接成了格罗皮乌斯创办包豪斯的首要宗旨。格氏将这些时代呼声转化成现实的艺术设计教育实践。在将艺术与工业统一及将艺术与技术有机结合的基本层面,包豪斯自觉迎合了历史与时代的诉求,它不仅成了现代机器美学 (machineaesthetics)的代言人,而且是“世界上第一所真正为发展设计教育而建立的学院,它以其一系列创造性的理论与实践奠定了现代工业设计教育的基础”。其技术设计理念使德国在以物理学与化学为基础的第三技术革命中引领群雄,形成了以重化工业为特色的先进工业体系。“到1928年,德国成了科学和智力的圣地,来自世界各地的科学家、艺术家、电影制片人、音乐家成群结队地来到德国,寻求灵感,接受教育,或寻找乐趣。”

二、“海纳百川”——包豪斯对现代艺术成果的兼收并蓄

包豪斯在创建之初就聘请著名艺术家作为核心教员,其中包括伊登(J.Itten)、法尼格(L.C.Feininger)和马克斯(G.Marcks)等。伊登是表现主义画家,他为包豪斯设立了强调材料性质、质感纹理、形状线条、结构组织与对比色彩的基础课程。法尼格积极宣扬表现主义与立体主义,曾是“蓝骑士”(Der Blaue Reiter (The Blue Rider),又译 为 “青 骑士 ”) 与 “桥 社 ”(Die Brücke(the Bridge))的主要成员(其他还有康定斯基、克利等人),他负责包豪斯的版画工作室(the printmaking workshop)。马克斯是擅长雕塑的实用艺术家,从事陶瓷设计实践。尽管陶瓷工作室为时不久,但对陶瓷工艺设计的探索无疑构成了包豪斯对现代艺术设计的贡献之一。

之后,艺术家施勒默(O.Schlemmer)于1920年应邀加入包豪斯雕塑工作间,后来转入戏剧工作室。他将形式主义引入雕塑与戏剧表演,强调形体的表现与运动。1921年,克利(P.Klee)加入包豪斯从事形式设计等教学工作。克利融汇了表现主义、立体主义、超现实主义以及东方画风(Orientalism)。 1922年,康定斯基(W.Kandinsky)到包豪斯从事教学与设计指导工作。康氏为俄国构成主义运动的代表人物,后来成为表现主义绘画大师。从此,表现主义占据了包豪斯的主流设计理念。

1923年匈牙利画家与摄影师莫霍利-纳吉(LászlóMoholy-Nagy) 取代伊登成为包豪斯基础课教师。作为构成主义工艺大师,纳吉深受苏联社会主义思想的影响。和格罗皮乌斯一样,他极力鼓吹艺术与技术的结合,并有亲社会主义倾向。1937年纳吉到美国,在芝加哥创办新包豪斯(New Bauhaus)。他创办的设计学院于1949年被并入伊利诺斯理工学院(美国第一个有设计专业博士学位授予权的大学),这对战后美国的工业设计产生了重要影响。和纳吉相似,艾伯斯(J.Albers)也在1923年加入包豪斯从事基础课教学。他后来成为美国黑山学院艺术系与耶鲁大学设计学院的教授和领导,对50—60年代美国艺术设计教育的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

由此可知,包豪斯汇合了现代艺术的最新发展成果。正是因为其兼收并蓄、海纳百川的包容情怀,包豪斯得以登上世界艺术设计的巅峰舞台。

三、“时代呼声”——包豪斯的基本理念

1.“艺术与技术的统一”(Union of Art and Technology)

科学技术通过对工业产业的影响及其对社会生活的改善而成为现代生产力的关键动力。其中,技术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中介作用。在技术批判层面,“人们愈发广泛地认为,现代技术是现代文化得以建立的基础。在很大程度上,我们文化的未来无疑将被技术控制和决定。 ”“德国工业联盟”曾宣称:“通过艺术、工业与手工艺的合作,用教育、宣传及对有关问题采取联合行动的方式来提高工业劳动的地位。”但就怎样将艺术精神与机械理性统合起来,却成了悬而未决的争议。其中贝伦斯与穆特修斯还发生了激烈争吵。贝氏主张在工业化过程中保持艺术设计的独立自主,穆氏则要求设计师服从机器生产的技术准则。格氏秉承并发展了“工业联盟”将艺术充分运用于工业的指导原则,果断将“艺术与技术的统一”作为包豪斯的基本理念。其实,早在1910年,格氏就有了“艺术与技术充满希望的联合”的观点。在包豪斯宣言中,他进一步展开说:“建筑师、雕塑家和画家们,我们都必须转向手工艺。艺术不是一种‘职业’,在艺术家与手工艺人之间并无根本差别……手工艺人的熟练技巧对于每一位艺术家的作品都是基本的,其中蕴藏着创造的源泉……”

2.“形式服从功能”(Form follows function)

“理性和思辨的德意志人始终没有放弃功能主义的设计准则。”这个原则正是包豪斯的基本信条。从艺术史视角看,表现主义(Expressionism)是对印象主义(Impressionism)的“扬弃”,前者拒斥后者的形体、质感与内容,更强调心理、情感与形式的作用及表达。但是,后印象主义(post-Impressionism)画派在塞尚与凡·高手中已经开始展现对形式和色彩的突破性创新。“现代绘画之父”塞尚对形式与色彩的尝试奠定了后来的艺术发展方向,如贝尔之言:“大多数富有生命力的当代艺术家在选择形式和色彩的时候,都或多或少受到他的影响。 ”塞尚与凡·高等现代主义艺术先驱对后来的荷兰风格派、德国表现主义、毕加索的早期象征主义及晚期立体主义,以及俄国构成主义等产生了重大影响。包豪斯则自觉集成了所有这些主流性艺术成果,其艺术风格强调对艺术形式的重视,尤其是适于技术目的的几何图形。“包豪斯的设计师认为,欧几里得的形状和纯粹强烈的颜色是视觉语言的词汇表。”而且,“在包豪斯的领导下,欧几里得的几何学成了现代设计中的一种信念”。

包豪斯的“形式服从功能”理念后来成为国际主义风格的基本原则。所谓的“国际式”由格罗皮乌斯在1925年所创用,格氏说:“要使产品尽可能美观,关键在于攻克经济上、技术上和形式上的技巧关,由此才有可能生产出完美的产品。”法古斯鞋厂大楼的大幅玻璃幕墙设计就是国际式建筑风格的标志。这种设计理念后来被密斯·凡·德罗所进一步发展,这就是著名的 “少即是多”(Less is more)原则。1932 年,“国际时尚”展览会正式将包豪斯的这种设计规范提升为官方标准,“国际主义”由此风行世界。

3.“创意设计”(Design with creativity)、“人本精神”与“社会责任”

“在现代主义的鼎盛时期,创造力一直是重中之重。”包豪斯自始至终都强调艺术设计的美学创造功能,把创意或创造性作为教学出发点。其教学强调学生的个体化心理情感导向,在设计实践中及时将设计构想转化为时新艺术品。如赞格维尔所言:“艺术是美学价值的创造或构建”。包豪斯紧紧把握了艺术的创造性本质。

表现在艺术设计中的人性化思想以及社会理想即是所谓的“人本精神”(Humanity)与“社会责任”(social value)。对包豪斯而言,艺术设计必须将形式美与技术理性结合起来,并最终服务于整个社会。格氏宣称:人民才是艺术与设计的希望所在。在艺术哲学与技术美学方面,形式或功能只是艺术与技术关系问题的表征,而后者则体现了人性、知性与理性的更复杂线索。包豪斯对人性化与社会化设计理念的强调与重视引领了后来的艺术运动。1989年德国建筑博物馆的展览标题依然是:“今日设计展:工业还是艺术?”

四、结语:包豪斯对现代社会的影响与启示

包豪斯的艺术设计实践造就了辉煌的德国工业设计。正如贝利所说:德国设计“总是带着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以一种理性的表达方式来诠释功能主义”。 可以说,包豪斯的技艺统一观顺应了德国工业发展的合理化诉求,由包豪斯所呼吁的国际主义简洁风格顺应了艺术设计的发展潮流。在艺术层面上,“为了保证构图成功,艺术家们把简化当作他们首先要关注的东西。”而对于技术的经济逻辑,工业化生产的普遍效能原则要求更快捷的流程与更充分的节约,“我们别无选择,只能使生活更简朴,更为实际,更为组织化和范围更加宽广,只有通过工业,我们才能实现自己的目标。”艺术与技术有机结合的包豪斯理念对后世产生了重大影响,并对我国工业化转型的发展路径有着深刻启迪。

在自然—社会、地球—人类或天道—人伦之间,怎样造就其辩证的和谐局面成了当代的紧迫难题。显然,艺术设计在经济发展及现代化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艺术设计构成了技术影响社会的美学媒介,其基本理念更承载着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的深层动力。以埃鲁尔的观点,在现代科学技术的大发展时代,技术实质上就是以设计为中心的技术—科学方法。因而,艺术与技术的辩证关系表征了现代科学技术的核心机制,也紧密关联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现实。在全球化背景下,艺术设计的国际风格与民族特色、经济效能与社会责任等关系,构成了民族文化发展、生活方式演变与技术转化实践等深层机制的关键环节。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凝聚力量、攻坚克难”的新指导思想,这要求我们在可持续发展、科技创新能力、资源环境等问题上要有新思路、新作为。而对包豪斯运动的现代技术美学批判无疑为我们提示了重要的历史启示。

猜你喜欢
包豪斯艺术设计德国
The Wolf and the Seven Little Goats
德国豹2号
包豪斯理性主义设计思想刍议
《星.云.海》
《花月夜》
我们在德国怎么扔垃圾
百年包豪斯
环境艺术设计中的“混沌之美”解读
包豪斯与高职工业设计专业课程体系的对比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