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英语学生兴趣建构模式研究

2013-11-22 07:40黄晓燕
疯狂英语·教师版 2013年4期
关键词:建构大学英语

黄晓燕

摘 要:外语习得的过程艰难而乏味,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引领者和实施者肩负着重大而神圣的责任和使命,因而教师们孜孜不倦地潜心探讨各种教学手段,想方设法让该过程尽可能轻松、愉快、充满生气,让学生事半功倍,用愉悦的心情领悟英语学习的真谛,把艰苦的学习活动变成一次于身心健康都有益的心旷神怡的心灵之旅。

关键词:大学英语;兴趣模式;建构

[中图分类号]H31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2831(2013)11-0096-5 doi:10.3969/j.issn.1006-2831.2013.04.025

身为一名教师,最大的愿望就是授课质量高,每一堂课都争取达到好课标准。为了实现这一愿望,辛勤耕耘的园丁们采用各种教学方法向学生传授知识,而激发学生兴趣则是我们的指导思想,通过增加趣味性、让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从而提高教学质量,让我们所教的课成为好课。“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正聚焦于以学习者为中心和提高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大学英语教学正从以教师为中心的这种传统、单一的语言学习模式转向以学生为中心的新模式,后者不仅传授一般的语言知识技能,而且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傅玲芳、杨坚定,2007)。可见,建立大学生英语学习兴趣的必要性。

为了使我们的课日趋接近好课标准,我们把培养学生兴趣作为重中之重,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旦学生学习兴趣被调动起来,那就是他们要学,而不是我们要他们学了。笔者在自己多年教学实践中,建构了以下七种激发兴趣的模式。

1 .“动情”式

在《全新版大学英语》(李荫华主编)一级第一课中,作者回忆童年上学情景时写了这么一段话:

When our class was assigned to Mr. Fleagle for third-year English, I anticipated another cheerless year in that most tedious of subjects. Mr. Fleagle had a reputation among students for dullness and inability to inspire. He was said to be very formal, rigid and hopelessly out of date. To me he looked to be sixty or seventy and excessively prim. He wore primly severe eyeglasses, his wavy hair was primly cut and primly combed. He wore prim suits with neckties set primly against the collar buttons of his white shirts. He had a primly pointed jaw, a primly straight nose, and a prim manner of speaking that was so correct, so gentlemanly, that he seemed a comic antique.

在这段话里,作者用了“cheerles s”“most tedious”“dullness”“inability to inspire”“formal”“rigid”“hopelessly out of date”“excessively prim”等表明课堂沉闷程度的字眼,为了强调 Mr. Fleagle“excessively p r i m”到何种地步,作者一连用了六个“primly”,三个“prim”,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一幅栩栩如生的呆板、守旧、郁闷的老学究形象跃然纸上。课文后部话锋一转,作者通过描述因为写了一篇吃面条的作文而得到老师意想不到的表扬时,让我们顿时觉得老师是那样可爱、那样和蔼可亲,威严、守旧外表下原来有这么一颗细致、慈善的心,老师那看似严肃,实则激动,甚至激动得有点语无伦次的表扬之词带给作者学生时代最幸福的时刻,以致完全改变了作者的一生,使他由一个非常讨厌写作的学生长大成人后成为一名作家,写出了本篇名作“Writing For Myself”。让我们来欣赏老师那改变作者一生的话:“Now that, boys, is an essay, dont you see. Its—dont you see—its of the very essence of the essay, dont you see. Congratulations, Mr. Baker.”

这几句话表面看不出幽默风趣的成分,但它们朴实无华,真诚感人。它们像亮丽的火花点燃了作者的心灵,深深影响了他的一生。这是趣味教学的另一种表现形式,看似平淡,实则震撼,它以严肃但诙谐、庄重但轻松的方式直接击中了作者心中最柔软的部分。这种“动情”式趣味教学模式需要相当功力,需要老师人格魅力作为载体,融知识、感情、爱意于一体,声情并茂,把人文思想传达给学生,让深情、动人的话语直抵听者心灵深处,留下永不磨灭的印象。

教学活动进行至此,教师可把耳闻目睹或自己亲身经历过的日常生活中发生于师生之间的有趣故事讲给学生听,可获得锦上添花的效果。笔者在教本课时给学生讲述过发生于自己和老师之间的一个真实故事。当时处于文化大革命末期,英语学习不受重视,我们上英语课就像上自习课一样自由,想干吗就干吗,老师管不了我们,管了我们也不听,就算有时候我们也想听听课了,听了也白听,因为根本就听不懂,英语水平太差。记得老师有一次提问:“谁能用英语说出‘明天去购物?”全班无人作答,我破天荒举手准备回答,因我自作聪明用土办法记住了它们。当老师听我响亮地说出“偷马肉”(tomorrow)“狗小便”(go shopping)后,激动地说:“真好!真好!你只要坚持这样学下去,长大以后能在英语上有很大造诣。”听罢这席话,我心潮澎湃,信心满满,老师这么看重我,相信我,说明我真的是块学习英语的料,尽管当时就只知道这几个用中文标注的英语单词,但从那以后,兴趣大增,对英语如痴如醉,最后终于成为了英语教师,可见老师的课堂用语对学生影响何其之大。学生听了这个故事后都很开心,尤其是英语欠佳的学生,他们对自己充满信心,从此立志学好英语。这个以师生情作为动情点的“动情”式教学法,教学效果非常好,既有励志作用,又能让学生对英语产生兴趣。

2 .“双语对比”式

无论在英语还是汉语里都存在同一词迭用、同音词迭用和谐音词迭用现象,该现象往往容易引起歧义。“关于词汇歧义的探讨引发了大量研究,因为它提出了许多引人入胜的问题……歧义是语言的一个重要特征,因此任何语言加工理论都必须探究清楚歧义是如何被加工和解决的……”(缪小春,2006)。如果教师能巧妙利用歧义这一语言的重要特征,利用歧义带来的趣味性,把两种语言一边比较一边进行教学,往往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请看如下几例:

(1) He said that that “that” that that student wrote in that exercise-book was wrong.

他说那个学生写在那本练习本里的那个“that”错了。

注意:教这句话时请学生先朗读,然后再将它译成中文。学生往往会把几个“that”无停顿地连续错误读出,产生喜剧效果,全班哄堂大笑,这时老师示范读出:“He said that, that‘that, that that student wrote, in that exercisebook, was wrong.”并向学生分析它的语法结构,正确找出宾语从句和定语从句。

这时再把中文中类似的语句写在黑板上进行比较。如汉语中非常有名的一副对联:

海水朝朝朝朝朝朝朝落,浮云长长长长长长长消。

也请学生先朗读,然后解释对联之意。此时依然会有学生一口气把几个“朝”字按“chao”的读音连续读出,全班又是一阵开怀大笑。教师再示范正确的读音。

(2) Dont trouble troubles till trouble troubles you.

除非无奈,否则别自找麻烦。

该句“trouble”不存在误发音问题,关键在于辨别词性,第一个,第四个“trouble”为动词,其余两个“trouble”为名词,对比中文例句:

生生死死,死死生生,有生有死,有死有生,先生先死,先死先生。

从字面上看,除了“有生有死”“有死有生”的“生、死”为名词外,其余“生、死”皆为动词。这是四川著名才子李调元小时候在私塾老师跟他开玩笑出了上联后回的下联,上联为:“痒痒抓抓,抓抓痒痒,不痒不抓,不抓不痒,越痒越抓,越抓越痒。”当时老师看他老挠身体,出此上联,他知道老师在善意地挖苦他,所以也对下联善意地挖苦“先生”,“先生先死,先死先生”中的两个“生”已不是动词,而变成名词,是老师的称谓了。老师听罢下联不但不生气,反而大喜,连夸李调元有才,日后必成大器。

(3) My watch shows “two to two”, too.

我的手表也显示差两分钟两点。

这句的“two”“to”“too”发音一样,但表达意思不同,对比:有人与李调元互出上下联:塔内点灯层层孔明诸角亮,池内采藕节节太白理太白。(注:四川方言“角”谐“葛”之音,“理”谐“李”之音。该副对联藏三国名人诸葛亮和大诗人李太白之名)

(4) I havent seen you for a long time.

我好长时间没见到你了。

这句话经过中国人的改良变成了Long time no see. 好久不见。

话说一人到久别的餐馆吃饭,见waiter过来,很亲热地打招呼Long time no see. 侍者热情回应后问他想吃点什么,他再次用了这句话,不过用谐音词sea换掉了see,成了Long time no sea! 侍者心领神会,稍顿,一盘热气腾腾的海鲜(seafood)便端了上来,这真是经典啊!这句话很受老外欢迎,正式进入英语,甚至成了著名影片《阿凡达》中的一句台词。对比:

四川才子杨慎到金陵江南贡院赶考,中了状元,但受到太监江斌的诬陷,需进行复试。复试从早进行到晚,杨慎站在院子中央的石雕——鳖的头上一一作答,全无差错,江斌坐不住了,一心想害杨慎的他拎出一个盖了一块布的空篮子问杨慎里面装了什么。无论杨慎回答里面装了什么都是错答,因为里面什么都没有。杨慎知道江斌的诡计,料定里面是空的,灵机一动,告诉大家篮子里不能装“南北”,因南北分别代表水和火,装水,竹篮打水一场空;装火,篮子只会被火烧掉,所以只能装“东西”,因东西分别代表木和金,只有木和金是实体才有可能被装进篮子。皇上大喜,连呼:妙哉,妙哉!从此“东西”一词进入汉语正式使用,代表一切物什。因为杨慎答题时站在鳖的头上,所以汉语也有了“独占鳌头”一说。以上例句足以证明个人的创造性有时会对语言是一大贡献,无论英语、中文都如此,学生对这样的双语对比例句非常感兴趣。

3 .“生成”式

尽管每位老师上课之前都认真备好了教案,但在实际授课过程中仍会出现许多预料不到的情况,老师容易忽略学生的这些突发情感因素,因而失去一些趣味教学的绝佳机会。“我国教学理论与实践中存在严重的重知轻情的教学失衡现象,以致广大教师对教学中的情感现象了解不多,对教学中的情感目标认识不足,对教学中操纵情感因素实现情感目标问题更是把握不住。因此,作为面临有效组织各科教学活动来实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确立的情感教学目标任务的一线老师,就迫切需要得到从教学理论到教学实践上的有力指导,以改革教学方法,优化教学手段,使学生的情感素质和认知素质一样得到充分发展。这就需要我们不失时机地探索和开发相应的教学模式”(卢家楣,2006)。所以我们需十分重视学生的情感因素,巧妙利用这些情感因素带来的、具有“生成”性的“突发事件”,使课堂气氛变得出乎意料的好。

(1)“Speaking slowly please, since I cant follow you”,请说慢些,因为我听不懂。讲该句follow的用法时,有学生提出能否辨析“follow”和“fellow”。这时笔者灵机一动,信手写出一句:“I follow a fellow in fallow.”我跟随一位穿浅棕色衣服的小伙子。学生们拍手称妙。

(2)一日练口头作文,要求学生即兴发挥,题目是:Can Road Accidents Be Avoided?道路交通事故能避免吗?为了让学生尽快进入状态,先热身训练,允许学生先自定简单主题,自由发挥,语句不用复杂,浅显易懂,但语法需正确,语句之间不得停顿过久,要求一气呵成。一学生自告奋勇先来讲述,他的题目为My Home。 他轻松自如开讲:“My home is on Jianning Road. Its not far away from the park. Its also near a toilet.(接下来该学生浓墨重彩描绘该公厕。)The toilet is very big. Its very neat and tidy. There is a lawn in front of it. When you see it, you will be surprised because it doesnt look like a toilet...这时笔者说:“抱歉,打断一下,你的主题是……?”“我的家”他洪亮地回答,全班同学击桌大笑。

“生成”式能让教学过程充满亮点,能给学生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象,有些例句甚至在他们年老时期都能清晰回忆起,就如我们能回忆起以前我们老师所讲的漂亮例句一样。

4 .“扩展”式

有些英语趣味知识不分年龄段,颇受各个年龄层的学生欢迎。把这些趣味题巧妙运用于教学中,效果奇好。

如教到写作文“Project Hope”(希望工程)时,需用到“backward area”(贫穷落后地区)一词。为了加强学生们对“backward”一词的印象,告诉他们该词除了“向后”(表方向),“落后”(表贫瘠)之意外,还可与 forward 连用表示“了解透彻”。如:I want to know English backward and forward. 我想对英语了如指掌。这时学生们很开心,因为他们原先只会说“be good at English”,现在多了一个更好的表达方式,这是一个由简单趣味知识引申到高难度语言点的绝好例子,所以老师们不能忽略这些看似小儿科的简单游戏,可写几个表方向的趣味题与学生互动。

5 .“抛砖引玉”式

教“green-house effect”(温室效应)时,可先让学生做一道趣味题,以期用这块砖换来有价值的玉。

If the green house is on the left side, and the red house is on the right side, where is the white house?如果绿房子在左边,红房子在右边,白房子在哪里?

这时学生们很可能会猜测在中间,在前边,或是在后边。等他们讨论一会儿后,教师将白房子的英语单词首字母大写,夸张地写在黑板上,学生们大笑,不约而同地回答:在美国。“White House”(白宫)。此时再写一次“green-house”,告诉他们该词为温室,学生们自然而然地就记住了“温室效应”,经久不忘。

6 .“提神醒脑”式

电影《中国合伙人》在全国反响强烈,里面有几个亮点单词在教学中能起到提神醒脑作用。

(1)ponderous 肥胖,读成“胖的要死”

(2)pest 害虫 “拍死他”

(3)ambulance 救护车 “俺不能死”

学生们听后笑得很开心,类似的词还有:

(4)economy 经济 “依靠农民”

(5)ambition 野心 “俺必胜”

(6)agony 痛苦 “爱过你”等等

这种模式在炎热的夏天学生昏昏欲睡时,巧妙地运用于教学活动中,效果尤佳。

7 .“心灵鸡汤”式

大学生正处于心理彷徨期,得志时兴高采烈,失意时情绪低落,一蹶不振,尤其失恋时,极易产生悲观绝望情绪,若不正确开导,容易滋生轻生之念。针对这种情况,教师适时补充一些令人奋发向上的感人的爱情诗歌或散文,陶冶学生的情操,让他们正确处理好人生中的婚恋问题。既传授了英语知识,也让他们的心灵得到净化和洗礼,同时还丰富了教学活动。如在教授和“草”有关的词时,笔者先将各种表示“草”的词写在黑板上:

grass 青草,hay 干草,straw 稻草,weed杂草,lawn 草坪,grassland 草原,oasis 绿洲(草茂水丰之地),bamboo 竹子(草科植物,世界上最高的草)

然后再将电影《女英烈传》(Carve Her Name with Pride)中,女主人公临上战场前与爱人话别的台词写于黑板上,大意是:

The life that I have is all that I have.

And the love that I have is yours.

The sleep I shall have.

The rest I shall have.

Yet death will be but a pause.

For the peace of my years.

In the long green grass.

Will be yours, and yours, and yours.

我拥有的生命属于你

我终身的爱情更是你的

在梦境里,在憩歇时,

哪怕死了也不会停息,

就算安息在青草之下

也永远是,你的,你的,你的

由于这首诗里出现了“in the long green grass”(安息在青草下面),正好与教学中的语言点“grass”契合,举出该例不显得生硬,同时兼有承上启下之作用,是教科知识与思想教育的良好过渡,既丰富了知识,更丰富了人生。除了要求学生掌握这些词,更要启发学生学习主人公的爱国精神,将爱情升华到无比崇高的境界,这样长此以往,学生会树立起正确的恋爱观,既学习了英语知识,又净化了自己的心灵,从而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

大学英语教学模式多种多样,但始终殊途同归。不管我们使用什么样的教学手段,只要行之有效,学生学习过程轻松、愉快,学习效果好,这就是成功的教学,教师也就成为合格的教师,课堂也成为我们梦寐以求的理想课堂,这也算是我们一生奋斗的终极梦想。

参考文献

陈红、蔡朝辉、戴祝君.大学英语课程教学研究——演进与变革[M].江苏:江苏大学出版社,2009.

傅玲芳、杨坚定.基于网络多媒体大学英语教学模式的自主学习能力研究[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7(10).

卡罗尔,D.W.著.缪小春等译.语言心理学(第四版)[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刘振前、肖德法主编.外语学习策略研究[M].山东:山东大学出版社,2006.

卢家楣.论情感教学模式[J].教育研究,2006(12).

猜你喜欢
建构大学英语
建构模型 探求最值
多元建构,让研究深度发生
情境—建构—深化—反思
建构基于校本的听评课新文化
祖辈学堂:幼儿园隔代开展家庭教育的实践建构
建构游戏玩不够
论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与实用翻译人才的培养
大学英语创造性学习共同体模式建构案例研究
校园网络背景下大学英语大班教学的缺陷探究
情感教学法在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