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化进程中农民工体育运动现状与对策

2014-01-03 09:26张华影
关键词:城市化体育锻炼农民工

张华影,姜 田

(南京工程学院 体育部,江苏 南京 210094)

一、前言

城市化是一个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所必然出现的阶段,它主要表现为农业和农村人口不断向城市人口转化和聚集的过程,城市化水平也在一定程度上反应出一个国家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1,2]。由于我国城乡二元制结构所引发的城市化滞后于工业化,这使得我国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个特殊的群体-“农民工”。农民工既是城市发展的建设者但是又不属于城市,正是由于这种身份的特殊性,使得农民工的很多权利得不到有效的保障[3]。前人探讨了农民工所面临的一些问题,其中包括:农民工就业难、农民工讨薪难、农民工看病难以及农民工子弟上学难等问题,但是却很少提及农民工体育锻炼难的问题。因此本文结合这一问题探讨了城市化进程中农民工体育锻炼的困境和应该采取的对策。

二、农民工体育运动的现状和问题

(一)问卷调查

为了更全面的把握农民工参与体育锻炼的现状以及所面临的各种问题,本文通过问卷调查的方法对南京地区20-40岁之间的农民工进行了调查。问卷发放200份,收回有效问卷176份。调查主要围绕着农民工体育锻炼的频率、场所和影响他们热情的等因素展开的。

(二)思想观念

很多农民工认为自身本来就是从事体力劳动的,没有必要参与体育锻炼。调查表明大约有72%的农民工平均每周锻炼在1~3小时,占所调查人数的绝大多数;每周锻炼3~6个小时的大约占了23%,而每周锻炼超过6小时的最少约占5%。由此可以看出绝大多数农民工都很少参与锻炼。

然而日常的体力劳动并不能代替适当的体育锻炼。体育锻炼是指人们根据自己的需要运用合理的手段,增强体质,促进健康,丰富精神文化生活的活动。体育锻炼有时候也能成为调节日常体力劳动,促进身心快速恢复的必要手段。一些农民工所从事的体力劳动往往是固定在某一姿势下的,是身体某一部位/局部的机械式重复运动。在日常工作中那些经常用到的部位经常会得到锻炼,但身体其它部位却无法进行适合的运动,此外,由于工作性质等原因,这些经常运动的部位会出现疲劳、劳损或者变形等不良反应。因此对于从事繁重体力劳动的农民工来说恰当的锻炼既能够让经常运动的肌体合理放松,同时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对未有运动的肌体起到训练作用

(三)经济实力

资料显示2011年中国农民工月平均收入为2290元。在农民工日常支出中衣食住行(吃饭、房租、日常用品等)大约占30%~40%,有相当一部分会将30%左右的收入存入银行或者贴补家用,能够让自己自由支配的费用较少,大约为600元作用。在大城市里面很多体育设施都是要收费的,网球、羽毛球包场都是要收费的,便宜的也要20~40元/小时,这使得农民工望而却步。

(四)运动方式和场所

调查发现,农民工不仅体育锻炼的时间和频率有限,而且锻炼的方式也比较单一。绝大多数农民工体育锻炼的方式是跑步,一些为市民所崇尚的体育活动比如羽毛球、乒乓球、网球和游泳等都很少作为农民工锻炼方式之一。

农民工主要健身场地在哪里?调查表明,农民工主要健身场所在自己的工作单位,这个比例大约占到46%;其次是街道边和公园,分别占到27.4%和16.2%,而在体育场馆里面锻炼的人数仅仅占到1.5%。由此可以看出,城市中体育场馆的建设对农民工的影响很小,而农民工更崇尚那些便捷、免费的体育运动方式。

(五)影响农民工参与体育锻炼的因素

表1为调查所得制约农民工参与体育活动的因素。其中超过50%的人选择缺少时间、精力和社会归属感。这主要是由于农民工在日常的工作中劳动强度大,工作时间长,在工作之余也往往希望通过睡觉、打牌等轻松的娱乐方式来放松自己,而不是希望通过额外的运动来加重自己的身体负担。除此之外缺少有效的组织和财力支持也是制约农民工参与体育锻炼的重要因素。社会归属感的缺失是主要因素之一,大约有57%的人选择了这一项。他们认为,虽然长期生活在城市里面,但是很多农民工还无法得到身份的认同,成为一个边缘群体,游离在市民与村民之间,这种归属感的缺失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民工利用城市体育设施参与锻炼的热情。此外,目前大多数农民工就职于私人企业,而且他们中很多人是非正式工,流动性比较大,他们所在的企业很少牵头组织体育和娱乐活动,久而久之农民工参与体育运动的积极性就不断被淡化或者遗忘[4]。

表1 制约农民工参与体育活动的因素

三、促进农民工体育锻炼的策略

(一)加大监管,保障农民工基本权利

要想让农民工积极的参与到体育锻炼之中首先要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建立健全政府的监督体制。通过设立举报电话或邮箱的方式,加强对招收农民工企业的监管,促进每个企业及时支付农民工工资,落实清欠责任。建立应急周转金制度,由政府和企业各分担一部分,组成欠薪应急保障金,主要用来保障因为欠薪问题所导致的群体事件和突发事件。其次加大法律宣传提高农民工自我保护意识,让农民工自觉维护应该享有休息休假、劳动安全卫士以及保险福利权利。当农民工的工资福利、医疗保障、休息时间都得到保证以后农民工才有闲暇和热情参与到日常的体育健身活动之中[5]。

(二)建立便民的锻炼场地

随着农民工文化素质和自我保护意识的提高,农民工也希望通过业余体育活动丰富自己的精神文化生活。新兴的城区(建筑工地)或者工业区都是农民工聚集较多的地方,当地政府和企业可以根据需要建设一些便利的体育设施,譬如可以开设一些桌球室、乒乓球室或者健身室等,让农民工就近获得多种体育健身器材,以更多的参与到体育活动中去。

(三)营造平等互助的体育文化氛围

农民工与城市居民的排斥与接纳、冲突和融合,直接关系到农民工对城市的认同和融入的行为和心理选择。营造平等互助的体育文化氛围需要从两方面着手:提高农民工自身的素质。农民工由于受教育程度等因素的限制,在进入城市的时候其基本素质较市民偏低。对于此,相关部门要对进城的农民工开展技能和素质培训,一方面提升农民工的技能水平,有利于他们找到更合适的工作;另一方面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为将来更好的融入城市生活奠定良好的基础。此外,要利用多种手段对市民开展宣传工作,让市民更多的认识到城市的建设和发展离不开广大农民工兄弟的努力,营造出一种平等互助、诚实友善的新型城市氛围。

(四)注重农民工体育热情的培养

用人单位作为农民工最直接的雇佣者,对农民工生活的各个方面了解最多,可以定期举行一些农民工体育比赛或者是技能竞赛,除了传统的篮球、足球、乒乓球等外,还可设计一些简单易学的新项目:比如车工钳工技能比赛等。这些项目的实施不仅可以提升企业文化,也可以提高农民工工作积极性,激发他们潜在的体育兴趣。

(五)变革现有的二元制户籍制度

农民工体育运动之所以得不到健康的发展,除了文化差异、价值观差异等,根本原因是现有的城乡二元户籍制度的限制。现有的户籍制度是造成城乡分化最主要的原因之一,这成为一种无形的屏障,造成了农民工身份与职业、身份与权利的剥离[6]。由于身份的限制,农民工即使给城市创造再多的价值,但仍然不能享受和市民一样的福利和待遇。模糊的身份使得农民工不能和其他市民一样享受公共体育设施和全民健身所带来的乐趣。现实中农民工进城了,但是按照现有的规定他们在体育方面的福利却由当地政府来保障[7]。因此打破或者调整目前不合理的城乡二元户籍制度,是解决问题的根本。

[1]刘晓峰,陈钊,陆铭.社会融合与经济增长:城市化和城市发展的内生政策变迁[J].世界经济,2010(6):60-80.

[2]蔡昉.城市化与农民工的贡献——后危机时期中国经济增长潜力的思考[J].中国人口科学,2010(1):2-10.

[3]韩喜平,杨艺.二元经济结构与农村发展[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0(1):6.

[4]屈文会.城市化进程中南京农民工与城市体育融合的现状与对策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学位论文,2012.

[5]刘玉,田雨普.社会学视野中的农民工体育权利缺失研究[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9,24(1):24-27.

[6]陆学艺.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实现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J].社会科学研究,2009(4).

[7]安剑群.差异公民理论视角下的农民工体育边缘化问题及其解决途径——以差异公民理论为研究视角[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11(4).

猜你喜欢
城市化体育锻炼农民工
2021年就地过年农民工达8 700多万
怎样激发学生参与体育锻炼
以农民工欠薪案“两清零”倒逼发案量下降
如何培养中小学生体育锻炼的好习惯
城市化对经济增长推动作用的经济学研究
对农民工不想留城不必大惊小怪
一群农民工的除夕夜
失衡的城市化:现状与出路
雕塑的城市化
体育锻炼不能放寒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