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物实验准备课初探

2014-01-02 21:59高雪
内蒙古教育·综合版 2014年1期
关键词:新技能唾液蚯蚓

高雪

在生物实验教学中,应大力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使他们逐渐具备收集和处理科学信息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和探究能力。然而在实验中经常出现以下现象:学生毫无目的地摆弄实验仪器,感到茫然和无所适从,不愿动手操作;或者把实验当成一种简单、机械的模仿,并没有深入地思考,简单地按照教材上的步骤操作完,就算完成任务,不能从中发现和提出问题,感悟实验中蕴涵的思维方法和真理;没有出现探究的持续发展或探究增值现象。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我认为主要在于我们实验课的设计不合理。一节实验课时间有限,在课内既要完成熟知实验目的、实验用具、材料以及实验原理和步骤的任务,又要完成实验操作、捕捉,记录实验中的事实、现象和数据,论证、说明实验中的事实和数据,还要完成对实验原理、设计等方面的质疑、思维和创新及对发现问题的再研究。这些工作在短短40分钟内的课堂是根本不可能完成的。如果实验复杂一点,甚至连最起码的实验操作也很难准确地完成,哪还有时间去思考、去创新发现。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探索一种新的课型——实验准备课。

实验准备课,主要是为实验课的顺利进行和创新做好充分的准备。这些准备主要包括:实验工具、材料准备,理论(目的、方法、原理等)准备,新技能准备,对实验的思考、质疑和创新准备,拓展探究(发现新问题的再研究)准备等等。

一、实验工具和材料准备

实验工具和材料准备既能使学生对实验材料的形态结构、生理(或物理状态和化学状态)有准确的认识,又能使他们对实验工具的性能和使用方法有详细的了解,从而激发强烈的兴趣和实验探索欲望,还能使他们对实验工具和材料进行创造性的选择和运用。如在观察草履虫的应激性时,教材要求准备草履虫、载玻片、盖玻片、滴管、显微镜、食盐、蔗糖。学生在粗略地了解实验后,经过思考认为用食盐和蔗糖不如用它们的溶液好,于是他们把食盐和蔗糖换成了各自的溶液,这样在实验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有的学生在准备草履虫时,还主张用其他单细胞生物代替草履虫。如果没有这些准备,学生也只能按照教材上的要求去简单地操作,至于为什么要使用这些工具和材料,他们是无暇顾及的,更谈不到什么创新。

二、实验理论准备

理论准备主要包括实验原理、目的、方法、步骤和相关知识的认知准备,从而实现对实验有更深层次的认识,为实验操作奠定坚实的理论和实践基础。如《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实验,要做的理论准备除了实验目的、方法、步骤外,还有“鼠妇,又叫潮虫,在南方称‘西瓜虫,属于节肢动物,是一种甲壳动物。在阴暗、潮湿的环境里可以找到它们的知识准备”。这样不但能对各操作步骤内涵有了更深理解,还能为实验的创新奠定基础。当然为增加探究的真实性,教师还可提供其他的较多的与实验有关的理论知识、实验原理和实验材料等让学生选择运用。

三、实验新技能准备

实验新技能准备,就是对实验中从未出现的、较难操作的或有危险的技能加以准备。如初中生物《显微镜的使用》实验课,实质就是以后用显微镜观察生物细胞的实验新技能准备。其实质就是一节实验准备课。再如,做《探究光合作用的产物》实验时,酒精灯的使用方法以及水浴加热等都是实验新技能,都需要做准备。

四、实验的创新准备

实验的创新准备就是对实验进行整体思维、质疑、发现原实验的不足,进行刨新使之完善合理。它包括实验的原理创新、材料创新和方案创新。如人教版初中生物教材八上第十四页:将同一条蚯蚓放在不同的表面上,如放在玻璃、硬纸板上,注意保持蚯蚓表面的湿润。观察哪种表面比较适合蚯蚓的移动,为什么?实验结果发现:蚯蚓在玻璃上移动快,在硬纸板上移动慢。正好与我们预测的实验结果相反,为什么会出现相反的结论呢?分析其原因,可能是由于硬纸板吸收了蚯蚓身上的黏液,和蚯蚓黏在了一起,这样就不利于蚯蚓的移动,或者蚯蚓身上没黏液,不能进行呼吸作用,没有能量的产生,就降低了它的生命活动。

改进:准备两块相同长方形玻璃板,一块把它打磨,另外一块保持光滑。由于蚯蚓在玻璃板上不是沿着直线运动,所以用两根玻璃棒作成直线的轨道,让其在轨道中移动。最后出现的结果就和预测的一样了:蚯蚓在光滑的表面移动慢,在粗糙的表面移动快。因为蚯蚓身上有很多的刚毛,刚毛必须有支持点,才有利于移动。

五、实验探究的拓展性和增值性准备

该准备是以理论准备和创新准备为基础的。“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在做理论准备及创新准备时能善于发现和提出问题,并对所涉及的问题进行探究,使探究具有拓展性和增值性,乃是实验课的最高境界。因此要认真思考选择合适的实验原理后,确定实验自变量和因变量去自主设计实验进行研究、探索证明一些规律。初中生物教材《观察唾液淀粉酶对淀粉的消化作用》实验只是为了研究唾液淀粉酶对淀粉的消化作用。当学生做实验准备时会提出许多问题,如把含有唾液和淀粉糊的试管放在其他温度环境中又会出现什么现象呢?他们自然就会把温度作为自变量,酶对淀粉的消化速度即酶的活性强弱作为因变量自主设计实验并改变原来的实验步骤进行研究,进而就把这一实验转变为研究温度变化与酶的活性研究。同时也验证了唾液淀粉酶对淀粉的消化作用。他们对实验结果分析自然得出37℃左右条件下,酶的活性最强的结论,从而明确了体温稳定在37℃左右的意义。还有的同学对唾液淀粉酶消化不同成熟程度的淀粉糊的速度有疑问,从而设计实验进行研究:他们把37℃作为实验的不变量,把不同成熟程度的淀粉糊作为自变量,把唾液淀粉酶对淀粉的消化速度作为因变量进行研究。还有的学生把加入碘液的顺序步骤作为变量来研究等。

这种课型,能比较成功地消除实验教学中的不良现象,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增强创新意识。也能使教师真正地成为学生实验的参与者和服务者,与学生一起去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实现教学相长。

猜你喜欢
新技能唾液蚯蚓
基于“脾在液为涎,肾在液为唾”探讨唾液与缺血性中风痰湿证的关系
答题、拍照、必微博、求关注…… 减了老负担,又练“新技能”
艾滋病唾液检测靠谱不
宅家学到新技能
艾滋病唾液检测靠谱不
新技能
“害羞”的小蚯蚓
挖蚯蚓
挖蚯蚓
我们一辈子能产生多少口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