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型河道建设在清原县河道治理中的实践与成效

2014-01-19 15:55
黑龙江水利科技 2014年5期
关键词:生态型护岸防洪

张 晴

(辽宁清原县河道管理处,辽宁清原113300)

生态型河道建设在清原县河道治理中的实践与成效

张 晴

(辽宁清原县河道管理处,辽宁清原113300)

清原县自1996年开始,开展生态型河道建设,如今许多河段生物防护林木茂盛,形成绿色屏障,清澈的河水让濒临绝迹的鱼种、鸟类、昆虫又重新回归到自然河道、河岸中,文章就清原县生态河道建设中的做法、取得的成效及体会进行了阐述。

生态型;河道建设;做法;成效;体会

清原县位于辽宁东部,面积3 926 km2,境内群山环绕,河流众多,是浑河、清河、柴河、柳河四大河流的发源地,在众多河流中集雨面积在20 km以上的有53条,河流总长1 641 km,属典型的山区性河道。由于河道比降大、水流湍急,汛期一旦遇有暴雨,河水急剧汇流并具有历时短、暴涨暴落、作用力及冲刷力大等特点。

20世纪50—60年代以前山体植被保护良好,河岸自然萌生的护堤林较多,河床稳定,即使洪水上涨也只是漫堤出槽,对农田和沿岸设施危害不大;但后期,由于片面追求粮食产量,忽视环境保护,加之农民围垦造地等因素,使河道护岸林遭到严重破坏,河床极不稳定,遇到洪水河流就易改道,河道淤积严重。为了加强河道整治,提高防洪能力,自1996年开始,全县在认真总结经验教训的同时,通过走出去请进来、广泛汲取外地经验,大胆应用河道治理新技术、新措施,不断探索改善自然环境、科学治水等方面的新思路,并制定了建设“生态型河道”的总体方案,在河道治理过程中以流域为单元,按照保重点、保续建、大效益原则排列项目,坚持以“清滩疏浚为主,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相结合”的方法,达到“治一处,成一处,发挥效益一处”的目的,深入持久的开展了生态型河道治理攻坚战。

实践证明,生物与工程相结合的治河方法行之有效,使防洪与生态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不但促使了多种水生动、植物的繁衍生息,而且通过植物的作用,有效的降低了水的流速,减缓了下游的防洪压力。同时还可起到吸附水中有害物质净化水质的作用。图1~图3均为生物护岸工程图。

图1 柳河偏道子段生物护岸工程

1 主要做法

1.1 解放思想,更新理念

自“九五”初期开始,县委、县政府坚持生态、社会、经济3个效益并举,把水利建设作为生态之命脉,确定实施生态大县战略。并在总结前几年河道治理经验的基础上,提出建设生态河道的要求。全县很快将生态河道这一理念融入到河道治理之中,逐步探索出一条山区河道治理的新路子。

1.2 政策扶持,技术服务

首先,县委、县政府针对生态护岸工程制定了“政策支持、资金扶持、立项限制”的制度。所谓“政策支持”,即坚持“谁造、谁有”“合造、共有”的原则;所谓“资金扶持”,是指在资金上给予倾斜,将省市配套资金、水保、农业开发资金打捆使用进行补助,鼓励全民、全社会投资营造护岸林。政府每年用于苗木的补助资金不低于30万元,并在秋季按成活率对苗木进行补助。并且在使用护岸林地和办理林权上给予照顾;所谓“立项限制”,是指对于生物护岸工程不认真、敷衍了事导致成活率差的乡镇不给予补助,还要减少下一年度水利工程投资项目。相反,对于工程质量抓得好,成活率高的乡镇优先安排下一年度的水利项目。其次,水利部门提供技术上的服务和保障。水利部门根据各地土质、河道功能的不同,积极加强业务指导,在整个生态河道建设中,提供试点河段的植物配置方案及种植图,并负责栽培、管护等技术指导,有效地解决了生态河道建设中出现的技术问题。在政策和技术的支持下,全县出现了个人植树护堤的高潮,形成了国家、集体、个人齐努力共造林的大好局面。

1.3 因地制宜,科学治理

在生态河道治理中,坚持了因地制宜、科学治理的原则,分类推进生态河道建设。例如对处于田间的一些小河道,尽量保持了其原来的自然形态和走势。对于一些险要的河段按照防洪标准,坚持生物防护和工程防护并举进行治理,做到防洪安全与生态兼顾,确保在标准洪水内的河道安全。如柴河的双榆树等地段采取了木笼、石笼丁坝与生物防护相结合的方法,现在树木已经郁郁葱葱,护岸效果极佳。对于流经城镇、农村内部和周边的河道,在建设中突出了生态性、亲水性、景观性,建成集防洪、景观、休闲于一体的生态工程,如浑河城区段的治理。同时,我们还精选树种,确保成活率。比如,杨树、柳树、榆树喜水耐涝,且根系发达,具有较强的固土、抗冲刷等特点,就在堤脚栽植杨树、柳树、榆树。刺槐、紫穗槐、沙棘均具有耐旱、耐瘠薄的特点,适于生长在含土量少的沙堤上,就在堤防迎水坡、背水坡栽植刺槐、紫穗槐、沙棘[1]。坡面选择刺槐,不但成活率高,而且树枝带刺,能够有效地防御人为因素及牲畜破坏,更主要的是涵养水分,防止水土流失,达到了防护和固堤双重效果。

1.4 加强管护,注重成效

加强管护,注重成效包括:①县政府出台了《清原县生物防护管理条例》和《河道防护管理条例》,《条例》规定:“河道护堤林、护岸林需要采伐更新的,应施行伐前更新,待更新林木形成防护能力后,营造单位或个人可提出采伐计划,报县水行政主管部门审核同意,依法办理采伐许可手续,方可采伐。”②实行了县、乡、村三级管理制度,段落到村,责任到人,严防人为和牲畜对苗木的破坏。③县水行政执法大队加强了巡逻,并且对损坏护岸林的行为,依照法规条例坚决予以严厉处罚。④利用报纸、电视等新闻媒体广泛宣传,增强群众的护林意识。

图2 海阳河什排地石笼丁坝与生物护岸工程

2 主要成效

通过生态型河道治理,将防洪、生态、经济等多种效益有机地结合起来,体现了新的科学治河理念,基本达到了防洪、生态、经济、社会等多种效益的共赢。

1)提高了河道防洪能力。植物发达的根系起到了固土保堤的作用,遏制了水土流失,保护了河道两岸的农田;植物茂盛的枝干减缓了洪水流速,约束了洪水主流,避免和减少了河流改道的机率;同时固定主槽、稳定河床作用明显,有效地提高了河道行洪能力。如清河干流的汪家沟段、柴河干流的双榆树段、清河支流的吊弓沟河段护岸林就成功抵御了2001年的“8.02”、2005年的“8.13”洪水。2001年“8.02”及2002年“7.31”清河发生了两次10 a一遇以上的洪水,生物防护得到了验证,虽然桥梁冲毁,但是河床稳定,堤防安然无恙。这一鲜明的对照,充分证明了生物防护工程的防洪能力。

2)节省了建设资金,并为当地群众带来了一定的经济效益。生物护岸与工程措施相比较,不但经济,省工省钱,而且耐久,同时有较好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清河土口子段的生物防护工程就是最好的例子。该工程建于1996年,全长10 km,其间跨河桥梁3座,堤防防洪标准为10 a一遇,堤高3.5 m。生物防护及丁坝措施每延长米折合现价195.5元/m(其中苗木费19元、人工5元、客土5元、机械挖坑1.5元;石笼丁坝20 m1座,折合165元/m),而相同的混凝土板护坡需435元/m(混凝土1.81 m3/m,单价240元/m3)。清河10km的生物防护工程对比工程防护可节省投资240万元。同时,生物防护工程种植的树木具有一定的经济价值,增加了当地群众的收入。

3)改善了生态环境,提升了城乡品位。通过河道生物防护工程建设,在河道两侧栽植了大量的树木等植物,改变了当地的生态环境,体现人与自然和谐的理念,提升了城乡品位。如浑河城区段经过生态河道建设后,达到了“水清、流畅、岸绿、景美”的效果。

4)保护和节约了自然资源,实现了可持续发展。生物防护工程节省了大量的钢筋、水泥、块石等建筑材料,保护和节约了自然资源,按林木的成长期与成材期,结合间伐、补栽,实现措施的可持续发展,符合建设节约型社会的总体要求。

图3 清河汪家沟段护岸林

3 几点体会

1)必须树立正确的治河理念,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通过这几年的实践,我们认为生态型河道建设在河流治理中是行之有效的。以生物防护稳定河床、改善生态环境的做法符合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科学发展观,增强了河道生态的自然修复功能。众所周知,自然的水系是一个生命的有机体,需要一个自然的生态环境才能维持健康。治河理念的调整与改变是搞好生态工程建设的关键。因此,我们必须吸收生态河道建设的好方法,治河理念要由单一的防御型向生态型、自然恢复型转变。河道治理的主要方向:①增加阻力,降低流速。②控制侵蚀,减少河流输沙能力。③增加水面和生物栖息地的连同度。④保护和修复河流的自然景观。

2)必须坚持规划先行,实现生物措施与工程措施的有机结合。按照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根据河道不同类型、区域分布、功能、生态建设重点,因地制宜,讲求实效,制定切实可行的规划和实施方案。在方案的实施过程中,首先,要以流域为单元,上下兼顾,整河推进。其次,要根据不同区域、不同地形、不同土质,选择适合当地气候特征的树种,并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确保植物的成活率。我县在生物防护中,堤脚栽植杨树、柳树、榆树;堤防迎水坡、背水坡栽植刺槐、紫穗槐、沙棘。为保证植物成活率,采取了木笼、石笼丁坝与生物防护相结合的方法,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3)必须加强组织协调,实现政策推动与全社会参与的统一。河道生态建设工程涉及的部门和地区比较多,必须加强领导、搞好协调。水利部门要加强技术指导,搞好统一规划,做好技术指导服务和监督管理工作,确保生态型河道建设工作扎实推进。

4)必须注重工程管理,实现工程管护与工程效果的具体体现。生态河道的长效管理是巩固生态河道建设成果的重要环节,其重要性不亚于整治工作本身,因此决不能轰轰烈烈抓建设,冷冷清清抓管理。①建立管理体制和机制。按照统一管理与分级负责的原则,落实分级负责的责任制。②落实管理的经费。任何管理都需要人和物的投入,管理也必须要有成本。管理的投入要根据工程的性质和管理责任权限,由公共财政投入和社会性投入配套组成。③提高管理的技术含量和科学调度水平。④加强管理队伍建设,提高管理人员的素质和管理水平。

4 结语

生物护岸工程是山区河道治理中运用的新模式,行之有效,并具有广泛的综合效益和社会效益。如今许多河段林木茂盛,形成绿色屏障,清澈的河水让濒临绝迹的鱼种、鸟类、昆虫又重新回归到自然河道、河岸中。相信在不远的将来,清原县以“生态型河道”建设为主的治河工程将更加完善,防洪体系建设逐步得到加强,为建设风景秀美、人水和谐的清原,为下游辽宁中部城市群提供充足、优质的水源做出应有的贡献。

[1]王明龙,赵建民,侯英龙.中小河流治理工程设计融入生态理念的思考[J]. 中国水利,2013(12):9-11,20.

TV882.8

B

1007-7596(2014)05-0152-03

2014-01-16

张晴(1971-),女,满族,辽宁清原人,工程师。

猜你喜欢
生态型护岸防洪
多元策略的生态型游客中心
快速组装防洪挡水墙装置
夏季防洪防汛
浅谈水利工程中堤防护岸工程施工技术应用
预制装配式波浪桩生态护岸研究
生态护岸技术在深圳防洪治理中的应用
公益宣传(防洪进行时)
Agg Hab生态型聚合栖地
2019年河南省防洪除涝保护统计汇总表(本年达到)
番茄有机生态型无土栽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