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边界经济非均衡发展的实证分析

2014-01-01 01:14朱培莹鄢海艳
统计与信息论坛 2014年11期
关键词:库兹涅均衡性江西

吉 宏,朱培莹,鄢海艳

(1.武汉大学 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湖北 武汉430072;2.江西师范大学 商学院,江西 南昌330022)

一、引 言

江西边界经济是指在地理上与周边浙江、福建、广东、湖北、湖南、安徽等六省41个县(市)接壤,地处省际交界线的江西边界县域所形成的经济地带。按2013年底行政区划分,江西共有边界县域37个,土地面积7.40万平方公里,占全省县域总面积的44.32%;边界县域总人口1 625.14万人,占全省总人口的36.46%;实现生产总值3 349.03亿元,占全省生产总值23.36%;财政总收入470.54亿元,占全省财政收入的19.96%。江西边界县域多处于较落后地区,经济呈现非均衡发展,居民丰裕程度不足。江西边界经济发展的适度差异是不可避免且适应社会经济发展要求的,但如果边界经济发展的差异过度且不断扩大,一方面会使资金、人口、技术等各类资源不断流动和集中于发达区域,致使这些地区面临人口急剧增加、基础设施负荷过重、资源浪费加大、生产效率低下、环境污染加剧、社会治安恶化等而不堪负荷。另一方面,对于欠发达边界县域而言,则会因大量生产要素等流出本地区而致使县域经济增长缓慢、衰退或停滞。因此,分析江西边界经济非均衡发展的现状与趋势,揭示江西经济体制和资源配置中制约边界经济协调发展的深层次原因,对促进江西边界区域和谐社会的构建和经济的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文献综述

由于国外区域经济发展的权限主要集中在一级经济和行政区域,而被称作郡即“县域”的二级经济和行政区域主要承担社会管理职能,所以国外对地方经济发展的研究较少涉及郡的范畴,专门研究的则更少。现有的研究可概况为三个方面:一是认为郡域经济发展的关键是提高生产力和生活水平,重要方向是城市化;二是认为各郡应因地制宜,选择适合各自特色的经济发展路径,构建自主创新体系,努力推进工业化、城市化和生态化;三是以地理位置为分类标志,归纳了沿海地区农村、城市周边地区、边远和内陆地区等三种郡域经济发展模式。因国情差异,国外已有的关于郡域经济的研究成果仅能够为我们分析县域经济问题提供借鉴。

国内关于县域经济的研究,最先出现在政府有关区域经济发展的政策与规划中[1]。自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壮大县域经济后,学术界和各级政府对县域经济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迅速展开,已有的大量成果主要集中于县域经济的概念界定、发展的理论基础和影响因素、发展差异、发展模式和策略等方面。对于县域经济的概念,学者们基于不同视角给出了不同的定义,但其基本内涵趋向于县域经济是“行政区经济”和“市场区经济”模糊重叠的“复合”经济空间,是以县级政府为市场调控主体,以农业和农村经济为基础,以制度转型为契机,是国民经济的基本单元和地域分工基础[2]。县域经济发展的理论主要涉及改造传统农业理论、二元结构理论、城乡一体化和城市化理论、增长极理论、区域空间结构理论、梯度转移理论、发展阶段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产业集群生命周期理论等。县域经济发展及其差异的产生可能是人口、土地、资金、矿产资源、区位、市场、产业、政策、管理、文化、制度创新等中某种因素起到决定性作用,也可能是某几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3]。县域经济发展模式是对各类成功实现发展的县域的发展优势、实现路径、政策措施、实施成效等的总结和概括。学者们基于各县域的发展实情,提出了各具特色的县域经济发展模式,如农业主导型、资源开发型、工业突破型、服务主导型、开放驱动型、都市圈一体化型、资源节约型与环境友好型等[4]。关于县域经济的发展策略选择,相关研究主要集中于农业产业化、新型工业化、特色经济、集群经济、城镇化建设、调整产业结构、金融支持和制度创新等方面。国内现有县域经济方面的研究虽较多,但以县域为基本单位探究行政区划交界地带边缘经济问题的极少,特别是在边界县域经济发展非均衡性等方面的研究几乎空白。

三、江西边界县域区位分布的非均衡性分析

江西地域南北长东西窄,与周边六省41个县(市)接壤的边界县域共有37个,分属赣北、赣中和赣南等三大区域。赣北区域包括九江、景德镇、上饶、鹰潭、萍乡、宜春等6个地区的19个边界县域,县域数量占全省边界县域总数的一半以上,达到51.35%;土地面积3.98万平方公里,占全省县域总面积的25.64%和边界县域总面积的53.78%;主要承接“长三角”机械制造、光学仪器等产业的转移。赣中区域包括吉安、抚州等2个地区的7个边界县域,县域数量占全省边界县域总数的18.92%;土地面积1.31万平方公里,分别占全省县域总面积和边界县域总面积的8.44%和17.70%;主要承接闽三角纺织服装、生物制药、电子信息、食品轻工等产业的转移。赣南区域包括赣州市的11个边界县域,县域数量占全省边界县域总数的29.73%;土地面积2.15万平方公里,分别占全省县域总面积和边界县域总面积的13.85%和29.05%;主要承接珠三角有色冶金、精密模具等产业的转移。江西边界县域分布情况如表1所示。

表1 江西边界县域分布及与周边六省边界县域接壤情况表

四、江西边界县域经济发展的非均衡性分析

本文以2003至2012年为研究时段,以人均生产总值为主要测度指标。首先选用绝对极差、标准差、极值差率、变异系数等指标来测度江西边界县域间经济发展的差异,如表2所示。其中前两个指标反映边界县域间经济发展的绝对差异,后个指标反映边界县域间经济发展的相对差异。

表2 2003—2012年江西边际县域人均生产总值差异表

2003年至2012年期间江西边界县域人均生产总值的绝对差异总体呈逐年上升趋势,其中2007年至2009年上升趋势有所减缓,2009年甚至出现了回落,但2010年后又重拾升势且增长速度有所加快,表明江西边界经济发展存在非均衡性且趋于显著。相对与江西边界县域人均生产总值的绝对差异变化,其相对差异则交替出现先升后降现象,极值差率和变异系数的变化趋势接近。2003年至2007年期间上升并于2007年分别达到近10年来的最大值7.76和0.49;2007年至2009年期间回落并于2009年分别达到近10年来的最小值5.96和0.40;2010年后极值差率增势趋缓,2011年后变异系数有所下降,说明江西边界经济发展的非均衡性正持续扩大,只是扩大的幅度有所下降。

考虑到基尼系数可解释不同项目收入差异对总差异的影响,进而反映江西边界经济非均衡发展的程度,故本文将人均生产总值计算的基尼系数按三次产业分解并分别计算其贡献率如表3所示。

表3 2003—2012年江西边界经济基尼系数的三次产业分解及贡献率表

2003年至2012年期间,江西边界经济发展的总基尼系数变化幅度不大,基本稳定在0.2至0.3之间,处于相对合理阶段,但总体仍呈现缓慢攀升之势,反映出江西边界经济发展的非均衡性趋于显著。其中,第一产业基尼系数的波动范围在0至0.2之间,表明边界县域农业生产总值的差异对江西边界经济发展的非均衡性影响不大;第二、三产业基尼系数的波动范围分别在0.3至0.4、0.2至0.3之间,处于相对合理的阶段。第一、二、三产业贡献率的波动范围分别在0至0.15、0.55至0.7、0.2至0.35之间,表明第二产业是江西边界经济非均衡发展的主要致因,第三产业次之,而第一产业影响不大。

最后,我们将2003年至2012年江西县域人均生产总值与全省人均生产总值作对比,计算其离差、比率、相对发展率等相关指标如表4所示。

2003年至2012年期间江西边界县域人均生产总值与全省人均生产总值的离差均小于零,且2012年二者间的差距为2003年的近4倍,表明近10年来江西边界经济的平均发展水平始终低于全省平均水平,且二者间发展的非均衡性逐年扩大;边界县域人均生产总值与全省人均生产总值的比率稳中有降,表明边界经济对全省经济增长的影响正逐渐减弱;边界经济与全省经济的相对发展率仅2005年大于1,表明除2005年外,其余年份江西边界经济的平均增长速度均低于全省平均增长速度。

表4 2003—2012年江西边界县域和全省人均生产总值的离差、比率及相对发展率表

五、江西三大区域边界经济发展的非均衡性分析

江西自北向南可划分为赣北、赣中和赣南等三大区域,分别辖有6个地区的19个边界县域、2个地区的7个边界县域、1个地区的11个边界县域。本文选用库兹涅茨比率和泰尔指数等对赣北、赣中和赣南等三大区域的边界经济发展的非均衡性进行度量。

(一)库兹涅茨比率

库兹涅茨比率用以反映总体收入不平等的状况,它是各个地区的人口比重与收入比重的差额的绝对值加总,库兹涅茨比率越大,表示收入差距越大,反之则越小[5]。2003年至2012年江西边界县域及赣北等三大区域所辖边界县域经济发展的库兹涅茨比率如表5所示。

表5 2003—2012年江西及赣北等三大区域边界经济发展的库兹涅茨比率表(%)

2003年至2012年期间江西边界县域经济发展的库兹涅茨比率变化可分为二个时期:2003年至2007年为缓慢攀升时期,库兹涅茨比率由31.09%逐渐升至38.99%,上涨7.9个百分点;2008年至2012年为稳中有降时期,库兹涅茨比率由38.99%降至35.62%,下降3.37个百分点。就总体而言,库兹涅茨比率基本呈现缓慢上升的趋势,反映出赣北、赣中和赣南等三大区域边界经济发展的非均衡性在逐渐、持续扩大。同时,赣北、赣中和赣南等三大区域边界经济发展的非均衡性依次减弱:赣北区域边界经济发展的库兹涅茨比率在三大区域中最高,其先升后降的变化趋势与全省一致;赣中区域边界经济发展的库兹涅茨比率在三大区域中居中,基本稳定在27%左右;赣南区域边界经济发展的库兹涅茨比率虽在三大区域中最低,但一直在持续上升。

(二)泰尔指数

泰尔指数广泛应用于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研究中,其所反映的总差异可分解为区域内差异和区域间差异两个部分[6]。泰尔指数的取值范围为0到1,越接近1表明区域经济发展差异越大,反之越小。由于泰尔指数采用的是生产总值比例除以人口比例的形式,指标中已包含人口量纲,故此处的生产总值不是人均生产总值,而是生产总值的绝对量。2003年至2012年江西赣北、赣中和赣南等三大区域边界经济发展的泰尔系数分解及各区域对差异的贡献率如表6所示。

江西边界经济发展的总差异和赣北等三大区域内差异总体呈上升趋势,具体表现为:2003年至2007年期间江西边界经济总差异和赣北等三大区域内差异在持续扩大,并在2007年达到峰值分别为0.056 8和0.055 4,2007年至2009年总差异和三大区域内差异有所减小,但2010年后再度反弹。江西赣北等三大区域边界经济发展的区域间差异变化较小,一直稳定在0.001左右。赣北等三大区域内差异对江西边界经济发展的总差异的贡献率在95%以上,表明赣北等三大区域内差异是江西边界经济非均衡发展的主要致因。在赣北、赣中和赣南等三大区域中,赣北区域泰尔系数在0.024至0.050之间,远高于赣中和赣南区域的波动范围0.002 3至0.002 8和0.003至0.006之间,且其贡献率均在80%以上,最高年份达到86.67%,表明赣北区域边界经济发展的非均衡性最为显著,也是江西边界经济非均衡发展的最主要诱因。

表6 2003—2012年江西赣北等三大区域边界县域泰尔系数分解及各区域对总差异的贡献率表

六、江西五大类型边界经济发展的非均衡性分析

江西边界县域基于自身的地理区位、要素禀赋、产业结构和地域文化等因素选择了不同的发展模式和路径,虽然各种发展模式和路径有一定的共性,可以在发展屮相互借鉴,但重要的是个性所体现出来的发展特色。总体而言,江西边界县域可大致划分为以农业型(包括彭泽、鄱阳、铅山、永新、南丰、广昌、会昌、石城、信丰等9县)、采掘型(包括瑞昌、德兴、大余、龙南等4县(市))、加工型(包括武宁、湖口、九江、浮梁、广丰、上饶、贵溪、上栗、万载、遂川、黎川、崇义、全南等13县(市))、旅游型(包括婺源、玉山、井冈山、瑞金、上犹等5县(市))、其他服务型(简称服务型)(包括修水、莲花、铜鼓、资溪、定南、寻乌等6县(市))为主导的五大经济类型,其发展概况如表7所示。

表7 2012年江西各类型边界县域社会经济发展概况表

江西边界县域中,农业型、采掘型、加工型、旅游型和服务型边界县域的数量分别占江西边界县域总数量 的 24.32%、10.81%、35.14%、13.51% 和16.22%。信丰、南丰、彭泽等农业型边界县域,经济充分依托自然资源优势,强化农业基础产业地位,通过农业深度开发,逐步形成以商品性农业生产为龙头的特色农业经济;德兴、大余等采掘型边界县域经济的发展主要依赖资源开发,采掘业在县域经济结构中占据主导地位,采掘业与配套产业关联度大,依附性强;贵溪、遂川、崇义等加工型边界县域相较于与其它类型的边界县域,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高,无论是人均生产总值、人均地方财政收入、城镇居民人均收入,还是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等均明显要高;婺源、瑞金、井冈山等旅游型边界县域的旅游业发展相对成熟,其国际、国内旅游相互促进、共同发展,旅游资源已进一步细分为以自然旅游资源为主题如婺源等,以人文旅游资源为主题如瑞金等,以自然和人文相融合旅游资源为主题如井冈山等三大类别;寻乌、广昌、莲花等服务型边界县域区位优势较明显,优良的交通信息条件成为发展服务型县域的重要支撑。本文仍选用库兹涅茨比率和泰尔指数等来测度江西农业、采掘、加工、旅游和服务等五大经济类型边界县域经济发展的非均衡性。

(一)库兹涅茨比率

2003年至2012年江西农业等五大经济类型边界经济发展的库兹涅茨比率如表8所示。

江西农业等五大经济类型边界经济发展的库兹涅茨比率总体呈上升趋势,其中服务型边界经济发展的库兹涅茨比率从2003年的12.50%上升至2010的峰值24.59%,提高了12.09个百分点,表明江西服务型边界经济发展的非均衡性趋于显著;加工型和采掘型边界经济发展的库兹涅茨比率总体呈下降升趋势,表明这二种类型边界经济发展的非均衡性向好,但相较与其他经济类型,加工型边界经济发展的库兹涅茨比率最大,其绝大部分年份在30%以上,表明加工型边界经济发展的非均衡性在各种经济类型中仍最为突出;农业型和旅游型边界经济发展的库兹涅茨比率较为稳定。

表8 2003—2012年江西农业等五大经济类型边界经济发展的库兹涅茨比率表

(二)泰尔指数

2003年至2012年江西农业等五大经济类型边界经济发展的泰尔系数分解及各类型对差异的贡献率如表9、表10所示。

表9 2003—2012年江西农业等五大经济类型边界经济泰尔系数分解表

表10 2003—2012年江西农业等五大经济类型边界经济对总差异的贡献率表

江西农业等五大经济类型边界经济发展的总差异和类型内差异总体呈扩大趋势,其中2003年至2007年总差异和类型内差异持续扩大,并于2007年达到峰值0.056 7和0.036 9,2007年至2009年二者有所回落,但2010年后二者又再度反弹,10年间两者波动较频繁;类型间差异由2003年的0.011 2缓慢攀升至 2012年的0.02。2003 年至2012年期间类型内差异对总差异的贡献率均在50%以上且最高达66.96%,表明各经济类型边界经济发展的内部非均衡性是江西边界经济总体非均衡发展的主要原因。江西农业等五大经济类型边界县域中,加工型边界经济的类型内差异及其对总差异的贡献率均最大,类型内差异自2003年的0.013 1升至2007年的0.026 1再降至2009年的0.012 8,对总差异的贡献率由2003年的57.71%升至2007年的70.92%再降至2009年的54.47%,2010年后二者又有所回升,表明加工型边界经济发展的非均衡性较其他类型更为突出,也是江西边界经济总体非均衡发展的主要致因;农业型边界经济的类型内差异及其贡献率居于第二,其发展的非均衡性也较为突出;采掘型、旅游型和服务型边界经济发展的类型内差异及其贡献率均较小,这些类型边界经济发展的均衡性较好且其对江西边界经济发展的非均衡性影响也相对较小。

七、结 论

江西与周边六省接壤的37个边界县域分别归属赣北、赣中和赣南等三大区域,其中赣北区域的边界县域数量占全省边界县域总数的一半以上,江西边界县域的地理区位、资源禀赋、产业结构等差异决定了其发展模式和路径的不同,也直接影响到边界经济的均衡发展。近10年来,江西边界经济发展的非均衡性日趋明显,其中第二产业对其影响最大,第三产业次之;边界经济发展的平均水平始终低于全省平均水平,不仅二者间的发展差距呈逐年扩大趋势,而且边界经济对全省经济增长的影响正逐渐减弱。赣北、赣中和赣南等三大区域边界经济发展的非均衡性都在逐渐、持续扩大,其中赣北区域边界经济发展的非均衡性最为显著,且其对江西边界经济总体发展的影响最大,其次是赣中区域。农业等五大经济类型边界经济中,加工型边界经济发展的非均衡性较其他类型更为突出,对江西边界经济发展的非均衡性影响也最大,采掘型、旅游型和服务型边界经济发展的均衡性较好且其对江西边界经济发展的非均衡性影响也相对较小;赣北等三大区域和农业等五种经济类型的边界经济发展的内部非均衡性是江西边界经济总体呈现非均衡发展的主要致因。江西边界经济发展的适度差异对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积极的作用,但若差异过大且持续发展,则会对和谐社会构建和经济协调发展构成威胁。

[1] 陈立双.沈阳市县域经济发展现状分析[J].农业经济,2010(7).

[2] 韩晓艺,李勇.山东省涉海县域经济竞争力初探[J].商业经济,2012(23).

[3] 任志安,何宏春.欠发达县域经济增长因素决定及其发展方式转变研究——安徽省北部地区县域的经验分析[J].湖南商学院学报,2012(2).

[4] 康晓虹.内蒙古县域经济发展状况和制约因素分析[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3(9).

[5] 马海涛,王 威.居民收入差距收敛的战略性政策选择[J].经济与管理评论,2012(3).

[6] 张冰丹,熊德平.海洋经济区域差异的泰尔指数及形成因素分析——基于1996-2011年沿海各省面板数据[J].科技与管理,2013(1).

猜你喜欢
库兹涅均衡性江西
江西银行
京津冀全域旅游供需系统构建及均衡性研究
江西完成老旧小区改造367个
数字化创新解决文化遗产发展的地域不均衡性——辽西恐龙化石遗址考察所引发的思考
我爱江西奶奶
GDP之父 西蒙·库兹涅茨
GDP之父 西蒙·库兹涅茨
飞机变压整流器并联运行供电失衡故障分析
新库兹涅茨克影像,1970至1990年代
耕地非农化与中国经济增长质量的库兹涅茨曲线假说及验证——基于空间计量经济模型的实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