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铁出入口空间环境可识别性设计

2013-11-26 07:57
关键词:识别性可读性标志物

孙 松

一、引言

环境的识别是人通过知觉对空间环境的主动感知和探索的过程,它可以使认识主体清晰了解自身所处的位置并充分认识场所的特性。组织并辨认环境是所有运动生命的重要本领,它们借助了各种各样的线索,诸如对色彩、形状、动态或是光线变化的视觉感受,听觉、嗅觉、触觉、动觉,以及对重力场或是电厂、磁场的感觉。[1](P2)这大多是由外部环境不断造成的感官刺激综合形成的。这种本领也是自由运动的生命能够生存的最根本的条件。

我们在探路或寻找目标的过程中,一个重要的认识参照就是环境意象。而这一意象在凯文·林奇看来则是个体头脑对外部环境归纳出的图像,是直接感觉与过去经验记忆的共同产物,可以用来掌握信息进而指导我们的行为。

图1、苏州古城区段地铁出入口

一个整体生动的物质环境能够形成清晰的意象,同时充当一类社会角色,组成群体交往活动记忆的符号和基本材料。[1](P3)对于地铁出入口空间环境来说,清晰的感知形象、易于辨别的场所特质这些可感知意象,也使得地铁出入口空间更具可读性。而这种无论是来自形象、气氛、功能或是其他因素的空间性格特征,都可以称之为“可识别性要素”。[2]

二、出入口空间环境可识别性设计

地铁出入口是地下空间与地面城市空间联系的节点,人们通过建筑的出入口进入地铁的地下空间,出入口正是人们认识地铁这一城市建筑空间的第一印象。在这一过程中,人们通过固有的感知对其目标对象进行抽象分析,对这一可加工的环境意象赋予多层次的内容。

(一)外部出入口自身形态的可识别性

地铁的出入口作为引导人们从地面至地下的建筑物,其物质特性的选取与表达对于任何观察者都很有可能唤起强烈的意象,这也关系到出入口的可读性是否真的易于识别。基于整体环境的特殊考虑,我们需对出入口物质特性的选取做出充分的分析,使得出入口自身形态既有很强的结构与个性,又可以暗示实用功能或是提供情感慰藉。

易于识别是指出入口的设计带有很强的可读性,这种可读性可以让通过设计所选取的物质特性表达出来。地铁的出入口作为地铁车站建筑的一部分,总是伴随着历史的进程而不断发展,不论是在形式上还是在空间组织结构上。从1863年英国伦敦建成了世界上第一条地铁线路,到目前北京、上海、广州等12个城市36条城市轨道交通线路正在建设,且这一数据还在不断增长。地铁建筑的建造技术以及建筑形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出入口的建筑形式亦然。独立的出入口目前主要有敞开式出入口与有盖出入口两种。

地铁出入口设计首先需考虑其便捷性与可识别性。地铁的出入口作为地面与地下的接口,承接着疏散地上与地下人流的重要作用,在城市的公共交通系统中亦扮演着重要角色。因此在构造独立出入口形态时,需充分考虑出入口建筑的周边环境,结合给定要求进行设计构思。一般可以从“场所精神”与“时代精神”对设计的可识别性进行考量。“场所精神”简单来讲,就是从建筑物所处的“场”进行物质特性的构造,整体把握建筑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根植于环境,从周边环境中吸取建造所需的个性要素。而“时代精神”是以创造全新世界为前提的设计精神,需要不断拓展建筑学边界,介入到社会政治层面,进而构造出具有独特价值观的建筑物。

图2、(法)吉马德设计的地铁出口

对有盖出入口来讲,一般建筑所采用的形式多样,材料也非常丰富,表现的“场所精神”与“时代精神”非常广泛。以苏州轨道交通1号线城区段的有盖出入口为例:由于苏州古城区的建筑风格大抵以粉墙黛瓦为主,彰显古典的诗意栖居,独特的格局风貌和深厚的文化内涵也使得在这片区域所建造的建筑向来都带有浓厚的场所意蕴,所以该地铁出入口采用灰色的上盖铝板外加钢材和玻璃,既古典又现代,使其与站点周边风貌融为一体。(图1)不过此类出入口建筑需明确设计导视信息的传达,一旦建筑与周边环境相融合,就容易造成其自身可识别性的减弱,因此需要通过导视系统或其它诱导性设计来加强可识别性。

敞口式出入口一般来说口部不设顶盖及围护墙体,它多设置在对周边空间环境视觉通透性要求较高的地段,如广场、公园、车站等地。但这种出入口需多考虑行人的安全,一般在初开口方向以外的部分增设栏杆、花池等加以维护。敞开式出入口应根据当地情况设置,采取措施妥善解决风、沙、雨、雪、口部排水及踏步防冻、防滑问题。[3][4]由于此种出入口在形式上趋于单调,因此可通过在敞口及其周边建立完善的诱导系统以加强自身的可识别性。例如,法国新艺术代表人物赫克托·吉马德设计的地铁出口是地铁艺术的集中体现,也是出入口这一建筑物根植于时代场所的特殊表达:地铁入口的栏杆灯柱和护栏都采用了起伏卷曲的植物纹样,简单的钢材经过艺术的变形处理,把便捷性和导向性植根于艺术性之中,把冷漠的机械软化于温暖的曲线之中,其造型很好地融于建筑环境,自身作为导视系统也具有很好的可识别性。(图2)

图3、具有极强可识别性空间环境的地铁出入口

(二)出入口与城市意象要素的对应关系

形状、颜色或是布局都有助于创造个性生动、结构鲜明、高度实用的环境意象。前两者适合构造易于识别的独立出入口形态。出入口的空间组织形式一般从下沉式广场以及与商业、公共建筑合建的出入口来体现。此类地铁出入口在选址或是造型上都具有很强的渗透性,且与周边环境带有极大的关联性。因此这类出入口在空间组织形式上可以说更具可读性。另外,地铁这一空间环境一般埋深在地下,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道路、边界、区域、节点、标志物等可意象元素在人们认知图式中的对应关系,隔断了与外部空间自然环境及城市空间视觉上的有机联系,容易给行人带来困扰,使人缺乏安全感。

因此,我们在构造下沉广场以及商业、公共建筑合建的出入口空间组织形式的时候,不仅要注意出入口自身的形象识别,同时也应加强自身与城市意象要素之间的对应关系,把个体纳于整体意象要素之中,从而通过意象要素的关联与渗透,来加强各自的可识别性。

下沉式广场出入口通常设置在城市的繁华地段,与商业或其他公共性建筑相联通。下沉广场是一种空间扩大化的入口形式,可以利用下沉广场作为室内与室外、地面与地下的转换。[5](P47)通常此类出入口不仅具有清晰的空间组织形式,更具良好的视觉渗透性,往往兼具城市景观这一职能,可供人们娱乐、集会、休憩、观赏等,使出入口的功能得到延伸。与城市结合更为紧密。另外作为城市意象元素节点的广场、绿地、公园等因具有极强的个性和组织性,所以在空间特性上具有很强的可识别性,因此想要增加此类出入口的可识别意象,需把这类出入口纳入前面提到整体的城市意象元素节点之中,来加强这类出入口与整体城市可意象性的相互融合,然后再通过大环境中的可意象要素去辨识这类出入口的可识别性。简单来说就是从“点”到“面”去构建,然后通过“面”来发现“点”。

与商业或是其它公共性建筑相合建的地铁出入口一般设置在建筑内部,不单独占用土地资源。一方面对地铁与商业或公共建筑客流的交换提供了条件,另一方面利用商业或公共建筑空间的出入口也使得两者之间很容易形成一种双向的空间诱导对应关系。通过这一关系与清晰可见的建筑体量,可以强化此类出入口的可识别性。

我们在探路或是寻找目的地的时候,大多会选择一些突出的标志物作为清晰的导引与参考。由于标志物是从一大堆可能元素中挑出来的,因此其关键的物质特征具有单一性,在某些方面具有唯一性。我们会根据一些标志物去判断、赋予某些地理信息。因此,在与商业或是其他公共建筑合建的地铁出入口中,可以借用标志物去构建周边环境的可识别性,这就需要把周边主要标志物这一构成要素运用进去,建立外部入口与城市标志物的对应,进而帮助人们从地下商业空间内部对周边环境的进行识别。(图3)

三、结语

可识别性是空间属性要素之一,它总是与建筑的个性、结构以及意蕴相关联。通过前面的叙述,我们可以初步窥探出构建地铁出入口空间环境可识别性的原则及方法。在对个体及环境进行充分的分析及解读之后,进而尝试着构筑出具有可读性的出入口建筑,让地铁出入口这一空间场所能够拥有很强的可识别性与很好的空间归属感。

[1]凯文·林奇.城市意象.方益萍, 何晓军 译.北京: 华夏出版社, 2001.

[2]邓蜀阳,冯凌.城市个性——广场空间可识别性设计初探.重庆建筑,2008(2).

[3]陈娟.南京地铁独立式出入口的设计研究.南京艺术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08.

[4]齐振峰.地铁出入口建筑设计浅析.山西建筑,2010(11).

[5]邓丽.地下商业空间可识别性设计研究.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猜你喜欢
识别性可读性标志物
可读性
国产汽车标志设计批评
符号的识别性在广告视觉形式中的体现——以标志设计为例
以改性松香为交联剂的甲硝唑磁性分子印迹固相萃取材料的制备、表征及分子识别性研究
脓毒症早期诊断标志物的回顾及研究进展
对增强吸引力可读性引导力的几点思考
浅谈对提高党报可读性的几点看法
冠状动脉疾病的生物学标志物
肿瘤标志物在消化系统肿瘤早期诊断中的应用
MR-proANP:一种新型心力衰竭诊断标志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