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学考试“专接本”创新模式教学特点探析

2013-12-30 03:38王祖伟
继续教育研究 2013年11期
关键词:自学考试教学特点应用型人才

摘要:江苏自学考试“专接本”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几年来在探索实践中逐步完善,分析和研究“专接本”教学特点,有助于教学管理人员提高思想认识,改进教学方法,改革教学管理手段,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

关键词:自学考试;“专接本”;教学特点;人才培养;应用型人才

中图分类号:G7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3)11—135—03

一、自学考试“专接本”创新教育的发展现状

2008年,江苏省开始自学考试“专接本”试点工作。几年来,“专接本”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已为专科学生及学生家长所接受,其毕业生也得到社会用人单位的认可。参与对接的高职院校逐年增加,学生规模不断扩大。据江苏省教育考试院统计,至2012年,参与对接的高职院校目前达98所,对接专业57个,在校专科学生接读本科总人数为59 800余人,已毕业学生11 860余人。自学考试“专接本”已经步入稳定发展的阶段。

自学考试“专接本”,是高职院校全日制在籍学生在基本完成专科阶段教育的基础上,利用自学考试面向社会开考专业计划,开展本科助学辅导,完成本科教学计划并考试合格后,获得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本科文凭的一种教学方式。它将自学考试与普通高等教育有机结合,是高职院校举办本科层次教育的首次尝试,也是高职院校、本科主考学校、自学考试主管部门联合构建终身教育立交桥的创新实践。专科学生在专科校园通过高职院校、自学考试本科主考学校的联合培养完成学历的提升,在学好专科专业技能的基础上,学习更多专业理论知识,培养专业知识综合应用能力,在完成知识结构重建过程中实现自身素质的提升。高职院校也通过对接本科专业,在教育教学等各方面都能得到本科主考学校的指导,对加快自身专业建设、提高教学及管理水平都能够起到促进作用。“专接本”还对自学考试确立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的综合改革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对自学考试的规模起到稳定作用。

在高职院校中,“专接本”学生是“特殊”的学生群体,与专科层次相比,其教学体系、课程体系以及教学管理体系等方面都存在不同之处。分析、研究学生接读本科过程中的教育教学特点,有助于进一步提高教育管理者的思想认识,改进教学方法,改革教学管理手段,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从而实现自学考试“专接本”人才培养目标。

二、高职院校与自考“专接本”人才培养目标的一致有利于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连续培养

人才培养目标确立后,人才培养途径就应当围绕培养目标而设计。实现既定的人才培养目标,需要制定和建立与之相适应的专业教学计划、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评价方法等实质性内容,形成合理的培养途径。

高职院校以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经过长期的教学实践积累,已逐步形成一套完整的教学体系和人才培养评价体系,形成了具备一定的理论知识水平和较强的实践能力的人才培养特色,培养了社会所需的大批高技能型人才。自学考试“专接本”的培养目标则定位于积极探索具有自学考试特色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充分体现自学考试人才培养的应用性、实用性与职业性特点,建立与社会需求紧密结合、符合大众化教育需求的人才培养机制。在确保基本理论够用的基础上,着力培养与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与实践能力,重视学生个人学习能力与创新精神的培养,提高学生的就业和竞争能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两种教育模式都以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为教学目的。高职院校学生的培养目标突出一个“专”字,侧重于学生的实践技能的培养,社会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需求,为专科学生搭建“专接本”教育教学的平台,提供学生能够向更高的学历层次发展的教育途径。专科学生经过“专接本”的教育,完善了专业知识体系,养成了职业经验,无论是学生的专业知识、专业能力,还是理论指导实践解决实际应用问题的能力,都有了“质”的飞跃。

人才培养目标的合拍,为两种不同性质的高等教学形式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对接提供了最基本的条件。学生参加自学考试“专接本”学习,其实质是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过程的延伸;是专科学生重新构建高技能人才所需的合理知识结构,将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向更高层次推进的过程;是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提升的过程;是学生具备终身学习的能力,彻底改变高职院校学生普遍存在的被动学习习惯的重要阶段;是学生能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变化,能胜任多变的职业领域,增强个人的可持续发展后劲的阶段。自学考试,使学生形成宽厚的知识基础,加上专科阶段具备的基本技能,在不断学习、实践的过程中增强创新意识,从而具备较强的创新能力,构成知识经济时代“宽口径、高素质”的专门人才。

从人才培养目标的角度看,“专接本”创新教育模式有助于高职院校明确“专接本”人才培养的意义和选择正确的办学方向,有助于参加接读本科的学生明确自身的学习目的,真正在思想认识上实现对接,从而在高职院校内营造适合“专接本”学生的学习氛围,坚持专科人才培养和自学考试人才培养两种教育模式的特色,努力创造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环境,避免周围不利因素的影响。

三、专科与本科阶段课程体系的有效对接。是能否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核心内容

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最核心的部分是专业和课程体系。“专接本”本科段使用的考试计划是自学考试面向社会开考专业计划,在此基础上每个专业增加了三门与专业技术领域紧密结合的实践课程,分为沟通课程、衔接课程、主干课程、实践与应用课程等四个部分,面向社会开考计划中的课程构成“专接本”考试计划的前三部分,增加的三门实践课程构成第四部分即实践与应用课程部分。沟通课程为基础课程,衔接课程为专业基础课程,沟通课程和衔接课程的学习可以使学生顺利实现专科阶段与本科阶段课程体系的衔接和过渡,为学习主干课程打下扎实的基础。设置实践与应用课程的目的是,延续专科实践技能型培养特色,突出“专接本”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特征。

经过几年“专接本”教育教学运作的实践,笔者认为,“专接本”创新教学模式的课程体系设置基本符合社会所需的人才培养要求。对南京工程学院2012年“专接本"500余名毕业生进行的调查显示,68.56%的毕业生的就业与“专接本”背景有关。但在实际培养过程中,“专接本”学生在知识体系上暴露出较多不足,特别是在毕业设计(论文)方面,基础理论不全面、专业基础知识不够扎实、缺乏规范化和标准化意识、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不强等问题比较突出。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一,近年来高职院校的扩招导致生源素质参差不齐,全国及省级示范性高职院校,骨干型高职院校与民办高职院校之间的生源素质差距较大;其二,自学考试面向每个有学习需求的个体,学生选择自学考试“专接本”是为了满足个体学习的需要,不可能也无须采用筛选程序;其三,相关专业和相近专业的学生都可以对接本科,前期课程的不同但后来又选择学习同一个专业,造成学生之间知识结构存在差异;其四,不同的高职院校之间对“专接本”相关政策的理解存在差异,导致教学与管理方法存在差距。实现专科阶段与本科阶段课程体系的有效对接,既保持原有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特色,又体现自学考试人才培养特色,还需要从多方面加以完善。

(一)需要基础课程和专业基础课程的知识做铺垫

普通高等教育本科的课程体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连续过程。由于自学考试接读本科段只要求学生具有专科的学习经历,所以许多学生专科阶段与接读本科的课程体系是不连续的,两者间不一定存在必然的联系,也不可能达到相吻合。所以专科学生接读自学考试本科,高职院校需要适当调整专科阶段课程,为有意接读的学生开设选修课程,强化基础知识的教学;需要针对本科阶段课程开设前期课程,进行专业基础知识的铺垫,使专科阶段与本科阶段知识体系最大限度地连接起来,从而形成学生知识的够用,达到人才培养的预期目标。

(二)重视实践应用能力培养,保持人才培养特色

应用型人才应具有较强的专业知识和岗位技能。工程实践动手能力和操作技能,是应用型人才区别于其他人才的一个重要特征。在高职院校课程体系中,除了理论课程教学过程中安排的实训实习,学生工程实践应用能力培养的最重要环节是顶岗实习。一般顶岗实习安排在基本完成理论教学后的第三学年进行,实习期限少则几个月多则一年。而“专接本”恰好也在第三学年进行对接,时间上的冲突使顶岗实习让位于“专接本”,打乱了专科的教学体系。虽然补充了三门实践与应用课程,但并没有体现出专科生培养的特色,也没有达到“专接本”实践与应用能力培养方案所预期的效果。

笔者认为,可以将考试计划和教学计划提前,即在暑假、寒假进行教学,完成教学计划规定的任务,提前做毕业设计(论文)开题,提前进入毕业设计(论文)准备阶段,在本科教学计划完成后留出半年的时间给学生到生产一线的岗位实习,在岗位实习的同时完成毕业设计(论文)的任务,这更有利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三)重视知识综合能力的培养,提升人才培养的规格

专科学生学习自学考试本科阶段课程,重新构建自身的知识体系,根本目的是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实现人才培养规格的提升。学生接读本科,不是简单地多学十几门大学课程,不是通过了自考主管部门组织的考试且成绩合格,做了毕业设计(论文)就本科毕业了。最重要的是,学生应通过本科阶段的学习重构自身的知识体系,构建起与高端技术型、技能型、服务型人才相匹配的科学知识与技术知识、技术理论知识与技术实践知识、专业知识与通识知识的知识体系。

高职院校在决定“专接本”对接专业时,应该根据本科段考试计划和专业人才培养规格,与主考学校一起制定合理的包括理论、实践、素质教育等三个方面的人才培养方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自我学习、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将创新精神融入平时的实践教学,鼓励学生大胆创新,注重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精神与团队合作精神,提升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理念,达到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从而实现人才培养规格的提升。

四、“专接本”教与学主体的和谐对接是决定人才培养质量关键

自学考试“专接本”创新教育教学模式,充分利用自学考试整合社会教学资源的优势,在教学资源丰富的高职院校开展助学辅导,通过主考学校开展的教研活动,对高职院校任课教师进行教学指导,依托高职院校师资、实验设施及实习设备开展“专接本”各教学环节的实施。

“专接本”教学方法既不同于全日制普通高校的教学,也不同于专科学校高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学,它对高职院校任课教师的素质、教学方法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专科学校要选派责任心强、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任教,这些教师既要有精深的专业知识,也要有较强的实践经验,还要了解该学科的最新发展方向和动态,要在专业理论、实践经验、实践能力上尽快过渡到本科教师角色。参加接本的学生要主动适应本科学习要求,改变专科阶段的学习习惯和方法,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注重平时的规范性训练,认真做好课程设计,做好知识的日积月累。

五、“专接本”教学管理各环节的协调统一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保障

“专接本”使用自学考试的课程体系,参加自学考试管理部门组织的考试,获取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文凭,其本质特征是考生的大学后继续教育。但是考生的群体来源是全日制高等学校的学生,他们必须在完成专科基本教育的同时接受继续教育,所以“专接本”的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专接本”的教学既有全日制普通高等教育的成分,又有继续教育的成分。其教学管理也体现了多重管理的特点,既接受高职院校的全日制教学管理,又接受继续教育教学管理;虽然以高职院校单独教学管理为主,但又必须在本科主考学校制定的对接专业的教学进度、教学管理的框架内开展具体的教学工作。

“专接本”的教学管理具有多个环节,分别由高职院校办学院系、高职院校继续教育管理部门、本科主考学校自考管理部门、主考学校本科专业所在院系等承担。各教学管理环节相互之间的关联,使得“专接本”教学中的协调管理显得尤为重要。各环节只有各负其责并保持互相沟通,才能使“专接本”各项工作运转自如,才能保证人才培养质量,才能实现这一人才培养模式的新发展。

参考文献:

[1]王祖伟,马吉玲.浅析江苏自学考试“助学二学历”教育之创新[J].成人教育,2013,(1):89—92.

[2]肖春兵.自学考试发展新途径[J].成人教育,2013,(2):79—80.

[3]王祖伟.自学考试“专接本”教学质量管理的探讨[J].文教资料,2012,(4):160—163.

[4]刘国买.应用型人才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培养的探讨[J].中国大学教学,2009,(7):73—76.

[5]刘松林.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视域下的专本科衔接研究[J].职教论坛,2013,(9):18—22.

[王祖伟:南京工程学院继续教育学院助理研究员,主要从事高等教育管理、成人教育研究]

猜你喜欢
自学考试教学特点应用型人才
自学考试学习成果评价多元化研究
江西省民办高校自学考试综合改革与创新探析
提高高校声乐教学形式与方法探析
生物工艺实验教学特点
艺术设计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学探索研究
浅析应用型人才培养下的物理教学改革
应用型人才培养背景下模块化教学研究与实践
基于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模块式实践教学体系构建
关于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个人成本与收益的思考
多样化继续教育形式下自学考试发展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