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型脑炎及其疫苗概况

2013-12-23 05:45沈强史子学魏建超马志永
生物技术通报 2013年1期
关键词:活苗乙型脑炎

沈强 史子学 魏建超 马志永

(1.中国农业科学院上海兽医研究所,上海 200241;2. 山东农业大学,泰安 271018)

1 乙型脑炎概况

乙型脑炎(Japanese encephalitis,JE)的病原乙型脑炎病毒(Japanese encephalitis virus,JEV)属黄病毒科(Flaviviridae)黄病毒属(Genus Flavivirus),病毒基因组为单股正链RNA,全长约11 kb,包括5'和3'非编码区,以及一个大开放阅读框编码3个结构蛋白(C、M和E)和7个非结构蛋白(NS1、NS2a、NS2b、NS3、NS4a、NS4b和NS5)。根 据E基因序列的差别,JEV可以分为5个基因型[1]。从1949年-2009年在我国已分离到超过145株JEV,其基因型基本属于I型和III型[2],1975年后基因I型逐渐取代基因III型成为主要流行毒株基因型。

JEV溯源可至1934年东京一例脑炎致死的病例的大脑中分离到JEV,是关于JEV的最早报道。之后又相继从三带喙库蚊(Cx. tritaeniorhynchus)体内分离到JEV[3,4]。19世纪50年代日本学者阐明了JEV的循环传播途径,三带喙库蚊被认为是其初级传播者,猪和野生鸟类则扮演病毒扩增宿主的角色,猪对于JEV的流行是必不可少的[5]。牛、马、狗和鸡等60多种动物都感染JEV,但JEV在其体内复制水平低,多数为隐形感染,感染过的动物体内多数都存在一定水平的JEV抗体,对于JEV的传播都不起关键的作用。

1.1 乙型脑炎流行病学特点

JE主要流行于亚洲地区,1995年开始传播至澳大利亚,近年来JE流行区覆盖至包括亚洲和太平洋地区的24个国家[1,2,6],约占世界60%的人口(近30亿)生活在JEV的流行区。据WHO估计,每年亚洲和澳大利亚的发病人数为30 000-50 000人,其中造成10 000人死亡,15 000人留下长期的神经后遗症。但仍有大量乙脑病例没有得到及时报道和列入统计数据,保守估计每年全世界JE发病人数超过17.5万。2005年-2007年间,仅在印度南部和尼泊尔爆发的JEV流行性疾病就导致至少11 000人发病,并有超过2 000人死亡。图1为美国疾病预防和控制中心公布的2012年乙型脑炎流行分布图(引自CDC网站http://wwwnc.cdc.gov/travel/yellowbook/2012/chapter-3-infectious-diseases-relatedto-travel/japanese-encephalitis/kosovo.htm)。

图1 JE流行分布图

自从1951年首次报道JE病例以来,我国已成为JE流行最严重的国家之一。数据显示,中国大陆每年的JE病例数占全球JE病例的50%左右[7],实际上我国JE的发病例数可能达到公布数据的2-3倍[2]。图2为2001年-2012年我国报道的JE发病人数及死亡人数。

1.2 乙型脑炎及治疗

人感染JEV的临床症状从无症状感染、轻度发热到急性致死的脑炎不等[8]。大多数感染者呈无症状或者非典型性的类似流感症状,老人和儿童被感染风险最高[9]。感染者中仅有0.1%-2%会出现脑炎症状,但乙脑病例的死亡率高达67%,即使是幸存者也有45%-70%会产生神经后遗症,并且能持续多年或终生。

图2 2001年-2012年我国乙型脑炎疾病发病人数和死亡人数分布

乙型脑炎对养猪业也有严重影响。猪感染JEV后有明显的脑炎症状,怀孕母猪发生流产、死胎、过临产期不生,公猪发生睾丸炎。病理变化主要表现在脑、脊髓、睾丸和子宫等组织,可见脑膜和脑质充血、出血、水肿、肿胀,睾丸实质充血、出血和坏死灶。流产胎儿常见脑水肿、腹水增多,皮下有血样浸润,胎儿大小不等,有的呈木乃伊化。

目前治疗乙型脑炎尚无特效药,治疗人JE主要是维持疗法,包括采用控制癫痫发作,对呼吸衰竭者添加呼吸机支持,通过监控和减少大脑水肿[10]。α干扰素和利巴韦林治疗乙型脑炎已有报道,但效果不是很明显[11]。养殖业中以预防为主,也不提倡JE的治疗。因此疫苗接种仍是人兽预防乙脑最为有效可行的途径。

2 乙型脑炎疫苗的使用概况

20世纪30年代JE疫苗已经开始应用,人用JE疫苗的研发过程主要产生了以下几种:鼠脑灭活苗(JE-VAX®),地鼠肾(PHK)细胞灭活疫苗,在PHK细胞(SA14-14-2毒株)减毒苗和IC51(Ixiao®)疫苗[12]。还有一些疫苗,如IMOJEV®在许多JE流行国家已完成三期临床试验,正在申请疫苗销售权。已商品化的人用及国内兽用JE疫苗相关信息,见表1。

2.1 鼠脑灭活苗

鼠脑灭活苗由日本BIKEN公司生产这种疫苗,在美国,赛诺菲巴斯德公司以JE-VAX®为商品名生产和销售过[13]。其利用Nakayama或Binjing-1病毒株接种乳鼠后脑研磨液,经福尔马林灭活、纯化等工艺制备的灭活疫苗。每1 mL剂量的JE-VAX®疫苗包含接近500 μg的明胶稳定剂和低于50 ng的鼠血清蛋白[14]。这种疫苗在日本[13]、韩国、中国台湾、印度、泰国、也门和前苏联都曾应用。

表1 国内外商品化的人用及国内兽用JE疫苗

鼠脑灭活苗的的缺点是会引起使用者局部不良反应和轻度的全身性反应。报道称约20%疫苗接种者出现如过敏、红斑、肿胀等局部性不良反应,约10%的接种者出现发热、头痛、乏力、皮疹、战栗、头晕、肌痛、恶心、呕吐及腹痛等全身性不良反应[15]。1965年-1973年间日本JE相关病发症调查数据显示,疫苗接种者中有1.0-2.3/10 000的比例会出现脑炎、脑病变、痉挛、外周神经症状[16]。

自从1989年,一种明显的全新类型的疫苗免疫后不良反应在澳大利亚、欧洲和美国的旅行者中显现,表现为大面积皮肤荨麻疹,还有的出现由于血压过低造成的血管性水肿、呼吸困难和肌肉萎缩[17]。根据疫苗管理和监控情况的差异,疫苗接种后出现不良反应的几率波动很大。数据显示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国家不良反应机率为0.5-1.0/100 000,而丹麦、奥地利、英国和瑞典的数据要低10倍[18]。

由于鼠脑灭活苗接种产生的上述不良反应,2005年5月日本政府决定停止鼠脑灭活苗的使用,到2006年,在美国也中止了JE-VAX®疫苗的生产。WHO也一直提议各国开发新型的JE疫苗。

2.2 地鼠肾细胞灭活苗[19,20]

这种疫苗是在中国研制成功的,利用1949年从北京的一个JE病例的脑组织中分离得到的P3株,经小鼠脑内传代后制成病毒悬液,接种PHK单层细胞,收获病毒,经甲醛灭活后加入硫柳汞,并以0.1%的人血清白蛋白作保护剂。自1968年我国开始生产并使用这种疫苗,之后生产量逐年增多并在全国大面积得到应用,接种量达到7 000万份,并取代了鼠脑灭活苗。该疫苗基础免疫后中和血清学阳性转化率(SCR)为60%-85%,加强免疫后SCR可达90%以上,该疫苗曾为降低我国JE发病率作出了重大贡献。

虽然该疫苗稳定性好,病毒抗原含量较高,可提供广泛的异种保护力并优于鼠脑灭活苗,而且价格更便宜,但由于基础免疫次数多、剂量大、免疫持久性差,也存在较高不良反应发生率,特别随着接种次数的增加,副反应发生率也随着增加,发生率高达1.2-1.7/10 000,尤其严重的是接种疫苗后经常发生群体瘾症。因此该疫苗自2007年后停止生产使用,我国也是唯一使用过这种疫苗的国家。

2.3 SA14-14-2减毒苗

SA14-14-2减毒活疫苗是一种在我国成都生物制品研究所制备成功的一种 JE疫苗,特点是免疫效果好、免疫程序简便和成本低。该疫苗使用的毒株SA14-14-2,其亲本是1954年从西安三代喙库蚊分离到的JEV野毒SA14株。这种疫苗通过PHK细胞培养生产,自1989年获得药物证书许可以来,在我国已经使用20多年,是目前用于人类预防JE唯一的减毒活疫苗[21]。

试验数据表明,成年人和儿童接种疫苗后都能产生良好的免疫反应。小量试制时曾在JE非流行区进行过人体观察,免疫一个剂量后中和抗体阳转率为92.3%-100%[22];在JE流行区对抗体阴性儿童的抗体阳转率为94.7%[23]。1996年,由我国华西医科大学和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医学院联合在四川成都进行该疫苗效果调查,对成都13 266名1-2岁儿童进行疫苗接种观察,单次免疫的血清学保护率为80%,二次免疫后达到97.5%,表明单剂接种疫苗能诱导很好的免疫应答,加强免疫后能产生高滴度抗体记忆应答。另一项研究还表明,同时接种SA14-14-2减毒苗和麻疹疫苗是安全可靠的,其血清学保护率为90.5%。试验还证明,它对来源于越南、泰国、印度尼西亚不同地区,不同基因型的JEV毒株都有交叉保护作用,其保护力明显强于之前使用的灭活疫苗[24]。

WHO数据显示,2005年SA14-14-2灭活减毒苗的生产量占全球JE疫苗的50%以上。目前该疫苗的年生产量已超过5 000万剂量,其中大多数在中国使用。全球疫苗安全咨询委员会(GACVS)认可SA14-14-2疫苗极高的安全性和良好的有效性。虽然SA14-14-2是一种减毒苗,但是理论上存在病毒还原成强毒株的危险[25]。因此,为获得更为广阔的国际许可,其生产和控制标准正在逐步提高。自2006年起中国成都生物制品生产商称其生产完全遵照WHO标准,但到目前为止依然未通过WHO资格预审。近年来,这种疫苗在尼泊尔、印度、斯里兰卡和韩国通过了生产许可,然而在美国和欧洲的生产许可还未批准[10]。

2.4 IC51疫苗:Ixiao®

IC51疫苗是由奥地利Intercell AG(维也纳)公司依据JEV病毒株SA14-14-2以Vero细胞培养而生产的一种精制的福尔马林灭活的全病毒疫苗。疫苗的生产达到GMP标准,一剂IC51疫苗包含6 μg灭活提纯的SA14-14-2病毒,并加有0.1%的氢氧化铝作为佐剂,不含有稳定剂和防腐剂[26]。SA14-14-2株在原代狗肾(PDK)细胞传代后又在Vero细胞上传代若干次,得到了IC51 的种毒[24]。IC51与SA14-14-2相比,E蛋白基因上第138位和176位碱基发生了突变。

IC51疫苗临床前试验结果表明小鼠和兔子在免疫后都能产生高效价的抗体,并且两次免疫后小鼠能抵抗比JE-VAX组更高的JEV攻毒剂量[27]。对IC51相继进行了10项临床试验,分别是一期(WRAIR763),二期(WRAIR815)和8项三期研究。一期试验设定了免疫程序,最终选用了高剂量的抗原(6和12 μg)和两份剂量的免疫程序(第0天和第28天);二期试验表明疫苗的两份剂量或3份剂量免疫都能抵抗JEV的感染,保护力长达2年[28]。三期试验着重在人体上研究了疫苗的免疫原性及安全性问题。与JE-VAX组相比,IC51组二次免疫能达到JE-VAX 3次免疫获得的抗体阳性转化率。在初次免疫过后的56 d和6个月后,IC51组测定的几何平均滴度(GMT)和SCR仍高于其他疫苗免疫组[29]。

另一试验结果显示,通过对第28天的GMT值的评估,体内存在虫媒性脑炎病毒(TBE)抗体的个体经IC51疫苗初次免疫后能产生更好的免疫反应,但在二次免疫过后这种效果就不存在了。另一项研究证明,IC51疫苗与甲型肝炎疫苗Havriv®1440的兼容性好,同时免疫二者相互不影响对方的免疫效果[30]。IC51疫苗用于儿童目前还在三期试验中,但二期试验结果已表明疫苗用于1-3岁的儿童有很好的安全性及免疫效果[31],关于长期免疫原性,保质期和儿童疫苗方面的问题研究正在进行中[24]。

IC51疫苗的生物许可申请书在2007年12月就提交给美国食品药物管理局(FDA),并于2007年12月在欧洲,2008年2月在澳大利亚开始申请市场销售权。在2008年初期,Intertcell公司在苏格兰获得了该疫苗的生产许可,并于2009年初通过FDA和欧洲药品评估局(EMEA)的审核,用于成年人预防乙型脑炎[32]。诺华公司(瑞士,巴塞尔)将其投入市场并以Ixiaro®为商品名在欧洲,加拿大、美国、以色列、中国香港销售。在澳大利亚,IC51通过医疗用品管理局(TGA)的审核,CSL Biotherapies(墨尔本)公司亦获得了该疫苗在澳洲的销售权,其商品名为JESPECT®。然而,关于儿童使用疫苗安全性及免疫原性试验还未完成,IC51疫苗至今还未获得儿童用疫苗的许可。美国也只允许年龄大于17岁人群使用该疫苗[33]。

2.5 IMOJEV®

IMOJEV®是一种新型的,以黄热病毒减毒株YFV17D为载体,用JEV病毒株SA14-14-2的PrM-E蛋白编码基因插入载体基因组C基因和非结构蛋白基因之间位置并取代YFV17D相应基因构建成的一种冻干型的基因重组嵌合病毒疫苗[34]。黄热病毒(YFD)减毒株YFV17D作为一种疫苗被广泛运用于人类预防黄热病已有近60年的时间,其使用的安全性、有效性都得到了充分的证实,几乎100%的接种者在单次免疫后都能产生中和抗体和保护力,因此YFV17D是一种构建嵌合病毒的理想病毒载体[35]。IMOJEV®是首个以YFV17D为载体应用于人类的重组疫苗。大规模的疫苗生产是通过转染Vero细胞,传代达到基因稳定后经过空斑纯化得到病毒。可能是为适应在Vero细胞内增殖,病毒M蛋白的第60位氨基酸发生了突变,与原重组病毒相比,其免疫原性没有减弱[36]。

临床前动物试验中,对JEV极其易感的猕猴接种疫苗后几乎不能产生病毒血症。并且,试验还表明该疫苗有很好的免疫原性和野毒感染对机体高的保护力,单剂疫苗免疫就能保护100%的小鼠免受JEV强毒株攻击致死,而对照组的JE-VAX 3次免疫保护率只有87%[37]。同样,单剂量免疫亦能使猴子产生高效价的JEV中和抗体。小鼠试验还证明疫苗对墨莱溪谷脑炎病毒(MVEV)和西尼罗河病毒(WNV)有100%的交叉保护作用[38]。

YFV嵌合减毒株能否逆转为强毒是临床研究最为关心的问题,病毒是否会在自然界中传播和其对内脏感染的危险性[34]。Bhatt等研究表明,病毒嵌合体不能感染库蚊,且在蚊子体内不能复制,该病毒接种后在人体内只会低水平的复制,产生低度的病毒血症[39]。并且,猪接种疫苗后检测不到病毒血症[36],这使得疫苗毒在自然界传播极其困难。试验还证明该嵌合体疫苗比YF17D疫苗更安全,可以满足人体疫苗临床前期试验所需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的要求。儿童和成年人单次免疫后SCR都大于95%,成年人免疫14 d内就能产生中和抗体。目前,疫苗的成年人临床试验在美国和澳大利亚都已经完成;疫苗的安全性和免疫原性在泰国和菲律宾的儿科临床试验中已经完成;更多的儿童使用方面的试验在印度,泰国和菲律宾还在进行中[34]。赛诺菲巴斯德公司生产的嵌合活疫苗经III期临床试验评价后已经在泰国和澳大利亚注册成功,但是产品还未上市。

2.6 兽用疫苗

兽用JE疫苗最早使用的主要是鼠脑灭活疫苗。随着JE疫苗的研究推进,并开始使用细胞灭活苗和减毒活疫苗。湖北农科院畜牧兽医研究所于1996年研制出猪JE鼠脑灭活组织苗,并于1999年将其推向市场。目前,我国正在使用的兽用,特别是猪用乙脑疫苗有乙脑油乳佐剂灭活疫苗,SA14-14-2减毒活疫苗和Vero细胞灭活苗,其中油乳佐剂灭活疫苗正逐渐退出市场,SA14-14-2减毒活疫苗已占据兽用乙型脑炎疫苗市场主导地位。

3 小结

目前市场上用于预防JE疾病的疫苗主要有鼠脑灭活苗,SA14-14-2减毒苗和IC51。但在美国,唯一经许可使用的儿童JE疫苗鼠脑灭活苗早已停止生产,并且存储的疫苗保持期只到2011年3月。因此,在儿童使用IC51疫苗问题方面试验正在进行中,并最有可能成为继鼠脑灭活苗之后用于儿童的JE疫苗。目前,SA14-14-2减毒苗的生产量已占JE疫苗总产量50%,并占据人用和兽用疫苗市场的主要地位;IC51已获得部分国家和地区的生产销售权,其使用安全方面的优势,必将在世界范围内逐渐扩大应用市场;IMOJEV作为一种新型的疫苗,也会获得更大应用市场和更高的使用量。

随着对JEV感染机制不断解析及分子生物学技术应用于JEV疫苗研究领域,更多新型疫苗,如DNA 疫苗、嵌合病毒减毒活疫苗、亚单位疫苗、全长基因组 cDNA 减毒活疫苗的实验室研究也取得明显进展。可以确定,以我国优秀疫苗毒株SA14-14-2为基础的JE新疫苗研制仍是乙脑防控的重点。加快研制高效、灭活全球通用的乙型脑炎新型疫苗成为下阶段亟需解决的问题。

[1] Solomon T, Ni H, Beasley DWC, et al. Origin and evolution of Japanese encephalitis virus in southeast Asia[J]. J Virol, 2003, 77(5):3091-3098.

[2] Zheng YY, Li MH, Wang HY, et al. Japanese encephalitis and Japanese encephalitis virus in maindland China[J]. Medical Virology, 2012, 22(5):301-322.

[3] Mitamura T, Kitaoka M, Watanabe M, et al. Study on Japanese encephalitis virus. Animal experiments and mosquito transmission experiments[J]. Kansai Iji, 1936, 1:260-261.

[4] Mitamura T, Kitaoka M, Mori K, et al. Isolation of the virus of Japanese epidemic encephalitis from mosquitoes caught in nature[J]. Tokyo Iji Shinshi, 1938, 62:820-824.

[5] Andrew F. Van den Hurk, Scott A. Ritchie. Ecology and geographical expansion of Japanese encephalitis virus[J]. Annu Rev Entomol, 2009, 54:17-35.

[6] Erlanger TE, Weiss S, Keiser J, et al. Past, present, and future of Japanese encephalitis[J]. Emerging Infectious Diseases, 2009, 15:1-7.

[7] Campbell GL, Hills SL, Fischer M, et al. Estimated global incidence of Japanese encephalitis:a systematic review[J]. Bulletin of the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2011, 89:766-774.

[8] Solomon T, Vaughn DW. Pathogenesis and clinical features of Japanese encephalitis and West Nile virus infections[J]. Curr Top Microbiol Immunol, 2002, 267:171-194.

[9] Parida M, Dash PK, Tripathi NK, et al. Japanese encephalitis outbreak, India, 2005[J]. Emerg Infect Dis, 2006, 12:1427-1430.

[10] Halstead SB, Jacobson J. Japanese Encephalitis Vaccines[R]. II Plotkin SA, Orenstein WA, Offit P, editors, Vaccines. Fourth edition:Philadelphia. Saunders Elsevier, 2008:311-352.

[11] Solomon T, Dung NM, Wills B, et al. Interferon alfa-2a in Japanese encephalitis:a randomised double-blind placebo-controlled trial[J]. Lancet, 2003, 361(9360):821-826.

[12] Herwig K, Maria PK, Katrin DK. IC51 Japanese encephalitis vaccine[J]. Expert Opin Biol Ther, 2009, 9(7):921-931.

[13] Schioler KL, Samuel M, Wai KL. Vaccines for preventing Japanese encephalitis[J]. Cocbrance Datebase Syst Rev, 2007, 3:1-44.

[14] Halstead SB, Thomas SJ. New Japanese enphalitis vaccines:alternatives to production in mouse brain[J]. Expert Rev Vaccine, 2011, 10(3):355-364.

[15] Poland J, Cropp C, Craven R, Monath T. Evaluation of the potency and safety of in activated Japanese encephalitis vaccine in US inhabitants[J]. J Infect Dis, 1990, 161:878-882.

[16] 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Inactivated Japanese encephalitis virus vaccine. Recommendations of the Advisory Committee on Immunization Practices(ACIP)[R]. MMWR Morb Mortal, Wkly Rep, 1993, 42:1-15.

[17] Ruff TA, Eisen D, Fuller A, et al. Adverse reactions to Japanese encephalitis vaccine[J]. Lancet, 1991, 338(8771):881-882.

[18] Nothdurft HD, Jelinek T, Marschang A, et al. Adverse reactions to Japanese encephalitis vaccine in travellers[J]. J Infect, 1997, 32(2):119-122.

[19] 白登云, 陈伯权, 俞永新, 等. 虫媒病毒与虫媒病毒病[J]. 昆明:云南科技出版社, 1994:65-78.

[20] 卢锦汉, 章以浩, 赵恺, 等. 医学生物制品学[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5:528-539.

[21] Jia LL, Wang ZW, Yu YX. Protection of SA14-14-2 live attenuated Japanese encephalitis vaccine against the wild-type JE viruses[J]. Chin Med J, 2003, 116(6):941-943.

[22] 马文信, 俞永新, 王寿贵, 等. 流行性乙型脑炎活疫苗大面积人体接种的安全性和血清学效果观察[J]. 中国生物制品学杂志, 1993, 6(4):188-191.

[23] 贾丽丽, 郑铮, 俞永新, 等. 流行性乙型脑炎流行区内儿童接种乙脑减毒活疫苗后的免疫应答[J]. 中国人畜共患病杂志, 1995, 11(6):343-344.

[24] Tomas Jelinek. Ixiaro®:a new vaccine against Japanese encephalitis[J]. Vaccine, 2009, 8(11):1501-1511.

[25] Umenai T, Krzysko R, Bektimirov A, Assaad A. Japanese encephalitis:current worlwide staus[J]. Bull World Health Organ, 1985, 63:623-631.

[26] Lyons A, Kanesa-thasan N, Kuschner RA, et al. A phase 2 study of a purified, inactivated virus vaccine to prevent Japanese encephalitis[J]. Vaccine, 2007, 25(17):3445-3453.

[27] Srivastava AK, Putnak JR, Lee SH, et al. A purified inactivated Japanese encephalitis virus vaccine made in vero cells[J]. Vaccine, 2001, 19(31):4557-4565.

[28] Ni H, Burns NJ, Chang GJ, et al. Comparsion of nucleotide and duduced amino acid sequence of the 5’non-coding region and structural protein genes of the wild-type Japanese encephalitis virus strain SA14 and its attenuated vaccine derivatives[J]. J Gen Virol, 1994, 75(6):1505-1510.

[29] Tauber E, Kollaritsch H, Korinek M, et al. Safety and immunogenicity of a vero-cell-derived, inactivated Japanese encephalitis vaccine:a non-inferiority, Phase III,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J]. Lancet, 2007, 370(9602):1847-1853.

[30] Kaltenböck A, Dubischar-Kastner K, Eder G, et al. Safety and immunogenicity of concomitant vaccination with the cell-culture based Japanese Encephalitis vaccine IC51 and the hepatitis A vaccine HAVRIV®1440 in healthy subjects:a single-blind, randomized, controlled Phase 3 study[J]. Vaccine, 2009, 27(33):4483-4489.

[31] Kaltenböck A, Dubischar-Kastner K, Schuller E, et al. Immunogenicity and safety of IXIARO®(IC51)in a Phase II study in healthy Indian children between 1 and 3 years of age[J]. Vaccine, 2010, 28:834-839.

[32] 杨臻峥. 乙型脑炎疫苗IC51[J].药学进展, 2010, 34(5):234-236.

[33] Fischer U, Lindsey N, Staples JE, et al. Japanese Encephalitis Vaccines. Recommendations of the Advisory Committee on Immunization Practices(ACIP)[R]. MMWR Morb Mortal Wkly Rep, 2010, 59:1-26.

[34] Appaiahgari MB, Vrati S. IMOJEV®:a Yellow fever virus-baded novel Japanese enphalitis vaccine[J]. Vaccine, 2010, 9(12):1371-1384.

[35] Pugachev KV, Guirakhoo F, Monath TP. New developments in flavivirus vaccines with special attention to yellow fever[J]. Curr Opin Infect Dis, 2005, 8:387-394.

[36] Guy B, Guirakhoo F, Barban V, et al. Preclinical and clinical development of YFV 17D-based chimeric vaccines against dengue, West Nile and Japanese encephalitis viruses[J]. Vaccine. 2010, 28:632-649.

[37] Guirakhoo F, Zhang ZX, Chambers TJ, et al. Immunogenicity, genetic stability, and protective efficacy of a recombinant, chimeric yellow fever-Japanese encephalitis virus(ChimeriVax-JE)as a live, attenuated vaccine candidate against Japanese encephalitis[J]. Virology, 1999, 257:363-372.

[38] Lobigs M, Larena M, Alsharifi M, et al. Live chimeric and inactivated Japanese encephalitis virus vaccines differ in their cross-protective values against Murray Valley encephalitis virus[J]. J Virol, 2009, 83:2436-2445.

[39] Chambers TJ, Nestorowiez A, Mason PW, et al. Yellow fever/ Japanese enphalitis chimeric viruses:construction and biologieal properties[J]. Journal of Virology, 1999, 73(4):3095-3310.

猜你喜欢
活苗乙型脑炎
不同稀释液对鸡新城疫活苗免疫效果评价
猪流行性乙型脑炎的分析、诊断和防治
鹅副黏病毒病的防治
两种猪蓝耳病活苗单独与同时免疫试验
脑炎早期诊断的脑电图与磁共振成像比较
家禽病毒性疫苗的分类及特点
初夏猪流行性乙型脑炎的防治措施
一起猪乙型脑炎病的诊断与防治
家猪链球菌病和乙型脑炎的防治
警惕病毒性脑炎的“偷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