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预习,开启有效之门

2014-01-21 21:37杜显忠
关键词:课前预习深度课文

杜显忠

近日听过几节公开课。教师们放手让学生活动,启发学生充分发表见解,突出体现了新课程理念。但也有一些意外,一位教师一开场就鼓励学生任意选读课文语段,喜欢哪一段就学哪一段,哪一点印象最深就谈哪一点。结果学生提出了一大堆问题,却少有触及课文精髓的“真知灼见”,那些肤浅而零乱的提问也干扰了教学重点的把握。还有一位教师在让学生“用2分钟快速浏览课文”后就转为讨论,结果整节课教师“主导”吃力,学生“主体”迷茫,教学步骤的推进十分艰难。课后交流反思,笔者深深地感到,有效的语文课堂离不开学生课前的深度预习。

何谓深度预习?结合平常教学实践点滴,笔者认为,深度预习应该包括:在初读课文、解决生字难词的基础上,初步形成整体感知,基本把握重点和难点;在主动求疑和思考的基础上,尽其所能地利用资源,对课文理解增加深度,拓展广度,为课堂学习激发兴趣,引领方向,提高效率。

根据自身体会,笔者对指导学生学会深度预习作了一些尝试和思考,也有一些感悟。

一、由浅入深,适时适人

课前预习的内容涉及面比较广泛,但一般都离不开“识记”“阅读”“欣赏”等方面。归纳一下,按照由浅入深的层次可以列举如下:①理解标题和背景知识;②标注和掌握生字生词;③读通读熟课文,形成整体感知;④尝试解答课后练习,明确学习重点难点;⑤搜集课文相关资源;⑥提出质疑,交流探讨。显然前三项是基础性要求,后三项为发展性要求。通常情况下,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基础和时间有选择地确定预习内容。现实中多数学生选择基础性要求作为预习内容。

但深度预习强调的重点在发展性要求。这首先是落实新课标精神的需要。“发展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个性化的阅读”、“养成独立思考、质疑、探究的习惯,增强思维的严密性、深刻性和批判性”,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此类要求随处可见。其次是适应高中学段语文学习特点的需要。经过义务教育阶段的学习,学生已经在语文知识、学习方法等方面积累了一定的基础,所以高中语文教学的目标应转向在“积累整合”基础上侧重培养学生的“感悟鉴赏”“拓展创新”能力。教材选录的课文既兼具“人文性和工具性”,适宜学生个性解读,又有大量的课外资源连接,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了方便。深度预习,要求学生由浅入深,努力在“发展性要求”方面探究规律,培养习惯,取得实效。

语文课前预习适宜在课外进行,深度预习更不主张放在课内。因为它需要较多的时间保障,高中生学业再重,花一定的课余时间来学好语文也是应该的。语文教学“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的规律更提醒我们要让学生用好课外时间。深度预习要求充分鼓励学生利用一切课余时间。对于全册性的预习,建议学生利用假期时间或周末时间;对于单元性的预习,建议学生利用周末时间或自习课时间;对于单篇性的预习,建议学生利用课后或自习课的时间。所用时间的多少,可以根据学生的基础和兴趣来定。

二、类型多样,形式活泼

根据内容的特点、指向的差异,预习可以分为不同类型。主要有:(1)浏览性预习。阅读课文,整体感知背景知识和大体文意,标注生字难词疑点,留待教师讲课时解决。这种预习让学生在课前对基础知识有所准备,让高中语文课堂能有一个较高的起点,也有利于培养学生阅读习惯。(2)思考性预习。不是一般的课文浏览,而是带着问题,开动脑筋,精细阅读,把握文章的重点难点。问题可以是教师精心设计的思考题,也可以借用课文后的“研讨与练习”题目。一般来讲,这些问题应与教师课堂上讲读的重点相一致。课堂上师生预设吻合,问答相和,课堂效率就能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能有效调动。(3)技能性预习。耗时较多,但它是对语文学习有帮助的基本技能练习。如故事情节复述、分角色有表情朗读、重点内容的改写仿句等。《孔雀东南飞》是著名长诗,字句难度不大。笔者课前布置学生熟读课文,列出事件发展的提纲,再据此准备讲述故事。课堂上,学生把书面(提纲)、口头(复述)的预习成果拿出来展示交流,不仅学生学有兴味,而且教学时间缩短,效果也很好。(4)辅助性预习。有些课文内容或涉及一些社会历史、自然科学常识,或涉及社会风土人情甚至旧有的已学知识。为更好地理解课文,学生需要课前查阅一些相关资料,回顾前面已学知识,或开展一点社会调查,或看视频、听录音,或参观现场实物……这些行为就是辅助性预习。这种预习,一方面可以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让语文学习与生活建立自然的联系;另一方面,可以对课文内容理解充实,具体完备。

一般认为,浏览性预习是常规预习方式,而其他预习类型可以有选择实施。但深度预习要求学生尽可能灵活运用多种预习方式,取得最佳预习效果。比如《林黛玉进贾府》课文太长,必须课前作静心浏览。但仅此还远远不够,要求学生还要看相关视频,激发兴趣;查阅贾府人物关系,理解林黛玉进贾府“步步留心,时时在意”的根源等等。学生作了形式活泼的深度预习,学习兴趣得到激发,学习质量也成倍提高。

三、检查指导,兼具并包

叶圣陶先生说过:“预习原很通行,但要收到实效,方法必须切实,考查必须认真。”如果平常让预习流于形式,学生也会任务式地完成。长此以往,不仅不能高效地完成预习任务,也无法达到培养预习习惯的效果。深度预习尤其需要教师的有效指导和检查督促。根据新课标精神,高中语文预习指导要侧重两个方面:一要侧重培养独立收集相关课文资料的能力和提问的能力——这是高中学习的基本能力。学生获取信息,是学习的前提;进而提出问题,就是探究的开始。深度预习,既包括大量地占有资料,也包括建立在资料基础上的思考和发现。思考问题,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才能使他们主动地进行新的探索,才能使课前预习发挥最大功效。二要侧重在正视学习态度、能力方面的差异的基础上选用恰当的预习方法。只有遵循了“正视差异,灵活调控”的原则,深度预习才不会让学生望而却步,也才能让每一个学生实现最大收获。笔者在教学中,一般依据学生情况提前拟就面向不同层次学生的预习指导方案,让学生讨论商量其可行性。如果可行,就要他们选择完成预习任务;如果不可行,可以自己修改完善和执行。这样,深度预习做到了目标明确,针对性强。

语文课程评价不仅可以考察学生实现课程目标的程度,同时还能检验和改进学生的语文学习和教师的教学,有效地促进师生的共同发展。教师及时地对学生的预习情况进行检查、反馈并给予一定的评价,可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进一步促进学生的学习参与性,使教学效果大大提高。预习检查,方式多样,可以查看学生课本上的圈点标注或预习笔记上的体会感悟、疑惑问题,可以让学生在讨论辨析中展示预习的收获,也可以用评比的方式褒扬优秀的预习成果,还可以在课堂上收集问题,讨论答疑……预习的检查评价反馈既是课前预习和课堂讲解的黏合剂,也是促使学生进行深度预习的发动机。教师只有把深度预习指导和预习后的检查评价结合起来,才能真正全面地让学生养成深度预习的习惯,也才能把高效课堂引入佳境。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我们通常把眼光盯着课堂40分钟,却不知道语文学习是从课前预习开始的。预习对语文课文教学起着重要的导向、辅助作用,深度预习甚至是语文高效课堂的关键环节,我们要多花一点时间和心思培养学生深度预习的习惯,让深度预习真正成为高效语文课堂的催化剂和突破口!

猜你喜欢
课前预习深度课文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深度理解一元一次方程
背课文的小偷
小学数学课前预习式微课的应用策略
深度观察
深度观察
深度观察
用好导学案将课前预习进行到底
浅议语文教学的课前预习
关于初中课文知识拓展教学的若干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