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西川的诗歌《凭窗看海的人》

2013-12-12 16:43陆展
安徽文学·下半月 2013年8期
关键词:西川海子大海

陆展

论西川的诗歌《凭窗看海的人》

陆展

作为20世纪80年代的诗人,西川所创作的早期诗歌是极具特点的。他的诗歌既不采用朦胧诗的模式,又不采用第三代诗人的模式,始终秉持自己所提出的“诗歌精神”进行创作。本篇文章主要对西川的诗歌《凭窗看海的人》进行详细分析和探究,逐步把握诗歌的创作内涵和风格特征。

西川 命运 哲理性

一、诗歌文本解读

在诗歌内容上,诗人似乎向我们讲述着一个过往的故事。主人公“我”首先开始翻开记忆的相册,刹那间,那些出现在眼前的记忆,只能让人感到不安和痛苦,因为“我的记忆像席卷秋天的/城市的流行疾病,我的记忆击倒那些/红光满面的人、健康成长的人”。这样的记忆想必让阅读者也会联想到“灾难”,在诗歌一开始诗人就设定了这样的情绪,使得整篇诗歌就染上了一层灰黑色的情感色调。

在回忆的世界里,“我”能想到或者还能清楚记得是,那些关于大海的一切——“海风”、“琴螺”“浪尖”、“岛屿”。而那位曾经“凭窗看海”,并与我为“大海守灵”的人,早已不见了。为何记忆中的人会不见?其实不是记忆中的人不见了,只是记忆出错了。因为记忆中的那张“苍白的面孔”,应当就是“我”。当 “有人掉过头来向我注视”时,“我”又清醒地意识到“我”的追忆已经结束。此时,“我”才意识到自己其实是因为重回故地,进而产生了一系列的追忆。“我”又不知不觉来到曾经看海的地方,“重新目睹昔日的风景”,虽然旧地的很多景象依然还保留着好多,但那个“凭窗看海的人”已经再也找不到了。而“我”所感受到的并非是那个“看海的人”不见了,实际上是曾经的那份看着“日光下的海洋、睡意昏沉的老马”所产生的心境已经不再会有了。

由于诗歌中出现了“日光下的海洋”,为了更清楚地理解诗歌中“我”曾经拥有过的心境,因此就必须简单地了解一下西川的另一首诗歌《日光下的海》。在诗人的笔下,“日光下的海洋”,一定有“转向大海的面孔被阳光照耀”和“满脸雀斑的孩子……他们微笑着”,这些语句的描绘,很显然可以看出,诗人是喜爱“日光下的海洋”,即便海洋拿走了很多美好的东西,但面对海洋的人们依然对大海充满了无尽的期待和依恋。因此诗人在过去的某一时段面对“海洋”时,是抱有亲切感和热爱之情的。因此那个“凭窗看海的人”一定在早年初见大海时也充满着无尽的向往和期待,然而随着时间的流逝、生活境遇的改变,人的心境也变化了。实际上整首诗歌的描写也只是过往的自我和那些消逝的人生憧憬。

整首诗富有很强的哲理性,在我看来诗歌的最终指向点是关于人的“命运”的思索。通过大量的阅读,很自然地可以发现,西川创作的早期诗歌大部分主旨都和“命运”有关,也都是在进行着“向前”、“向远”、“向上”的哲理性思考。就拿最著名的那首《在哈尔盖仰望星空》来说,很多人评价这首诗歌是在思考“大我”、“宇宙”等等。但在我看来,西川就是在对“命运”做着哲学性的思辨。基于对西川早期诗歌整体的了解,我能十分肯定《凭窗看海的人》这首诗,就是诗人在追忆自己人生历程,同时在质疑和沉思人的 “命运”,正如诗歌中的那句“只有我可怜的诗章/做着它最后可怜的努力”,而诗歌所能做的努力,就是诗人自己沉默思索过后的哀悼,命运的不可抗拒性,让“我”只能接受“再也找不到那凭窗看海的人”。

《凭窗看海的人》,这首诗歌鲜明地体现了西川所追求的“纯诗”特点,例如,通过句式的安排来强化诗歌的音乐节奏,整首诗歌由两个大段组成,各段中又由两小段组成,每一个小段中的句子,或由两个短句组成——“转过陌生人蜂拥而去的街角,我重新目睹昔日的风景”,或由一个连续句式构成——“一点钟/两点钟/尘埃那小小的黑暗/穿过熙熙攘攘的鲜鱼市场”,两个短句在节奏上产生了停顿、加速的作用,长句子则强化了抒情节奏的低回缓慢,短句和长句交错使用,使诗歌内在的节奏协调而灵活。

二、诗歌之间的对比

在西川的早期诗歌创作中,“大海”似乎是他特别喜欢用或者可以这么说是他擅长用的意象之一。前面我已经提到过除 《凭窗看海的人》之外的另一首关于“大海”的诗歌,当然除此之外,为了更好地把握诗歌的创作内涵和风格特征。我也相对仔细地阅读了《海边的玉米地》、《把羊群赶下大海》、《寻找海洋》这几篇诗歌。实际上,这三篇诗歌中,只有《寻找海洋》这首诗是将“大海”作为诗歌的创作中心的,而另外两篇,则只是将海洋作为“玉米地”、“牧羊人”的陪衬物。而在这多篇诗歌中,只有《把羊群赶下大海》与《凭窗看海的人》在诗歌内涵上有一定的相似性,但在整个情感基调上却是不一样的。《凭窗看海的人》总体来说,诗歌呈现给人的情感是一种渺茫的失望感,和诗人深沉的哀悼和遗憾。但是,《把羊群赶下大海》,整首诗读来,使人感觉到的却是一种莫名的欣喜和希望。因此,我不禁然地佩服起西川来,即便是如此频繁地“利用”大海,但却依然能从各个不同的角度深入下去,并做着不同的哲理性思考。从这些早期诗歌中,我们能发现,西川的诗歌总是冷静、沉思的,他的意象内敛、思辨,特别注重对心灵的关照和命运的静悟。

在阅读西川的诗歌时,我时常自然而然的就会想到海子的某些诗篇。有时甚至觉得他们两人的诗歌有着一些说不出来的相似性。当然,作为北大的校友,同时又共同活跃在20世纪80年代的诗坛上,诗歌创作自然会产生互相的影响。就单单看两人常用的意象,便有很多是相同。 例如 “大地”、“马匹”、“大海”、“村庄”、“风”等等,这些意象在两人诗歌创作中出现的频率都是特别高的。在我仔细阅读和分析西川这篇《凭窗看海的人》时,我立刻想到了海子的那首著名的诗歌《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在那首诗歌中“大海”不仅出现了,连“马”也出现了,可以说在意象的选取上,两位诗人实在是心意相通。有很多评论者认为海子的那首诗歌是表现了积极的生活态度,给人也能带来生活的美好希望,甚至是对未来、对人生的一种正能量。当然,不可忽视的是,也有评论者认为,由于这首诗歌写于海子自杀之前,因此,整首诗歌只是海子个人对自己死后的一种设想,只是留给世人的遗言,或者只是一种对命运的坦然面对的态度。这两种截然相反的评论,都有存在的可能性。但如果要说将西川的这首《凭窗看海的人》与《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相比较,即便采用了相同的意象,但是两者还是决然不同的。

西川的这首诗歌,就如我前面所分析的它是一首关于人生命运的思索,是诗人在思辨,人随着时代和环境的改变,原有的心境和眼界也会改变。这印证了哲学中那条“世界是无限运动和改变”的真理。整首诗歌,是通过追忆来寻求有关于命运的答案,因此,整首诗歌的哲理性已经远远盖过了诗人的情感,当然诗歌不可能没有情感。整首诗歌透露的是一股淡淡的忧伤,但在忧伤中又充斥着理性的思索。西川的诗歌总能把各种情感作为诗歌的背景,而将相对客观的哲理性思考作为诗歌的重心。因此,阅读西川的诗,能带给人更多的思索,同时在情感上,能得到一种心灵的平衡和安静。

三、结语

西川的这首《凭窗看海的人》,实践了他的“诗歌精神”:“从诗歌本身讲,我要求它多层次展出,在情感表达方面有所节制,在修辞方面达到一种透明、纯粹和高贵的质地,在面对生活时采取一种既投入又远离的独立姿态。”整首诗歌内涵深刻,有着鲜明的个性特征和成熟的艺术表达。

[1]西川.西川诗选[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7.

[2]海子.海子的诗[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5.

(作者单位:扬州大学文学院)

猜你喜欢
西川海子大海
德令哈,没了“海子”你还剩下什么
大海捞金
问大海
海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登剑门关
九寨沟观海子(外四首)
西川诗歌节选
冬日的大海
令人兴奋的大海
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