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少数民族地区生态文明建设问题

2014-01-18 04:48
电影评介 2014年16期
关键词:少数民族文明民族

刘 莹

刘 莹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伊犁少数民族聚居区风光

生态文明是人类为保护和建设美好生态环境而取得的物质成果、精神成果和制度成果的总和,反映了一个社会的文明进步状态。生态文明作为一种崭新的文明形态,既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一个新的阶段,也是文明发展的一种具体形态。少数民族地区既是我国自然资源最丰富、生态环境比较脆弱的地区,又是经济社会相对落后、贫困人口集中分布的地区;少数民族地区生态文明建设不仅涉及资源环境与生态问题,而且涉及到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问题。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针对全球普遍存在的生态环境问题,国外众多学者在探索化解生态危机、建设生态文明的道路上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研究。从现有的资料来看,国外学术界并没有直接提出生态文明的概念,而是在生态伦理学、生态经济学、生态社会学等领域形成了一系列类似的观点和思想。大卫·雷·格里芬在《全球民主和生态文明》一书中指出,“不仅要有全球性的思维,还要采取全球性的行动,创建全球民主,进而实现全球生态文明。”[1]威廉·莱易斯在《自然的控制》一书中指出,“实现生态文明需要从思想观念、经济、政治等方面变革。人们应该扬弃工业文明征服自然的观念,建立保护生态环境新的社会制度,约束、控制人类对自然的非理性、破坏行为。[2]联合国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研究应对世界面临的环境发展问题的战略措施,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把以往单纯考虑环境保护引导到把人类发展与环境保护相结合,探索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新型道路上来。目前,国外生态文明建设的重点主要是在节能环保领域。如美国的克里夫兰、德国的埃尔兰根、印度的班加罗尔等城市,按照生态环保理念进行规划和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

我国学者对生态文明建设也进行了积极的研究探索,在理论与实践等方面都有可喜的成果,丰富了生态文明理论,提出了生态文明建设的策略与构想,为全国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当前我国学术界从经济物质、精神文化、政治制度、社会生活等层面,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面临的问题及其原因进行了探索和研究。钱俊生、赵建军教授在《生态文明:人类文明观的转型》一文中从政府的角度阐述生态文明建设中遇到的问题并提出“生态环境的恶化不是一般的环境问题,如果任其发展下去,将会严重制约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甚至对国际政治关系产生重大影响。”[3]李秀艳在《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问题与出路》一文中从精神形态层次、物质形态层次和制度形态层次,分析了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面临着一系列的问题,“生态文明价值观的缺失,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缺陷,生态文明制度的不健全。”[4]侯丽清在《论少数民族地区生态文明建设》一文中指出,“我国少数民族自治地方的面积占全国国土总面积的64%左右,大多处于边疆或接近边疆地区。由于历史等原因,这些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相对落后,自然生态环境比较脆弱,是我国生态环境建设的前沿阵地。”[5]总之,少数民族地区生态文明建设,对民族地区和整个国家的经济、社会、人口与环境的全面协调发展会产生重要的作用。

二、对社会文化发展的意义和价值

(一)少数民族地区生态文明建设是传承民族优秀文化遗产的需要

少数民族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形成了自己的民族心理、风俗习惯、价值观念。每个民族在不同的生态环境中繁衍生息、世代相传、显现出强大的生命力,是与拥有自己的优秀民族文化传统与文化遗产分不开的。少数民族优秀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协调共进关系的内容,沉积着博大精深的生态文明和生态伦理思想。很多民族的自然崇拜、图腾崇拜、乡规民约及民间禁忌等,都体现了对文化生态环境的积极保护。民族文化所体现出的崇尚民族精神、伦理道德规范等更是凝聚人心、加强民族团结和稳定社会的基本要素。优秀民族文化遗产是发展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宝贵财富。保护好民族的文化精华,对民族的传承与兴旺和加强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与各民族的安定团结,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二)少数民族地区生态文明建设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

少数民族地区生态文明建设要与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有机地结合起来,这就要求少数民族地区在生产、流通、消费各个领域,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以尽可能小的资源消耗,获得尽可能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从而保障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另外,生态文明建设将使各族人民群众突破民族、地域的限制,超越狭隘利益,强调人类对地球的共同责任和义务,促使人与人之间在更广泛领域实现一种平等合作的关系,共同保护,共筑和谐地球家园。

结语

生态文明强调人的自觉与自律,强调人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处共融,即追求人与生态的和谐。可以说,生态文明是人类对传统文明形态特别是工业文明进行深刻反思的成果,是人类文明形态和文明发展理念、道路和模式的重大进步。近年来国家和政府在大力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文化的同时,十分重视少数民族地区生态环境建设问题,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也必须看到,在少数民族地区生态环境中,与人类关系最为密切的水、草、森林、野生动物这四大要素均不同程度地遭到破坏。少数民族地区生态文明建设,目前仅限于生态保护方面,没有与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结合起来,生态环境现状不能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相适应,生态文明建设任重而道远。

[1](美)大卫·雷·格里芬.全球民主和生态文明[M].弭维,译.李惠斌,薛晓源,王治河,主编.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8:63.

[2]William Leiss.The Limits to Satisfaction[M].Toronto:university of Toronto Press,1976:1 -159.

[3]李秀艳.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问题与出路[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2008(4):107-110.

[4]钱俊生,赵建军.生态文明:人类文明观的转型[J].中国中央党校学报,2008(1):44-47.

[5]侯丽清,郝爱萍.论少数民族地区生态文明建设[J].包头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9(2):21 -24.

猜你喜欢
少数民族文明民族
我们的民族
请文明演绎
漫说文明
我认识的少数民族
多元民族
对不文明说“不”
文明歌
少数民族治疗感冒的蕨类植物(一)
少数民族治疗感冒的蕨类植物(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