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人的需要理论及其当代价值

2013-12-26 01:54罗凑平
学理论·上 2013年11期
关键词:马克思价值

罗凑平

摘 要:马克思人的需要理论是马克思理论大厦的一块基石,是马克思人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又是考察分析全部历史活动、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出发点和逻辑起点。当今社会物质资料生产迅速,人的需要越来越得到人们的重视,在不断的社会发展中,人的需要也在逐步得到满足。因此,对马克思人的需要理论的深入探讨已成为迫切的社会课题。对马克思人的需要理论内涵、内容、意义进行了深入研究,并进一步分析马克思人的需要理论对当代我国的重大价值。

关键词:马克思;人的需要;价值

中图分类号:B0-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31-0048-02

马克思人的需要理论是马克思理论大厦的一块基石,是马克思人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又是考察分析全部历史活动、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出发点和逻辑起点。当今社会物质资料生产迅速,人的需要越来越得到人们的重视,在不断的社会发展中,人的需要也在逐步得到满足。因此,对马克思人的需要理论的深入探讨已成为迫切的社会课题。

一、人的需要理论的内涵

需要,即有机体缺乏某种物质时产生的一种主观意识,它是有机体对客观事物需求的反映。简单地说,需要就是人对某种目标的渴望。需要是一种观念形态,是一种作为人的活动的动力和目的的体系的广义心理学,属于意识范畴。而人的需要理论是指人的行为都是由需要引起的一种科学学说。需要引起动机,动机促使行为,行为达到目标。对人的需要理论的研究,人们首先想到的就是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这是他于1943年在《人类激励理论》论文中所提出。该理论将需求分为五种,分别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归属与爱的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需要像阶梯一样从低到高,按层次逐级递升,当低一级的需要得到满足以后,高一级的需要就要求满足。但是,早在1843年马克思就从哲学这个宏观角度对人学理论进行了研究,其中就有对人的需要理论的初步探索。这一思想主要体现在《德意志意识形态》这篇著作中。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在任何情况下,个人总是‘从自己出发的,但由于从他们彼此不需要发生任何联系这个意义上来说他们不是唯一的,由于他们的需要即他们的本性,以及他们求得满足的方式,把他们联系起来(两性关系、交换、分工),所以他们必然要发生相互关系。”[1]78-79即指出人的需要界定了人,在人的生存中具有重要作用,人的需要就是人的本质,是人的发展的最终目的和根本动力。

二、马克思人的需要理论的内容

马克思在《雇佣劳动与资本》中说道:“通过有计划利用和进一步发展一切社会成员的现有的巨大生产力,在人人都必须劳动的条件下,人人也都将同等地,愈益丰富地得到生活资料、享受资料、发展和表现一切体力和智力所需的资料。”[1]330从这可知,人为了生活需要生活资料、享受资料、发展和表现一切体力和智力所需的资料,同时也就产生了相对应的各种需要。因此,马克思认为人的需要是有层次的,但这个层次及依据与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是不同的。马克思人的需要理论可以分为生理需要、社会需要、精神需要和发展需要这几个层次。

生理需要主要指人们衣食住行等方面的需要。这是人们的基本需要,也是最强烈的需要。只有满足这个需要,人才能进行其他一切活动。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人们首先应当确定一切人类生存的第一个前提,也就是一切历史的第一个前提就是: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衣、食、住以及其他一些满足生活所必需东西。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物质资料。

社会需要主要指人在社会交往与活动中的需要。这是一个较为宽广的范畴,它其中包括政治需要、经济需要。

精神需要指对真理、理想、信念、美、艺术、科学文化知识以及事业的追求和享受需要。主要是人作为主体施展自身能力的需要即社会认同需要和自身享受社会精神文明财富的需要。“当人的物质需要达到充分满足时,精神需要将成为人们追求的主要目标,将成为主导性的需要。”[2]61总之,物质需要给人以肉体,精神需要给人以灵魂。

发展需要是指人们为了自身的完善和文明程度的提高,为了增强自己的自由个性产生的需要,也就是在实践活动中,人们通过自己的不断发展、进步,发掘自身潜能,实现自己的价值的需要。马克思将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作为最高层次的需要。他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这不仅是共产主义社会的需要,也是人类彻底的需要的深化体现。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马克思人的需要理论的核心内容为揭示人的需要和社会之间的辩证关系。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指出:“人的本质是人的真正的社会联系,所以人在积极实现自己本质的过程中创造、生产人的社会联系、社会本质,而他自己的活动,他自己的生活,他自己的享受,他自己的财富。因此,上面提到的真正的社会联系……是由于有了个人的需要和利己主义才出现的……”[3]85由此可看出,马克思人的需要与社会实践、社会联系、社会本质的关系中,人的需要是最终目的和根本动力,社会生活是满足人的需要的手段和方法。

三、马克思人的需要理论的当代价值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强调任何历史观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必须注意基本事实的意义和范围,并给予重视。他还指出: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而且,这是人们从几千年前直到今天都必须每日每时从事的历史活动,是一切历史的基本条件。这是历史展开的第一个事实,满足历史唯物主义中物质资料生产的实践是一切历史的第一个前提,它遵循的线性行动逻辑是:“需要→生产→生活→‘创造历史”[4]12。经过六十多年艰苦奋斗,中国取得了一系列的历史性的伟大成就,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打下了坚实基础,现当代我国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定性阶段,因此,对马克思人的需要理论的科学探索对于当前建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具有重要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满足人的需要是人的生命活动的内在根据和存在方式,有助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

马克思认为:任何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都是要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个人的存在首先就是这些个人的肉体组织,以及受肉体组织制约的他们与自然的关系。人为了使生命得以存在和延续,维持肉体组织的存在,必然需要生产生存资料。需要是一种意识活动,它对人的实践活动具有能动的指导作用。因此人通过意识活动,对需要形成一定的欲求、动机和目的,引导自己去从事一定的实践活动。人的实践活动一方面不断地满足人的基本需要,保证人生命的存在和持续;另一方面又使人不断地产生新的需要,马克思指出:已经得到满足的需要本身、满足需要的活动和已获得的为满足需要用的工具又会引起新的需要,即生存需要在质和量的提高,不断丰富和深化人的生命活动的内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战略任务。科学发展观是针对中国社会发展面临的各种复杂矛盾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要求而提出的,其中以人为本即要把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满足人民的各项需要,充分实现人民的根本利益,促进人民的各项活动。人的需要理论是科学发展观核心立场即以人为本的依据。科学发展观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辩证统一的关系,科学发展观是为全面建设和谐社会服务的,人的需要的满足有利于推动和谐社会的构建,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现实基础。

(二)满足人的需要是人进行劳动创造活动的内在原因和根据,有利于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劳动是人产生的根源,是人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人类的生命活动总是从人的需要开始,现实的人根据自己的需要来展开人的对象性的活动,进一步形成了色彩斑斓的现实的感性世界。人作为生命存在物,必须在社会与自然中进行能量的转换,人为了获取满足自己生命活动的物质资料,必须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而这种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就是人的劳动创造活动。需要是劳动成为人的一般本质的基础。人的劳动创造活动是满足人的需要的最基本的活动,是人类历史的前提和基础,离开人的需要,人的劳动创造活动就没有了意义和价值,也就不会有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人进行劳动创造活动不仅创造物质需要而且创造精神需要。当前,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的需要与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现阶段我国生产力快速发展,物质资料不断增长,人们的生理需要能基本得到满足,但是,我国的精神文明建设相对滞后,十八大报告也特别提出要进一步丰富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人的需要是多层次的有机体,人不仅有物质性的需要,而且还有精神性需要,因此,“在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中,一方面,人们通过创造一定的物质产品来满足人的物质性需要;另一方面,他们又会创造更多更好的精神产品,来满足人的精神性的需要,这些精神产品使人的思维能力不断提高,进而推进整个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不断提升。”[5]14

(三)人的需要具有能动性,有利于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马克思指出:作为确定的人,现实的人,每个人就有规定,有使命,有任务,至于人是否意识到这一点,那都是无所谓的。这个任务是由于人的需要及其与现存世界的联系而产生的。这说明人的需要是必然的,受多种社会条件的制约和影响。人具有能动性,他不仅能认识社会而且能改造社会。人的需要同样具有能动性。人的需要的能动性主要表现在:从认识世界看,需要的能动性表现为主体一定的欲望、动机、目的等;从改造世界看,需要直接导致人的能动的创造性的劳动活动,使主体的欲望、动机、目的等的实现得到满足,随着需要被满足,又会产生出新的需要,从而使人得到不断的发展。人的需要的高级层次为人发展需要,而人的发展需要的最高层次为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人的需要是人类展开一切活动的源泉和动力,更是人向着全面发展的目标前进的源泉和动力。”[6]88因此,人的需要的满足必定会使人民群众的积极主动性得到充分发挥,最终实现人的自由和全面的发展。人的多层次的需要和人的多方面的利益是否能够得以满足、是否能够得以实现也是衡量一个社会是不是一个可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的重要标准。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何晓琼,钟祝.需要理论在马克思大众化实践中的运用[J].天水行政学院学报,2011,(1).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9.

[4]魏强,鲁长安.马克思恩格斯需要范畴的意蕴探析——从解读《德意志意识形态》出发[J].湖北社会科学,2012,(7).

[5]董晓飞.需要理论的科学内涵及其意义[J].哈尔滨市委党校学报,2012,(5).

[6]贺善佩.从主体结构看人的全面发展[J].社会科学,2003,(8).

猜你喜欢
马克思价值
最有思想的句子
马克思妙计催书
《卡尔·马克思:世界的精神》
一粒米的价值
“给”的价值
一块石头的价值
小黑羊的价值
沪深两市A股上市公司价值低估50名
放大你的价值
别开生面的描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