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历史学科建设考察

2014-01-03 02:09何旭关心
中国信息化·学术版 2013年4期
关键词:教研学科历史

何旭 关心

【摘要】历史学无论在过去还是在将来,都是一门不可或缺的学科。随着日新月异的新形势,高教改革成为一种趋势。本文重点考察吉林大学历史系建设状况,并着眼高校历史学科建设大局进行分析。

【关键字】高校历史学科 吉林大学历史系 高教改革

【中图分类号】G2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158(2013)04-0302-01

“读史使人明智”,历史学作为一门内容广博、综合性较高的基础学科,它在给予我们丰富的史学知识与史学经验的同时,也能够培养出一批思维缜密、目光高远、适应能力强的人才。

然而,随着市场经济的日益深化,市场经济的竞争性、逐利性、变动性和开放性与历史学科内部的稳定性、相对封闭性形成了鲜明对比,历史学科的地位受到了日益严峻的挑战。人才培养不能完全与社会轨道接轨,社会对历史学科的认知偏差,教育机制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学生自身缺乏专业意识和社会定位等因素或多或少、潜移默化的使历史学科走向边缘化。

随着高教改革成为一种趋势,许多高校历史学科,在发扬传统优势的同时,注重与时代变化的同步,及时改革,更新思想理念与教学实践方式,从而取得了学科发展新成果。

主体:吉林大学历史系建设状况

历史系自1952年建立以来,就逐渐成为吉林大学的一个传统优势学科。这里汇集了一大批优秀学者,如著名学者佟冬、于省吾、金景芳、罗继祖、丁则良、柳春藩、施荫昌、王藻、汪淼、张博泉、李时岳等,他们扎实的学术功底及极大地育人热情,奠定了历史系持续发展的基础。

1981年历史系始设博士点,1995年,获批为“国家历史学基础科学研究与教学人才培养基地”。1999年获准建立历史学博士后流动站点,2000年获得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虽然地位有起有落,近年来它仍以持续发展的势头取得了许多优秀成果。

首先,学术梯队持续充实优化。

目前历史系38名教师中教授17人(含博士生导师13人),有教育部跨(新)世纪优秀人才1人,有1人兼被评为吉林省高级专家、吉林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业技术人才、中央、教育部“马工程”首席专家,历史系已形成了相对成熟的学术科研队伍。

其次,科研水平稳中有进。

历史系教师多年来在古文字学、高句丽及渤海历史与文化、辽金历史与民族、国际关系、区域社会史等研究领域居于国内前沿水平,部分研究成果影响国际。科研成果获得首届国家社科规划项目优秀成果奖2项。近年来,获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各2项、中央和教育部“马工程”高等学校哲学社科重点教材编写项目各1项,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奖1项,此外还有其他重要等级项目的立项,并获有教育部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吉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中国图书奖、光明杯奖、北方十五省市图书奖等重要级别的奖励。1956年创办的《史学集刊》至今在学术界发挥重要影响。

再次,学术交流活动日益活跃。

历史系通过邀请学术来访及派遣教师出国交流或进修等方式,与英、美、德、日等国外许多大学及国内许多大学建立了学术交流关系,曾举办过多场国内高层次学术会议以及形式多样的学术论坛。

同时,学科门类、课程体系日益健全。

历史系逐渐形成了专业门类齐全的体系,发展了许多颇具影响力的特色学科。先秦史、古文字学、经学、明清史,跨学科的国际关系史,以及东北地方史、民族史、中外关系史等区域史或专门史,都是颇具影响力的特色专业。近年来,历史系的课程结构日益多元化、专题化、前沿化、优质化,增加了专门史、区域史等本系一些特色和强势课程与专题化的教学模式,增加了理论指导与实战演练相结合的史学理论和史学写作课程,强化了以“口述史”为主要形式的教学实践课程。《中国近现代史》、《东北地方史》被评为省级精品课,《国际关系史》于2008年成为国家级精品课。

最后,教学方式紧跟时代脚步。

历史系在教学改革方面一直以来走在前列,教师积极调整教学理念与教学方式,长期采用课堂讨论法、师生结合讲授法等方式。为锻炼学生的分析能力,

部分教师还提供一些国内外一手史料或经典论文供学生课前精读,课上综合讨论。教师们将教授知识和教授学习方法、分析问题方法并重,促进了学生的史学分析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提高。此外,历史系将教学实践作为培养学生的重要手段,引导学生自主命题开展“口述史”调查,培养其实践能力。多媒体教学的引入,使原本枯燥的书本上的知识变成了生动的图文。“历史学科要迎接现代化的挑战,跟上时代步伐,必须加强教学设施建设,为学科现代化创造条件。”对多媒体科技的使用,是现代化对高校历史学科建设所带来的崭新的变化。

历史系即使发展愈加成熟,但仍存在完善空间。

首先,由于课程增多,课时被压缩,出现了课程讲授不全的状况,易造成学生知识储备不完整。同时部分课程还存在内容重合之处。历史学科博大精深,囊括古今中外经济、政治、社会、法律等内容,这就需要一个更科学的课程安排,正如侯雁飞指出要本着“优化结构、拓展类型、整合内容、强化创新”的原则,按照“多样化、模块化、小型化、专题化、前沿化”的标准,拓宽专业口径,适应学生的不同发展需要。课程编排要系统性、必备性、精简性三结合。其次,历史系虽有许多特色强势专业,但在隋唐史等方面缺少相关教研人才,教学和科研在强化特色专业的同时,也应适当扩展全面性,使强者更强,弱者补阙。因人设课的现象也不应成为定式。再者,日益丰富和多元化的选修课,在学分制的条件下,逐渐成为学生赚取学分的工具,变成了另类的“必修课”。应多鼓励学生去跨专业选课,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修学意识。另外,交流平台和教研合作平台仍需搭建和完善,前者为建立教师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的长效沟通机制,后者为架构学者之间的教研互动合作机制。

结束语:立足高校历史学科建设

高校历史学科建设是一项持续的课题,也是走出时代困境的需要。

一、立足个性,因地制宜。

高校历史学科应该根据综合条件寻求自己的学科特色,千篇一律的模式带来的将是呆板的人才。如吉林大学历史系利用身处东北地区的特殊的地理条件,在东北史方向研究上一直处于全国领先的地位,形成了自己的特色。高校历史学科都应该在传统教学内容外,发展适合自己的特色的方向,这样也能做到对于个性的历史学人才的培养。

二、自由开放,灵活多样。

高校的行政化管理,使学科逐渐机构化,师生缺乏互动及业余学习组织。高校历史学科应注重引领自由开发的学风,增进互动,激发学生们独立思考及创新意识,教、学、研各方面需更加多样化和灵活性。

三、增进交流、强化合作。

交流合作是历史学科发展的要义,建立高校交流平台和教研合作平台是一种必需,如台湾大学建立的教研平台就打破了过去史学教研各自为政的局面,实现集体知识创新。

四、引入知识经济理论,培养新型人才。

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现代社会,历史学科受到市场经济冲击而成为边缘学科。高校历史学科应更新策略,培养适应新形势的学生。高校历史学科建设可以引入“知识经济理论”,多元化地开发利用知识资源,在产教研互相转换中造就学科建设的活力,使历史教学与研究适应社会经济发展要求,实现产学研相结合,如将教研与地方经济文化结合,产出相应研究性成果,这在吉大历史系就曾经有所实践。也可在传统的历史知识教学中科学合理的穿插一些实用的针对工作技能方面的教学。学生也应转变观念,塑造自我。如此,现代高校历史学科才能真正成为培养适应现在社会的“历史人才”的学科。

猜你喜欢
教研学科历史
科学构建超学科STEAM课程
赋能:教研转型中教研员的应然追求
问题指向:学校教研品质提升的实践转向——以福建省尤溪县教研实践为例
深入学科本质的深度学习——以“表内除法”为例
“超学科”来啦
新历史
关注教研活动提升教研能力
学生获奖及学科竞赛
历史上的6月
历史上的八个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