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乃迭的杂合文化身份与独立译介活动阐释

2013-11-22 07:40邓宏春马月华
疯狂英语·教师版 2013年4期
关键词:文化身份

邓宏春 马月华

摘 要:戴乃迭是中国翻译史上一位具有西方和东方两种杂合文化身份的外籍翻译家。目前学界的研究多集中于她和杨宪益的合译作品上,而对她的独立译介活动却关注不多。从杂合文化身份的角度,探求戴乃迭独立译介中的翻译思想、翻译选材、翻译策略和译作特色,有助于我们丰富对她的研究,同时更好地认识翻译的本质。

关键词:戴乃迭;杂合;文化身份;独立译介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2831(2013)11-0182-3 doi:10.3969/j.issn.1006-2831.2013.04.049

1 . 引言

文化身份是一个抽象和概括的概念,主要诉诸文学和文化研究中的民族本质特征和带有民族印记的文化本质特征。它是某一文化群体成员对其成员身份即文化归属的认同感,包括自我认同和外部认同。“杂合”(hybrid)或称“糅合”,是从生物学的“杂交”引入到人文社会科学的一个术语,指“具有发生交流的两方的特点,但与两方又都不相同的混合体”。后殖民翻译理论学者霍米巴巴认为,“杂合”是不同语言和文化相互交流、碰撞,最后形成具有多种语言文化特点但又独具特色的混合体(黄碧蓉,2008)。杂合文化身份就是指两种或多种文化身份的混合体。在翻译中,具有杂合文化身份的译者在翻译文本的选择及文化态度和翻译策略方面会显现出更多的复杂性,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开始研究译者文化身份对其翻译实践的影响。

2 . 戴乃迭的杂合文化身份

戴乃迭(1919~1999),中国翻译史上著名的英籍翻译家,原名Gladys Tayler,出生于北京一个英国传教士家庭。7岁时,被送回英国在教会中学接受教育。1937年,考入牛津大学,成为牛津大学历史上首位中文学士。1940年,戴乃迭不顾母亲的反对,毅然和杨宪益回到战火纷飞的中国,并结为夫妻。这对伉俪珠联璧合、完美地翻译了整个中国。此外,戴乃迭也独立译介了许多现当代作家特别是女作家的作品。他们为弘扬中国文化,使中国文学走向世界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独特的人生经历使戴乃迭形成了西方和东方两种杂合文化身份。一方面,戴乃迭是英国人,从小接受英国教会学校教育,精通英语语言和文化。另一方面,在北京的童年生活和牛津大学学习中文的经历,以及在中国六十年的生活和工作,使她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浸染,熟悉中文和热爱中国文化。她经常微笑着对来访的朋友们说:“我觉得我有两个祖国!”这一独特的杂合文化身份对她的汉英翻译实践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人们在提到这对夫妻翻译家时,总是把他们作为一个整体,对他们的研究多集中在他们合译的作品特别是《红楼梦》和鲁迅作品的翻译上,而对戴乃迭及其独译作品却研究不多。有鉴于此,本文拟从译者杂合文化身份的角度,对戴乃迭的独立译介活动作一客观的阐释,以丰富我们对这位外籍翻译家的研究。

3 . 杂合文化身份下戴乃迭独立译介活动阐释

1980年后,杨宪益升任主编,他将更多的时间放在了审稿、编辑和出版上,因而翻译作品的时间相对少了。这就给戴乃迭提供了独立翻译的空间,她选择独译了一些中国现当代作家的作品,这方面的贡献是不应该被忽视的。对这一部分译作从译者文化身份的视角加以研究,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翻译的本质。

3 . 1 翻译思想

戴乃迭和杨宪益虽然是一对翻译的“黄金搭档”,但是他们的翻译思想却和而不同。在澳大利亚的一次采访中,杨宪益认为翻译“必须非常忠实于原文”,“过分强调创造性是不对的,因为这样一来,就不是在翻译,而是在改写了”。而戴乃迭觉得他们合译的作品太过拘泥于原文,缺乏创造性,读者不爱看。她非常钦佩霍克斯的做法,认为翻译时可以多一些创造性(王佐良,1989: 16)。这一翻译思想源于她的杂合文化身份。对中国文化身份的认可,使她在翻译时注重忠实地传达中国文化,而她的西方文化身份又使得她会照顾西方读者的阅读习惯,具有明晰的读者意识,采取创造性的翻译策略,减少他们的理解障碍,因而在译文充分性和可接受性之间达到了一种平衡。

3 . 2 翻译选材

戴乃迭作为英国人,同时又是女性译者,在翻译材料的选择上,也有不同于杨宪益的偏好,她不太擅长中国古文,所以倾向于翻译一些中国现当代作家特别是女性作家的作品。这些独译作品时间跨度约从20世纪30年代到80年代,题材以小说为主,既有老一代作家如巴金《春天里的秋天》、李广田《悲哀的玩具》,以及当时备受争议的离诺贝尔文学奖最近的沈从文《边城》,也有很多新时期富有特色和创新性的作家如王蒙《蝴蝶》、古华《芙蓉镇》、张贤亮《绿化树》、冯骥才《神鞭》等。而且戴乃迭尤其注重对新时期女作家的推介,她亲自译介的女作家作品包括张洁《沉重的翅膀》和《爱是不能忘记的》、新凤霞《新凤霞回忆录》、谌容《人到中年》,此外还包括张辛欣、宗璞、戴厚英、遇罗锦和王安忆等人的作品。

3 . 3 翻译策略

中国文学作品中含有大量的独具中国文化特色的文化负载词,这给译者带来了不小的挑战。译者的文化身份会直接影响她的文化态度,进而影响翻译策略的选择。以戴乃迭独译《边城》中文化负载词翻译为例,有助于我们管窥她在中国文学译介事业中的整体翻译策略。

例1 且知道祖孙二人所过的日子,十分拮据,节日里自己不能包粽子,又送了许多尖角粽子。(沈从文,1981: 19)

戴译:Moreover, knowing that she and her grandfather lived in too humble a way to make Zongzi for the festival, he gave them a bundle of pointed Zongzi*.

*Glutinous rice wrapped in palm leaves, often stuffed with sweetmeats, always eaten during the Dragon Boat Festival. (Gladys, 1981: 29)

例2 老伯伯,你翠翠长得真标致,像个观音样子。(沈从文,1981: 5)

戴译:Uncle, your Emeralds grown into a fine girl, a regular Guanyin*.

*The Goddess of Mercy. (Gladys, 1981: 38)

分析:在上面的两个例子中,分别出现了物质文化词“粽子”和宗教文化词“观音”。这是极具中华文化特色的词汇,需要在翻译时着重向英语读者传达。戴乃迭先是采用了音译,然后在后面加上注释对这两个文化词进行具体的说明,这种异化策略,有利于英语读者了解中国的端午节民俗和宗教信仰,完美地再现了源语文化。

例3“[……]‘八面山的豹子,地地溪的锦鸡,全是颂扬你这个人好处的警句!”(沈从文,1981: 25)

戴译:“[…]‘Brave as a panther, handsome as a cock, thats you!” (Gladys, 1981: 30)

例4“我要个能听我唱歌的有情人,却更不能缺少个照料家务的好媳妇。我这人就是这么一个打算,‘又要马儿不吃草,又要马儿跑得好,唉,这两句话恰是古人为我说的!”(沈从文,《边城》:49)

戴译:“I want a sweetheart to listen to my songs, but I need a good wife wholl manage my household well. I want to eat my cake and have it. Thats me!” (Gladys, The Border Town: 52)

分析:在例3中,出现了具体的地名“八面山”和“地地溪”,这在原文中是当地人熟知的地名,人们用八面山的豹子形容男人的勇敢,用地地溪的锦鸡来形容男人的英俊。对于英语读者来说,这两个地名过于陌生没有什么意义,戴乃迭舍去了地名不译,而是直接传达出了“像豹子一样勇敢,像锦鸡一样英俊”的内涵,令读者容易接受。在例4中“又要马儿不吃草,又要马儿跑得好”是一句俗语,译者借用了英语谚语“eat my cake and have it”,传达了相同的内涵,使译文显得流畅自然。在面对文化内涵不太强的文化词时,戴乃迭充分考虑到了英语读者的阅读习惯和感受,采用了归化的翻译策略。

3 . 4 译介特色

戴乃迭的译作具有鲜明的特点。她一方面使译文尽可能忠实于源文与源语文化,另一方面又充分发挥译者主体性,采用各种翻译方法减少文化隔阂和理解障碍,增强译文可读性。此外,她还采用译者序或亲笔撰文的方式,详细介绍作品产生的社会文化背景,并结合自己对中国社会变迁的亲身体验,将作品中体现的复杂的社会现实向译文读者娓娓道来。例如,在翻译完谌容《人到中年》后,戴乃迭还在译文后附上了她写的评介文章《新出女作家谌容及其小说〈人到中年〉》,向读者介绍了新时期女性作家的生存状态和创作背景,以及作品中反映的十年“文革”浩劫后中国社会转型时期人们的困惑、探索与追求,将一个真实的中国文化形象立体地呈现在西方读者面前。

4 . 结语

作为具有杂合文化身份的英籍翻译家,戴乃迭认可和尊重中国文化,在译作中尽力彰显异质文化,向海外昭示了西方话语阴影下长期被改写、被隐蔽的中国文化的真实面貌,使中国文化以一种独立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文化之林。同时,她的西方文化身份又使她具有明晰的读者意识,采用灵活多样的翻译策略来增强译文可读性。她的这种翻译观对于我们今天更好地译介中国文学作品、弘扬中华文化具有很好的启发和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Yang, Gladys. Trans. The Border Town and Other Stories[M]. 北京:《中国文学》杂志社,1981.

黄碧蓉.杂合背景下的翻译策略与文化身份构建[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2008(1):123-128.

沈从文.边城[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81.

王佐良.翻译:思考与试笔[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9.

猜你喜欢
文化身份
特定历史时期外籍译者戴乃迭之文化身份
保罗·马尔登《莫伊沙砾》中的文化身份重建
从迷茫到认同到超越
《女勇士》中鬼的意象分析
在文化改写中建构第三空间
游移人群的生存空间与身份认同
黄玉雪小说《华女阿五》的文化范式
当代少数民族文学文化身份的特性
从领导形象看20世纪50—70年代民族小说的文化身份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