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诗歌中的生命气象与天地胸怀

2013-12-12 17:28蒲雨潇
安徽文学·下半月 2013年10期
关键词:曹操理想诗人

蒲雨潇

时势造英雄。在连年动乱的东汉末,社会矛盾激化,各种农民起义此起彼伏,政局动荡、分裂,大量的无辜百姓被卷入战争,社会生产力遭到了极大的破坏。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人才辈出,而作为一代枭雄的曹操,无疑是这一特殊时代孕育的杰出人物之中的佼佼者。曹操(155—220)即魏武帝,字孟德,小名阿瞒、吉利,沛国谯(今安徽省亳州市)人。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诗人。曹操其人文韬武略,气韵沉雄,一生戎马倥偬却不忘吟咏赋诗,文学方面的素养极高,可谓一代雄主,一世文人,而他的文学方面的成就主要是在诗歌这一领域,充分展示了他作为一位政治家兼诗人所特有的气骨和风格。他“御军三十年,手不释书,昼则讲武策,夜则思经传,登高必赋,及造新诗,被之管弦,皆成乐章”。①在政治军事方面,曹操消灭了众多割据势力,统一了中国北方大部分区域,并实行了一系列政策恢复经济生产和社会秩序,奠定了曹魏立国的基础。魏朝建立后,曹操被尊为“武皇帝”,庙号“太祖”。此外,在文学方面,在曹操父子的推动下形成了以三曹(曹操、曹丕、曹植)为代表的建安文学,“世积乱离,风衰俗怨”的时代特征,建安文人开阔博大的胸襟、追求理想的远大抱负、积极通脱的人生态度,直抒胸臆、质朴刚健的抒情风格,形成了建安诗歌所特有的梗概多气、慷慨悲凉的风貌,史称“建安风骨”,在文学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笔,开创了建安文学的新局面,对倡导建安时期的新的文学风气、引导积极的个体生命意识起了很重要的作用。

生命是一个历久弥新的话题,千百年来,不同的人们都用自己的方式解读着这个历史命题,那么,这个“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的曹操,他在诗歌中又是表现出了怎样的生命气象和他独特的天地胸怀呢?

一、曹操诗歌中的生命气象

(一)自强不息的生命意识

这是曹操诗歌中经常会涉及的一个问题。在曹操的一生当中,他从来没有停止过自己积极的追求和探索,终其一生都在努力实现着自己的人生价值和政治理想。作为一个政治家,他的诗作中包含了更多的对生命的思考,以及自强不息的韧性和决心。

这类诗歌,如《步出夏门行》第一章《观沧海》、第四章《龟虽寿》等。尤其是曹操的《观沧海》,被沈德潜在《古诗源》中评为“有吞吐宇宙气象”,历来是脍炙人口的诗篇,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传诵已久。“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曹操的这首诗,气象壮阔,霸气十足,其广阔胸襟和远大的政治抱负都寓于这万千气象之中。他的《龟虽寿》也是吟咏生命的名篇,诗中“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慷慨之句,已然成为千古绝唱。

诚然,人一生的时光是有限的,一个人的价值也是有限的,但只要将有限的生命绽放在积极向上、斗志昂扬的生命时光里,就会获得灵魂的不朽和永恒。

(二)时不我待的生命悲情

曹操一生追求不止,常觉岁月易逝,然自己功业未成,心中抱负难以舒展,未免常怀时不我待的悲怆之感。诚然,生命有限,然而功业无期。

曹操的这类诗歌,主要有《精列》、《短歌行》二首、《秋胡行》二首等。如《精列》中的“年之暮奈何,时过时来微”,直抒时不我待之悲,生命有限之慨。曹操心怀统一华夏的大志,但是,“造化之陶物,莫不有终期”,已经进入暮年的曹操还有他未竟的事业、未完成的政治理想,于是他想到要去昆仑、蓬莱寻求长生之术,但是,正当他沉浸在陶然忘忧的遐想中时,现实与期想的矛盾,又使他发出了“年之暮奈何,时过时来微”的感叹。《短歌行》二首其一中的“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之句更是曹操慷慨的生命悲歌。诚然,纵使欢宴上歌舞升平,意气昂扬,诗人内心的忧愁和曲高和寡的寂寞还是难以消除。用什么来浇纠结的胸中块垒呢?只有借酒浇愁。诗人的这种人生苦短的忧叹我们应该怎样去理解呢?是因为诗人生逢乱世,目睹百姓颠沛流离,生灵涂炭,曹操渴望建功立业而不得,因而发出人生苦短的忧叹,将自己对生民的满腔的热情和关注化为古直勃郁的悲凉沉吟。

《秋胡行》中的“天地何长久!人道居之短”、“夜夜安得寐,惆怅以自怜”也表达了一种人生失落的情绪。《秋胡行》原来是乐府题,按照题意,是写鲁国男子秋胡戏妻的故事,但曹操只是利用了《秋胡行》的乐调,内容却写的是游仙,却又不是真正的游仙诗,而是借着对游仙的虚构,来表达一种怅惘的心绪。

二、曹操诗歌中的天地胸怀

(一)任重道远的政治理想

曹操的一生经历战乱无数,这样的社会背景给他的政治理想和远大抱负的实现也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平台。曹操的这一类诗歌浑厚古朴,至壮至伟,雄豪的个性充溢其中。“曹操将他以天下为己任的真情真志投入到诗歌创作之后,形成了有血有肉的壮美诗篇。”②

《度关山》是表达曹操政治理想的诗作中的代表作。诗歌开头即开门见山地提出“天地间,人为贵”,表达了曹操的普世价值观和其先进的政治眼光。其次,诗人用大量的笔墨描绘了自己的政治理想蓝图。“立君牧民,为之轨则。车辙马迹,经纬四极。黜陟幽明,黎庶繁息。於铄贤圣,总统邦域。封建五爵,井田刑狱。有燔丹书,无普赦赎。皋陶甫侯,何有失职?嗟哉后世,改制易律。劳民为君,役赋其力。舜漆食器,畔者十国,不及唐尧,采椽不斫。世叹伯夷,欲以厉俗。侈恶之大,俭为共德。许由推让,岂有讼曲?兼爱尚同,疏者为戚。”在这里,曹操描绘的是一个安定祥和的国度,这里国家统一,国土完整;君主贤明,从善如流;执法公正,处事公平;民风淳朴,谦让和睦;百姓安乐,仓廪丰实。这样美好的社会图景,不正是我们至今都向往的太平盛世吗?

然而我们知道,这样的政治理想是很遥远的。诗人用自己广阔的胸襟和老骥伏枥的雄心为我们勾勒出了自己心中的梦想之国,制定了理想的社会形态和社会规范。曹操曾在青年时候就表示“欲济天下,为百姓请命”,这是因为他在当时的社会中目睹了广大下层人民的苦难,从而产生了救世之心。然而,诗人所描绘的政治蓝图在封建社会是根本不可能实现的。

曹操的《对酒》一诗同样描绘了诗人的政治理想。在曹操设想的社会中,不管是君王、诸侯还是官吏,都像父亲对儿子、兄长对弟弟那样友爱、照顾,“太平时,吏不呼门。王者贤且明,宰相股肱皆忠良”;在社会上,人人谦恭礼让,没有诉讼官司,“咸礼让,民无所争讼”;百姓生活富足,五谷丰登,“三年耕有九年储,仓谷满盈”;社会上民风纯正,有良好的道德风尚,“斑白不负载”、“路无拾遗之私”等,以及对“恩德广及草木昆虫”的美好愿望的向往,都表达了诗人崇高的政治理想。

(二)关注现实的悲愤情怀

曹操的反映现实的一些诗作大多产生于赤壁之战之前,此时的诗人在政治和军事上均有所建树,在行军打仗的途中也亲眼目睹了社会的黑暗和人民生活的艰苦,他深感国家的不稳定和连年的战乱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故此方面的诗作多悯时悼乱、忧国忧民、抒写时事,揭露社会弊端,钟嵘《诗品》认为“曹公古直,甚有悲凉之句”,③曹操诗作继承了《诗经》、《楚辞》,特别是汉乐府民歌“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现实主义传统,以自己军旅生活中的亲身经历来反映现实,表达自己痛民生之悲苦、救万民于水火的抱负。曹操的这种慷慨悲壮、发奋抒情之作,主要指的就是他的咏史诗。

毋庸置疑,曹操的咏史诗,首推《薤露》和《蒿里》,这两首诗作,被后人誉为曹操关注现实的史诗 “双壁”。

《薤露》写了汉末董卓之乱的前因后果,具有诗史的性质。东汉中平六年(公元189年),汉灵帝死,少帝刘辨即位,何太后临朝听政,宦官张让、段珪等把持朝政,何太后的哥哥、大将军何进谋诛宦官,何太后不许。何进密召凉州军阀董卓进京胁迫太后,以期铲除宦官势力,收回政治权柄,不慎消息泄露。八月,何进被宦官张让等所杀,张让又劫持少帝出走小平津(今河南孟津县西北),后被率兵进京的董卓劫还。董卓进京后独揽大权,肆意残杀。他废少帝,不久又将其杀死,立陈留王刘协为帝,即为汉献帝。初平元年(公元190年)正月,关东各州郡的兵马起而讨伐董卓,社会陷入了军阀混战的局面,董卓放火烧毁了京城洛阳,挟持汉献帝和文武百官、黎明百姓西迁长安,是为“董卓之乱”。

曹操的《薤露》这首诗真实地记录了这个历史事件,抒发了诗人的悲愤情怀。在诗中,曹操极大地讽刺了何进,认为他徒有其表,就像猕猴戴帽穿衣,硬充人样,“沐猴而冠带”,何进智小而图谋大事,“知小而谋疆”,自然就落得个身败名裂的下场。

《蒿里》一诗同样是曹操咏史诗中的佳作,和《薤露》一样被明代钟惺的《古诗归》称为“汉末实录,真诗史也”。《蒿里》借旧题写实事,用民歌的形式记录了汉末军阀混战的历史事实,深刻地揭示了当时的社会现状和人民的痛苦生活。这首诗的前十句为我们勾勒出了一幅历史画卷,用极凝练的语言将关东之师从聚合到离散的过程原原本本地说出来,成为历史的真实记录,后面的六句直抒胸臆,满腔的悲愤汹涌而出:“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清代陈祚明在其《采菽堂古诗选》中说:“‘军合’四句,足尽诸人心事。‘白骨’四句悲凉,笔下整严,老气无敌。”

(三)思慕贤才的博大胸襟

曹操具有远大的抱负,作为一位优秀的政治家、军事家,他渴慕贤才,希望可以在自己的有生之年成就一番功业,就苦难民众于水火,建立一个安定祥和的太平盛世。

曹操在其《短歌行》其一中这样写道:“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讌,心念旧恩。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厌高,水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曹操希望广得天下贤才,为自己所用,来实现安邦定国的政治理想。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也为了扩大他的政治军事统治基础,打击封建的地主阶级和反动的世袭豪强势力,曹操强调“唯才是举”,先后发布了“求贤令”、“举士令”、“求逸才令”等,而《短歌行》则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一曲“求贤歌”,又正因为它是诗歌这样一种特殊的形式,而这种形式本身就含有丰富的抒情因素,所以就拥有了丰富的感染力,这样就有力地宣传了他所坚持的政治主张,同时也配合了他所颁发的各种政策和措施。

《短歌行》是一首政治性很强的诗作,是为曹操当时所实行的政治路线和战略决策服务的,然而它的政治内容和意义却和丰富的抒情因素融为一体。全诗充分发挥了诗歌的抒情言志的特点,准确而巧妙地运用了比兴手法,从而达到了寓理于情、以情感人的目的。

总之,曹操的诗歌反映了诗人博大的胸襟和自己的理想追求、价值取向,其诗作中表现出来的生命气象与天地胸怀,至今仍感发着我们的生命,让我们用自己的方式和不同的心境为之思考,为之探寻。

注释

① 陈寿.三国志.魏书·武帝纪[M].北京:中华书局,1959.

② 孙明君.三曹与中国诗史[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

③ 钟嵘.诗品注[M].陈延杰,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

[1]曹操.曹操集[M].北京:中华书局,1959.

[2]陈寿.三国志[M].北京:中华书局,1959.

[3]安徽亳县《曹操集》译注小组.曹操集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79.

[4]孙明君.三曹与中国诗史[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

[5]钟嵘.诗品注[M].陈延杰,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

猜你喜欢
曹操理想诗人
理想之光,照亮前行之路
2021款理想ONE
理想
你是我的理想型
1800年后读懂曹操
曹操:一个熟悉的陌生人
晒娃还要看诗人
我理解的好诗人
诗人猫
四岁让梨的孔融,为何被曹操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