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课程理念,营造鲜活课堂

2014-01-13 04:42兰政仁
教育界·上旬 2014年1期
关键词:邓稼先品德课程

兰政仁

【摘 要】文章针对现实存在的不重视《品德与社会》课程的状况,从把握课程理念,营造鲜活课堂切入,以求《品德与社会》的教学充满生机与活力。

【关键词】课堂 鲜活

《品德与社会》是一门以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学会做人为核心的重要课程,国家课程计划予以每周三课时的安排,可有的老师却将此课程视为无足重轻的“杂科”,教学照本宣科,不思章法,毫无诱人之处。于是乎,学生亦视此课程为可上可不上的“杂科”,课堂上你上你的“课”,我做我的“事”,甚至课本也不带。要改变这种不良状况,让《品德与社会》这门重要课程的教学尽快回归正常,关键在于把握好本课程的设置理念,努力营造鲜活的课堂教学。

一、课堂鲜活:源自再现真切生活体验

学生的品德与社会性发展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学生的生活经验是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基础,《品德与社会》的课堂教学必须根据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来设计,要善于通过一件件具体事例来引导学生领悟道理,提升品德,获得社会性发展。

白岩松采访杨振宁:“您为什么要回到清华园?”杨振宁:“我要回来呀,这里的每一颗老树都有我小时候留下的脚印。”一句简单朴实的话语,濡染了杨老多少沉甸甸故土情怀?

再看李咏采访老人:问:“您为什么感到幸福?”老人:“难忘妻子爱我两个的细节。一是我走在马路上,我想让她往路的侧旁走,她总绕在我后面走。我问她为何。她说她要在后面看着我,生怕汽车突然撞过来。第二个细节,就是一次我炒菜,她把剥好的橘子塞进我的嘴里。” 李咏困惑,眯起小眼睛。老人:生活中享受妻子如此的呵护,如此的挚爱,我感到生活的幸福、人生的幸福。李咏:哦。

在《品德与社会》的课堂教学中,也要善于再现真切的情感体验,以促进学生思想与人格的升华。如,教学五年级上册“诚信”这个单元时,我要求学生回顾生活中遭遇过的“不诚信”“被欺骗”“被坑害”事件,想想这些事件给你或你的亲友带来怎样的伤害,把事件的经过和受到的伤害用发自内心的语言写下来。写好后先进行小组交流,再由小组推选代表上台交流,然后让学生畅谈听后感受。由于学生写的都是自己的切身经历,肺腑之言,发言时有的愤慨激昂,有的痛心疾首,有的声泪俱下,收到了良好的诚信教育效果。

二、课堂鲜活:源自“道人之所未言”

古人吟,“随人作计终后人,自成一家始逼真”。课堂上教师说话举例切忌“炒旧饭”,人吟亦吟,应力求“道人之所未言”,予人杨柳一新之感。若所举之例,所言之理,令学生觉得“老掉牙”,自然难以引发兴趣。比如进行国防教育,不能老是照着教材图例介绍解放军驻守边防如何艰辛、解放军救灾抢险如何忠勇、解放军对老百姓如何关心,然后唱唱歌颂解放军的歌,颂颂礼赞解放军的诗。这样,表面上热热闹闹、激情澎湃,实际上既大又空,收效甚微,并且从本质上讲上述内容并非国防教育之重点。要是从另一角度切入,情况也许截然不同。即,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以下问题:

(一)我国与周边国家存在哪些矛盾纠纷?

(二)我们的国家目前还面临哪些外来军事威胁?美国为何要从返亚太与日美越菲等国围堵我们?

(三)我国有哪些先进的军事装备?它与先进国家的同类装备存在哪些差距?

(四)你对振兴中国国防有何设想和建议?

沿着这个思路展开教学,组织学生探讨,学生自然会问同学、问老师、问亲友、找资料、找网络,何愁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发动不起?何愁课堂上学生不愿听课?此为真正意义上的国防教育。

三、课堂鲜活:源自惊涛拍岸之力

“立言者无力,则不能自成一家”。课堂教学应有力度之美,使学生获得情感的震撼和思想的启迪。“感人心者,莫先乎情”(白居易),《品德与社会》的课堂教学不能靠空洞的说教来完成教学任务,而要在浓郁的情感交会中实现对学生的道德教化和人格提升。如,教学四上第一单元主题三第二课《坚持锻炼身体》,怎样动员孩子坚持锻炼?我先出示两则信息让学生一读:

▲“小学运动会入场式,一个个脸色苍白的孩子从场内被扶出来,1个小时内,居然有20来个孩子快晕倒了。”这是杭州一位家长发的微博,她观看儿子学校的运动会,感触很多。记者联系上这位家长。她说,开幕式8点开始,到9点多开始有孩子从场上扶下来。到9点半左右,出现了“晕倒小高峰”,估计有20多个。

▲2011年10月26日,北京地坛小学足球队0∶15惨败俄少年队。比赛进行到20分钟后,场上比分是耻辱性的0∶15,中国学生已经是气喘吁吁,基本跑不动了。

接着,提问学生读过信息后有何感想,学生纷纷举手抢着发言。这样中国孩子体质太弱了,亟待加强锻炼的道理就不言而喻了。

又如,在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主题三第三课题《情系中华,拳拳报国》的教学中,我先让学生阅读一段文字:

1986年,邓稼先由于全身核辐射造成大面积渗血,已经达到无法救治的地步。因为早些年我们没有基本条件对身体采取保护,邓稼先作为总指挥,曾在沙漠里寻找没有爆炸的核弹,找到后用双手把裸弹抱了回来。

邓稼先病重住院期间,杨振宁去医院探望时,两人之间有这样一段对话。

杨问:研究原子弹,国家究竟给了你多少奖金,值得你把命都搭上?

邓:原子弹十块钱,氢弹十块钱。

我向很多核工业部的老同志查证过,他们告诉我,当年国家原子弹奖金是1万元,加上核工业部拿出的十几万,最终按10块、5块、3块的档次,发给了当时从事这项事业的十万科研人员,那一代人的奉献精神的确是让人敬佩的。

然后提问学生邓稼先崇高的爱国主义情怀表现在哪里,最令你感动的是什么。这么一探讨,邓稼先精神的崇高、品质的优秀、人格的伟大不言自明,学生无不深受感动,爱祖国、爱科学、爱老一辈科学家的思想感情油然而生。

四、课堂鲜活:源自关注学生成长中出现的问题

学生成长过程中,经常会遇到或出现一些问题,比如做出了不诚信的事、违反了学校的行为准则、思想品质上出现了一些偏颇,这些情况在所难免,关注和解决这些问题正是设置《品德与社会》这门课程最基本的出发点之一。有一回,笔者的教学正好进入“规则教育”单元,彼时学生的行为习惯非常糟糕,不讲卫生,随意乱丢垃圾的现象非常普遍,弄得校园及校园周边满目狼藉。课堂教学时,我借机提问同学中存在哪些比较突出的不讲规则行为?学生你一言我一语地列举了好几种,其中自然包括乱丢垃圾。说我趁机展示了一组事先备好的学生在校园及校园周边随意丢弃垃圾,弄得地面不堪入目的存照,学生看后或惊诧,或谴责,或羞愧,或悔恨,反响良多。在此基础上,我又播放了一段介绍新加坡、日本、瑞士等国国民讲究卫生,从不乱丢垃圾,有着良好公共卫生习惯的视频资料。看着这些国家干净整洁、一尘不染的街道、马路、社区,学生无不啧啧赞赏。接着我把学生带至随意丢弃垃圾最严重的现场,让学生自我欣赏自己留下的“杰作”。学生看后都不约而同地投入到弯腰捡拾垃圾的行动之中。

这就是教学与关注和解决实际问题紧密结合,这样的结合可谓有效至极矣。endprint

猜你喜欢
邓稼先品德课程
《ERP原理与应用》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探索
立德立言,为何重要
课程思政在组织行为学课程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
稼先的故事
好学者贤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
许鹿希:有一种爱情叫“国家机密”
品德
邓稼先的像遮住夫人脸
自行车的发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