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旅游发展进程分析及展望

2014-01-02 23:09张曼玉梁峙窦杰胡凯
天津农业科学 2014年1期
关键词:发展历史文化价值生态旅游

张曼玉+梁峙+窦杰+胡凯

摘 要:生态旅游是近些年兴起的一种旅游方式,也吸引了很多研究者的目光。本研究通过对生态旅游内涵的阐释、国内外生态旅游研究的发展进程和发展特点的介绍,总结了我国在生态旅游研究中遇到的问题,并提出发展建议。

关键词:生态旅游;发展历史;文化价值

中图分类号:F590.7 文献标识码:A DOI编码:10.3969/j.issn.1006-6500.2014.01.014

Analysis and Prospect of Ecotourism Development

ZHANG Man-yu1, LIANG Zhi1, DOU Jie2, HU Kai1

(1.School of Environment Engineering, Xuzhou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Xuzhou, Jiangsu 221018, China; 2.Changshu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Changshu, Jiangsu 215500, China)

Abstract: Eco-tourism is the recent rise of a way to travel, but also attracted the attention of many researchers. Based on the interpretation of the connotation of eco-tourism, eco-tourism research at home and abroad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the development characteristics, summarizing the study of eco-tourism in the problems and propose prospects, in order to promote the study of the further development of eco-tourism.

Key words: eco-tourism;development history; cultural values

收稿日期:2013-10-28;修订日期:2013-11-16

基金项目:国家星火计划(2013GA690426;2013GA710101);北京现代物流基地重大课题(JD2013001);住房和城乡建设部(2013-K7-11);江苏省高等学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201311998076X);徐州市科技发展基金计划(XF13C057);徐州市科技情报研究计划(2013-19);徐州工程学院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2013-19)

作者简介:张曼玉(1992—),女,江苏徐州人,在读本科生,主要从事旅游与生态环境方面研究。

通讯作者简介:梁峙(1961—),男,广东中山人,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旅游与社会发展方面的研究。

1 生态旅游的兴起

生态旅游的兴起和发展受到环境和社会背景深刻的影响,主要有:(1)生态环境保护。其中,在很多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当地人民为了生计而过度放牧、乱砍滥伐、过度狩猎、引进重污染企业等,造成环境的严重破坏。生态旅游毫无疑问是解决当地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矛盾的最佳途径。(2)人类生存环境。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类的经济活动使城市生态环境及人类工作环境日趋恶化,城市的各种污染已严重影响了人们的健康和生存,城市人迫切希望回归自然,使自己身心愉悦而轻松,因此生态旅游成了必然的选择[1]。(3)旅游业的发展。人们开始寻求更多的精神享受,这就导致了旅游人数的不断增加,这给旅游区的环境带来了巨大的压力,人们开始寻求既不破坏旅游环境,又能满足自身需求,并能带动地方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旅游发展方式。生态旅游便应运而生,并被认为是21世纪旅游行业发展主要趋势之一[2-3]。

2 国外生态旅游研究的发展

2.1 发展进程

可以将国外生态旅游的发展进程分为3个阶段。启蒙阶段是20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这一阶段生态旅游作为一个名词或是概念被提出。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是发展阶段,自从1983年生态旅游被正式提出以来,生态旅游由一个非正式和边缘化的旅游产品向主流和正式的替代旅游产品迅速发展。生态旅游研究文献也如雨后春笋般大量涌现。20世纪90年代至今是稳定成熟阶段,在这一阶段专家们对生态旅游的定义和标准也达成了共识。坚持以“生物为中心”,兼顾目的地社会、经济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发挥生态旅游的文化与教育功能已基本成为人们发展生态旅游的核心思想。

2.2 国外生态旅游研究的特点

林德伯格等研究论文揭示生态旅游实践的开展给当地社会带来的较为积极的经济和文化影响。瑞德、瑞佛等都曾经为生态旅游的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互为条件的关系作出过卓有成效的研究结论。因为相关问题的出现,一些生态旅游规划与管理的相关著作就将“岛屿理论”、“环境容量”和“游憩地等级理论”等生态学概念引入生态旅游规划中[4-5]。

国外研究的重点集中在如何在保护自然环境的前提下对其开发规划和建设管理,如何能够实现生态旅游区的可持续发展,以及各相关因素和利益主体在实现这一共同目标中所起的作用。在开发和管理的研究上就涉及自然保护区,也就是生态旅游区本身,政府部门与非政府组织或机构的作用,当地社区,经济与文化影响,旅游业发展以及游客六部分。内容包括环境保护、道德及相关法律法规、社区参与与社区福利、经济与文化价值评估与实际收益等领域。环境保护研究就包括环境容量、承载力、可持续发展等[6]。

3 国内生态旅游研究的发展

3.1 发展历程

1982—1992年为启蒙阶段。在这一阶段出现了生态旅游景区概念的雏形,成立了林业部门全球环境基金(GEF)中国的自然保护区管理项目,并通过各种形式向大众推广。

1995—1998年为实践推广阶段。1998年,杨桂华、齐扎拉承担了“云南西北香格里拉生态旅游区景区开发研究”的研究课题,并对其进行了深入地跟踪研究,这不仅丰富了生态旅游学理论,更重要的是为云南乃至全国提供了一个生态旅游区开发的典型模式[7]。

1999年至今为迅速发展阶段。这一阶段生态旅游得到了更多的关注和认可,公众对生态旅游也有了更多完整和明确的认识。1999年被国家旅游局定为“生态环境旅游年”,并且在昆明承办了主题“人与自然”的世界园艺博览会。不仅如此,2000年前后,我国学术界关于生态旅游高质量的研究成果层出不穷,生态旅游也进入了高潮期。2001年4月,由国务院下发《国务院关于进一步的加快发展旅游业的通知》。2004年10月,在浙江举行了国际生态城市建设论坛暨环境问题科学委员会(SCOPE)科学年会。2005年,由国家环保总局、旅游局联合发出《关于进一步加强生态旅游环境保护工作的通知》。2006年9月,在广东省连州市召开了中国生态旅游的标准建设研讨会。国家旅游局于2008年10月召开了全国生态旅游发展会议,并对《全国生态旅游的发展纲要(2007-2015)》下发通知,广泛征求意见[8-9]。

3.2 国内生态旅游研究的特点

3.2.1 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 对于国外生态旅游研究早于国内生态旅游研究近20年的现实,国内的研究起步较晚。通过在中国知网(CNKI)对“国内生态旅游”的检索得到:从1989的1篇增长到2012年的3 227篇,论文数量增长速率从1989年到2000年的逐年倍数增长到2001年到2012年逐渐趋于平缓,起步较晚的国内生态研究经历了一个迅速发展到稳定的一个阶段。

3.2.2 研究内容广泛,但研究方向不平衡 我国生态旅游研究内容从基础性研究,如概念、内涵、学科相关性,到生态旅游发展的研究,如资源分类、规划和开发、经营和管理、出现的问题和解决方法等,生态旅游的资源分类是生态旅游发展的基础,也是目前国内生态旅游研究领域难点[10-11],最后还有相关评价体系建设及内容的研究,如环境质量评价、环境影响评价、开发潜力评价、环境承载力等[12-13]。研究内容涉及生态旅游发展的方方面面,可是像生态环境的文化价值、生态旅游能够发挥的教育作用、生态旅游环境等级的评估等方面至今无人涉及。

3.2.3 认证系统也难以建立 国际公认的认证系统是前文提到过的由澳大利亚相关机构建立的生态环境认证系统,即NEAP。而基于此标准,国内需考虑自己的发展特点和环境特点而制定出属于自己的全面、执行力强的认证标准。我国目前的认证主要是从过程和表现来进行认证,由于两种方法的实施途径、评价标准等多方面的不同,认证结果质疑声不断,另外现有的生态旅游认证项目在我国的实施普遍面临旅游消费市场认知度不高和权威性不足的问题,因此认证系统难以建立[14-15]。

4 对国内生态旅游研究的展望

生态旅游研究自兴起至今,已经有很大的进步。国内的很多学者也投入了自己的心血,但仍然有很多不足,所以在未来的研究中,可以参考并采纳国外的一些先进经验。学者们在自己的努力下会不断进步,而同时特别要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4.1 注重生态旅游的文化和教育的研究

国内在这方面的研究几乎是空白的,而国外的一些经验说明了其有很大的价值。如在美国黄石公园,所有的雇员都被鼓励参与对游客的教育活动,尤其是对资源保护和环境保护。各个阶层不同程度地介入了环境教育活动能够形成良好的互动形式,在研究生态环境教育内容、形式、作用等都有很好的价值。

4.2 深入研究生态旅游认证

生态旅游区得到认证是其发展的一大肯定,也是长期发展的一大保证。我国大部分所谓的“生态旅游区”并不符合标准,所以要大力宣传生态旅游的认证知识,同时推广生态旅游认证,相关部门做好工作,为正规旅游区和将要成为生态旅游区的地区提供好服务。

4.3 注重环境影响评价与监测方向的研究

虽然目前国内就这一影响评价与监测并未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因此要建立完善的环境监测制度,包括建立一整套监测指标和监测方法,保护性开发生态旅游。另外要强化生态旅游的宏观管理,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政策制度,制定全国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战略等。

参考文献:

[1] 林菁.广西民族县域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J].企业科技与发展,2013(15):116-118.

[2] 曾繁仁.生态文明时代我们应有的文化态度[J].徐州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7(4):1-3,14.

[3] 吴兴帜.遗产旅游与遗产真实性研究[J].徐州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7(2):44-48.

[4] 岳毅平.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实证研究——以安徽省为例[J].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31(4):124-130.

[5] 郑忆石.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动力观的双重向度[J].徐州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8(4):1-6,60.

[6] 吴义雄.民元前后基督教传教士对改革和革命的认识与反应——基于三种基督教出版物的考察[J].徐州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8(3):23-30.

[7] 郭洁,张中旺,李蓬勃.汉江襄阳段生态旅游开发研究[J].资源开发与市场,2013,29(8):878-881.

[8] 张开焱.涂山氏与女娲及其在夏人创世神话中的地位和作用[J].徐州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8(3):37-43.

[9] 周新城.从更广阔的视野探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J].徐州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8(2):1-6.

[10] 李万莲,王栋梁.游客体验与休闲旅游城市品牌塑造关系的实证分析——以杭州市为例[J].徐州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7(6):29-33.

[11] 曲娜,李思东.生态旅游视角下伊春市五营国家森林公园多维发展策略研究[J].商业经济,2013(8):65-66,73.

[12] 朱舜.长三角及其经济腹地城镇集聚和城市集群特征[J].徐州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7(3):25-28.

[13] 侯茹.户部山古建筑群文化遗址保护与开发现状[J].徐州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6(6):50-52.

[14] 黄普绵.西南民族地区发展生态旅游问题的深层次思考[J].新经济,2013(17):68-69.

[15] 李萍.论城市审美文化主体及其复杂性[J].徐州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4(2):30-32.

猜你喜欢
发展历史文化价值生态旅游
生态旅游之利弊
生态旅游的不同类型
生态旅游
俄罗斯保险市场的发展历史及现状
承德外八庙的文化价值与保护策略探析
我国生态旅游的开发与建设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