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畜禽养殖过程中抗生素污染情况

2013-11-18 06:28吴凡屠荫奇宋歌
科技致富向导 2013年20期

吴凡 屠荫奇 宋歌

【摘 要】现阶段,抗生素已经成为全球使用量最大,应用最广泛的药物之一。抗生素不仅在人类医疗中使用,每年都逐渐有大量的抗生素类药物被用于禽畜养殖中,这其中70%-75%的抗生素不能完全被机体吸收,一部分在禽畜体内长期累积,大部分随禽畜粪尿进入土壤,从而导致土壤污染。这不仅会影响土壤中微生物群落形态的变化,还可能诱导微生物产生抗生素抗性基因,耐药性细菌的产生增加了养殖业的风险,人在食用了含有抗生素的禽畜、植物后,威胁人类健康,由此引发的生态问题亦令人关注。深入研究禽畜粪便中抗生素的残留状况及粪便中微生物的抗性状况具有重要意义,这些研究有助于我们从源头上了解抗生素的污染,对于抗生素污染的的防治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抗生素污染;多重抗性微生物;生态分布

0.前言

随着抗生素在养殖业方面滥用情况越发严重,越来越多的抗生素进入环境已成为不争的事实。尤其是畜禽排泄物作为有机肥用于农业生产,可能造成土壤抗生素污染,危及农产品安全。残留的抗生素随动物粪便施肥进入土壤后,会被植物吸收积累,并破坏植物根际周围的微生态平衡。抗生素污染目前已经成为国际上研究热点之一,但据我们了解目前这些研究还处于初步阶段,而且在我国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大多数研究局限于水生生态系统,而面对复杂的抗生素污染的源头——粪便的行为归趋、生态毒性的研究还不够,抗生素广泛应用于畜禽的养殖业中,其中85%以上的抗生素以原形或代谢物的形式经粪尿排入到环境中,导致畜禽的粪便中含有大量的抗生素,这是抗生素污染的源头,所以,从粪便中筛选出抗性细菌就成了目前研究水平上的一个重要的课题,抗性细菌的筛选对如何减少抗生素污染、抗性基因在整个抗生素污染链条中的作用等等有重要的意义,因此我们以此为题进行一系列基于抗性细菌筛选的实验。

1.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在项目开始之前,我们查阅了大量的文献,并到当地养殖场进行实地考察,掌握了第一手资料,对抗生素的滥用情况有了深入的了解。在暑期完成了酵母菌对污水染料的脱色及酶活测定研究,熟练掌握了微生物培养的基本流程、无菌操作技术、高速离心机等仪器的使用。

1.1调研了解在禽畜养殖业中抗生素的使用情况

分别选择五个猪养殖场和鸡养殖场,并进行调研,调研内容包括养殖户养殖规模常用的抗生素种类,常用抗生素的用量及使用方法,每个养殖场每天的出粪量及粪便去向。

1.2分别测定猪,鸡粪便中细菌,放线菌,真菌的数量

实验粪便样品按五点采样法采取,用平板菌落计数法,细菌选用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选取10-5,10-6,10-7三个稀释度涂布;放线菌选用高氏一号培养基,取10-4,10-5,10-6涂布;真菌选用马丁氏培养基,取10-2,10-3,10-4进行涂布。培养后记录每个平板上的菌落形成单位(cfu)。

1.3测定猪,鸡粪便中,单抗和多抗性(双抗,三抗和四抗)细菌的数量

在进行了养殖户调研之后得知,在猪和鸡的养殖过程中常用的抗生素有青霉素、头孢氨苄、链霉素、庆大霉素、卡那霉素、林可霉素、阿司匹林等,本实验选取阿莫西林,庆大霉素,头孢氨苄,卡那霉素四种抗生素进行细菌的抗性研究,并分别进行了单抗,双抗,三抗和四抗共15种组合情况下抗性细菌的计数。

1.4研究抗生素与粪便中抗性细菌数量之间的剂量效应关系

将采集的粪便样品用无菌生理盐水制成悬液,并加入不同浓度的庆大霉素(价格低廉、取材方便)进行培养,每隔一段时间采用平板菌落计数法对其中的可培养异养细菌总数和抗性细菌计数,对数据进行分析。

综合各方面因素后选取了取阿莫西林,庆大霉素,头孢氨苄,卡那霉素四种抗生素进行细菌的抗性研究,并分别进行了单抗,双抗,三抗和四抗共15种组合情况下抗性细菌的计数。最后选取庆大霉素并设定不同浓度进行抗生素与抗性细菌数量之间的剂量效应关系研究。可得到周围养殖场粪便中抗生素含量的初步研究结果。

2.研究结果与分析

不同养殖时期鸡粪和猪粪中多重抗生素抗性细菌的分布

3.结论与对策

经过对猪,鸡养殖户进行调研取样,可以分析出禽畜粪便中微生物的分布状况及抗生素的使用对禽畜粪便中微生物群落的影响。通过数据分析看出在养鸡场中,青霉素的使用量最大,其次是氨基糖苷类的抗生素,在养猪场中则以头孢类和青霉素类的抗生素居多。从养殖场的粪尿中分离出的细菌进行实验室筛选和培养,分别检测其对于四种抗生素十五种不同组合形式的抗性情况。通过对抗生素抗性的检验,我们可以直观的分析出不同抗生素的组合类型的所占比重,从而可以有针对性的采取措施减少土壤中抗生素污染。 [科]

【参考文献】

[1]谭为军,胡真虎.畜禽粪便中残留抗生素的污染及其危害[J].现代农业科技,2011,8:263.

[2]维栋,朱永官.抗生素类兽药对植物和土壤微生物的生态毒理学效应研究进展[J].生态毒理学报,200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