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土地利用—生态系统耦合模型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

2014-01-02 23:15蒋力徐霞刘颖慧徐粒田玉强
天津农业科学 2014年1期

蒋力+徐霞+刘颖慧+徐粒+田玉强

摘 要:土地利用是人地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提供巨大的生态服务功能,它的变化也会导致生态服务价值的改变。考虑初级生产、维持CO2和O2平衡、养分循环、涵养水源、土壤侵蚀等主要服务功能,以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带为研究对象,提出了一个基于土地利用生态系统耦合模型的土地利用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估算方法。估算结果表明,20世纪70年代—2000年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带生态系统总服务价值呈先下降后回升趋势,由1 434亿元降低到1 296亿元。土地利用数量结构和空间格局对生态服务价值也有较大影响,其中耕地和草地的贡献率最大,2000年分别达31%和44%;林地虽然所占面积小,但其生态服务价值比重也不断上升。总体来看,研究区还需进一步加强生态环境的可持续性保护。

关键词:LUCC变化;生态服务价值;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

中图分类号:F323.22 文献标识码:A DOI编码:10.3969/j.issn.1006-6500.2014.01.017

Evaluation of Ecosystem Service Value Based on Land Use-Terrestrial Ecosystem Coupled Model

—A Case Study From the Farming-Grazing Transitional Zone of Northern China

JIANG Li1, XU Xia1, LIU Ying-hui2, XU Li1, TIAN Yu-qiang1

(1.State Key Laboratory of Earth Surface Processes and Resource Ecology, 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 Beijing 100875, China; 2.College of resourc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 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 Beijing 100875, China)

Abstract: Land use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human-earth system, it can provide huge ecosystem services. This paper considered the primary production, the balance of CO2 and O2, nutrient cycling, water conservation, soil erosion control and other major service functions, and proposed a method based on land use - terrestrial ecosystem coupled model to estimate the land use ecosystem service value. The results show that during 1970s—2000, the total ecosystem service value of the farming-grazing transitional zone of northern China has been changed from the 143.4 billion yuan to 129.6 billion yuan RMB lower after recovering from declines in 1990s. The land use structure and spatial pattern has an impact on the value of ecosystem services. The cropland and grassland ecosystem offered the main ecosystem service value, being 31% and 44% respectively. And the proportion of the ecosystem services value in forest ecosystem has continued to rise although its small size. We should further strengthen the protection of ecological environment.

Key words: land use change; ecosystem service value; the farming-grazing transitional zone of northern China

收稿日期:2013-10-31;修订日期:2013-11-28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030535);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0900197);国家973项目(2011CB952001)

作者简介:蒋力(1987—),女,湖南人,在读硕士生,主要从事土地利用变化与陆地生态系统研究。

通讯作者简介:徐霞(1977—),女,湖北人,副教授,主要从事土地利用模拟模型研究。

生态系统服务是指通过生态系统自身的结构、过程和功能,直接或间接地得到生命支持产品以及提供服务[1-2]。根据相关研究提出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分类[3-4],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可以归纳为供给功能、调节功能、生命系统支持功能和文化娱乐功能等。其中,为人类提供食物、工业原材料等可以商品化的功能,称为直接价值功能;而气候条件、水源涵养等难以商品化的功能,称为间接价值功能。生态服务功能的间接价值虽然不表现在国家的核算体制上,但它们的价值可能大大超过直接价值。Costanza在1997年最先开展了对全球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系统评估工作,确定了生态服务价值的评估原理和科学意义之后[1],生态服务价值研究已成为当今生态系统可持续性研究的热点之一[4]。

土地利用变化是目前人地系统研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它对环境和生态的作用在全球环境变化研究领域受到高度重视。土地利用的生态服务价值首先表现在它不仅是农业和畜牧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而且还具有生物多样性保护、涵养水源、防风固沙等重要生态功能[5]。同时,土地利用是人类最基本的经济活动,它的不断变化也会引起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变化,从而导致生态服务价值的改变[6-7],因此,研究土地利用变化下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具有重要意义。目前,我国对于土地利用驱动下生态服务价值的变化做了大量的研究,主要体现在:欧阳志云、王伟等对生态系统服务的概念、内涵和价值评估方法进行了阐述[7-8];谢高地等对中国自然草地和青藏高原高寒草地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进行了评估,并根据Costanza提出的核算理论利用专家打分法制定了中国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当量因子表[9]。此后,以中国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当量因子表为基础,结合不同研究区土地利用变化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大量展开[10-18]。此外,基于遥感和GIS技术研究土地利用/覆盖变化背景下区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变化的研究也逐渐增多[19-22],并对草地、森林、流域等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进行评估。这些研究主要对当年的价值进行静态分析,且依赖于经济学理论,而缺乏对生态系统自身规律的分析。关于土地利用结构和格局与生态服务价值的内在联系的定量研究较少。由于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与生态系统自身的结构与过程有关,且极易受到不同区域地理、气候的影响,因此,能够进行土地利用格局变化、生态系统结构、生态过程与服务功能的关系分析,可进一步为生态服务功能评价提供相对可靠的生态学基础,也成为目前研究的一个方向[23]。本研究基于土地利用——陆地生态系统耦合模型(TESim_R模型),通过对气象、植被、土壤以及控件属性等参数的输入,得到不同土地利用模式下的生态过程数据,并在此基础上依据不同的生态服务功能,对土地利用的生态服务价值进行评估。

1 研究区概况

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是分隔我国北方东部农区与西部天然草地牧区的生态过渡带,斜贯东北-西南,北起大兴安岭西麓的呼伦贝尔,西至青海东部,南至宁夏南部,总面积约为72.6万km2,包括有10省205县(旗),总人口约6 000多万[24],在地理上具有很强的过渡性,同时该地区自然资源条件多样和相当脆弱,使得该研究区成为我国一个重要的生态脆弱区和生态过渡带。此外,随着人类活动长期以来的超强度利用和干扰,该区域的土地利用强度与空间格局发生了巨大变化,严重影响了生态服务功能的发挥。因此,以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为研究对象,研究土地利用数量结构和空间格局变化对于陆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影响具有重大实际意义。

2 研究方法

2.1 数据来源及处理

(1)土地利用数据:本文中使用的土地利用数据有4期,20世纪70年代的土地利用数据来源于中国科学院地理与资源研究所1992年发布的1∶400万土地利用空间分布图,其他3期的数据来源于80年代中期,90年代初期和2000年的TM遥感影像的解译结果。

(2)气象、地形数据:来源于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研究所1992年发布的1∶400万数字地图中的中国地貌图、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测绘局1995年编制的1∶25万地形高程数据库。气候资料数据来源于中国气象局气象站点数据,选择了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及其周边地区133个站点的数据,时间范围为1976—1999年。

(3)统计数据:包括1976—1999年的全国统计年鉴,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10省统计年鉴,每年林业统计年鉴、最近时期的调查数据。价格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以及实际调研数据。

2.2 土地利用——生态系统耦合模型

土地利用——陆地生态系统耦合模型(TES-LUC模型),该模型包括几个大的模块,土地利用动态过程模块、净第一性生产力模块、水分运动模块、土壤侵蚀模块、碳氮元素循环模块,模型的驱动因素为气象、植被、土壤以及地理空间属性和不同植被的相关生理参数等。利用不同的输入参数,可以得到不同土地利用空间格局下的生态系统过程数据。针对研究区的土地利用实际情况,使用实际气象数据资料作为驱动,各种空间属性、植被以及土壤等相关参数,以及相关变量的初始值形成输入文件,驱动土地利用——生态过程耦合模型TES-LUC,在模型进行多次迭代运算之后,得到4期土地利用现状下研究区不同格点的净初级生产力(NPP(x))、平均土壤侵蚀量(E(x))、平均土壤含水量(Q(x))以及平均土壤有机质含量(U(x))的模拟结果,以及区域整体平均的净初级生产力(NPP(x))、平均土壤侵蚀量(E(x))、平均土壤含水量(Q(x))以及平均土壤有机质含量(U(x))的模拟结果,随后进行各个格点以及研究区整体生态服务价值的计算。

2.3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价方法

根据Costanza等人的分类方法,考虑到研究区的地理地貌特征和植被土壤类型,本文将研究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划分为初级生产、气候调节、养分循环、水源涵养、侵蚀控制五大类评价指标,以土地利用—生态系统耦合模型模拟的净初级生产力(NPP)输出值为基础,分别计算5个类别的生态服务价值,各类别指标服务价值的评估方法如下。

2.3.1 初级生产价值 净初级生产力(NPP)和生物量是反映有机物质生产的两个重要指标,生物量是反映物质的储存量,而初级生产力是反映某一时间段(如一年)所生产的有机物质量,利用 TES-LUC模型模拟的净初级生产力(NPP),根据有机物质的单位质量价值,换算得到研究区内生态系统初级生产的价值,具体计算公式为:

Vn=∑∑NPP(x)×Pn(x)

式中,Vn为初级生产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元),NPP(x)为每个栅格内的NPP模拟均值,Pn(x)为单位有机物价值。

2.3.2 气候调节价值 在评估生态系统固定CO2和释放O2两项服务功能时,根据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的反应方程式,推算每形成1 g干物质需要的CO2的量(一般取1.62 g)和释放O2的量(一般取1.2 g)[25];然后利用碳税法估算吸收CO2的功能价值,工业制氧法估算释放O2的功能价值, 计算公式为:

Vr=∑∑1.62×NPP(x)×Pr

Vo=∑∑1.2×NPP(x)×Po

式中,NPP(x)为TES-LUC模型模拟的每个栅格内的NPP,Pr、Po分别为碳税法中CO2的单位质量价值和工业制氧法中的工业制氧价格,CO2的单位质量价值借用瑞典碳税率0.15美元·kg-1(C)来计算,换算成吸收CO2的税率为3.36×10-4美元·g-1(CO2)[26]; O2的工业制氧价为4×10-4元·g-1 (O2)[27]。

2.3.3 养分循环价值 生态系统中的植被在生长过程中,能够同时固定其他养分物质,这些营养物质通过复杂的食物网而循环再生,并成为全球生物地化循环不可或缺的环节。评估生态系统在养分循环中的作用时,以TES-LUC模型模拟的NPP为基础,估算其重要营养物质氮、磷、钾在生态系统中的年吸收量。根据统计资料,氮、磷、钾肥的平均价格分别为400,350,350元·t-1;对应的纯氮、磷、钾元素的折算率分别为79/14,506/62,174/78,即:

Vu=Vun+Vup+Vuk

Vun=∑∑NPP(x)×Rn1×Rn2×Pn

Vup=∑∑NPP(x)×Rp1×Rp2×Pp

Vuk=∑∑NPP(x)×Rk1×Rk2×Pk

式中,Vu为区域生态系统在一时间段内吸收的营养物质价值;Vun、Vup、Vuk分别为吸收的氮、磷、钾元素价值;Rn1、Rp1 、Rk1分别为各类生态系统中氮、磷、钾元素在有机物中的分配率(表1)[28];Rn2、Rp2、Rk2为纯氮、纯磷、纯钾分别折算为氮肥、磷肥、钾肥的比例;Pn、Pp、Pk分别为区域时间段内氮肥、磷肥、钾肥的平均价格。

2.3.4 水源涵养价值 涵养水源是生态系统的一个重要功能,可以参照李金昌等[29]的研究方法来评价生态系统对涵养水源的间接经济价值。通过TES-LUC模型模拟水分的垂直运动得到不同土壤层的土壤体积含水量。而土壤涵养水源类似于水库蓄水,因此,通过建立需水量为1 t的水库的费用来估算涵养水源的价值,查阅工程造价成本可知,中国每建设1 m3库容的平均成本花费为0.67元[25]。

Vw=∑∑Q(x)×Pw(x)×S(x)

式中,Q(x)为TES-LUC模型模拟的土壤含水量,Pw(x)为建成单位库容的花费成本,S(x)为对应的面积。

2.3.5 土壤侵蚀价值 根据水利部颁布的《土壤侵蚀分级分类标准》[30],土壤侵蚀包括减少土地损失面积的价值、减少土壤肥力损失的价值和减少泥沙淤积的价值,可通过TES-LUC模型模拟的土壤侵蚀量和土壤有机质对这一价值进行计算。

(1)土地面积减少量。主要根据土壤侵蚀量和土壤耕作层的平均厚度来计算,以我国土壤耕作层的平均厚度(0.3 m)作为土层厚度,采用土地的机会成本法估算土地面积减少的经济价值,计算式为:

Vss(x)=[E(x)+0.3]×OC(x)

式中,Vss(x)为每个栅格处在一段时间内减少的土地面积损失价值,E(x)为TES-LUC模型模拟的土壤侵蚀量,OC(x)为土壤生产的机会成本(元·m-2)。其取值是根据不同的生态系统类型来确定的,如表2所示。

(2)土壤肥力损失量。保持土壤肥力主要包括减少有机质损失,氮、磷、钾损失,分别由以下公式计算:

Vfec(x)=E(x)×U(x)×Pfc

Vfec(x)=E(x)×N(x)×Pfn

Vfep(x)=E(x)×Cp(x)×Pfp

Vfek(x)=E(x)×Ck(x)×Pfk

Vfe(x)=Vfec(x)×Vfen(x)×Vfep(x)×Vfek(x)

式中,Vfec(x)、Vfen(x)、Vfep(x)、Vfek(x)分别为减少N、P、K损失的功能价值,E(x)为TES模型模拟的土壤侵蚀量;U(x)为TESim模型模拟的单位土壤有机质含量;N(x)、Cp(x)、Ck(x)、分别为土壤的纯N化肥当量,纯P化肥当量和纯K化肥当量;Pfc、Pfn、Pfp、Pfk分别为柴薪、氮肥、磷肥、钾肥的平均价格。土壤中的氮元素、磷元素和钾元素含量则参考研究区的文献数据北方农牧交错区[5] 部分(表3)。

(3)泥沙淤积价值。通常,土壤侵蚀会导致部分泥沙淤积于水库、江河、湖泊等处,并直接造成其需蓄水量的下降,从而在某种程度上加剧干旱、洪涝等灾害的发生。生态系统减少的这部分损失的价值可以近似根据蓄水成本来计算:

Vst(x)=E(x)×Ltr(x)×Pre(x)

式中,Vst(x)为生态系统在一段时间内减少淤泥损失的价值;E(x)为TES模型模拟的土壤侵蚀量;Ltr(x)为总侵蚀量中会造成淤积的泥沙比例;Pre(x)为平均库容工程费。

综合上述3项因子价值,最终可得土壤侵蚀功能价值为:

Usr=Vss+Vfe+Vst

2.4 价格参数的处理

由统计资料不难发现,物价水平在1976—2000年的模拟期间,有着显著的上升趋势。由于生态效益评估涉及到不同年份间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比较,根据区域生态资产计算的特点,且受限于价格数据的来源,因此,必须对不同年份的价格变量进行转换和折算。本研究采用消费物价指数(Consumer price index,CPI),以1978年为货币基准年,近似处理不同年份得到的价格数据(图1),从而纳入统一的评估框架。

将所有价格数据和中间参数小结如下,表4展示了评估框架中,价格参量的数值、单位、数据来源和涵义。

3 结果与分析

3.1 不同土地利用数量结构下的生态服务价值

表5给出了从20世纪70年代—2000年研究区土地利用类型数量结构变化的统计结果。从表5中可以看出,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带土地利用结构以草地和耕地为主,分别占到总面积的33.26%(2000年)和41.63%(2000年),合计达到74.89%。自20世纪70年代到2000年,土地利用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化,从总体趋势来看,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20世纪70年代到20世纪80年代后期,土地利用数量结构剧烈变化。其中,耕地、草地所占面积急剧增加,其中增幅最大的是草地,上升了11%;而林地所占面积则大幅下降,产生原因可能是由于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口的急剧增加,大量的林地转化为可用于耕种的耕地和可用于放牧的草地。另一阶段是1980年代后期到2000年,土地利用变化方向产生一定转变,且土地利用变化程度减缓,其中,耕地保持平稳上升趋势,林地经过小幅上升后略有下降;而草地保持略微下降趋势。表明土地利用类型逐渐由林地向耕地和草地转化。另外,为了防风固沙、保持水土,一些防护林工程也陆续开始实施,使得1980年代后期的林地所占面积有所回升。

运用前文所述方法,对研究区生态服务价值进行计算,结果见表6。从表中可以看出,从生态服务价值总值来看,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的生态服务总价值变化,大体上可以分为两个阶段,从20世纪70年代到20世纪90年代,生态服务总价值由1 434亿元下降到1 291亿元,这是因为土地利用变化总体趋势为耕地和草地大量增加,林地减少。而耕地和草地的单位生态服务功能价值指数远远小于林地。从20世纪90年代到2000年,生态服务总价值开始回升,这也与土地利用数量变化程度减缓和生态环境效益改善有关系。从不同土地利用类型所占的生态服务价值的数量比例来看,草地由于其面积较大,它所占的比重最高,平均每年占总生态服务价值的40%以上;林地的面积比例尽管下降,但其生态服务价值比例却逐渐升高;而耕地的生态服务价值所占比例相对稳定,为30%左右。不同生态系统所占的生态价值比例也充分体现了该区域土地利用以农业和牧业用地为主的显著特点。随着土地利用变化的加剧,不同生态系统生态价值也随之变化。

3.2 不同土地利用空间格局下的生态服务价值

由前文所述方法运用GIS软件得到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不同时期生态服务价值空间分布图(图2)。从图2中可以看出,研究区生态服务价值受土地利用类型的影响相当明显,总体上呈现从东北向西南递减的趋势,由于研究区东北部主要分布着森林植被,其生态服务价值比较高,大部分高于10 000元·hm-2左右;中部为内蒙古高原向黄土高原过渡区,分布着较多的草地和耕地,生态服务价值约在3 000元·hm-2左右,南部为青藏高原向黄土高原过渡区,生态服务价值偏低,多低于1 000元·hm-2。从20世纪70年代—20世纪90年代期间,大量的林地向耕地和草地转移,研究区的生态服务价值呈现整体降低趋势,中西部地区尤为明显。其中,20世纪70年代—20世纪80年代年间,生态服务价值在中西部小部分地区略有下降;20世纪80年代—20世纪90年代期间,研究区全区生态服务价值有一定程度的减弱,其中以中西部地区最为明显,耕地和草地的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劣;20世纪90年代—2000年间,区域生态服务的空间变化趋势减缓,从图中较难看出明显差异,这与之前的数量分析结果相对应。

进一步对全区生态服务价值进行分级,并统计各级栅格个数(表7),可以看出,20世纪70年代研究区生态服务价值主要集中在1 000~3 000元·hm-2的区间,共占了生态服务总值的58%,生态服务功能价值较高;20世纪80年代,全区生态服务价值分布在1 000~3 000元·hm-2之间的比例基本持平,但大于4 000元·hm-2的比例显著下降,表明高生态服务价值区逐渐减少;20世纪90年代,生态服务价值主要集中在1 000~2 000元·hm-2之间,其中低于1 000元·hm-2的面积比例明显增大,而高于4 000元·hm-2比例继续减少,表明区域生态服价值继续降低;2000年,全区生态服务价值在低于1 000元·hm-2之间的分布最多,达39.01%,而高于4 000元·hm-2的比例也降至10.51%。生态服务价值两极分化日趋严重。

4 结论与讨论

参照前人研究成果,结合研究区实际情况,我们确定了研究区土地利用生态服务价值的计算方法。并利用土地利用——生态系统耦合模型的模拟数据作为基础数据,通过GIS等手段实现对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生态服务价值的时空格局变化的研究。本研究基于生态系统过程,然后将直接和间接市场价值引入生态系统服务评价体系,从而把生态系统过程和社会经济紧密联系起来,使评价结果更加客观和可靠。

为了验证本文计算结果,将他人研究成果进行简单的面积比例折算,与本研究的结果对比分析(均进行物价指数处理)。经过文献检测发现,国内其他大尺度的自然及社会条件相近地区的生态系统服务评价工作大部分在1990年代开展,其中包括:运用遥感技术对内蒙古生态资产测量,经过折算后结果为1 663.9亿元[31];利用直接和间接价值计算法评估青藏高原,折算到本研究面积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为2 658亿元[9]。本文评价结果表明,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平均总价值在1990年代为1 255亿元,由于本研究只是不完全评估了5种生态系统服务,因此可以认为,本研究与众多其他研究的评价结果在数量上基本一致。

本研究的生态经济分析结果表明,不同的土地利用数量结构对生态服务价值有重要影响。由于1970年代至1990年代,土地利用结构主要表现在林地大量减少,耕地和牧草地大量增多,导致高生态服务价值用地向低生态服务价值用地转化,北方农牧交错带生态总价值在30年中从1 434亿元降低到1 070亿元。进入1990年代中后期,随着土地利用结构变化日趋平缓及一些政策促进生态环境的改善,北方农牧交错带生态效益总价值开始逐步回升。

研究也表明,土地利用空间格局不同,其生态服务价值也有很大差异。分布着森林的东北部单位面积平均生态服务价值最高,分布着耕地的西部地区则相对最低。1970年代—1990年代中,高生态服务价值地区不断减少,低值地区不断增多,生态服务总价值也出现减少趋势,因此,制定政策时需要关注如何提高单位面积的生态服务价值,以及扩大单位生态服务价值高的区域的面积,通过本文分析可知,保证较高的森林覆盖率是维持生态环境的重要措施。

由于数据和资料的局限,本文只计算了2000年之前的生态服务价值,而从2000年起,研究区开始大面积实施退耕还林/草工程,此政策对土地利用模式和生态服务效益都有一定的良好影响,还有待做进一步的持续性研究。

参考文献:

[1] Costanza R, D'Arge R, de Groot R, et al. The value of the world's ecosystem services and natural capital [J]. Nature, 1997(386): 253-260.

[2] Repetto R. Accounting for environmental assets [J]. Scientific American, 1992: 64-70.

[3] The Conceptual Framework Working Group of The Millennium Ecosystem Assessment. Ecosystem and human well-being [M]. Washington D C: Island Press, 2003.

[4] 岳书平, 张树文, 闫业超. 东北样带土地利用变化对生态服务价值的影响[J]. 地理学报, 2007, 62(8): 879-886.

[5] 郑淑华, 王堃, 赵萌莉, 等. 北方农牧交错区草地生态系统服务间接价值的初步评估—以太仆寺旗和沽源县境内为例[J]. 草业科学, 2009, 26(9): 18-23.

[6] 王科明, 石惠春, 周伟, 等. 干旱地区土地利用结构变化与生态服务价值的关系研究—以酒泉市为例[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1, 21(3): 124-127.

[7] 欧阳志云, 王如松, 赵景柱.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及其生态经济价值评价[J]. 应用生态学报, 1999, 10(5): 635-639.

[8] 王伟, 陆健健.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分类与价值评估探讨[J]. 生态学杂志, 2005, 24(11): 1314-1316.

[9] 谢高地, 鲁春霞, 冷允法, 等. 青藏高原生态资产的价值评估[J]. 自然资源学报, 2003, 18(2): 189-196.

[10] 汤洁, 庄玉夏, 刘亚修, 等. 土地利用变化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影响研究—以吉林省大安市为例[J]. 吉林农业大学学报, 2007, 29(3): 298-302, 306.

[11] 王宗明, 张树清, 张柏. 土地利用变化对三江平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影响[J]. 中国环境科学, 2004, 24(1): 125-128.

[12] 周鑫, 左平, 滕厚峰, 等. 基于土地利用变化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核算——以江苏盐城滨海湿地为例[J]. 海洋通报, 2011, 30(6): 656-661.

[13] 胡喜生, 洪伟, 吴承祯. 福州市土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的评估[J].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2011, 39(12): 90-94.

[14] 吕明权, 王延平, 王继军. 吴起县土地利用变化及其生态服务价值研究[J]. 水土保持研究, 2010, 17(1): 144-148, 153.

[15] 孙慧兰, 李卫红, 陈亚鹏, 等. 新疆伊犁河流域生态服务价值对土地利用变化的响应[J]. 生态学报, 2010, 30(4): 887-894.

[16] 周飞, 陈士银, 吴明发. 土地利用结构变化及其生态服务功能响应——以广东省湛江市为例[J]. 安全与环境学报, 2007, 7(5): 76-79.

[17] 谢余初, 巩杰, 赵彩霞, 等. 干旱区绿洲土地利用变化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响应——以甘肃省金塔县为例[J]. 水土保持研究, 2012, 19(2): 166-170.

[18] 曹银贵, 周伟, 袁春. 基于土地利用变化的区域生态服务价值研究[J]. 水土保持通报, 2010, 30(4): 241-246.

[19] 于智强, 臧德彦, 陈龙乾, 等. 基于遥感的抚州市土地利用变化及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变化研究[J]. 西北农业学报, 2010, 19(5): 202-206.

[20] 高清竹, 何立环, 黄晓霞, 等. 海河上游农牧交错地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变化[J]. 自然资源学报, 2002, 17(6): 706-712.

[21] 吴海珍, 阿如旱, 郭田保, 等. 基于RS和GIS的内蒙古多伦县土地利用变化对生态服务价值的影响[J]. 地理科学, 2011, 31(1): 110-116.

[22] 陈美球, 赵宝苹, 罗志军, 等. 基于RS和GIS的赣江上游流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变化[J]. 生态学报, 2013, 33(9): 2761-2767.

[23] 李文华, 张彪, 谢高地. 中国生态系统服务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 自然资源学报, 2009, 24(1): 1-10.

[24] 王静爱, 徐霞, 刘培芳. 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土地利用与人口负荷研究[J]. 资源科学, 1999, 21(5): 19-24, 8.

[25] 欧阳志云, 王效科, 苗鸿. 中国陆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及其生态经济价值的初步研究[J]. 生态学报, 1999, 19(5): 607-613.

[26] 国家环境保护局. 中国生物多样性国别报告[M]. 北京: 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1997.

[27] 国家统计局. 中国统计年鉴[M]. 北京: 中国统计出版社, 1992.

[28] 中国生物多样性国情研究报告组. 中国生物多样性国情研究报告[M]. 北京: 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1998:191-210.

[29] 李金昌, 姜文来, 靳乐山, 等. 生态价值论[M]. 重庆: 重庆大学出版社, 1999.

[30]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 土壤请示分类分级标准[M]. 北京: 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1997.

[31] 史培军, 李京, 潘耀忠. 土地利用/覆盖与生态资产测量[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09.

研究也表明,土地利用空间格局不同,其生态服务价值也有很大差异。分布着森林的东北部单位面积平均生态服务价值最高,分布着耕地的西部地区则相对最低。1970年代—1990年代中,高生态服务价值地区不断减少,低值地区不断增多,生态服务总价值也出现减少趋势,因此,制定政策时需要关注如何提高单位面积的生态服务价值,以及扩大单位生态服务价值高的区域的面积,通过本文分析可知,保证较高的森林覆盖率是维持生态环境的重要措施。

由于数据和资料的局限,本文只计算了2000年之前的生态服务价值,而从2000年起,研究区开始大面积实施退耕还林/草工程,此政策对土地利用模式和生态服务效益都有一定的良好影响,还有待做进一步的持续性研究。

参考文献:

[1] Costanza R, D'Arge R, de Groot R, et al. The value of the world's ecosystem services and natural capital [J]. Nature, 1997(386): 253-260.

[2] Repetto R. Accounting for environmental assets [J]. Scientific American, 1992: 64-70.

[3] The Conceptual Framework Working Group of The Millennium Ecosystem Assessment. Ecosystem and human well-being [M]. Washington D C: Island Press, 2003.

[4] 岳书平, 张树文, 闫业超. 东北样带土地利用变化对生态服务价值的影响[J]. 地理学报, 2007, 62(8): 879-886.

[5] 郑淑华, 王堃, 赵萌莉, 等. 北方农牧交错区草地生态系统服务间接价值的初步评估—以太仆寺旗和沽源县境内为例[J]. 草业科学, 2009, 26(9): 18-23.

[6] 王科明, 石惠春, 周伟, 等. 干旱地区土地利用结构变化与生态服务价值的关系研究—以酒泉市为例[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1, 21(3): 124-127.

[7] 欧阳志云, 王如松, 赵景柱.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及其生态经济价值评价[J]. 应用生态学报, 1999, 10(5): 635-639.

[8] 王伟, 陆健健.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分类与价值评估探讨[J]. 生态学杂志, 2005, 24(11): 1314-1316.

[9] 谢高地, 鲁春霞, 冷允法, 等. 青藏高原生态资产的价值评估[J]. 自然资源学报, 2003, 18(2): 189-196.

[10] 汤洁, 庄玉夏, 刘亚修, 等. 土地利用变化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影响研究—以吉林省大安市为例[J]. 吉林农业大学学报, 2007, 29(3): 298-302, 306.

[11] 王宗明, 张树清, 张柏. 土地利用变化对三江平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影响[J]. 中国环境科学, 2004, 24(1): 125-128.

[12] 周鑫, 左平, 滕厚峰, 等. 基于土地利用变化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核算——以江苏盐城滨海湿地为例[J]. 海洋通报, 2011, 30(6): 656-661.

[13] 胡喜生, 洪伟, 吴承祯. 福州市土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的评估[J].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2011, 39(12): 90-94.

[14] 吕明权, 王延平, 王继军. 吴起县土地利用变化及其生态服务价值研究[J]. 水土保持研究, 2010, 17(1): 144-148, 153.

[15] 孙慧兰, 李卫红, 陈亚鹏, 等. 新疆伊犁河流域生态服务价值对土地利用变化的响应[J]. 生态学报, 2010, 30(4): 887-894.

[16] 周飞, 陈士银, 吴明发. 土地利用结构变化及其生态服务功能响应——以广东省湛江市为例[J]. 安全与环境学报, 2007, 7(5): 76-79.

[17] 谢余初, 巩杰, 赵彩霞, 等. 干旱区绿洲土地利用变化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响应——以甘肃省金塔县为例[J]. 水土保持研究, 2012, 19(2): 166-170.

[18] 曹银贵, 周伟, 袁春. 基于土地利用变化的区域生态服务价值研究[J]. 水土保持通报, 2010, 30(4): 241-246.

[19] 于智强, 臧德彦, 陈龙乾, 等. 基于遥感的抚州市土地利用变化及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变化研究[J]. 西北农业学报, 2010, 19(5): 202-206.

[20] 高清竹, 何立环, 黄晓霞, 等. 海河上游农牧交错地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变化[J]. 自然资源学报, 2002, 17(6): 706-712.

[21] 吴海珍, 阿如旱, 郭田保, 等. 基于RS和GIS的内蒙古多伦县土地利用变化对生态服务价值的影响[J]. 地理科学, 2011, 31(1): 110-116.

[22] 陈美球, 赵宝苹, 罗志军, 等. 基于RS和GIS的赣江上游流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变化[J]. 生态学报, 2013, 33(9): 2761-2767.

[23] 李文华, 张彪, 谢高地. 中国生态系统服务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 自然资源学报, 2009, 24(1): 1-10.

[24] 王静爱, 徐霞, 刘培芳. 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土地利用与人口负荷研究[J]. 资源科学, 1999, 21(5): 19-24, 8.

[25] 欧阳志云, 王效科, 苗鸿. 中国陆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及其生态经济价值的初步研究[J]. 生态学报, 1999, 19(5): 607-613.

[26] 国家环境保护局. 中国生物多样性国别报告[M]. 北京: 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1997.

[27] 国家统计局. 中国统计年鉴[M]. 北京: 中国统计出版社, 1992.

[28] 中国生物多样性国情研究报告组. 中国生物多样性国情研究报告[M]. 北京: 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1998:191-210.

[29] 李金昌, 姜文来, 靳乐山, 等. 生态价值论[M]. 重庆: 重庆大学出版社, 1999.

[30]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 土壤请示分类分级标准[M]. 北京: 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1997.

[31] 史培军, 李京, 潘耀忠. 土地利用/覆盖与生态资产测量[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09.

研究也表明,土地利用空间格局不同,其生态服务价值也有很大差异。分布着森林的东北部单位面积平均生态服务价值最高,分布着耕地的西部地区则相对最低。1970年代—1990年代中,高生态服务价值地区不断减少,低值地区不断增多,生态服务总价值也出现减少趋势,因此,制定政策时需要关注如何提高单位面积的生态服务价值,以及扩大单位生态服务价值高的区域的面积,通过本文分析可知,保证较高的森林覆盖率是维持生态环境的重要措施。

由于数据和资料的局限,本文只计算了2000年之前的生态服务价值,而从2000年起,研究区开始大面积实施退耕还林/草工程,此政策对土地利用模式和生态服务效益都有一定的良好影响,还有待做进一步的持续性研究。

参考文献:

[1] Costanza R, D'Arge R, de Groot R, et al. The value of the world's ecosystem services and natural capital [J]. Nature, 1997(386): 253-260.

[2] Repetto R. Accounting for environmental assets [J]. Scientific American, 1992: 64-70.

[3] The Conceptual Framework Working Group of The Millennium Ecosystem Assessment. Ecosystem and human well-being [M]. Washington D C: Island Press, 2003.

[4] 岳书平, 张树文, 闫业超. 东北样带土地利用变化对生态服务价值的影响[J]. 地理学报, 2007, 62(8): 879-886.

[5] 郑淑华, 王堃, 赵萌莉, 等. 北方农牧交错区草地生态系统服务间接价值的初步评估—以太仆寺旗和沽源县境内为例[J]. 草业科学, 2009, 26(9): 18-23.

[6] 王科明, 石惠春, 周伟, 等. 干旱地区土地利用结构变化与生态服务价值的关系研究—以酒泉市为例[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1, 21(3): 124-127.

[7] 欧阳志云, 王如松, 赵景柱.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及其生态经济价值评价[J]. 应用生态学报, 1999, 10(5): 635-639.

[8] 王伟, 陆健健.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分类与价值评估探讨[J]. 生态学杂志, 2005, 24(11): 1314-1316.

[9] 谢高地, 鲁春霞, 冷允法, 等. 青藏高原生态资产的价值评估[J]. 自然资源学报, 2003, 18(2): 189-196.

[10] 汤洁, 庄玉夏, 刘亚修, 等. 土地利用变化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影响研究—以吉林省大安市为例[J]. 吉林农业大学学报, 2007, 29(3): 298-302, 306.

[11] 王宗明, 张树清, 张柏. 土地利用变化对三江平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影响[J]. 中国环境科学, 2004, 24(1): 125-128.

[12] 周鑫, 左平, 滕厚峰, 等. 基于土地利用变化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核算——以江苏盐城滨海湿地为例[J]. 海洋通报, 2011, 30(6): 656-661.

[13] 胡喜生, 洪伟, 吴承祯. 福州市土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的评估[J].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2011, 39(12): 90-94.

[14] 吕明权, 王延平, 王继军. 吴起县土地利用变化及其生态服务价值研究[J]. 水土保持研究, 2010, 17(1): 144-148, 153.

[15] 孙慧兰, 李卫红, 陈亚鹏, 等. 新疆伊犁河流域生态服务价值对土地利用变化的响应[J]. 生态学报, 2010, 30(4): 887-894.

[16] 周飞, 陈士银, 吴明发. 土地利用结构变化及其生态服务功能响应——以广东省湛江市为例[J]. 安全与环境学报, 2007, 7(5): 76-79.

[17] 谢余初, 巩杰, 赵彩霞, 等. 干旱区绿洲土地利用变化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响应——以甘肃省金塔县为例[J]. 水土保持研究, 2012, 19(2): 166-170.

[18] 曹银贵, 周伟, 袁春. 基于土地利用变化的区域生态服务价值研究[J]. 水土保持通报, 2010, 30(4): 241-246.

[19] 于智强, 臧德彦, 陈龙乾, 等. 基于遥感的抚州市土地利用变化及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变化研究[J]. 西北农业学报, 2010, 19(5): 202-206.

[20] 高清竹, 何立环, 黄晓霞, 等. 海河上游农牧交错地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变化[J]. 自然资源学报, 2002, 17(6): 706-712.

[21] 吴海珍, 阿如旱, 郭田保, 等. 基于RS和GIS的内蒙古多伦县土地利用变化对生态服务价值的影响[J]. 地理科学, 2011, 31(1): 110-116.

[22] 陈美球, 赵宝苹, 罗志军, 等. 基于RS和GIS的赣江上游流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变化[J]. 生态学报, 2013, 33(9): 2761-2767.

[23] 李文华, 张彪, 谢高地. 中国生态系统服务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 自然资源学报, 2009, 24(1): 1-10.

[24] 王静爱, 徐霞, 刘培芳. 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土地利用与人口负荷研究[J]. 资源科学, 1999, 21(5): 19-24, 8.

[25] 欧阳志云, 王效科, 苗鸿. 中国陆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及其生态经济价值的初步研究[J]. 生态学报, 1999, 19(5): 607-613.

[26] 国家环境保护局. 中国生物多样性国别报告[M]. 北京: 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1997.

[27] 国家统计局. 中国统计年鉴[M]. 北京: 中国统计出版社, 1992.

[28] 中国生物多样性国情研究报告组. 中国生物多样性国情研究报告[M]. 北京: 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1998:191-210.

[29] 李金昌, 姜文来, 靳乐山, 等. 生态价值论[M]. 重庆: 重庆大学出版社, 1999.

[30]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 土壤请示分类分级标准[M]. 北京: 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1997.

[31] 史培军, 李京, 潘耀忠. 土地利用/覆盖与生态资产测量[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