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清新的票房传奇 成功究竟为哪般
——从《北京遇上西雅图》看中国电影市场

2013-12-12 19:55李玮
安徽文学·下半月 2013年11期
关键词:西雅图佳佳北京

李玮

气候温凉湿润的西雅图又有“雨城”的美名,由是《北京遇上西雅图》这个与我们远隔重洋的当代情感故事从刚发生起,就沾上了雨过天晴的清新气息。小三和软饭男的故事追溯起来早就不是什么新鲜材料,将这样的故事搬上银幕,口味太浓郁就显得煽情做作,稍微淡一些又似乎情节单薄。对于料理这样一个题目而言,观众凭什么买账是最最需要仔细考量的——台词有趣显然是不够的,过于权重情节的趣味性最终会把两小时的影片变成无数个小品的拼凑剪贴;演员精彩的演出是一个加分项,却没有定夺剧情生死的分量;普世化表达的情感诉求容易赚来观影者廉价的触动,然而也仅此而已。一说每个让人印象深刻的故事必有其出格之处,而单就情节来看,《北京遇上西雅图》的男女主人公原本正可以充当这个“出格”的元素:一个是骂架撒泼、拜金气逼人的小三,一个是中年落魄、靠妻子养家的软饭男。不管最后导演笑着将两个家庭揉在一起也好,还是双方各取所需,将两半个家勉勉强强维持下去也好,影片的男女主人公都会有着漫画般夸张的形象,咄咄逼人或者无比闷骚的台词。《北京遇上西雅图》也就会沦为一部内地制作的韩剧。这样整理下来,不难看出导演兼编剧的薛晓璐选择童话般的小清新格调为影片带来了多大不同。

《北京遇上西雅图》作为一部“潮流片”,扔给观众们可供玩味的包袱可说是层出不穷。非法月子中心里孕妇们的横眉冷视、大都市街头“油条豆浆”的浪漫告白、异地度过的空虚圣诞节等等,就一部情节剧而言内容已经十分充实。不过接地气有余,洋气不足。这就又回到了故事的中心西雅图。影片不是那种家长里短的生活剧,却充满着能让我们会心一笑的种种源自于生活的幽默。本来一个小三去美国生小孩这种故事离普罗大众的生活实在是太远了,但影片用每一个小动作、小词语、小神态抓住了生活的质感,最终大洋彼岸有钱人的故事也如同身边一个不常联系朋友传来的消息。片中的圣诞节,一个家庭团聚的幸福时刻,文佳佳只能眼瞅着黄太皮笑肉不笑地训斥女儿,虽然场面有些尴尬,但终究是一家人。在这种亲情浓郁的氛围里,文佳佳顿觉自己是多余的,人生路不熟的她只好离门而去,在街上漫无目的地闲逛,打发着无聊的时间。所谓无巧不成书,瞥见街头熟悉的车牌号,敲开门果然是大叔Frank,已经离婚的妻子带走了女儿,Frank也只能在憋闷在家里。这次的相遇,让两个人增加了无数的内心碰撞,文佳佳在厨房里的忙碌身影,让Frank知道她不是一个公主病的拜金女,而Frank不经意透露的名字也让文佳佳知道大叔其实在国内也是能人一个。这次相遇中,最让影迷撩拨心弦的就是:Frank为文佳佳从围裙中拿出头发的那一幕,要知道一个女人如果愿意让一个男人碰她的头发,那么事情就绝对不那么简单。当然,这个镜头拍得很唯美,一下子就冲击到了人的心底。 后来又因为误打误撞,文佳佳和Frank带着三分被迫、七分自愿地在纽约警察面前表白了。“他是世界上最好的男人,他也许不会带我去坐游艇、吃法餐,但是他可以每天早晨都为我跑几条街,去买我最爱吃的豆浆、油条。”这段含着两分傻气、八分现实的告白像不像一位朋友在下午茶时娓娓道来的八卦?这个繁华而优雅的纽约街头又像不像每个女孩都梦想过的爱情圣地?这一幕在银幕上的说服力既不是基于台词玄妙也不是出于表演高深,只是纽约市的阳光与西雅图的多雨、北京的干燥形成了美妙的三律悖反,此时扼住观影者咽喉的也不是真情,而是浪漫。

对比二十年前的《北京人在纽约》,《西雅图》的男女主人公最终并没有赚得别墅豪车,而只是一个成了前美食杂志编辑的现单身妈妈,一个振作精神重拾医疗生涯。文佳佳为产子而远渡重洋的状态,及弗兰克当司机贴补家用的状态,远比《北京人在纽约》中的热血奋斗要底层得多。然而,文佳佳是刷着一张无限额度的信用卡进了月子中心,弗兰克也有着至少外表光鲜的家庭。这就是小清新的尺度,高一分就丧失了那份趣味,低一分又显得俗辣起来。二十年的潮流更替冲走了当代人对表面奢华的追求,观众们可以接受主人公在发达国家森严的人际壁垒中忍气吞声了,却又堆铸起了另一种微妙的虚荣,低姿态的生活可以,缺乏了审美的视角则绝对不行。薛晓璐镜头下的美国,是一种比火炮飞弹、童话仙境更具文艺范儿的奇观,它“奇”得毫不穿凿,但又处处修饰着文佳佳与弗兰克的尴尬窘迫。它贯穿全片不着颜色,淡淡地为时令、地域、文化都与观众相颠倒的故事补上一抹诗意。这就是《北京遇上西雅图》出格的情景,如果观众中有人真在西雅图生活过必然在观影过程中忍俊不禁,因为真正西雅图的日常生活必然和银幕上的情景大有出入。但这一分似是而非的陌生感满足了观众们潜在的意淫需求,又是产生美的源泉。可以说,薛晓璐以导演身份对作品的干预其实并不多,为影片成功起到关键作用的,还是剧本提供成功的立意和规定情境。这是银幕上的连续剧,有着合拍片的影像特色。在演员的排兵布阵上,温吞水般内敛的吴秀波与含锋芒而不露的汤唯组合十分惊艳,二位演员温暖的眼神与躁动的现实青春作对比,触击了观众们情感的软肋,影片如今的面貌与两位主角超出想象的投入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先说吴秀波,抛开他饰演的电视剧的印象,这个角色让人想起去年他饰演《人山人海》里的杀人犯,相似的形象和沉默寡言。弗兰克这个角色并不是不爱说话,而是不愿意将自己既私密又热烈的内心付诸语言这样单薄贫瘠的载体。他对自己女儿极度的爱不需要语言,而更甚者如他对文佳佳的喜欢,在弗兰克把为女儿留的钱花在文佳佳身上时他那份男性的魅力,也不需要语言。而汤唯在这样一部喜剧中选择以“方法派演技”的方式去出演本身已极富说服力。难以想象她是否写了一本厚厚的角色背景来说服自己就是那个26岁怀了有钱人孩子的文佳佳。她的吵架,她的嚣张,她的不安,她的怕事,她的哭泣,以及她从一个小三变成一个单身妈妈的人生转变,观众能明显感觉到这真的就好像自己看着一个身边的人在两年里的变化。在两个小时的《北京遇上西雅图》里,汤唯似乎在真实的生活里过了两年,浓缩了出来。一开始刚到西雅图的文佳佳,那个拿着联想K900的大屏手机不停地和通讯簿里那位叫“老公”的人打电话的文佳佳,再到和月子中心里跟其他孕妇吵架撒泼的文佳佳,再到“老公”被抓而失落无助站在海边卖包的文佳佳,以及最后经历了风风雨雨带着孩子站在帝国大厦顶楼上笑看人生的文佳佳,层次感无比鲜明。汤唯用她精湛的演技将文佳佳这个换大部分女星都会演得很漫画的角色变成了一个几乎就像是我生活里的朋友。而这个气质中规中矩又隐约带一点传奇色英气的女孩,与留着络腮胡、比绅士更有风度的儒雅男人组合在一起,擦出满满的温暖火花,又飘落下点点的沉静浪漫,这就是女神与大众情人的故事。影片的故事和所有的好莱坞类型片一样,从一开始就知道了结尾——两个善良却又似乎不可能在一起的男女走到了一起。导演聪明地使用了“非职业小三”和“落魄大叔”作为道具,并把舞台设在了与中国观众有些距离的西雅图,避免了很多“笑场”的尴尬。值得一提的是,将可爱的孩子作为 “纽带”,还特意安排了数量适中的“致敬”环节,聪明且不着痕迹地抄袭了好莱坞同类电影的套路。剧中对白的控制堪称优秀,既避免了寡淡无味的唠叨,又避免了哗众取宠的贫嘴;商业元素的植入颇显巧妙,既避免了让人生厌的抢戏,又让广告主们满意而归。到这里我们已经看得很清楚,小成本的票房传奇其实依旧是猎奇欲、审美格调、当代人对温情童话的刚性需求等等老题搭建而成。可是两个靠别人生活下来的弱者真的能有如此的自主力去争取这样一份坎坷的浪漫吗?

败金女和软饭男在内地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物,他们有的活得水深火热,有的甚至想投身怒海。站在这一角度来看,笔者不得不表示对《北京遇上西雅图》的核心命意不甚感冒——如果有观影者效法此般,结局会是童话还是悲剧?《西雅图》确实是一场值回票价的美梦,但也只是在一个伪命题下产生的冲动消费,不论对于生活还是对于拍电影都没有太大的可复制性,如果《西雅图》还有续作,影片可以向下传递的精神和桥段都少之又少。要深究起影片立足的社会现实,那只不过是勉强自圆其说。

猜你喜欢
西雅图佳佳北京
欢乐的歌
南瓜灯
我的校园
选择
北京,离幸福通勤还有多远?
北京春暖花开
北京的河
NBA重回西雅图?
北京,北京
遇见西雅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