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艺术传承保护与大学文化建设
——以土甬桥马戏、泗州戏的传承保护和宿州学院大学文化建设为例

2013-12-19 02:19李月云
宿州学院学报 2013年6期
关键词:泗州戏马戏宿州

赵 东,李月云

宿州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安徽宿州,234000

21世纪以来,国家越来越重视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为代表的民间艺术的传承保护工作,很多民间艺术瑰宝得以重新焕发生机和光彩。随着非遗保护工作的不断深入,民间艺术传承保护方面的问题也日益显露出来。在民间艺术传承保护方面,地方高校要发挥大学文化的文化传承和文化引领作用,有意识地将民间艺术传承保护和大学文化建设相结合,宿州学院在大学文化建设中,就非常重视地方民间艺术的传承保护和大学文化建设的同步发展。

1 桥马戏和泗州戏的艺术特色和发展困境

1.1 马戏、泗州戏的艺术特色和传承价值

泗州戏是宿州市代表性的地方戏曲剧种,是皖北地区多元文化的一个代表,集中反映了宿州市的地方艺术特色和地方风俗民情。泗州戏用宿州市泗县的地方方言演唱,唱腔中带有苏北、河南、山东等剧种的特点,演唱风格南北杂糅,高腔堪比秦腔,而婉转之处一波三折,带有昆曲的细腻和温柔。正是因为泗州戏的唱腔变化多端、刚柔相济,民间称之为“拉魂腔”,言下之意泗州戏的唱腔具有摄魂夺魄的艺术魅力。泗州戏艺术博采众长,从唱腔到念白,从舞台程式到剧本创作都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社会学价值。从泗州戏的传统剧目,如《卷席筒》、《三倦寒桥》、《打金枝》等都可以全面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中国戏曲艺术向来就有道德教化和风俗展示的功能,这一点和大学文化是相适应的。再者,泗州戏是土生土长的宿州地方剧种,保留着浓郁的地方风情和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泗州戏艺术风格上的淳朴和繁复,兼具多家剧种之特色而又自成一格,个性十足,这些都是大学文化在精神传承上的重要体现。泗州戏文化浓郁的地方特色和传统的文化底蕴,是大学文化研究的重要资源,泗州戏的传承需要大学文化建设的参与和大学文化研究的与时俱进。

1.2 马戏、泗州戏的传承问题和市场困境

马戏文化中的一些固有的程式化表演和旧的演出方式,已经和当下飞速发展的时代不相适应。住建部曾在2009年出台了禁止大型动物表演的规定,这一规定的出发点是为了保护动物合法权益,维护动物的尊严,创造生态环保的新型社会。这一规定对正在苦苦探索中的中国马戏业几乎是灭顶之灾,因为马戏演出的精华就在于大型动物和人的协同合作,共同表演。当下马戏行业缺乏一定的行业演出标准和系统规范的马戏理论以及正规的专业马戏学校,导致马戏演出市场大多以家族式演出为主,演出的技艺大多靠以家族式的传帮带,演出的场地和演出方式显得也不够专业,甚至一定程度上存在着虐待动物和追求低级趣味的演出现象。

近年来,受到现代传播方式的影响,泗州戏演出市场逐渐狭窄,除了因为年轻一代观众的审美口味发生变化外,还有泗州戏的现代转换出现问题,唱腔中的地方口音过“土”,很难被说普通话成长起来的学生族和知识阶层接受。很多泗州戏演出团体逐渐萎缩或者转行,还有一些泗州戏演出已经和流行歌曲和现代歌舞的表演相结合,很多泗州戏演出模仿东北“二人转”的方式赖以生存,在演出形式和演出质量上有待提高。

2 结合地方民间艺术传承保护,打造应用型大学文化特色

民间艺术作为地方文化的精髓和地方审美文化的核心——精神特质,如何与当地的文化产业以及大学文化建设相适应是个崭新的课题。目前,学术界一般倾向于大学文化的“四功能说:传承文化、创新文化、研究文化、融合文化”[1],其内核是大学精神和大学理念培养。大学文化是指大学所崇奉的大学理念和价值理想,其核心和灵魂是大学精神。每所大学由于历史和环境等因素影响,在大学精神和大学理念上都会有不同的体现,对大学生的精神气质和人才培养理念的形成也具有不同侧面的作用。运用民间艺术的人文精神资源,发挥大学文化在培育人的精神气质、陶冶人的文化修养、提升人的道德情操等方面的长处,将民间艺术的人文精神和大学文化相结合是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民间艺术是中华文化的瑰宝,是劳动人民生活情趣和人生理想的凝聚,具有很高的历史文化价值和教育意义。民间艺术在大学文化建设中的作用主要是三点:一是中华民族传统情感教育,民间艺术中的抒情美集中反映了劳动人民的美好情感;二是中华民族传统伦理道德教育,中国是礼仪之邦,具有很高的社会伦理道德标准,民间艺术大多反映了中华传统美德;三是人生理想和人生信念的教育,民间艺术是中华民族信仰、宗教、习俗的综合体现,因此民间艺术是人生观教育的活教材。

“大学学术文化具有综合性、多元性、批判性和前瞻性的基本特征”[2],发挥大学文化的引领和创新作用,将大学文化的学术性和民间艺术的宝贵资源相结合,运用现代学术来解决民间艺术的现实问题。

针对当下以协同创新和文化传承为重点的文化大发展的机遇,大学文化要发挥文化传承和协同创新的功能,以民间艺术的优秀传统发扬光大为己任,做好大学文化建设与民间艺术发展的同步进行。

地方高校大学文化建设要适应办学实践的需要,加强与地方文化的交融和共生,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发挥文化引领作用,宿州学院在这方面做了很好的探索。

宿州学院作为安徽省一所重要的应用型示范本科院校,肩负着打造应用型高校大学文化的重任。宿州学院自2003年起,就在大学文化建设的理念不断推陈出新,形成自身的大学文化建设的特色,打造自身独特的大学文化品牌。2003年,宿州学院成立“赛珍珠研究所”,开始了将地方名人文化资源运用到大学文化建设的第一次尝试。自2004年“升本”以来,宿州学院实施“文化铸校”战略,以“友善、博学、务实、奋进”校训为引领,以“三馆三所一园”为载体,确立了“一个理念、两个着力点、三大体系、四个维度”的大学文化建设思路,先后破解了“地方性、应用性”本科高校文化建设如何引领区域文化、如何服务区域文化发展等课题,给正在寻找大学文化建设新模式中前行的其他高校提供了有力的借鉴和参考。

宿州学院的大学文化建设近几年逐渐走到安徽高校的前列,主要原因可以归纳为思路明确、方法得当、实施有力。宿州学院在国家出台“文化振兴计划”和安徽省提出“文化强省”口号后,就确立了“大学文化建设与地方文化融合相结合、服务区域文化发展”的总体建设思路。在这一思路的引领下,先后实施了一系列大学文化建设的新举措。

2012年,宿州学院和安徽省其他兄弟院校一道,在安徽省教育厅的领导下,展开了“协同创新中心”的建设,其中“文化产业方向协同创新中心”就是立足地方文艺资源的开发传承保护而打造的。与“文化产业方向协同创新中心”建设同步,宿州学院还成立了“皖北艺术研究中心”,着力打造皖北地方民间艺术品牌,主要从事皖北民间艺术的资源研究、艺术创作研究和艺术市场研究等。

3 泗州戏和桥马戏的出路探索与地方高校大学文化建设

3.1 应用型高校大学文化的“问题意识”

宿州学院在大学文化建设中,逐渐意识到民间艺术保护的重要性,因此,宿州学院出台了一系列举措来强化民间艺术和大学文化的协调发展。首先,在专业建设上发挥大学文化的学术研究和人才培养的带头作用。宿州学院在短短两年内先后成立了“宿州书画·灵壁石研究中心”、“地方经济文化研究中心”、“泗州戏学院”等有关地方文化的大学文化研究机构。这些研究机构为民间艺术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和促进大学文化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2010年12月,宿州学院大学文化研究中心成功获批安徽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同时,宿州学院在专业建设上也和大学文化的发展同步,在短短三年内,建设起了围绕宿州市民间艺术资源开发为中心的“泗州戏表演专业”、“文化产业管理专业”、“旅游专业”、“书法专业”等以地方文化艺术传承为核心的特色专业。这些特色专业和相关科研机构为民间艺术的传承保护和文化产业的市场转向,提供了很好的平台和长期发展的现实条件。民间艺术传承保护的核心工作是人才建设,人才培养是保证民间艺术健康发展的根本动力,因此,特色专业和科研平台的建设是民间艺术得以长期发展的基础。

宿州学院教学科研的走向是和大学文化建设相适应的,宿州学院应用型示范本科院校特有的以“务实、奋进”为特色的大学文化强调应用性、实践性、工程性和服务性,而这些又决定了宿州学院在地方文化建设和地方民间艺术传承工作上的个性特色。在马戏和泗州戏文化艺术的问题上,宿州学院的应用型大学文化发挥了重要作用,应用型高校的办学宗旨中注重学行合一,注重实践,强调实验性和工程型,这些思路和民间艺术的传承保护工作的发展方向是一致的。

泗州戏和马戏从文化产业的分类上同属于演艺业,二者在国内的地方剧种和表演艺术上来说都享有很高的声誉。泗州戏的唱腔、乐器、表演特色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在国内的戏曲舞台上曾经风靡一时。马戏表演融合了杂技、驯兽、魔术、滑稽表演等现场演出方式,在民间有非常广泛的群众基础。

可是,二者存在的问题也都很突出,泗州戏的“魂”在唱腔,唱腔绝不能改,可是唱腔的地方特色太浓郁,既听不懂唱词,地方口音又难以接受。马戏演出从形式到内容上也跟不上时代的发展趋势,过于老套的节目和插科打诨式的民间演出方式让人觉得难登大雅之堂。泗州戏和马戏的艺术魅力来自民间,阻碍泗州戏和马戏发展的恰恰也是因为来自民间,真是“成也民间、败也民间”。应用型高校大学文化非常强调问题意识,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以现代科学理念和行之有效的学术思路来面对现实问题是应用型高校大学文化的必然体现。

3.2 马戏和泗州戏文化产业的发展路径探索

马戏和泗州戏问题的关键在于,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文化产业的飞速发展,国内的文化产业市场和产业结构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特别是国内演艺业市场也不断完善,逐渐由单一的舞台演出走向全方位的数字艺术时代,由单个的演出团体走向了演出院线的产业链条。

随着西方“院线制”演出市场的出现,改变了原有的演出市场格局。目前,国内规模比较大的文艺剧场演出院线已经有十来家,这极大地丰富和刺激了国内演出市场的重组。事实上,随着 “院线制”的不断发展,演出产业链条的各个环节会不断分解和重组,进而推动演出市场的内部变革。有学者指出:“实行院线制后的演出产业链与传统演出产业链构成并无本质区别,只是在院线制中,产业链各环节主体的身份有所转化和融合。”[3]事实上,这种产业链主体身份的转化就会直接影响到对艺术演出从业人员的要求,具体到文化产业管理专业来说,就会对演艺业文化产业工作者提出新的发展思路和角色定位。高校恰好就可以扮演促进演艺业从业人员和文化产业管理工作者以及文化产业管理研究者身份转换的角色。

随着大学文化建设的不断深化,大学文化建设从业人员的忧患意识和问题意识也不断增强,如何解决现实问题,服务地方文化发展成了衡量大学文化发展水平的标志。针对泗州戏和马戏演出市场的困境,宿州学院大学文化研究中心需要拿出方案,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措施,并协同地方政府和相关单位,组织可行性论证。

目前,国内演出市场已经逐步走向成熟,“院线制”的不断完善给各种演艺活动提供了更加广阔的活动空间。宿州市的马戏演出各自为战,分散在国内各旅游景点和游乐城内,很难形成品牌效应。泗州戏演出大多集中在乡镇和民间婚丧嫁娶活动中,这就更加制约了泗州戏的发展。马戏、泗州戏观众的文化层次相对偏低,导致马戏和泗州戏的演出水准很难提高。

3.3 “文化产业方向协同创新中心”为民间艺术传承保护提供新机遇

宿州学院结合大学文化建设和协同创新中心的建设,力争在马戏和泗州戏演出市场的人才培育、科研基地建设和新媒体艺术的创作以及科技研发方面做出贡献。宿州学院大学文化建设顺应安徽省文化强省战略和宿州市文化开发的有利时机,争取在宿州市打造文化产业园的同时,在宿州市演艺中心建设上发挥大学文化的学术资源和人才智力优势,协同地方相关单位和部门,为地方演艺事业的发展发挥学术带头作用。2012年8月,宿州学院成立了“文化产业方向协同创新中心”,这为民间艺术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也为大学文化发挥文化引领和文化汇聚作用提供了新的可能。

鉴于安徽省内目前专业的网络文化和数字文化开发基地还有待进一步整合,宿州市在3G时代和三网融合的大背景下,如果能抓住机遇,在3G内容产业和网络在线经济方面实施战略性规划,大力开展相关产品研发,打造中部欠发达地区文化产业的新模式,将会对地方经济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文化建设需要全社会的参与,而地方高校更应该发挥大学文化建设的重要作用,为地方文化和经济发展做出贡献。宿州学院“文化产业方向协同创新中心”必将在综合学科优势,实现演艺市场的跨学科研究和现代数字艺术的联合攻关,为地方演艺产业的衍生品开发,为传统演艺事业的现代转换起到学科带头作用。

参考文献:

[1]廖小平.大学文化研究的四种范式及其批评[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7(3):145-150

[2]王冀生.大学文化是大学核心竞争力之所在[J].评价与管理,2006(4):11-15

[3]毕秋灵,黄淼.院线制:中国演出市场新引擎[J].文化产业导刊,2010(10):6

猜你喜欢
泗州戏马戏宿州
安徽宿州灵璧县:多措并举发展特色产业
论微时代背景下泗州戏的传承与发展
地方戏曲传承发展的泗县探索
宿州学院
论基础教育对泗州戏的传承
宿州绿地城基坑防洪安全设计
弟弟看过马戏回来
探究网络时代泗州戏的传承与发展*
观长隆国际大马戏
马戏大篷制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