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转改”活动中广播媒体舆论引导力的提升途径

2013-11-21 20:07曾学优
声屏世界 2013年8期
关键词:走转改听众舆论

□ 曾学优

栏目责编:陈道生

新兴媒体传播的快速和便捷,为广播媒体的低成本运作提供了可能,也使得一些广播人变懒了。他们严重依赖互联网,不深入现场,一味地在网上扒新闻和找素材,特别是非新闻类专业广播频率,更是将互联网作为其生存的根本,几乎90%以上的节目素材,都依赖于互联网。一家媒体失去了为受众提供大量真实、及时的信息这一基本功能,其舆论引导力的下降也就成为必然了。“走转改”活动为广播媒体准确把握大局方向,促进新闻创新和有效传播,提升广播媒体舆论引导能力,提供了契机。要把握住这个契机,还需要广播媒体从业人员深刻领会“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的精神实质、核心内容,才能从中找到提升广播舆论引导力的途径。

一、在“走转改”活动中,发挥广播的媒体优势,加强广播新闻的快速反应能力、采集能力、解释能力和整合能力建设,从而提升广播媒体的舆论引导能力。

与其他媒体相比,广播在舆论引导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首先,在重大突发性事件中具有较强的舆论引导力。在非典事件、汶川地震、2008年南方冰雪灾害、玉树地震、甘肃舟曲泥石流等突发事件报道中,广播媒体都以其独有的传播优势发挥了舆论引导的主力作用。其次,反应快捷、通俗化、现场感强不仅是广播最大的传播特点,也契合了现代社会快节奏的生活习惯、大众对资讯的需求和对娱乐的诉求。

我们都知道,新闻报道既要讲究快速,又要讲究连续、追踪和深入;既要讲究“说什么”,又要讲究“怎么说”;既要追求媒介特色,又要追求在媒介市场和公众世界的话语权。在新闻事件面前,第一要做到快速、连续反应,第二要有独家视角,这是广播媒体追求的最高境界,也是广播媒体追求社会影响力不断提升的必然选择。而要做到这些,必须加强广播媒体新闻采编播的快速反应能力、采集能力、解释能力和整合能力建设,构建信息周全的资讯提供网,保证广播媒体占领舆论的制高点,对社会舆论起到真正的引导作用。因此,要想在“走转改”活动中,切实提高舆论引导水平,关键在于各广播媒体充分把握自身的新闻传播规律,扬长避短,突出广播快捷、灵活、富于表现力的传播优势,提升广播媒体的舆论引导力。

目前,广播媒体在各大战役性宣传报道中开展“走转改”活动,比如在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宣传中,很多广播媒体都开设了“记者走基层、宣传十八大”之类的专题节目,“走转改”一直都局限于一种临时的活动。其实,深入基层和关注实际,“用脚写新闻”本来就是从新闻课堂到媒体实践都反复强调的行业意识,为什么现在反而要上级行政督促布置,以开展全行业活动的形式来弘扬和落实?这就说明,大多数媒体并没有建立深入基层和关注实际的媒体运行机制,舆论引导水平和能力还有待进一步提升。如果我们能够建立起保证“走转改”活动持续开展的长效机制,通过建立一整套鼓励、支持、保证记者深入基层、深入现场、深入群众的新闻采编保障机制、利益奖励机制、技术支撑系统、后勤支持系统等,将会使广播媒体的新闻采编快速反应能力、采集能力、解释能力和整合能力得到大大提高,从而真正提升广播媒体的舆论引导能力。

在这方面,江西人民广播电台从2011年开始实行的“四个倾斜”政策,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样本。“四个倾斜”政策就是向采编播和技术、经营一线倾斜,向基础建设和技术革新倾斜,向创新创造倾斜,向有贡献、德才兼备的拔尖人才和风清气正、业绩突出的集体倾斜。一年多来,台里投入大量的物力和财力,基本上建立起了鼓励、支持、保障记者深入基层、深入现场、深入群众的各种机制和技术支撑系统。2012年11月,台里又为驻南昌、宜春、上饶、抚州、九江等记者站购置了新闻采访用车、添置更换了采编播设备等,为驻站记者更好地完成新闻报道任务,开展各项工作提供便利和保障,从而构建起了为全台各广播专业频率服务的信息周全的资讯提供网,为真正提高广播媒体的舆论引导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在“走、转、改”活动中,通过对社会底层问题的关注,加强舆论监督力度,从而提升广播媒体的舆论引导力。

舆论监督是新闻媒体担负的一项重要职责,也是媒体引导社会舆论的重要方式。由于法律保障缺乏、主体地位缺失以及监督阻力大等问题,广播媒体的舆论监督呈现出范围窄、力度小、数量少的弱化趋势。而目前正在开展的“走转改”活动,似乎也有一些误区。大部分“走转改”的新闻报道,几乎都是以体验式的采访为主,通过记者的体验,来反映各行各业小人物们工作的艰辛或者是他们生活的困难。还有一种“走转改”的新闻报道,就是通过记者走马观花式的连线报道,来反映基层乡村或是社区、企业发生的巨大变化、取得的突出成就。不能否认,这些“走转改”的新闻报道对于改进广播媒体的新闻宣传起到了巨大作用。下去了总比没下去好,报道了偏僻的地方和很多辛劳的小人物,自然比只报道城里的事情好,至少报道多元、全面了,展现了生活的各个方面,在引导社会舆论方面,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伴随着转型期社会矛盾的日益激化,在社会底层还有一些一时难以解决的复杂问题。面对这些问题,社会和公众对新闻媒体的舆论监督功能越来越重视,他们希望大众传播媒体能够通过深入基层进行全面的、真实的、公正的采访,为他们提供真实、充分、及时的信息,做进一步解释和评论。

在“走转改”活动中,广播媒体可以通过深入基层,抓住社会和公众最关心的问题,展示社会底层存在的种种问题,让这些报道不仅揪住听众的心,而且还要为所报道和反映的问题,积极寻找解决途径。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用新闻架起党和人民群众的连心桥,用报道促进和推动问题的解决和矛盾的化解。在这方面,上海人民广播电台有着积极的探索,他们推出的“走转改”新闻稿件《破解老年护理难题》《关注120急救队伍》《天冷了,接老人回家一起过吧!》等报道以扎实的现场采访反映医疗体系众多值得关注的问题,总结了上海的经验。为了揭露上海洗涤业存在的问题,记者深入洗涤业内部,“潜伏”现场体验式采访20余天,忍得住艰苦,耐得住寂寞,着眼于大局,一针见血地揭露了不良厂家为牟取暴利而置顾客利益不顾的内幕。江西民生广播在这方面也进行过努力。2012年8月,针对庐山风景区存在的私家车日益增多,严重影响庐山风景区的生态环境和交通安全的问题,民生广播派出记者深入庐山进行了细致的调查采访,连续多天对此现象进行报道,并通过采访专家和管理者,提出了解决这一问题的途径。

三、在“走、转、改”活动中,充分利用新兴媒体,不断强化广播媒体与听众之间的有效互动,从而提升广播媒体的舆论引导力。

“走转改”活动从本质上来说,就是要解决传播者与受众之间仍然存在的传播脱节现象。无论是深入基层,还是转变作风,抑或是改变文风,最终的落脚点还是提高舆论引导的有效性。广播本来是与受众互动和交流性非常强的大众媒体,其独有的电话热线参与方式,是其他传统媒体很难模拟和超越的。但是,从目前的情况来看,热线电话参与的方式大多只应用于广播服务类节目当中,受制于热线电话参与新闻节目的风险可控性差这一特点,大多数广播媒体还很少将热线电话参与方式应用到新闻节目中来。因此,广播新闻单向灌输式的传播模式仍然非常普遍。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基于互联网而形成的新兴媒体,比如微博等以其强大的传播功能和交流互动等优势,迅速占领了舆论传播的新阵地,在舆论引导方面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因此,在“走转改”活动中,广播媒体可以充分利用新兴媒体,在巩固和加强广播原有的互动性强的优势基础上,进一步强化广播媒体与听众之间的有效互动,从而提升广播媒体的舆论引导力。在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的新闻宣传中,江西民生广播就充分利用新媒体,加强了广播媒体与听众之间的互动。2012年12月6日,江西民生广播在 《民生365》和《健康直通车》节目中推出了贯彻党的十八大系列专题节目 《我的未来不是梦》。节目通过深入基层采访社会各阶层群众,请他们结合工作、生活的实际情况,畅谈他们对未来十年国家、工作、家庭的变化,对2020年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时美好生活的憧憬和期许。为了加强与听众之间的互动,江西民生广播在官方微博中发布 《我的2020》有奖征集,请听众以微博的形式参与互动,选中的作品在广播专题《我的未来不是梦》中播出。这些广播专题节目的音频还在江西民生广播的官方微博中发布,吸引听众和网友对此进行评论。江西民生广播再将这些评论进行编辑,在广播节目中播出,这样就形成了广播与听友、广播与网络之间的多重良性互动,通过这种具有亲和力的互动,有效发挥了舆论引导作用。

猜你喜欢
走转改听众舆论
让听众“秒睡”的有声书
好太太都是好听众
阿桑奇突然被捕引爆舆论
全媒联动融入、强化责任担当,把脱贫扶贫作为“走转改”重要抓手
对“走转改”活动常态化的几点思考
故事细节语言
老年听众需要电台长篇连播
学会倾听(一):做哪一种听众
舆论引导中度的把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