辣椒真菌性病害发生的种类

2014-01-13 08:28李焕玲
长江蔬菜 2014年21期
关键词:霉层病部叶斑病

李焕玲

辣椒真菌性病害发生的种类

李焕玲

特约栏目主持:魏林

植物学博士,中南大学研究生院隆平分院导师,湖南省蔬菜产业体系植保与产品安全岗位专家。长期从事农作物有害生物研究与防治,近年来重点进行蔬菜土传病害综合防治研究工作。出版专著1部,参编著作3本,发表研究论文40余篇,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3项,申请国家发明专利7项,其中已授权2项。

1 辣椒炭疽病(Peppers Anthracnose)

胶孢炭疽菌主要为害辣椒叶片和果实,叶片发病初期呈褪绿水渍状斑点,后逐渐变褐,扩展后形成边缘深褐色、中间为浅褐或灰白色的近圆形或不规则形病斑,上面轮生黑色小点(图1)。茎部受害,初生浅褐色长条形病斑,后逐渐扩大,边缘褐色,中心灰白色(图2);果实上的病斑呈长圆形或不规则形,初呈水渍状,后变褐、凹陷,有稍隆起的同心轮纹,其上也密生小黑点(图3),病斑的边缘有湿润的变色圈。

辣椒刺盘孢主要使果实受害,病斑圆形、黄褐色、水浸状、凹陷,病斑上有橙红色小点,且略呈同心环状排列,在潮湿条件下,整个病斑表面溢出红色黏质物(图4)。

辣椒炭疽病在我国的东北、华北、华东、华南、西南等地区都有发生,一般病果率约5%,严重时病果率达20%~30%,对辣椒品质、产量均有一定影响。

2 辣椒尾孢叶斑病(Peppers Cercospora Leaf Spot)

该病害在我国海南、安徽、云南、贵州、西藏等辣椒栽培区均有发生。

3 辣椒匍柄霉叶斑病 (Peppers Gray Leaf Spot)

该病害可侵染叶片,病斑叶两面生,近圆形或不规则形,黄褐色,边缘深褐色,直径1~10 mm,微具轮纹,在叶背面颜色较浅,病健交界明显。随着病情发展,病斑后期可连结成片,导致叶片干枯。

目前辣椒匍柄霉叶斑病在我国露地和保护地都有发生。

4 辣椒白粉病(Peppers Powdery Mildew)

白粉病主要为害辣椒叶片,严重时嫩茎和果实也能受害。发病初期叶面出现数量不等、形状不规则的较小褪绿斑,褪绿斑多呈现不规则状,进一步扩展形成浅褐色病斑,边缘有黄色晕圈(图7),叶背可出现稀疏霉层;褪绿斑向四周迅速扩展,导致叶面大部分褪绿,背面霉层增多,霉层白色,呈丝状交织(图8)。

在中国辣椒栽培主产区均有发生,以山东、河北、内蒙古、辽宁、海南等地为害较为严重。

5 辣椒灰霉病(Peppers Gray Mold)

幼苗和成株期均可发病,幼苗多从子叶或真叶边缘开始发病,初呈水浸状褐色病斑,近圆形,常有轮纹,条件适合时病害沿叶柄和茎部扩展,茎部出现水浸状病斑,造成茎叶腐烂,并着生灰色霉层。

成株期发病主要为害叶、花、果实。叶片受害多从叶尖开始,初成淡黄褐色病斑,逐渐向上扩展成“V”形病斑(图9)。茎部发病产生水渍状病斑,病部以上枯死(图10)。花器受害,花瓣萎蔫,表面生灰霉(图11)。果实被害,多从幼果与花瓣粘连处开始,呈水渍状病斑,扩展后引起全果褐斑(图12)。灰霉病发生时病健交界明显,湿度大时病部有灰褐色霉层。

目前该病害主要在我国的东北、西北、华北、华中等地的春季保护地发生严重,在四川、云南、广西、海南等露地也有发生。

6 辣椒棒孢叶斑病(Peppers Corynespora Leaf Rot)

目前辣椒棒孢叶斑病在我国海南有发生。

7 辣椒早疫病(Peppers Early Blight)

在发病初期,叶片上出现褐色或黑褐色圆形或椭圆形小病斑,逐渐扩大到8~10 mm,中部有同心轮纹(图15),在潮湿条件下,病部着生黑色霉层。茎秆在发病时,一般在分杈处产生褐色或深褐色的不规则形或椭圆形病斑,表面有灰黑色霉状物。果实发病时,病斑多在花萼附近,明显凹陷。发病后期,果实开裂,病部变硬。

该病在全国范围内广泛分布,四川、云南、新疆、广西、浙江、江西、河南、吉林等都有发生。

8 辣椒白星病(Peppers White Star)

辣椒白星病主要为害叶片,苗期和成株期均可染病;叶片染病,从下部老熟叶片开始向上部叶片发展,发病初期产生褪绿色小斑,扩大后成圆形或近圆形,边缘褐色,中央白色或灰白色,散生黑色粒状小点。田间湿度低时,病斑易破裂穿孔。发生严重时,常造成叶片干枯脱落,仅剩上部叶片。

在中国南方地区发生普遍,在北方地区报道的较少。

9 辣椒蔓枯病(Peppers Gummy Stem Blight)

病斑叶两面生,病斑圆形、近圆形或在叶缘呈半圆形,有时沿着叶缘发展呈不规则形,病斑中央淡褐色,边缘深褐色,后期病斑上着生很多小黑点(图16),病斑中央破裂穿孔叶片背面颜色较浅,直径0.5~10.0 mm。一般发病较轻,对产量影响较小。

该病害在我国黑龙江、吉林、湖北、西藏等地均有发生。

[1]郭英兰,刘锡琎.中国真菌志第二十四卷 尾孢菌属[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244-245.

[2]张天宇.中国真菌志第十六卷 链格孢属[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34,40,213,221,226.

[3]白金铠.中国真菌志第十五卷 球壳孢目 茎点霉属 叶点霉属[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203-204.

[4]白金铠.中国真菌志第十七卷 球壳孢目 壳二孢属 壳针孢属[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127.

(本文配有彩图,详见彩色插页)

李焕玲,广安市农业局经济作物技术推广站,广安市城南兴安中街324号,638000,电话:15182686623,E-mail:lhl200912@126.com

2014-07-21

猜你喜欢
霉层病部叶斑病
番茄糖转运蛋白SlSTP2在防御细菌性叶斑病中的功能
“二月兰叶斑病菌甘蓝链格孢生物学特性观察实验”的教学设计
番茄灰霉病的识别与防治
菩提树叶斑病病原菌鉴定及室内药剂筛选试验
如何防治辣椒疫病
万寿菊制种田中的病害鉴定
苹果轮纹病与炭疽病的区别
梨锈病的发生与防治
外科日间病部运行对医疗费用的影响研究
玫瑰叶斑病的发生及综合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