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母团队:深蓝色的梦

2013-12-20 14:38叶飙
决策与信息 2013年2期
关键词:瓦良格罗阳航母

叶飙

2012年9月25日,中国第一艘航空母舰“辽宁舰”入列。在向辽宁舰舰长授旗那一刻,我们甚至难以确认该向谁表达谢意:

从陈绍宽、刘华清,到罗阳、生产舰用特种钢板的鞍钢工人……八十年前、四十年前、近十年内,有名的、无名的,总之,这将会是一份超乎想象的大名单。

一个世纪的历程

中华民国政府海军署署长陈绍宽是第一个做航母梦的人。第一次世界大战,有英国海军作战的经历,让陈绍宽在1928年向国民政府呈文,要求扩充海军,花2000万元造一艘航母。1929年1月,提议被否决,他与第一舰队司令陈季良双双愤然辞职。

安抚陈绍宽时,蒋介石曾允诺要建包括3艘航母在内的60万吨舰艇,陈此后亦多次提出具体设想,一度要求建20艘航母。然而,战时中国从未为他的设想提供可能的土壤,深蓝色的梦在大规模内战中烟消云散。

重拾残梦已是新中国成立以后。海军原装备技术部部长郑明回忆说,1970年5月,中央正式下达了发展航母的指示,时任海军造船工业科研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的刘华清成为论证的组织者。

航母工程一度从“纸上谈兵”进入了实际操作。在当年5月底举行的论证工作座谈会上,各研究院分领了任务;不久后,中央军委正式批准成立研制队伍,要造3万吨级的护航航母。

1971年的“9·13事件”,导致正缓步启动的航母工程中断。这个深蓝色的梦却从此驻留在包括刘华清在内的中国海军人心中。

1982年,刘华清被任命为海军司令员后,再次做起航母梦。1991年,苏联解体,为梦想打开了新路径。在刘华清等人的安排下,中方多次考察前苏联第三代航母瓦良格号。然而,高层综合多方面考虑,决定放弃航母项目,梦想再度搁浅。

突然,港商徐增平出现,在公开拍卖中决定买下瓦良格号,当他的资金出现问题时,巨舰转入国家手中,为梦想的实现埋下伏笔。

从乌克兰尼古拉耶夫船厂到中国大连,这条路“瓦良格”走了整整2年。

之后,又是一个3年,2005年4月26日,瓦良格号被拖入大连造船厂船坞,梦想这时才望见了曙光。

观念先到前线

如果说陈绍宽的梦陨缘于形势,航母工程在新中国历史上的蹉跎则更多缘于观念。“辽宁舰”的最终入列,首先要归功于为推动观念前行做出贡献的人们。

海军原装备技术部办公室主任于国栋告诉记者,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国务院、军方高层一部分人对海军建设主张“小炮艇万岁”。连驱逐舰项目都曾在2000人大会上被批为“全军好高骛远典型”,航母项目更是遥不可及。

当时还有一种声音认为,航母是帝国主义侵略武器,中国不需要。中国舰船研究院714所教授级研究员于瀛出示了一本小册子,他和同事1970年为刘华清赶制了这本册子,以便向领导汇报。册子封面标题为那个时代的观念做了注脚:“美帝苏修航空母舰图册。”

通过于瀛和同事的汇报,刘华清第一次详细了解了航母的价值,成了此后推动观念前行的领军人物。

刘华清的长女刘超英表示,父亲1974年参与西沙海战,实践坚定了他的想法,因此他才会在1975年恶劣的环境下执意上书邓小平,要求调整当时出台的《海军舰艇十年发展规划》,提出“有必要尽早着手研制航母”。

现在看起来,刘华清的意识不可谓不超前,他认为,在大力发展海外贸易后,掩护海洋交通、保护海洋资源的任务必将繁重,航母对中国必不可少。

到了上世纪80年代,刘华清先后担任解放军副总参谋长、海军司令员、军委副主席,更是直接到了推动观念的“前线”。

1985年,他正式提出海军战略,把“近岸防御”改为“近海防御”。一位不具名的海军人士评论说,“这是中国近代海军自1866年以来海洋防务观念的里程碑,也是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个军种战略。一字之差,就引起了整个海军思想观念、装备建设、站场建设、人才储备的一系列变化。”

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上世纪80年代,刘华清还通过强调费效比来说服那些认为航母投资过高的反对者。刘超英认为,尽管父亲1997年退了下来,但他在任上推行的战略思想已产生了很大影响,航母成了众望所归。

无名英雄

观念前行的一个背景,是时势变迁,苏联解体不仅为中国带来了瓦良格号这个机会,中国的陆上威胁也就此解除;随着贸易发展,刘华清早在1970年代预告的形势成为现实,对航母的需要日益迫切,实现却绝非一日之功。

知情人士透露,真正决定改造瓦良格号,是在2004年,随即碰到了钢材上的问题。有海军专家对《中国新闻周刊》表示,建造工程需要特种钢材,“有可能刚开始主要是攻克这个技术难关”。《中国航母》一书透露,从2004年起,宝钢、鞍钢等企业陆续突破了特种钢材的制造工艺,才为航母建造提供了可能。

改造航母带来的挑战远不止于此。航母的功能和作用,决定了其制造的复杂性,让瓦良格号真正成为“辽宁舰”,涉及武器系统、动力系统、高端材料、信息系统等多方面技术合力,所有为之付出心血的人显然将组成一支规模庞大的“航母团队”。

对于中国第一艘航母,官方很少透露改造过程的相关信息,这使得实际包括在“航母团队”里无数奉献智慧与汗水的男人与女人至今潜居幕后。

唯一走到台前的是沈飞集团董事长罗阳,直到2012年11月18日登上“辽宁舰”、开始执行歼-15起降飞行训练任务时,航母成功的关键之一、舰载机实践才进入最终冲刺。《人民日报》形容说,“巨大的压力像一双无形的大手扼住了罗阳”。

随后的八天七夜里,罗阳一直在紧张的情绪下关注歼-15试飞的各方面细节,2012年11月24日,当首批舰载机全部完成起降飞行训练时,他给妻子打了最后一个电话,“我的任务完成了,我很欣慰”,自己却带着这份欣慰在次日猝然离世。

如果不是这个命运的玩笑,罗阳或许也将和众多同仁一起,隐身幕后。回顾追梦百年,包括陈绍宽、刘华清在内,无数为航母出海默默铺垫的人已进入历史。

正因为这些脚踏实地、不断求索的人,郑明总结说,“中国航母不是梦想。是什么?是追求!”

猜你喜欢
瓦良格罗阳航母
航母召唤,舰载机返航
变 脸
航母的“带刀侍卫”
歌唱祖国 礼赞英雄
沿着罗阳的足迹寻找向上的力量
“瓦良格”访菲
收获了一份精神——报告文学《国家的儿子》创作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