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各市消费力综合评价研究*

2013-12-02 04:55唐彩虹
菏泽学院学报 2013年5期
关键词:消费力江苏江苏省

唐彩虹

(扬州职业大学 管理学院, 江苏 扬州 225009)

江苏省各市消费力综合评价研究*

唐彩虹

(扬州职业大学 管理学院, 江苏 扬州 225009)

消费对江苏经济的的拉动力量呈现出相对下降的趋势.为了具体了解江苏省各市的消费力情况,构建了消费力评价指标体系,用因子分析方法分析江苏各城市城镇居民、农村居民和政府消费指标得分情况,并用聚类分析法将江苏省各市消费力水平分为三类.认为可以从提高农民收入、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加快产业升级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培育新型消费模式、拓展消费新空间等方面,提高江苏消费力水平,以增强对经济的拉动力量.

江苏省;城市;消费力

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江苏经济一直快速发展,2012年江苏人均GDP超过1万美元,位居前列,达到发达国家水平,生产总值54058.2亿元,在全国排名第二,仅次于广东省.经济的发展离不开拉动经济的“三驾马车”:消费、投资和净出口.1985~2011年江苏消费、投资和净出口产值占GDP比重,见表1.

表1 1985~2011年江苏省消费、投资和净出口产值占GDP比重 %

净出口产值在江苏省GDP中的比重持续上升,从1985年的8.951%上升到2006年的104.128%,达到最高,2008年受经济危机影响,出口贸易遭受危机,2009年降到67.172%,这两年有所好转,2011年为70.987%;投资占GDP比重整体呈小幅上升趋势,从1985年的29.445%上升到2011年的53.583%;最终消费占GDP的比重呈现稳定但略下降趋势,从1985年的40.283%下降到2011年的32.556%.投资和外贸净出口占GDP比重上升,对江苏GDP增长拉动较大,但最终消费占比略有下滑,这个数据低于国内经济发展最好的广东省38.05%的比重,也低于中国国内最终消费的38.95%占比,根据世界银行的统计报告,发达国家的最终消费支出占GDP的比例一般在80%,所以相对而言,作为经济增长的拉动力,消费在拉动江苏经济增长方面的力量略显薄弱.

1 消费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三卷中提出了消费力的概念:消费的能力是消费的条件,因而是消费的首要手段,而这种能力是一种个人才能的发展,一种生产力的发展.所谓消费力,是指消费者在一定时期内的消费能力.按照消费的主体来说,一个国家国内的最终消费主要包括政府机构和居民,而居民又可以分为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这两大部门所有的消费额是消费力最直接的反应.根据国民经济核算中对消费结构的划分,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的消费支出主要体现在食品、衣着、居住等八个方面,而地方政府的消费支出主要用于科学技术、教育、文化等支出方面.所以为了更加具体、清楚地反映江苏省各市消费力水平状况,拟建立一个由三层次指标构成的消费力指标体系,如图1所示.

图1 消费力三级指标体系

2 江苏省各市消费力评价

确定综合评价模型后,通过江苏统计年鉴获得江苏省各市2011年消费指标体系中各项相关指标数据.[1]

2.1评价方法——因子分析法

因子分析又称为因素分析,研究众多变量之间的内部依赖关系,探求观测数据中的基本结构,并用少数几个假象变量来表示其基本的数据结构.这几个假象变量能够反映原来众多变量的主要信息.原始的变量是可观测的显在变量,而假象变量是不可观测的潜在变量,成为因子.其目的是将错综复杂的变量,综合为变量较少的几个因子,以再现原始变量和因子之间的相互关系.[2]

2.2江苏省各市消费力评价

2.2.1 二级指标消费力和综合消费力

城镇居民消费支出:将江苏省各城市的城镇居民消费支出的食品、衣着、居住、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医疗保健、交通通讯、教育文化娱乐、杂项商品和服务[3]八大变量输入SPSS,首先检验相关性,只有具有较高的相关度,降维的效果才较好[4].KMO(Kaiser-Meyer-Olkin)用于检验变量间的相关性,值为0.842,大于0.6,变量间相关性强,巴特球形检验(Bartlett’s Test of Sphericity)的统计量数值153.365,球形检验给出的相伴概率为0.0000,小于显著水平0.05,两个条件都满足,适合做因子分析.通过SPSS运行发现2个因子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原变量的大部分信息,其累计贡献为91.482%,用因子的方差贡献率作为综合评价的权重,2个因子按照各自的方差贡献率加权相加为综合评价得分,计算公式为:F=0.870 22F1+0.046 0F2,以此计算出江苏省各城市城镇居民消费支出指标得分.

同理:农村居民消费支出因子分析中,KMO值为0.784,巴特球形检验的统计量数值123.580,球形检验给出的相伴概率为0.000 0,小于显著水平0.05,两个条件都满足,适合做因子分析,用因子的方差贡献率作为综合评价的权重,2个因子按照各自的方差贡献率加权相加为综合评价得分,利用F=0.846 19F1+0.065 69F2算出综合得分.政府消费支出因子分析中,KMO值为0.820,巴特球形检验的统计量数值138.041,球形检验给出的相伴概率为0.000 0,小于显著水平0.05,适合做因子分析,用因子的方差贡献率作为综合评价的权重,2个因子按照各自的方差贡献率加权相加为综合评价得分,用F=0.839 46F1+0.090 94F2算出综合得分.

2011年江苏省各城市城市居民消费、农村居民消费和政府消费支出指标综合得分,见表2.

表2 2011年江苏省各市消费力二级指标综合得分

确定二级指标的得分后,以二级指标得分值为基础,再次使用因子分析,KMO值为0.644,巴特球形检验显著,适合做因子分析,用因子的方差贡献率作为综合评价的权重,2个因子按照各自的方差贡献率加权相加为综合评价得分,利用公式F=0.799 35F1+0.164 61F2,算出2011年江苏各市的消费力综合得分,见表3.

表3 2011年江苏省各市消费力综合得分

2.2.2 江苏省各市消费力聚类分析结果及分析

在得出二级指标得分和消费力综合得分后,利用SPSS使用聚类分析,其中聚类分析方法采用离差平方和(Wald’s method),按照江苏省习惯划分为三类,聚类结果见表4.

表4 江苏省各市消费力聚类分析结果

第一类城市:无锡和苏州,是江苏省消费力最强的两个城市;苏州在城镇居民消费、农村居民消费和政府消费指标分别1.824,1.469,1.718,在每类指标中都是最高的,但是综合指标得分却低于无锡,因为公共因子1在农村居民消费和政府消费的载荷上对无锡的权重为2.509,对苏州的权重为1.519,无锡农村居民消费和政府消费的比重大,抬高了整体消费综合指标,在全省排第一,但城镇居民消费得分为负数,消费能力还有提升的空间.

第二类城市:南京、常州与和镇江,消费综合得分平均值为0.308 3;在城镇居民消费中南京、常州和镇江分别在省内排第二、第三、第五;农村居民消费中三市分别为第三、第五、第四,政府消费三市的位置分别在第三、四、五,各类消费基本处在比较稳定的水平上,三个城市在全省来说经济属于相对较强的.按照江苏传统习惯划分,这三个城市和无锡、苏州是划为苏南的,都属于经济第一梯度,但按照消费水平来看,第一、二类城市消费综合得分平均值的差距为1.298,第一类是第二类的5.2倍,消费差距还是比较大的.

第三类城市是在江苏经济发展中相对差些的苏中和苏北城市,消费力综合得分平均值为-0.5171.这八个城市中,南通在城镇居民消费得分排名为第四,农村居民消费得分为第六,除这两个得分值为正数外,其他城市的所有指标都为负数,低于全省的平均消费力,消费力不够.连云港、徐州在城镇居民消费得分上最差,盐城、宿迁和泰州在农村居民消费排在最后三位,盐城、徐州在政府消费力度上最弱.

3 结论和建议

消费作为社会再生产循环的起点和终点,是生产的动力,对经济的发展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江苏作为经济发展大省,整个省的消费在全国位居前列,但是省内各市之间消费力水平之间还是有很大差距的,根据江苏省内实际情况来看,要增加消费的拉动能力,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3.1提高农村居民收入

收入是消费的基础和决定因素,只有收入水平提高了,才能扩大内需.江苏是鱼米之乡、农业大省,苏中和苏北八个市的农作物种植面积占了全省总面积的85%,农作物的总产量也占全省总产量的85%以上,但是在表2的分析中可以看出除了南通外苏中、苏北城市的农村居民消费指标都为负数,农村居民的收入不高,抑制了消费.苏中和苏北应该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转变,实施农业现代化工程,提高粮食生产能力.积极推广农业新品种新技术,发展特色水产业,进行农业综合开发,发展休闲观光农业,大力发展直供直销、农超对接、网上销售、连锁配送等现代流通业,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提升产业化经营水平,推动农村改革发展,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加快现代产业园区、农业科技园、农产品加工集中区、物流园区的发展,支持有条件的地区争创国家级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落实国家各项惠农政策,加大农业投入,改善田间管理,促进农业生产能力稳步提高.发展多种形式的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积极探索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加快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农业专业大户、农业龙头、企业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建设,提高农业经营管理现代程度,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3.2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在中国,对居民来说,尤其是农村居民来说,有可能会出现即使收入水平提高了,仍然不愿意消费、不敢消费的现象,这主要是因为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让居民不敢放心地去消费,而是把钱放在银行.[5]2012年江苏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达到546.8亿元,较上一年增长13.5%;2012年末全省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2 308万人、2 154万人和1 332万人,较上年末分别增加197万人、142万人和94万人;年末享受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离退休人员511万人,享受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退休人员508万人[6].可以看出江苏省对社会保障的投入力度还是很大的,社会保障水平稳步在提高.但是对农村的投入力度还有所欠缺,江苏省应继续深化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全面推进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实现基本医疗保险异地就医实时结算,完善工伤保险制度,实现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市级统筹;健全江苏农村三级医疗卫生网,完善全民医保体系,提高人均卫生资源水平.进一步扩大社保覆盖面,提高社会保险待遇水平.健全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加快养老服务机构建设.对苏中、苏北城市要完善县级基本财力保障机制,对实际支出不能满足基本支出保障需求的市县要给予适当补助,帮助弥补支出缺口,保障基本支出需要;加大基本医疗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等民生保障省级补助资金,对经济薄弱地区的补助力度予以适当提高,缩小与其他地区的公共服务均等化差距,以切实提高保障水平.城乡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让居民能够“病有所医、老有所养,生有所居”,百姓没有了后顾之忧,消费的欲望就会增强.

3.3加快产业升级、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江苏经济增长的方式,是以出口和投资为主要拉动力的增长,但这样的增长方式由于经济危机引致外需不足时,会导致省内经济出现一些异常波动.所以要实现消费增长和经济增长的良性互动,从长远来看,优化投资结构和提高投资效率的同时,要推动产业升级.

1)创新是产业升级的核心 利用江苏的科学研究优势,加强科技创新,依赖科技进步和人才优势推动发展.推广研究成果的应用,把技术创新能力强、科技含量高的企业纳入到重点培育对象,加大扶持力度;聚集高端技术、高端人才、高端产业、高端客户,催生一批高科技产业新业态,促进高成长性科技企业的不断涌现,努力建成新兴产业区、自主创新核心区、体制机制创新先区以及科技人才集聚区.集中扶持创新药物、高性能合金、现代通信、海洋工程、生物肥料、特种材料、纳米科技、智能机器人、智能电网等一批科技平台,并做大做强,重点发展新能源、新医药、新材料、节能环保、网络信息、海洋工程设备、集成电路、云计算、新型显示、工程机械、数控机床、高技术船舶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不断优化产业结构.

2)发展服务业 打造休闲旅游、金融保险、现代物流、电子商务、服务外包、科技服务、创意等现代服务业聚集区,推动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互动互进的发展局面,以此促进服务业的发展.

3)发展地区特色产业 依据江苏省各市地方特色,发展地方产业,以特色产业带和特色产业群推动地方经济发展.苏州“园区经济”已成为苏州工业最具优势和特点的产业载体,产业示范基地对集聚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新兴产业的推动作用日益凸显,产业集聚模式已发展成为优化产业、科学布局和推动苏州经济快速有序增长的一个重要途径,推动苏州产业集聚度更高,产业链更完善,产业布局更科学的局面.南京2012年高新技术产业销售收入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达到38.4%,获得全国首个“中国软件名城”称号.在南京软件园的基础上,依托高校科研所,重点建设徐庄软件园、麒麟科技创新园、雨花软件园和南京国际服务外包产业园,构建数据处理中心、云计算、论证中心和测试中心等公共服务平台,打造中国南京软件谷,打响 “南京软件”品牌.构建无锡“一园(航空动力科技产业园)、一港(胡埭物流港)、一城(胡埭汽车城)和四大集聚区(高端制造业集聚区、新兴产业集聚区、现代服务业聚集区和传统优势产业集聚区)”的产业体系,创建无锡国家传感网创新示范区.常州以光伏太阳能、输变电设备、新材料、半导体照明、轨道交通等制造业为基础,建设省级特色产业基地,以天和光能等为龙头,形成垂直一体化产业链,建成中国光伏产业之都.加强南通沿海开发,创建陆海统筹发展、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加快建设江海交汇的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支持扬州汽车产业、旅游业发展,支持扬州开展跨江融合发展综合改革试点,推进宁镇扬同城化发展,做优做美做强中心城市,打造古代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的名城;做大做强泰州医药城.加快苏北新型工业化进程,加快振兴徐州老工业基地,建设连云港深水航道和深水泊位,积极发展大型仓储和港口物流,完善口岸“大通关”体系,建立电子商务平台,提升港口综合服务能力.

3.4培育新型消费模式、拓展消费新空间

积极发展网络消费、租赁消费等新型消费,鼓励消费信贷,促进网络购物、电子商务、远程服务等新型消费方式;扩大文化、体育健身、旅游、娱乐、信息等服务型消费;创造和激发农村新的市场,开拓农村消费市场;鼓励企业加大创新力度,不断创造新产品,增加新供给,开拓新的消费领域,拓展消费新空间,引导消费新需求.

[1]江苏省统计局.2012年江苏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2.

[2]夏怡凡.SPSS统计分析精要与实例详解[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0.

[3]姜宁, 张承业.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的因子分析模型及应用[J].商业时代,2011,(8):2021.

[4]倪雪梅.精通SPSS统计分析[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

[5]周璐.江苏省城镇居民消费结构演变分析——基于ELES 模型的实证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0,(14):4648.

[6]江苏省统计局国家统计局江苏调查总队.2012年江苏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布[EB/OL]. http://district.ce.cn/zt/zlk/bg/201302/21/t20130221_24132504.shtml,2013-02-21.

AResearchonComprehensiveEvaluationonConsumptivePowerofEachCityinJiangsuProvince

TANG Cai-hong

(Management Department, Yangzhou Polytechnic College, Yangzhou Jiangsu 225009,China)

Consumption strength shows a relative trend of decline in promoting Jiangsu's economy. In order to understand the specific analysis of Jiangsu Province's spending power, this paper constructs a consumption capacity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And then it uses factor analysis to compute index of urban residents, rural residents and government consumption power scores of each City. The cluster analysis method for the Cities of Jiangsu Province according to the consumption level is divided into three categories. In the final section, therefore, some ideas are be put forward to improving the level of consumption and increasing the drive strength for Jiangsu's economy. It can be from increasing the income of farmers, improving the social security growth, speeding up industrial upgrading, changing the mode of economic growth, and developing new consumption space.

Jiangsu Province; city; consumptive power

1673-2103(2013)05-0017-06

2013-09-11

江苏省教育厅2012年度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指导项目(2012SJD790072);2011年度扬州市职业大学科教研项目(11j14);江苏省“十二五”高等学校重点专业群(旅游管理及在线运营服务)建设项目(苏教高〔2012〕23号)

唐彩虹(1978-),女,湖北荆门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区域经济.

F 127

A

猜你喜欢
消费力江苏江苏省
我国消费力不足的多维判断标准
数读江苏
江苏省交通图
数独江苏
数读江苏
当前我国居民消费力不足的主要症结及其矫治
江苏省南就市鼓楼区第一中心小学
江苏
江苏省交通图
江苏省政区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