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台电视文艺节目如何推进“文化强省”、“文化强市”建设
——从盐城广播电视台文艺中心说起

2013-11-21 17:11尹拥军
剧影月报 2013年2期
关键词:盐城剧团文化产业

■尹拥军

地方台电视文艺节目如何推进“文化强省”、“文化强市”建设
——从盐城广播电视台文艺中心说起

■尹拥军

党的十八大政府工作报告科学把握当今文化发展趋势和我国文化发展方位,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高度和宽广视野,深刻阐述了加强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明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大政方针和目标要求。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是由若干个“文化强省”、“文化强市”共同构成的,只有把全国的省、市、县一个一个地建成文化强省、强市、强县,才能筑牢文化强国梦想的根基。在今年全国两会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又一次强调“把文化改革发展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列入各级政府效能和领导干部政绩考核体系,推动文化事业全面繁荣、文化产业快速发展。”可见文化建设被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我们地方广播电视台的文艺频道(中心)是专门从事文化、文艺宣传报道的媒体机构,在党中央、国务院如此高度重视文化繁荣发展的背景下,如何做好责任担当,如何围绕本地实际,充分利用本土文化资源,使“文化强国”的梦想落地生根,用强有力的舆论引导推进“文化强省”、“文化强市”建设?笔者结合我们盐城广播电视台文艺中心的实际,谈几点报道题材和方法方面的感悟:

一.大力宣传文化体制改革,促进“试验田”成为大面积“丰产田”

上世纪七十年代中期和八十年代末,我们盐城市有10个省属、市属、县属淮剧团、歌舞团、京剧团、杂技团和锡剧团,过去除市歌舞团外其余全部属于大集体单位,自收自支,自苦自食。“文革”结束后,古装戏开禁,现代戏繁荣,各剧团都红火了好几年,哪一家都自给有余,演职人员的工资福利都远远高于机关事业单位。后来,随着电影的繁荣和电视新媒体的出现继而普及,剧团的经营状态便每况愈下。到了九十年代后期,演出市场疲软不堪,不少剧团无法生存。此时,市、县政府为了扶持文化事业,留住文艺人才,相继将各剧团转制为事业性质企业化管理单位,开始是政府加大财政支持,鼓励剧团走向市场。可仍然是“一碗肉圆两块膘,吃完再跟上面要”,加大财政支持也养不了剧团。再后来干脆转为拨人头费的事业单位,剧团由财政拨款养着。到了本世纪2008年前后,许多剧团已名存实亡,虽然每年也创作编排了一些大戏、小戏,并能在省里、市里会演、调演中获得一连串大奖,有的甚至还晋京为党代会、人大政协会献演,许多人因多次获奖晋升为国家一、二级演员(作曲、导演、舞美、编剧),但就是不能走向市场,平时演一场亏一场。政府财政投入逐年加大,人头费逐年提高,但群众看戏难、看戏贵的呼声、怨声也逐年强烈,并导致百姓群众“精神欠收”的问题日益突出。这一问题的出现告诉人们文化体制改革迫在眉睫、势在必行。靠政府拨钱养剧团,越养越懒,越养越衰。2009年,江苏省演艺集团率先打破“铁饭碗”,在全国率先实行省一级院团整体转企改制,实行“多演多得、优演优酬”的全新机制,树立“不拘一格降人才”、“唯才是举用人”、“千方百计育人”的全新人才观,彻底改变了以前论资排辈的格局。这一改革转制,使江苏演艺剧团经营收入逐年呈10倍、20倍的飙升。在江苏省政府的强烈推进下,到2010年底,江苏全省107家县级以上剧团全部完成阶段性改制,一大批艺术院团在市场大潮中凤凰涅槃、起死回生。我们盐城市的12家剧团也因改制获得了生机。江苏省淮剧团、盐城市淮剧团、盐城市歌舞剧院等一批龙头文化单位不断发展壮大,催生了一大批舞台精品,成为文化市场的主导力量。仅2012年度,艺术生产就繁花似锦、硕果累累。在全国推广和省、市会演、调演中获得二等以上奖项的剧目就有22个。对这些体制改革的新貌和催生的舞台精品,我台文艺中心特地创办了一档《文艺新干线》栏目,专门报道市、县艺术院团体制改革的做法和变迁、经营收入的成倍翻番、舞台精品和舞台新秀不断涌现的情况,报道市和各县(市、区)文化创新工程的进展情况,阐明“改革是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的根本途径,加快发展文化产业,关键在于深化改革”的道理,还陆续推介了一批以改革促发展、出作品、出人才、出效益的典型,助推改革的优势转化为发展的动力。这些报道,我们都力求新闻事件化、典型故事化、人物个性化,坚决摒弃写作公文化,采编程式化,人物脸谱化,包装快餐化的做法,努力把时代精神融入到每篇报道之中,这些报道有效地推动了文化体制改革,也促进了演艺团体送戏送演出下基层。2012年,全市10个专业剧团、36个民间社团累计到县以下镇村、企业演出4500多场,观众人数达400万人(次),全市800万人平均每两人中就有一个人看过专业剧团演出,从而促进文化“试验田”成为大面积的“丰产田”。

二.大力推动文艺精品创作,促进文艺创作由“瓶颈期”向“爆发期”转化

近年来,我们盐城的精品文艺创作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喜人成就,文学、戏剧、书法、美术、摄影、曲艺、民间艺术齐头并进,仅戏剧创作就涌现出陈明、徐新华、孙茂廷、袁连成、杨蓉、曹瀛、张娟、孙智宏、王体苏、仲春梅、张赵凡、董振宁、王亚飞、顾宝华、陶然、孔雀、徐志玉、赵春节、李更生、王红专等一大批戏剧创作名家和专家,薛德华、赵永生、严虹雷、姜桦、张晓惠、丁立梅等一大批在省内外有较高知名度的作家、诗人,还有数以千计的书法家、美术家、摄影家和民间艺术家,他们殚精竭虑、勤勉创作,多少艺术门类集群发力,一批“盐城制造”的优秀作品蜚声全省、享誉全国,成为令业界瞩目的“盐城现象”。目前已基本勾勒出盐城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新高度。仅据2012年度统计,盐城作者就发表长篇小说8部,中短篇小说集12部,诗歌集15部,入选全国性书法、美术、摄影展览作品75篇(幅),本市举办专业性展览140多次,有了万幅书法、美术、摄像、篆刻作品入展。戏剧、小品、曲艺作品获奖如云、成果丰厚。国家文化部、中国艺术研究院在我市盐都区挂牌成立全国唯一的戏曲现代戏创作基地,省淮的《王玉莲》入选江苏省舞台艺术精品工程精品剧目,市淮的《半车老师》晋京参加“喜迎十八大·全国优秀节目展演”获得成功,小戏《老俩口打电话》获第七届“江苏戏剧奖·小戏小品奖”一等奖,市杂技团编演的杂技《软钢丝》获得法国瓦兹河谷国际马戏节铜奖,还有小戏《民工哥哥回家来》、《二混子告状》、《撒谎三对面》、《贴春联》,小品作品《马路变奏曲》、《肥姐招工》、《“成长”变奏曲》、《电梯男女》、大型地方风情文艺节目《盐之城·海之歌》等,分获省、市会演、调演二等奖和一等奖。对这些精品文艺作品,我们或开辟专栏,专门介绍、录播文艺作品,向社会公众推介本土文艺精品,既丰富电视文艺节目内容,又满足人民群众文化生活需求;或采用专访、新闻特写、新闻专题、新闻调查、对话交流、艺术人生访谈等形式,全方位报道本土文艺精品生产的过程和成就。尤其注重报道各级政府贯彻落实《江苏省重大现实题材创作资助办法》的情况,推进项目滚动,用好用活“种子资金”,放大财政资金的使用效应。盐阜大众报业集团投资拍摄的电视连续剧《只要你过得比我好》、市淮剧团创作演出的大型现代淮剧《半车老师》都获得了重大现实题材的创作资助。我们的报道较好地起到了为文艺精品创作推波助澜、推广造势的作用。阜宁县2012年资助精品文艺创作累计达100万元,培育出《耳聋眼不花》、《撒谎三对面》等一批精品力作,然后再用演出盈利滚动到下一个项目创作生产,保证了艺术生产的良性循环。

三.大力传播文化惠民实招,促进公共文化服务从“有”到“好”的嬗变

近几年,我们盐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步伐加快,文化惠民力度逐年加大。中国海盐博物馆、市文化艺术中心、盐渎大舞台、漂舟戏苑、盐镇水街、盐渎明城、欧洲风情街、淮剧博物馆、市新图书馆相继建成对外开放,盐城美术馆、杂技大世界等一批重点文化设施正在加紧建设中,各县(市、区)还有30多个重点文化设施项目有的已封顶,有的正在抓紧装修,有的已处准备开放使用阶段,基层文化设施建设全面得到巩固、提升。110个文化站得以兴建、改造,2000多家农家书屋正常对外开放。至2012年底,全市公共文化设施网络覆盖率已达89.2%,万人拥有公共文化设施面积已达760平方米。文化部门经常组织送图书、送演出、送电影“三下乡”活动,唱响文化惠民四季歌。一些诸如“哈哈剧场”、“牛歌大赛”、“龙舞大赛”、“渔歌、号子大赛”及”和谐社区天天乐“等特色文化活动也应时举行,常年不断。市和各县(市、区)公共文化设施提升建设、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能力建设、农家书屋提升建设、有线电视户户通建设等“四大建设”日新月异、靓彩纷呈。对市和各县(市、区)的文化惠民举措和特色文化活动,我们在长达40分钟的《文艺新干线》栏目中,专门开设“文化设施建设巡礼”、“文化惠民动态”、“特色文艺活动”子栏目,让“好机好马上一线,精兵强将下基层”,不断进行跟踪采访,浓墨重彩地进行报道。这些报道有建筑、有互动、有演出、有人气,画面生动、人物真实、声乐俱全,观众爱看,关注度高,对拉动节目收视率和市场占有份额及广告吸纳量都发挥了积极作用。

除了大力传播文化惠民的实招外,我们电视文艺中心每季度、每月还分别组织一次大型文艺活动和公益性文艺活动,既注重雪中送炭,也注重培育文化在基层生根发芽,运用我们电视节目覆盖面广、传播速度快的优势,帮助党委政府“送文化”、“种文化”,“培育浇灌文化”,让人民群众不光当好文化的受惠者、享受者,也真正当好文化的主人翁和创造者,引导群众积极参与文化活动,让文化惠民真正汇入文化民生的时代交响。例如近两年来,我们文艺中心大型活动部先后组织了“淮剧大典”、“我演牙痕记”、“京剧·淮剧过把瘾”、“少儿春晚”、“幸福老人才艺大赛”、“村民网络春晚”、“包粽子电视大赛”、“家庭才艺大比拼大型电视活动”、“盐城广电文化周”、“超级新秀电视大赛”、“新年音乐会”等数十场活动,打造了“唱响淮剧”、“少儿春晚”、“新年音乐会”等一批群众文化活动品牌。在全省一年一度的电视文艺节目政府奖评奖中,获得省级一等奖的节目两个、省级二等奖的节目四个、省级三等奖的节目六个,吸引普通群众和少年儿童20多万人次参与。我们所组织的公益性电视文艺活动,主要是为了做节目,践行“文化普惠”,从不收取报名费,也没有请大牌明星参加,主要是“身边人演身边事,乡土人唱乡土戏”,演得亲切,看得过瘾。实践使我们看到了没有围墙的“梦想剧场”,越来越受到百姓欢迎,也使我们感悟到搞大型文艺活动也要践行“走转改”,文接地气,情注笔端,心贴百姓,走得越深,贴得越近,所做出的电视文艺节目越受群众欢迎。与此同时,我们对一些机关事业单位乐此不疲举办的形形式式的“烧钱晚会”所造成的“眼球上的浪费”,也给予力所能及的舆论监督,反对使用财政资金和使用公共权力诱胁企业赞助邀请各类名人明星举办奢侈浪费的晚会,此举也受到百姓群众的欢迎,从另一个侧面倡导了文化惠民。

四.大力弘扬发展文化产业,促进传统文化业态向“多元化”、“规模化”、“集聚化”迈进

过去的2011和2012年,我们盐城市政府对文化产业的投入越来越大,文化产业招商引资的成效越来越显著,从政府倡导到民间自发、科技嫁接文化的新业态已成为盐城文化产业发展的“主旋律”。就拿招商引资的效果来说吧,2011年4月文化产业招商引资洽谈会,一次就引资65亿人民币,2012年5月,招商引资洽谈会文化产业增加值达到110亿元。2012年,市政府成功申报了10个省级文化产业引导资金项目,获得补助资金1000万元。全市已建成13个重点文化产业园区,东方1号创意产业园列入江苏省第四批文化产业示范基地,江苏桃园家饰有限公司被评为全国重点文化出口企业,苏北首个影视拍摄基地在盐都区大纵湖畔落成使用,26个微电影、动漫制作公司挂牌运营。《鹤翎飘飘》动漫片已获省电视文艺节目评选二等奖,并已在江苏广播电视总台播出。文化新兴业态的贡献份额正在逐年增大,并将成为盐城未来文化产业的主要支撑板块,科技与文化的深度融合,正不断提升文化产品的感染力和文化的影响力,科技创新已成为盐城文化产业发展的新引擎。对于这些本市文化产业发展的新业态、新成就,我们电视文艺中心都刻意放大宣传,前年和去年,都组织了“文化产业盐阜行”新闻行动,采编播出各类文化产业、业态典型报道40多篇。文艺中心还同本台新闻中心、社教中心、经济信息中心和广播传媒中心、广电报《今周刊》联手,资源共享、人力统筹、智慧互补,在《新闻深一度》、《串场星空》、《7日锋汇》、《996新闻大视野》等广播电视栏目中,报道各地文化产业推进会、3D制作公司、数字电视产业、明清影视城、文化科技园的建设及运营情况。还约请行业专家教授、文化产业经营者进行电视访谈、辩论,丰富节目传播形式,拓展文化产业报道的深度、厚度、锐度和贴近性,吸引更多的有志者自主创新创业,创办有市场竞争力的“多元化”、“规模化”、“集聚化”文化产业,共筑“文化强市”、“文化强省”、“文化强国”的中国梦。

(盐城广播电视台文艺中心)

猜你喜欢
盐城剧团文化产业
从盐渎到盐城——盐城命名记
非遗盐城
三个关键词,读懂盐城这座城!
推进鞍山市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之我见
“东方湿地之都”——盐城
欢迎加入“蓝狐狸小剧团”
欢迎加入“蓝狐狸小剧团”
欢迎加入“蓝狐狸小剧团”
欢迎加入“蓝狐狸小剧团”
孟津县文化产业发展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