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文化消费水平实证研究

2013-11-27 09:33郭俊华
关键词:京津冀天津消费

郭俊华

(天津财经大学人文学院,天津300222)

京津冀地处华北地区,人口约为1.04亿,2010年地区生产总值为43 083.83亿元,占全国 GDP的10.82%。探讨京津冀三地的文化消费,对于深入挖掘三地的文化资源,提升三地的文化经济优势和北方经济龙头地位,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打造首都经济圈,推进河北沿海地区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以“十一五”时期经济数据为依据,通过实证比较分析,阐明影响京津冀文化消费的因素以及“十二五”时期拓展文化消费结构和提高文化消费水平的途径。

一、京津冀文化消费现状分析

关于文化消费的定义有多种阐释,本文将文化消费定义为:用于满足人们精神需要的文化产品或服务的消费,主要包括教育、文化娱乐、体育健身、休闲、旅游观光等内容。学术界对文化消费的分类有多种方法,本文按照我国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的分类,将文化消费分为两类:一是教育;二是文化娱乐用品及服务。教育为基本文化消费,文化娱乐用品及服务消费为发展型和享受型文化消费。

1.京津冀三地文化消费水平及其比较分析

文化消费主要是用于满足人们精神层面需要的消费,它与一国或地区的国民生产总值、第三产业的发展状态以及人均可支配收入具有直接的联系。本文选择了京津冀三地地区生产总值、第三产业增加值及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三项指标,用以分析地区的经济发展阶段及发展趋势;以城乡人均可支配收入、人均消费性支出及人均文教娱乐用品及服务消费的相关数据为依据,分析京津冀三地文化消费水平的现状(见表1)。

由表1可见,“十一五”时期,北京第三产业产值占地区GDP比重最高,2006年就已达到70%,率先进入后工业化发展阶段。天津于2009年后第三产业的比重上升较快,向着第三产业主导发展阶段迈进,而河北省基本处在第三产业初步发展阶段。

表1 “十一五”期间京津冀地区生产总值、第三产业增加值及所占比重加权平均比较

波特的经济发展波段理论认为,人均GDP在1 000美元以下的城市发展属于资源驱动型,1 000~10 000美元的城市属于资本驱动型,10 000美元以上的城市属于知识和创新驱动型。按照1∶6.622 7汇率(中国人民银行调查统计司统计数据)计算,2010年末,北京人均GDP为10 607.8美元;天津为10 630.5美元;河北省为4 224.3美元。根据国际经验,京津两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已处于由中等发达程度向发达的国际大都市迈进的阶段,而北京的发展程度又高于天津。由于2006年北京第三产业的比重就已到达70%,因此,北京已进入后工业经济时代。同发达国家后工业社会的演进规律相近,北京的消费结构已具有明显的变化,影视、娱乐、旅游、休闲、体育、健身、培训、咨询等文化消费在总消费中的比重呈上升趋势。天津虽然人均GDP在2010年已越过10 000美元,但第三产业的比重仅为45.3%,说明天津的产业结构尚处于工业社会后期阶段,城市的属性应归为资本驱动型。而河北省无论是第三产业所占比重,还是人均GDP,尚处于工业化的中期阶段。

由表2的相关数据可以看出,“十一五”期间北京总体的文化消费水平步入发展与享受型阶段,天津处于基本文化消费向发展与享受型文化消费过渡阶段,河北省整体处于基本文化消费阶段。

表2 “十一五”期间京津冀人均可支配收入、人均消费性支出、人均文教娱乐用品及服务消费比较

人均可支配收入同人均消费支出具有正相关性。世界经济发展历史表明,消费的增长与GDP同步或略高于GDP的增长,平均消费率稳中趋升。绝大多数国家在经济达到中等收入水平后消费结构升级加速,消费率会出现一定幅度的上升,然后稳定在一个比较高的水平上,成为支撑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由表2可见,“十一五”期间,三地人均可支配收入呈现出城市整体高于乡村、北京高于天津、天津高于河北的状态。采用加权平均法计算的京津冀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幅度与人均GDP增长幅度相比,北京城乡人均可支配收入平均增幅均高于人均GDP的增幅,由此可以说明:北京人均文化消费增长已经获得经济支撑;天津城乡人均可支配收入平均增幅均低于人均GDP的增幅,城乡差别较大,说明人均文化消费增长受到抑制;河北省虽然城乡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接近人均GDP增幅,但是由于人均可支配收入的绝对额远低于北京,因此人均文化消费增长受到制约。

据世界银行数据显示,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平均消费倾向基本稳定在77% ~79%。京津冀“十一五”综合平均消费倾向,无论是城市,还是乡村,均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其中天津城市、北京乡村接近世界平均水平。北京城市为0.684,乡村为0.731(即城市居民平均每1元可支配收入将有0.68元用于消费,而农村居民平均每1元纯收入将有0.73元用于生活消费);天津城市为0.741,乡村为0.473;河北省城市为0.677,乡村为0.633。根据钱纳里等在《发展的模式1950—1970年》论证,当一国人均GDP达到3 000美元时,居民文化消费倾向大约应达到0.23。但是,由于我国政府消费所占比重较大,虽然京津冀三地的人均GDP均超过3 000美元,特别是京津两地2010年均以超过上万美元,但居民文化消费倾向并未呈现钱纳里结论(达到0.23)。由表2可知,北京城市的文化消费倾向在三地中最高,也仅为0.152,乡村为0.117;天津城市为0.125(乡村缺乏相关统计数据);河北省城市为0.108,乡村为0.928。从统计数据看,北京居首,津次之,冀居末。

2.文化消费结构

“十一五”期间,伴随着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提高,三地城乡居民文化消费结构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在保证教育消费的基础上,人们对旅游、娱乐、体育、健身、培训、咨询、艺术品收藏等文化消费支出也在增加。特别是随着多媒体、互联网等数字技术的发展,文化产品传播方式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并进而引起了文化消费内容的变革,人们对手机、电脑等网络音频播放设备、数码相机等文化娱乐用品需求激增,对互联网的需求成倍的增长。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化研究中心发布的2010年《文化蓝皮书》中的一项调查显示,北京居民使用手机上网的比例为38.6%,浏览网页和聊天分别占68.1%和52.7%,发邮件占21.8%;北京三成多居民拥有博客,而阅读过他人博客的比例为71.6%;此外还有半数以上居民登录过网络论坛,40%左右居民玩过网络游戏。2010年7月,天津市首份《互联网发展状况报告》显示,截至到2009年底,网民已占天津总人口的48%,远高于全国28.9%的平均水平。网民平均每天上网约为3.1小时,略高于全国平均数。就上网的群体看,青少年网民占多数,同时老年网民也占近两成。超过七成的天津网民平时主要从互联网上获取信息,超过五成的网民认同“离开互联网生活很不方便”。《2010年河北省互联网发展报告》显示,2010年河北省网民总数已达到2 197万,网民规模居全国第6位,占全省常住人口1/3,其中农村网民增速最快。网民平均每天上网2.74个小时。

上述资料表明,京津冀三地发展型和享受型的文化消费绝对量呈增加态势,但是,基本文化消费所占比重并未呈现显著下降的态势,教育支出所占比重依旧较大。从京津冀整体来看,特别是中低收入的家庭教育支出所占比重大尤甚,属于基本文化消费型。国家统计局北京调查总队、北京市统计局2008年2月28日对北京城镇居民抽样调查数据表明,近10年来,服务性消费支出增长了3.1倍。家庭人均教育费用支出770元,是所有服务性消费中比重最高的。

统计资料显示,2009年天津市家庭人均教育费用支出为610元,购买各类教辅书籍、参加各类辅导班和培训班,加之培训收费提高,使居民家庭中家教费、培训费增长较快。2010年全市有24.1万人次出国出境旅游,增长6.2%。作为享受型文化消费,出国出境旅游人数仅占全市人口的1.86%,从另一个方面印证了天津文化消费结构层次较低。

2008年,河北省城镇居民人均教育消费支出占人均文化消费支出的40.85%,人均文化娱乐用品消费支出占人均文化消费支出的39.51%,比全国人均文化消费支出的比重高13.39个百分点;比全国人均文化娱乐服务所占比重低8.36个百分点。据河北省公安厅出入境管理部门统计,2010年前3季度河北省居民出国旅游人数为116 327人,仅占全省人口的0.016%。由此可见,居民的文化消费,主要是用于基本文化消费—教育,尤其是农村居民更是如此,而发展型和享受型文化消费不足。文化消费结构层次有待升级转化。

二、京津冀文化消费水平不平衡原因分析

文化消费的水平通常是由产值和收入决定。但是,由于地区资源、环境以及市场优势等存在差异,三地风俗习惯以及文化消费的观念迥异,因此三地的文化消费水平不同。

1.地区资源、环境差异而导致的不均衡

在京津冀三地之中,北京拥有不可替代的资源和环境优势。首先,北京具有独特的丰厚历史文化资源。3 000多年的建城史、850多年建都史,文物古迹多达3 500多处。博物馆、公园等公共文化消费资源丰富;其次,北京文化人才荟萃。文化名城与首都的优势地位使北京汇集了大批文化人才,不仅包括享誉全国的文化名人、文学家、艺术家和学者,而且还有各类精英人才。丰富的文化资源环境,使生活在北京的居民从小就浸润在文化氛围之中,客观上促使北京的文化消费水平高于津冀。受自然与历史条件的共同影响,天津的经济功能属性较强,整体上的文化属性不足。其文化消费的市场主要集中于杨柳青年画、泥人张、风筝魏等民间文化、祭奠妈祖的风俗文化、租借地的建筑及蓟县的景观旅游等。天津资源的禀赋特征构成了天津的文化消费水平逊色于首都。河北省在文化资源禀赋方面具有自己的特色,燕赵大地蕴含了丰富的自然景观与历史人文资源,但囿于挖掘不足,客观上制约了文化消费水平的提高和文化消费结构的改善。

2.市场优势有别

北京的市场优势表现为既有强大的供给,又有巨大的需求。供给方面,北京已经形成了以演出、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汇展、文化创意、古玩艺术品交易等优势行业为主体的文化产业结构,培育了一批龙头企业,打造了一些著名文化品牌。如相约北京、北京国际音乐节、北京图书节等,几千家文化娱乐经营场所遍布京城。这些都为北京文化消费的提高提供了强大的供给支持。需求方面,巨大的人口规模和较高的人均收入是形成巨大需求的首要因素。人均GDP 10 607.8美元的经济能力,是北京文化消费需求程度高的基础;同时也形成了对文化产品多样化、多层次的需求。北京拥有1 900多万常住人口、700多万流动人口,每年约1亿国内外旅游者,如此庞大的人口规模,形成了强大的文化消费市场。北京人的政治意识相对较高,因此,对报刊、杂志、书籍等消费需求旺盛,而且北京人“喝茶听戏”的民俗化、生活化的文化消费观念从另一方面构成了需求的有力支撑。

天津作为北京的门户,既在政治上,又在经济上与北京具有十分密切的关系。特别是近年来,随着各种节、假期的增多,两地文化消费的交流日益增多,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天津的文化消费水平提高。在市政府的积极支持下,天津本地的文化产业获得了较大的发展,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文化消费产品及服务的市场供给。但是文化消费的需求增长的制约因素仍较大。文化产品及服务价格过高,如高票价、高价图书、旅游景点的多重收费等;可供消费的文化场所相对不足;教育、医疗、养老、住房等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文化消费。

河北省受支付能力的制约,整体消费水平低。供给方面,有效地文化产品及服务供给不足成为制约文化消费的重要因素。如具有地方特色的河北梆子、评剧、老调、丝弦、哈哈腔、皮影等河北地方戏曲,由于资金不足、人才断档等因素,难以形成一定的市场。适宜少数高收入群体消费的文化产品较多,面向众多的低收入群体的文化产品则供给不足。在工资收入占比重较大、财产性收入极低(统计资料显示,2011年上半年城镇居民财产性收入仅为1.77%)的收入结构约束下,价格过高的文化产品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抑制了需求。农村的图书市场存在的“定价高、读不懂、用不上”脱离需求的供给状态,严重抑制了农民的正常文化需求。

受个人收入因素的制约,文化消费需求呈现不平衡的特点。高收入群体追求享受型的文化消费,中低收入群体主要满足基本文化消费。由于津冀整体人均收入低于北京,中低收入者群体数量庞大,所以,高收入群体的文化消费难以构成强大的市场需求。

3.消费理念

消费理念,是特定地域的人们在长期的社会生产与生活中所形成的独特的消费意识、观念、习惯和偏好,它决定着消费内容、消费行为以及消费方式。受几千年来传统的中国文化的影响,“节俭”、“量入为出”、“一切为了孩子”、“重物质消费、轻精神消费”、能不花钱消费就不花钱等消费观念在国人中具有较高的认同度。在年轻人群体中,普遍存在能上网下载电影就不去电影院消费的观念;能卖盗版盘就不买正版盘。中老年群体休闲、健身的方式更多的是以自发的组织形式出现,如扭秧歌、跳健美操、搓麻将、下棋等。除义务教育阶段的教育消费外,多数文化产品的消费具有非刚性特征,受消费理念的制约,文化消费可被降到可有可无的地步,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文化产品的消费。

三、对策及建议

1.加强京津冀三地的政府合作

制定切实可行的政策,建立以北京为中心,以天津和周边的河北城市为辐射地带的文化消费供给市场。

(1)建立区内的文化产业资源的共享机制。根据“8+2”各自的资源特色,充分发挥长处,采取优势互补的方式,特别是借助北京的人才、技术和资源优势发展津冀,延伸首都的产业链,将滨海新区与河北沿海地带连接起来,构建一条整体沿海文化产业纽带,充分挖掘民间文化资源,将潜在的文化优势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创造文化增长点良性演进的机制,形成区内各具特色的文化消费市场。

(2)在区内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文化市场体系,促进文化资源优化配置和文化产品充分流通;大力发展文化中介机构,完善文化经纪人制度,使之成为联结文化生产、文化服务、文化消费的桥梁和纽带。

(3)完善法律法规体系,建立健全完善的文化产品市场运作机制,为文化产品的消费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

2.满足文化产品的有效需求

有效需求应满足两个条件:一是货币支付能力;二是支付意愿。就货币支付能力而言,主要的措施应是调整收入分配关系,积极促进中低收入群体增收。对众多的中低收入群体而言,政府可以运用财政手段、货币手段扩大文化消费,如实行“文化补贴”、“文化消费券”,对提供大众文化消费的行业给予税收优惠等政策,提高居民文化消费的需求能力。京津冀可以对本区域内消费者实行文化促销联盟,如对参观票、戏票、球票、演出票等打折。

消费者对文化产品和实物形态的非文化产品真支付意愿是不同的。后者从产品的外观上就可以判定支付意愿强弱。而文化产品,如内涵丰富的交响乐、艺术品等,由于每个人受教育程度不同、欣赏能力有别,消费者的支付意愿具有很大的差别。提高消费者的文化产品支付意愿,可以在艺术馆、展览馆、音乐厅等场所增设免费的艺术欣赏讲座。以普及大众的艺术文化知识,提高大众的艺术文化修养,将走马观花式的一次性文化消费变成下马观花、驻足思索、细心吟味的重复型消费。还可借助电视台、网络、报纸等传媒形式,设置提高大众文化修养的栏目,以带动文化产品的消费。

3.改变文化消费观念,提高文化消费水平

文化是养成的,文化消费也是需要培养的。建议三地政府制定“文化养成与文化消费培养计划”;从娃娃抓起,培养人们积极向上的文化消费观念,营造家庭、学校、社会全方位崇尚文化的精神氛围;还可以通过政府倡导,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响应,以及社区居民自发组织等多种途径宣传、营造文化消费的社会氛围。年轻人是大众文化消费的主要群体,其文化消费观念表现为“重物质、轻精神”“重娱乐、轻内涵”“重潮流、轻个性”。提高年轻人的文化消费水平尤为重要。因此,可以对这一群体开展有针对性的文化养成教育活动。比如发放“青年观赏艺术活动补助券”,鼓励他们积极参与文化养成的教育活动;各单位工会组织、街道社区、农村乡镇开展多种多样的文化培养活动,对提高文化消费水品大有裨益。

[1]梅松主.北京经济发展报告(2009—2010)[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4.

[2]张剑锋.文化消费质量论略[J].北方论丛,2008(3):142-144.

[3]王佳元.3万亿文化消费缺口谁来弥补[EB/OL]//中经在线网,2011-02-19.

[4]温晓兰,郑 淞.河北文化消费率偏低的原因及对策[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1(4):8-9.

[5]王亚南.基于民生需求的文化发展评价体系:“九五”以来文化消费民生效应景气指数排行榜[J].江苏社会科学,2010(4):81-90

[6]人民日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N].人民日报,2011-03-17(1).

[7]贾玉娥.河北省文化消费增长加速的制约因素探析[J].经济论坛,2011(6):48-51.

[8]崔立秋.“千方百计”破解文化消费难题[N].河北日报,2010-01-15(11).

猜你喜欢
京津冀天津消费
如果天津有“画”说
国内消费
新的一年,准备消费!
天津卷
《天津之眼》
40年消费流变
天津
新消费ABC
京津冀大联合向纵深突破
京津冀一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