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守之困”如何破解

2013-12-19 09:03
四川党的建设 2013年6期
关键词:广安区城镇化村民

□ 本刊记者 李 静

6102 万农村留守儿童面临着教育、安全、亲情缺失等多个问题,如何减少留守儿童,既是一个教育问题、社会问题,又是一个经济问题。

近日,全国妇联发布的《我国农村留守儿童、城乡流动儿童状况研究报告》显示,我国农村留守儿童数量达 6102.55万,比 2005年增加了约242 万;全国流动儿童规模达3581 万,比2005年增加了41.37%。

6102 万农村留守儿童面临着教育、安全、亲情缺失等多个问题,如何减少留守儿童,既是一个教育问题、社会问题,又是一个经济问题。欠发达省份人口之所以到发达省份务工,根本上是因为经济发展失衡。

▋农村空心化的一个缩影

“妈妈,妈妈!”今年3 岁的小淇淇又梦见妈妈了。小淇淇的家在绵阳市三台县红星乡前进村,他刚满两岁时,父母便外出打工了,到现在仍由他的爷爷奶奶带着。“他经常从梦中哭醒,主要是太想念他的爸妈了。”小淇淇的奶奶说,“村里最热闹的时候就是春节那几天,其他时间大部分都只有老人和小孩,没什么人气。”

“农村留不住人,单纯靠种地,一年到头也没啥收入,外出打工可以多挣钱。现在年轻人如果不出去打工还会被村里人说闲话呢。”常年在广东打工的黄勇道出了不得已的苦衷。而他由此付出的代价是:过年才能见父母妻儿一面。

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大量农村人口尤其是青壮年劳力不断“外流”,由此,农村便形成了一个以妇女、儿童和老人为主体的留守群体。

为解决留守问题,四川各地积极探索,就地城镇化、农业产业园等让不少外出农民工返回家乡创业、就业。

▋双流:就地城镇化,农民不再出远门

青砖红顶,独栋小院,色调明快,错落有致的川西民居,300 亩特色红樱李将其环绕,双流县籍田镇“地平新家园”风光优美而和谐。民居依山而建,居民伴水而居,放心商店里提供各种商品,健身场地可以锻炼身体……这些生活设施和配套,基本上和城里一样。

是什么样的契机让地平村人生活如此安逸?答案是:打造农村新型社区。

“将单一的‘土地整理’和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结合起来。将碎地、块地整合的同时,对农村地区的农村居民点、房屋实施相对集中地重建,提高农村生活条件、改善村容村貌,再将节约的集体建设用地指标放在有需求的区域使用,发展第二、第三产业。”地平村党支部书记邹先根介绍说。

土地整治后,地平村新增土地面积约500 亩,采取居民“统规自建”的方式建成占地面积140 亩的“新家园”农村新型社区。

“小区内有10 个池塘、40 亩水面,规划时被保留下来,既能造景,又能致富。”村委会主任肖青松说,每亩养鱼纯收入达到5000 元以上。新村里的商业步行街有超市、理发店、餐馆等,也为村民提供了创富机会。

而发展现代农业让村民们的收入节节攀升。

村民张云春将家中的8 亩地都流转了出去,“村里有西瓜基地、冬瓜基地,可以在里面务工挣钱,不用再出远门了,大部分村民都是这样。”张云春说。

▋广安:产业园让外出打工者“回流”

4月,记者走进广安区观塘现代农业园区,核心示范区里4000 余个钢架大棚连绵起伏,波澜壮阔,在阳光的照耀下熠熠生辉。“五年前,这里还是零散的土地,每亩地收益不足500 元。”广安区农业局的负责人介绍说。而今,大棚里的高钙菜、水晶菜、七色菜等蔬菜新品种,让当地村民赚了个盆满钵满,堪称“摇钱菜”。

因地制宜推进新村建设,同步培育增收致富的特色主导产业,做到产业在空间布局上全域覆盖,这是广安区逐渐探索出来的道路。20 万亩现代农业产业基地、20 万亩优质粮油基地等吸引了多数村民从外出务工的队伍中“回流”,他们能就近从事农业产业化生产,成为产业工人。如今,村民们既有土地流转的收入,也可在园区内务工,园区农户年收入人均增收3000 元以上。

一眼望不到边的山坡上,500 多村民正加班加点栽种辣椒苗。他们都将土地流转了出去,然后在这里务工。“我家的8 亩地都流转了出去,每亩大约1500元。农忙的时候来这里做活,每天有60-80 元的收入。在家门口能轻松挣到钱,和到外面打工挣的差不多,以后不打算出去了。”村民刘少柄说。

把农村发展成城市,让农村过上城里人的生活,城镇化的加速为破解“留守之困”提供了路径。(责编:李妍婕)

猜你喜欢
广安区城镇化村民
定点帮扶让村民过上美好生活
张存海:带领村民过上好日子
水稻成熟喜开镰
能人选出来 村民富起来
广安区查处一起非法收购野生蛇类案件
广安区节后一上班 开展违纪线索“回头看”
蒋虚村村民为何没有获益感
坚持“三为主” 推进城镇化
城镇化
加快推进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