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腔镜小儿疝囊高位结扎术与传统小儿疝囊高位结扎术疗效分析

2013-11-16 08:30林御文裴广华
中国医学创新 2013年32期
关键词:结扎术疝囊腹股沟

林御文 裴广华

小儿腹股沟斜疝是小儿普外科常见疾病。临床表现一般腹股沟区有一个突出的肿块,偶有胀痛[1]。小儿斜疝疝环组织一般比较柔软,故若形成崁顿,崁顿后很少发生绞窄[2]。腹股沟斜疝在小儿中一般难以自愈,如果不经及时处理,疝块有逐渐增大的可能。除少数特殊情况外,腹股沟疝一般应该尽早施行手术治疗,腹股沟疝最有效的治疗方式即手术修补。传统的疝修补术基本原则是疝囊高位结扎、加强或修补腹股沟管管壁[3]。但该术式对腹股沟解剖结构有一定的破坏,术后易发生并发症。近年来随着微创外科的发展,经腹腔镜高位修补术在临床上大量应用。笔者对该种术式的治疗效果和预后进行分析,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本院2011年1月-2012年1月确诊为腹股沟斜疝的14岁以内小儿100例。其中50例行腹腔镜高位结扎术的小儿病例作为观察组,男37例,女13例,年龄1~13岁,平均(6±5.6)岁。另50例为行传统疝囊高位结扎术术式的小儿病例作为对照组,男40例,女10例,年龄3~14岁,平均(7.5±6.2)岁。两组均为单侧腹股沟疝。两组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手术方式

1.2.1 观察组 采用腹腔镜高位疝囊结扎术术式。术前6 h禁食水,排空尿液。术前备皮。小儿麻醉方式为气管内、静脉复合麻醉。腹腔镜用本院手术室所用的针式腹腔镜,5 mm 30°。脐部做5 mm切口建立气腹。进trocar及30°镜[4-5]。气腹压力维持8~12 mm Hg,以能充分显露术野为目的。术中能发现疝囊被气体充盈隆起,明确诊断,隐匿性疝能同时显露得以诊断,同时手术。在疝内环口体表投影处切1~2 mm切口,进自制套管针,用7号丝线环形缝合疝内环口,缝线引出腹腔,在皮下打结关闭内环口。切口创可贴覆盖。

1.2.2 对照组 采用传统高位疝囊结扎术术式。术前准备同观察组。于病侧下腹部沿皮肤横纹做4 cm左右切口。顺次逐层切开,暴露精索,游离疝囊做8字缝合后高位结扎。结扎后逐层缝合切口。术毕切口周围消毒,覆盖。

1.3 观察指标 手术时记录两组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术毕分别记录疼痛时间和程度、住院时间、总费用。随访6个月记录复发率、并发症。对两组治疗效果进行综合比较。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3.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字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术中两组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比较 观察组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均少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术后两组疼痛时间和程度、住院时间、总费用的比较 观察组疼痛持续时间和住院时间均少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住院总费用观察组多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1 术中两组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比较(±s)

表1 术中两组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比较(±s)

*与对照组比较,P<0.05

术中失血量(mL)观察组(n=50) 1.5±0.5* 20±7.6* 3.0±1.2*对照组(n=50) 40.0±2.5 35±5.8 4.5±2.8组别 切口长度(mm)手术时间(min)

表2 术后两组疼痛时间和程度、住院时间、总费用比较(±s)

表2 术后两组疼痛时间和程度、住院时间、总费用比较(±s)

*与对照组比较,P<0.05

住院总费用(元)观察组(n=50) 22.5±5.8* 3.0±0.5* 3211.76±708.32*对照组(n=50) 55.7±6.7 5.6±1.3 2514.22±1011.74组别 疼痛持续时间(h)住院时间(d)

2.3 随访6个月两组复发率、并发症的比较 出院后遵医嘱,所有病例随访6个月,在此期间记录其复发情况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并予以比较。观察组并发症及复发率均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术后随访6个月两组复发率、并发症的比较 例(%)

3 讨论

目前小儿腹股沟斜疝是我国小儿外科常见疾病。由于该病不易自愈,一旦发现应早期治疗。该病的常用治疗方式即传统的开腹行高位疝囊结扎术。这种术式对于腹股沟管的解剖结构有一定的破坏。沿腹股沟内环暴露精索,结扎疝囊颈顶端。在结扎与暴露的过程中,易造成周围组织的误伤,可以引起阴囊水肿等并发症的发生[6-7]。术中失血量稍多,切口较大,术后恢复有一定困难。手术操作较为困难,一旦误结扎输精管,甚至可致使患儿成年后的生育能力受到影响,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传统的术式对于该病的治疗有许多不足之处。一直是相关专业医学工作者研究的重点。

近年来,随着微创外科的展开,微创观念在外科手术中深入人心。腹腔镜在外科手术中广泛应用。其创伤小,易操作,术后恢复好,越来越多地应用于临床[8]。腹腔镜下的高位疝囊结扎术近年来应用广泛,因其切口小,只有1~2 mm左右,在小儿外科应用后,患儿恢复后有的切口几乎看不出来。且气腹形成后,保持术野的清晰利于操作,很少损伤周围组织。因此并发症发生率低。因为腹腔镜的视野清晰,利于发现隐性疝,可以一并结扎避免再次手术[9]。治疗一步到位,可以有效减少复发率。术中失血少,术毕小切口缩短疼痛的时间,更利于患者的恢复[10-11]。

本研究显示,在手术过程中,切口长度、手术时间和术中失血量情况,微创疝囊结扎都较小。术毕疼痛持续时间和住院时间微创疝囊结扎也较短。术后半年随访可以得出,微创疝囊结扎的并发症的发生率和复发率均较低。观察组和对照组上述参数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总之,腹腔镜高位疝囊结扎术治疗效果好,恢复迅速,术后痛苦小,且复发率低,较少出现并发症,是小儿腹股沟斜疝手术治疗较为理想的术式。

[1]佘亚雄.小儿外科学(上)[M].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1978:309-313.

[2]陈建华.腹腔镜小儿疝囊高位结扎术与传统小儿疝囊高位结扎术疗效分析[J].现代预防医学,2007,34(12):2396-2397.

[3]李勇,吴保安,吴波.腹腔镜下小儿腹股沟疝疝囊高位结扎术43例临床分析[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10,9(2):128.

[4]吴在德,吴肇汉.外科学[M].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413.

[5]谭家驹.微创外科手术与麻醉[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3:227.

[6]孙晓东,李同义,刘稳,等.腹腔镜手术在小儿外科的临床应用[J].腹腔镜外科杂志,2004,9(4):210-211.

[7]李龙,李索林.小儿腹腔镜手术图解[M].上海:第二军医出版社,2005:44-46.

[8]姚干,李宇洲,梁健升,等.经微型腹腔镜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2500例报告[J].江西医药,2004,39(2):83-85.

[9]钟先荣,李金明,刘振惠,等. 两孔法腹腔镜小儿腹股沟斜疝高位结扎术120例报告[J].微创医学,2009,4(2):163-164.

[10]陈荣海,马桂桃.腹腔镜手术与传统手术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的临床分析[J].河北医学,2011,17(3):379-381.

[11]卢安平.微创手术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150例体会[J].中国医学创新,2011,8(32):122-123.

猜你喜欢
结扎术疝囊腹股沟
不同假疝囊处理方法对腹腔镜下经腹腔腹膜前疝修补术效果及预后的影响比较
髂腹股沟接力皮瓣修复股前外侧皮瓣供区
胎儿疝囊型膈疝的磁共振诊断与鉴别诊断
腹腔镜下鞘状突高位结扎术治疗小儿鞘膜积液
腹股沟疝患者行TAPP和TEP手术对疗效对比
双侧子宫动脉上行支结扎术联合改良B-Lynch缝合术治疗难治性产后出血效果观察
输精管结扎术后中远期对附睾、睾丸影响的超声观察
拍拍腹股沟预防妇科病
腹腔镜经腹腹膜前疝修补术中采用疝囊剥离与横断处理治疗Ⅲ型腹股沟疝的对比研究
腹茧症合并急性阑尾炎并腹股沟斜疝1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