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登陆作战后勤保障的主要经验教训

2014-01-11 23:37陈传刚
军事历史 2014年6期
关键词:马岛后勤保障后勤

□ 陈传刚

20世纪是登陆作战多发的历史时段。这一作战样式参战军兵种多,陆海空战相互交织,武器系统种类繁多,物资消耗量巨大,而且都需要远距离输送,因而,它对后勤保障的依赖无论如何评价都不过分。登陆作战的三个阶段,即先期作战、突击上陆、陆上作战,每一个阶段的顺利进行都离不开及时、有效、持续不间断的后勤保障。研究20世纪的登陆作战,可以发现一条重要的规律:凡是成功的登陆战役,大都在后勤保障方面卓有成效,可圈可点;反之,一些失利的战役,则或多或少地在后勤保障方面存在缺陷或漏洞。

一、建立科学合理的后勤保障体制,实施统一高效的联合保障

建立科学合理的后勤保障体制,采取多种手段进行及时、高效的后勤保障和充分利用民间资源,是取得登陆作战胜利的基本保证。20世纪登陆作战的成功经验表明,实施陆、海、空三军一体化联合保障,建立统一的具有高度权威性的联合保障机构,对登陆作战的后勤保障实施统一指挥,统一协调,统一筹划,最大限度地发挥后勤综合保障能力,是现代登陆作战对后勤保障提出的客观要求。

为了完成繁杂的后勤保障工作,现代登陆作战中大量使用后勤部队。诺曼底登陆战役中,盟军参战总兵力达287.5万人,飞机13700余架,舰船9000余艘,①翁赛飞、时平:《第二次世界大战海战史》,137页,北京,海潮出版社,1995。直接用于战役保障的后勤人员多达37万人,相当于德军参战部队(54万人)的68%。现代登陆作战对舰船的需求量十分惊人。1944年10月,美军雷伊泰岛登陆作战输送2个集团军,共用指挥舰5艘、输送舰40艘、快速输送舰18艘、船坞登陆舰10艘、坦克登陆舰151艘、步兵登陆舰79艘、坦克登陆艇21艘、其他登陆舰艇93艘,总计420艘。②孟宪生:《登陆与抗登陆:怎样打》,109页,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0。为了统筹使用好这些后勤部队,确保巨量的物质供应,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盟军在登陆作战中逐步建立了一整套相当完善的后勤保障体制,它根据登陆作战的特殊要求,贯彻大集中、小分散的原则,建立了各个层级的后勤机构,实现了后勤保障的统一指挥和统一计划。

美军冲绳岛登陆作战时,鉴于物资上陆数量较大,专门成立了隶属于战役指挥官的“港口后勤指挥部”,负责对各军种后勤补给勤务部队统一指挥,并为每个登陆师增配了1~4个运输连。

美军入侵格林纳达时,快速部署部队在短短几天内就组成了,并且是远程奔袭,到远离本土3800公里以外进行紧急联合作战,这对美军后勤保障能力是一次重大考验。参战的美军部队包括第82空降师的突击旅所率的4个营,特种部队2个营共7200人,另有加勒比海7国警察部队300人,“独立”号航空母舰和作战舰艇、登陆舰艇共15艘,110架舰载飞机和120架各型飞机及直升机。为了确保对这样一支临时编组、人员装备极为庞杂的联合特遣部队实行及时、高效、不间断的后勤保障,美军一开始就同时调动师后勤、军后勤、基地后勤的各仓库,直到陆军器材与供应部各物资局及其所属力量,协力实施向心保障;美军还建立物资管理中心,负责统一保障。在战区,则确定由大西洋总部司令麦克唐纳海军上将任总司令,第2舰队司令梅卡夫任前线总指挥(位于“独立”号航母上),使本土对战区的支援以及战区内的后勤保障能有统一的指挥、集中的控制。

马岛战争中,英军远涉重洋1万多海里,作战持续时间70天,参战部队包括海军近百个建制单位、陆军的40个单位和空军的24个单位。英军统一组织了对参战诸军种部队的后勤保障,在战区成立了“三军后勤支持协调中心”,统一组织战场三军供应、医疗、修理、运输等各项保障活动。三军参谋长每天碰头,协调特混舰队作战与后勤保障问题;三军负责后勤保障计划的官员,每周开会3~4次,协调并落实三军参谋长提出的后勤保障事项。登陆作战时,还专门指派一名海军准将统管后勤。整个马岛登陆作战中,英军后勤指挥果断、及时、有力,后勤保障井然有序,各军种部队能得到及时不间断的后勤保障,是英军取得马岛登陆胜利的重要原因之一。

中国人民解放军在登陆作战中也积累了实行三军联勤保障的宝贵经验。一江山岛登陆作战是解放军历史上首次对三军联合作战实施联勤保障。为组织好后勤保障,专门建立了陆、海、空三军联合后方勤务部(简称联勤),下设组织计划、军需给养、车船管理、卫生、油料、军械、行政、政工等8个业务部门,统一组织指挥参战陆、海、空军部队的后勤保障,对登陆部队实施统一供应、统一救护和统一运输。①《当代中国》丛书编辑部:《当代中国军队的后勤工作》,130页,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

相反,后勤保障体制不健全、不完善,往往会导致登陆作战的失利。日军在二战中的一系列岛屿争夺战中频频失利,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后勤保障有缺陷。日军陆海军分立,各有各的后勤保障系统,在后勤保障上各行其事,始终未能形成一个集中统一的后勤保障体制,致使日军的作战兵力被大量分散牵制在机场、码头建设,以及物资输送等非作战任务中,从而严重影响了其作战能力。马岛战争中,阿根廷军队的后勤保障缺陷甚多。由于阿军各军种自行负责、各行其是,缺乏统一的组织指挥,战场上的各项保障都很混乱,上岛的陆军得不到海、空军的后勤支援,致使被英军围困后弹尽粮绝,不得不投降。

二、采取多种手段,进行及时高效的后勤保障

登陆作战的后勤保障必须贯穿作战全过程,以保障部队由陆向海、由海到陆的机动,并能在登陆后向敌纵深实施穿插、分割、迂回、包围、追击等作战行动。因此,能否提供及时高效的后勤保障,是登陆作战后勤保障能力的集中反映,直接决定登陆作战能否顺利进行。

(一)改进登陆作战的后勤装备性能,完善适用于登陆作战的后勤装备体系,对于夺取登陆作战胜利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登陆作战中血的教训迫使人们不断研制新的登陆作战后勤装备,这为夺取登陆作战胜利提供了可靠的物质基础。诺曼底登陆前,为了解决登陆作战人员和物资的大批量卸载对港口的依赖与登陆初期不可能迅速占领港口的矛盾,从1943年8月开始,美英工程兵部队即在英国各地秘密建造两座大型人工港和三座避风港的部件,待登陆开始后陆续运往登陆海滩安装。整个工程由400余个钢筋混凝土沉箱、十字形钢架、浮动码头等部件和55艘沉船组成,总重量约200万吨。参加运输和安装的有1万余人。每日由160余艘拖船把近40个重型部件拖往安装地点。两座大型人工港分别安装于“奥马哈”海滩和“哥尔德”海滩,三座避风港设于另外三个登陆海滩。1944年6月16日两座人工港投入使用后,海滩卸载速度大大提高,其中英军的人工港每天卸载量达1500吨,可满足9万人的作战需求。①刘小力等:《登陆与抗登陆作战实践和经验》,139~140页,北京,蓝天出版社,2004。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登陆作战的后勤装备更多地采用了先进设备,提高了性能,更加适应登陆作战的实际需要。直升机和气垫船的出现,把全世界适合登陆的海岸线由17%扩大到了70%左右。20世纪60年代以后,美英等西方国家在大量使用直升机进行垂直保障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马岛战争中,英军后勤在登岛阶段使用了8种共140架直升机,围攻斯坦利港期间,这些直升机为战斗营每天空运弹药8吨,为炮兵营空运弹药72吨,同时还承担繁重的海上救援和伤病员后送任务。转攻肯特山制高点和攻城阶段,英军直升机先后将117门各型火炮吊运到高地上,并源源不断地空运弹药和食物,保证了作战部队弹药充裕,还使每个士兵每天能吃到两顿热饭和一顿经过专门研制的脱水食品——“北极口粮”。而同期缺乏垂直补给手段的阿军士兵每天只能喝一顿稀粥。战后,美军对英军的做法予以高度评价,认为大批使用直升机是此战登陆阶段后勤保障取得成功的关键。借鉴英军的做法,美军在1983年的格林纳达登陆作战中,出动上百架直升机为8000人的登陆部队实施垂直保障,使其后勤机动保障能力大大提高。战后,美军总结认为:空中机动保障在速度、效率和灵活性方面,都是其它运输方式无法比拟的。

空中加油技术的出现使得现代登陆作战在油料保障方面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这一技术到马岛战争时已经十分成熟,战争双方对这一技术的重视和运用程度,产生了截然不同的效果。马岛战争中,英军各种飞机总共进行了600次空中加油,其中只有6次失败。成功的空中加油,使英国空军飞机有效地延长了作战半径,保持了英军在空中的相对优势。英军为特混舰队护航的“猎迷”式海上巡逻机,如果没有空中加油,只能在距阿森松岛2800公里范围之内活动。安装了空中受油探管后,能沿着阿根廷海岸连续飞行19小时。此外,英军“海鹞”和“鹞”式战斗机也大大受惠于空中加油,战斗飞行时间大大延续,可以连续作战5至6个小时而不用返回航空母舰加油,增强了英军的空战能力。在双方的空中对抗中,阿根廷战机除了A-4B和A-4C“天鹰”式战斗轰炸机能进行空中加油以外,绝大多数战机都没有空中加油能力。阿战机从本土起飞,距离马岛前线有740~1100公里,往返都在1小时以上,飞机飞到战场上空时,油料已基本耗完,只能停留几分钟,匆匆轰炸,赶快飞回本土。如果遇到英军战机拦截,战斗留空时间更受燃料不足制约,因航油不够返航而坠入大海的情况时有发生。

(二)利用中间岛屿或夺取深水港口、机场,建立人员和物资的前进补给基地,靠前部署保障力量,缩短物资补给距离,大幅度提高后勤保障效益。如果按照海上输送距离来区分,登陆作战可以分为近程登陆作战和远程登陆作战。远程登陆作战,比如美军在太平洋战区进行的大规模岛屿登陆作战,从本土到登陆作战地区的后勤补给距离十分漫长,对如何为登陆部队提供及时高效的后勤保障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实践证明,解决这个问题,利用中间岛屿或夺取深水港口、机场不失为一个好办法。

美军把夺取中间岛屿,建立前进补给基地,作为实施登陆作战的主要战法。太平洋战争中,美军反攻阶段的越岛进攻作战,中太平洋上的前进基地大都担负了繁重的综合性支援保障任务。1944年美军在塞班岛登陆作战前,选定塞班岛附近的埃尼威托克岛作为前进补给基地,以便登陆作战各师在这里稍事集结整顿后,再向塞班前进,投入战斗。冲绳岛登陆作战,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军在太平洋发动的一次最大规模的登陆战役。由于战役地点离后方较远,运输线长,为了保障45万部队、1500艘舰船和2500架飞机作战,美军于登陆前首先夺取庆良间列岛和庆伊濑岛,并将两岛改建成后勤前进基地,为冲绳岛登陆作战提供后勤、泊船和火力等全方位的支援。①石家庄机械化步兵学院:《世界经典战例·江河海岛作战卷》,248页,北京,解放军出版社,2010。1950年美军发起仁川登陆作战时,也是首先出动精锐部队,夺取了仁川港外的月尾岛,作为实施仁川登陆的前进补给基地。美军入侵格林纳达时,利用本土与格岛之间的巴巴多斯岛作为中间补给基地。

马岛登陆前,英军为解决本土距马岛约1.3万公里超远距离作战带来的补给困难,首先借用了位于南大西洋中部的阿森松岛。该岛位于英国本土与马岛之间(距英本土7200公里,距马岛5600公里),是美国的军事基地。英军将其作为物资集结中转基地,使其补给距离缩短了一半多。随后,英军在这里设立了物资技术保障枢纽部,负责组织海、空运物资的中转,并为过往飞机、舰艇提供中间补给。在正式对马岛发起进攻前,英军特混舰队为进一步缩短补给距离,又攻占了位于马岛东南1287公里的南乔治亚岛,在此建立起登陆作战的前进基地。这条“本土后方基地——阿森松岛中间基地——南乔治亚岛前进补给基地”的补给链,有效地保障了远离本土作战的英军特混舰队。②张连松等:《历史上重要登陆战役后勤保障的经验教训》,载《军事历史》,2001年第1期。

夺取深水港口是建立补给基地的一个重要办法。大规模战略性登陆作战需要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港口问题。在登陆作战的最初阶段,不得不依靠海滩或人工港进行补给,但要确保最后胜利,就必须夺取深水港口,予以修复,并投入使用。20世纪大规模登陆作战的计划制定者们总是将能否迅速夺取深水港口作为选择登陆地点的一个重要因素。诺曼底登陆战役将夺取瑟堡港列为登陆作战的主要行动之一,虽然由于登陆后陆上作战行动的发展没有达到预期的速度,瑟堡港开始为盟军服务的时间比计划晚了整整6个星期,但最后还是发挥了重要作用,其通过能力达到了预定的每天6000吨。盟军在登陆初期成功地夺取大田园和伊西格尼等港口,虽然容量偏小,但6月份美军卸载的全部后勤补给品也达到计划的71%。能否解决好夺占深水港口并加以利用这一问题,是决定大规模战略性登陆作战后勤保障能否成功的一个关键因素。

(三)建立机动(浮动)保障基地,是缩短物资补给距离,提高后勤保障效益的另一个有效办法。有了充足的物资储备,登陆作战具备了成功的基础,如何克服跨海保障任务繁重、运输空间广阔、跨海运输环节多的影响与制约,把作战力量和作战物资迅速有效地投放到登陆地点,在登陆作战重点方向聚集绝对优势的后勤能量,则是关系到登陆作战成败的一个关键环节。

太平洋战争初期,美军大多用建立前进基地的办法,来解决舰艇在离美国本土数千海里以外活动时的后勤补给问题。关岛和卡维特(马尼拉附近)被日军占领后,美军在大陆以外的太平洋基地所剩无几,而且距主要作战区域十分遥远。美军在太平洋地区大规模的登陆作战,作战地点距离本土大都在数千公里以外,舰队的供应与维修就不能光靠建立新的前进基地来解决了,因为建立前进基地需要时间太长,而且如果进展顺利的话,每个前进基地几乎刚刚建立,就又要向前推移。在这种情况下,建立机动保障基地成了一个重要选择。1943年11月1日,美军第一个海上浮动基地——第4机动勤务大队正式成立。后来又成立了规模更大的海上浮动基地,即第10勤务大队,司令部设在埃尼威托克礁湖上,第4机动勤务大队并入该大队。其编成包括有测量船、快速扫雷舰、消磁船各1艘,供应船、修理船各4艘,浮动船坞5艘等,共24艘各种舰船③海军学院军事学术研究部翻印:《第二次世界大战美军太平洋登陆战例》,中册,216页,海军学院军事学术研究部,1978。。这一机动补给系统在吉尔伯特战役中首次试用,在马绍尔群岛战役中得到扩大,之后便得到广泛采用。美军进行冲绳岛登陆作战时,机动补给系统已经大为完善,海上加油和食物供应易如反掌,弹药则通过由坦克登陆舰改装的军火船得到了有效的供给。后勤支援大队曾有过一次在两天的时间内在海上向参战的美国第38特混编队转运6.4万吨物资的记录,比波士顿的码头工人在一周内搬运的数量还要多。

美军在太平洋上的机动保障基地在后勤供应方面可以看作是珍珠港的延伸。它配合不断建立的前进基地,为航空母舰和大规模的登陆编队提供了及时高效的后勤保障。随着美军在太平洋战场上越岛登陆作战的规模越来越大,机动保障基地的规模也越来越大,它拥有油船、扫雷舰、驳船、平底船、水上干船坞、水上起重机、测量船、医务船,以及运载食品、饮品和其它军用物资的船只。该舰队实际上组成了一个巨大的海上浮动基地。此外,还建立了代号为“海蜂”的登陆工程建筑队,紧跟登陆部队之后行动,修建码头、营房、机场等。1944年,美军这支后勤舰队拥有的舰船从80多艘增加到了360艘。机动保障基地使得美军登陆部队和舰队各种物资特别是油料供应无虞,为夺取登陆作战胜利提供了可靠保证。

马岛登陆作战,英军的海上运输距离长约1.3万公里,远远超过了诺曼底登陆的跨大西洋运输,加上作战物资几乎全靠本土供给,对战役后勤保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参战的118艘各型舰船中,担负后勤运输的舰船就有72艘,占特混舰队舰船总数的60%以上,总计82.3万吨位,占总吨位的82%。战斗舰艇中,又有2/3用于后方补给线的掩护。庞大的运输舰队组成了一个巨大的浮动基地,为参战的2.5万官兵输送的物资和装备多达80万吨。此外,英军还借用了美国海军的3艘运油船,从北美洲港口向登陆地区运送航空油料。整个海上运输工作组织得井井有条,成为登陆成功的首要前提。西方评论家指出:“英军主要战斗力不在前方,而在后方。”指的就是英军突出的后勤保障能力。

20世纪的登陆作战,在后勤运输方面还有一些特殊的做法。比如,在瓜达尔卡纳尔战役中,日军接受了东所罗门群岛海战失败的教训,改用“东京快车”向瓜岛运送增援部队和物资。“东京快车”是美军的说法,也叫“鼠式运输”,是指日军为增援瓜岛作战,利用当地夜暗长达12小时的条件,使用航速较快的驱逐舰在天黑后1小时内高速驶抵瓜岛,在数分钟内卸载完毕,立即返航,到天明时,已驶出美军在亨得森机场上飞机的作战半径。日军除用快速驱逐舰运送增援部队登陆外,还用登陆艇和驳船,在夜间沿着海岸航行,昼间则隐蔽在港汊中,很少被发现。“东京快车”一开始只是权宜之计,最后却发展成为日军向瓜岛输送增援的主要方式。日军用这种运输方式共向瓜岛输送了3万多名士兵和大量的给养。1942年12月以后,日军在完全丧失了对瓜岛海域控制权之后,又改用潜艇输送人员和物资,以维持岛上日军作战。①牛申那、沈至立:《血色滩头:渡海登陆败战启示录》,113页,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2008。尽管日军输送的上岛日军数量不足以改变日本在瓜岛战役中的劣势,但这一运输模式却使岛上的美军彻夜不宁,疲惫不堪。

三、建立军民结合的动员保障体制,充分发挥民间资源的重大作用

登陆作战是一种特殊的作战样式,它要求在一定的时空内尽可能多的聚集已方优势作战力量,以达成作战目的。单纯依靠已有的军事资源是远远不够的,特别是大规模战略性登陆战役,不仅需要大量的登陆运输和勤务保障舰船,还需要大量后勤物资和专业勤务保障人员,其对人力、物力的要求远非军队自身所能承担,必须在一定范围内进行民船、民力和其他后勤物资的动员。20世纪登陆作战的经验表明,民间资源的动员和利用对于登陆作战后勤保障具有重要意义。对民间资源的动员和利用,已经是现代登陆作战后勤保障的必然要求和发展趋势之一。

曾拥有“海上霸主”地位的英国,自近代以来,逐步建立起较为完善的寓兵于民、军民结合的动员保障体制,使民间资源在后勤保障中发挥了重大作用。平时,英军根据其总的战略方针和可能出现危机的地区,制订出一套紧急应付战争的动员计划,并根据军队需要和地方民用人力物力的性质,归口落实到地方各部门和有关公司。如为了保障海军应付突然事变,平时订有民用船舶战时应急征召计划和商船改装为军用船的计划,具体落实到每一只船,并专门备有船舶改装的材料,使这些船舶平时就具有军民通用的特点。由海军副参谋长任主席的海运国防顾问委员会负责商船应急动员工作,它通过与英国海运总会登记注册的船主们密切协作,定期修订战时征用计划。英国议会专门制定了允许政府在紧急情况下使用民间资源的法令。

马岛战争中,英国迅即实现了快速动员。1982年4月3日建立战时内阁决策出兵马岛,5日特混舰队启航出发时,就动员了部分油船和商船随行。有些商船在民用航行途中接到命令后,立即就近卸货卸人,改变航向,驶往指定地点。被征召的300多名海军后备人员,在接到通知后48小时内就到达指定地点;许多民用船只48小时就改装成军用船只。造船厂、民用港口以及几百家公司迅速转入战时状态。设计人员飞往海外商港去招回被征用的船只,并在返回海军造船厂的途中就着手解决安装海军设备问题,船只驶进英国港口时,加固甲板以安装直升机平台和武器的图纸就已经绘制出来了。①军事科学院外国军事研究部:《外国对英阿马岛战争经验教训的评论》,270页,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3。英军动用的72艘运输舰船中民船就有56艘(商船35艘,油船21艘)。商船中既包括5万吨的“伊丽莎白二世”号客轮,也包括不足700吨的渔船和拖船。商船成了马岛战争中英军后勤的主力,被西方军事评论家誉为英国国防力量的“第四军种”。②梁光烈:《渡海登陆作战——中外登陆作战启示录》,69页,北京,国防大学出版社,2001年。英国的民航运输机也向阿森松岛空运物资350多吨。30多家负责食品加工的公司,很快便将生产的战斗口粮按1人、3人、10人份口粮的三种规格预先包装好,集中到了海军仓库。50个承担服装等纺织品生产任务的公司加班加点生产出了部队急需的御寒服装和帐篷。铁路和公路运输公司则迅速反应,在短时间内将大量补给品和装备运到了码头。总之,英国充分利用民间资源,为其重新夺回马岛提供了迅速有力的后勤保障。

美国拥有世界上最强大的海上运输力量,也把民间运力看作是海军战时重要的后备力量,认为:“一个海洋国家,如果没有相应的商船队,便不能顺利地从事战争,商船建造的巨大计划必须与扩充海军齐头并进。”以致商船队被美军公开称为“国防第四军种”。二战中,美军在太平洋进行登陆作战时,征用了大量的商船担任运输任务或改装为作战及辅助船只。1942年至1945年,改装商船的总吨位达到590万吨。美军使用的扫雷艇和护卫艇有65%至75%是由应征渔轮改装的。仁川登陆作战,美军也征用了21艘商船,以及由美国军事海运局、日本船舶管理局管理的民间船只。③齐德学:《中外登陆作战经验教训》,227~229页,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2006。

中国人民解放军在长期的革命战争中,形成了一整套动员群众支前参战的优良传统和完善的动员体制,在建国之初进行的几次登陆作战中发挥了重大作用。海南岛登陆作战,第15兵团得到华南分局与广东军区的大力支持与帮助。广东军区专门设立支援委员会,部队与地方政府共同组织船工、船只征集委员会,并具体划分了各自的区域,规定了数量和完成时间。至战役发起前,共收集大小船只2129只,雇请船工4100人,从而满足了部队海上训练和渡海作战的需要。④杨迪:《创造渡海作战的奇迹——解放海南岛战役决策指挥的真实记叙》,90~94页,北京,解放军出版社,2000。一江山岛登陆作战,浙江省专门建立了支前委员会,在沿海15个县动员了3.36万名支前人员,征集了5940副担架和一批救护船及大量物资,为保障一江山岛登陆作战的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

猜你喜欢
马岛后勤保障后勤
事业单位后勤保障管理的创新与发展
扎实做好疫情防控档案工作强化疫情防控后勤保障
“沙”化
兵马未动 粮草先行 后勤保障装备走向智能化
后勤服务
战区联合作战后勤聚合保障能力生成探究
两栖登陆作战后勤保障研究
新形势下完善军队后勤管理体系的思考
关于构建战区联合作战后勤聚合保障体系的思考
岛殇——英阿马岛之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