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90后学生心理特点及教育措施

2013-11-22 03:57周艳芳
商品与质量·消费研究 2013年9期
关键词:大学生教育教师

周艳芳

文章编号:ISSN1006—656X(2013)09 -0231-01

当前,已迎来了90后的时代,很多人称之为“非主流”的一代。作为80后的一员,身为他们的老师,首先我承认他们与80后学生有很大不同,但是一样可爱。其实“非主流”一词并非贬义,这是一个中性词,旨在体现个性,时下却被很多人理解为贬义。国内各大学的一年级甚至二年级都几乎遍布90后足迹。面对90现象,身为教师我们应该予以高度重视,对于他们的心理特点及行为予以分析的同时,更要想办法应对解决。在此,我针对90后学生的一些特点进行分析,并浅谈教育措施。

一、90后学生心理特点分析

90后的一代,在网络中长大,拥有网络同年,他们有着不同80后的特点,他们比80后更理性,更现实,更理智,更会自我剖析……然而他们其中的相当一部分,有着独有的、更鲜明的心理特点。

第一,价值观多元化趋势明显。学生中有“哈韩”“哈日”的,有崇尚欧美文化的,还有喜爱传统文化的,总之持各种价值观的都有。对于别人与自己不同的价值观,学生们也表示理解,并不因此而争得面红耳赤。因此,他们也要求学校和老师对他们自己的想法宽容些。无条件服从的概念,对于多数学生而言,都觉得无法理解,凡事都要解释清楚透彻,否则不甘罢休。这一点,作为他们的老师,我很能理解。

第二,效益观念盛行,功利性行为增多。功利行为的增加和当代大学生所承受的就业压力是息息相关的。他们在网络中长大,过着“一台电脑,熟知天下”的生活。再就业形式一年比一年紧张的压力下,“90后”的大学生普遍忧患意识较强,因此,接下来的大学生活所有的行为都是为了一个目的而服务的,凡是对其找工作有用的就参加,没有用的就不多过问,这也体现了他们的现实性很强。

第三,语言逻辑性、沟通能力弱化。拒绝跟外界交流,拒绝与经典著作对话的90后大学生,容易表现出内向压抑、郁郁寡欢等特征。很多时候我想和他们其中的开起来很压抑的学生聊点什么的时候,却往往无从开口,每当这时,我只能看着他们真诚的微笑。希望可以通过笑容是他们得到沟通的启示。个别有些文采的学生时常“为赋新词强说愁”,我曾保留一份90后学生的作品,她称之为随笔,我却定义为作品。因为那实在是一篇悲情文学作品。之后我对她多了很多关心,因为我感谢她相信我,也多一份对80后学生没有的一种心疼。90后学生在语言中“第二人称缺失现象”往往是一个信号,容易使人误会文法结构不成熟。尤其是90后大学生这个蓬勃的群体。他们让我认识到培养和提高90后大学生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和理解,对于挽救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中国语言和文化具有不可估量的重要意义。

第四,对问题的思考和分析能力搁浅。当然这一点不仅仅是90后学生自身责任,而是一种社会现象。在信息过爆的时代,部分大学生在选择接受信息时,往往会避开难懂难接近的东西,而选择很快、很轻松能搞懂的方式。近几年易中天品三国、于丹讲论语这样的节目以及一些历史电影电视剧在90后大学生中迅速走红,正说明新生代学生并非不愿意接受经典,他们只是不愿意动脑筋自己去啃经典。日新月异的新媒体一起锐不可当的凌厉攻势粉碎着传统的媒体文化,书面阅读收到前所未有的挑战。

第五,90后大学生对经典的阅读具有快餐化、通俗化和网络化的倾向。面对放下很多文学经典或历史故事被搬上荧屏的现象,21%的90后大学生认为“很好,比读原著省时省力”;62%的同学选择了“值得观看”,而认为“虚假成分过多”或“不值一看”的同学仅仅占到总人数的17%。当被问到平时习惯于怎样的阅读方式时,高达43%的90后大学生选择了网络阅读,在网上在线看书或者下载电子书已经成为他们习以为常的读书方法。而且在大部分情况下,他们读书也不是逐字逐句的细读,通常都是一目十行、匆匆扫过而已。于是,在新四大名著戏的“指引下”,他们便更不清楚孙悟空和哪吒的关系,画皮是不是《聊斋》的全部了……他们关注最新的电子书,男孩子弃武侠看玄幻,女孩子弃琼瑶看穿越……

90后大学生在阅读经典时所呈现出来的这种快餐化、通俗化和网络化倾向,可以说是当今社会氛围浮躁的一个缩影,也是科技进步、生活节奏加快的必然结果。在现在的中国,特别是大城市,家庭中普遍拥有电视、电脑。硬件条件的变化必然带来生活方式的变化,所以人们的阅读不仅可以用传统的方式,也可以通过电视(如百家讲坛)或网络,而后者是乐于接受新事物的90后们更愿意采用的。

二、应采取的教育措施

很多学生问我,为什么当老师,我会毫不犹豫的回答,因为我喜欢教师职业,非常喜欢学生。从80后教到90后,在教授90 后学生课程一段时间,就想写一些与他们的文字,以上述说了90后学生的特点,当然弱点也难免涉及,目的绝不是批判,而是分析以及更好的沟通与引导。根据亲身经验,总结如下教育措施:

第一,授课教师真正做到因材施教,重视学生在思想上的差异,针对各种层次和类型的学生制订适当的教育目标和教育方式。将思想教育引入课堂,充分把握当前国家发展形势的大好的机会,通过深入开展国情教育激发全体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提高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培养当代大学生的历史使命感。同时,也可以利用之间的价值观分歧,开展学生间的相互探讨学习,表彰愿意为祖国发展贡献的同学,对其他学生开展引导教育。例如我院大一学生于学涛主动让出助学金给更困难学生,领导和老师在第一时间予以表扬宣传,使更多学生意识到相互关心和帮助带给自己和他人的温暖。以及我校大力宣传学习迟兆磊同学先进事迹等都是对90后很好的感染和教育。

第二,改变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者高高在上的姿态,从以教师为中心的模式变为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创造性。在以前的思想教育中,教师往往居高临下地进行道德宣讲、理论灌输,而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教师所教育的内容,没有选择的权利。“90后”大学生有强烈的参与意识,喜欢竞争,且个性独立,他们希望被尊重,不喜欢被强迫接受某种理论,辅导员应当充分利用学生的这些特点,将教育的主动权尽可能放下,提倡学生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在日常的教育和管理中辅导员只应充当指导者的作用。

第三,将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放在首位。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当将工作的重点放在解决学生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帮助同学顺利完成大学生涯。通过真切的关怀,学生自然而然能够感受到教师的人格魅力,达到教育的目的。另一方面,解决实际问题的意义还在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首要目的应当是提高学生的社会竞争力,帮助他们能够在今后激烈的就业竞争中获得成功。因此,应当多选择一些与学生专业知识或个人能力的提高密切相关的活动,避免空洞的德育教育。

最后,教师队伍也要紧跟节奏,更新思想。尤其是教授大一课程的教师更要注意体察90后学生的思想动向和行为特点,无论是辅导员还是任课教师都要多和学生沟通,和学生在互动中产生共鸣,在其不知不觉中用能力和魅力感染他们,是他们认识到生命与生活的意义与美好。很多人在批判90后学生的感恩意识不强以及对生活的懈怠,但是这些人是否想到这和家长、教师都有密不可分的关系,我们时常拿日本的成功教育者和美国的优秀被教育者述说种种,但是与此同时,我呼吁,大家对90后学生少一些批判和指责,多一份理解和宽容。尤其作为教师的我们是否该更认真的认识学生、认识自己,唯有如此,我们才能跟有效的理解90后,理解新一代,理解未来。

猜你喜欢
大学生教育教师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大学生就业趋势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暑假调查 45%的大学生仅给自己放十天假
秋天在哪里
美育教师
党中央给大学生留下啥印象?
2020未来教育新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