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书习题的合理使用与再度开发

2014-01-21 21:38高珺
关键词:教科书习题历史

高珺

当前的新课程改革为每位教师开辟了解放思想、优化教学的天地。其中,“如何创造性地使用教科书”,即进行优化教科书的探讨,已然成为当前课程改革中的一个重要课题。以《历史与社会》辅助内容——习题为例,它们虽是课文的补充说明,但也提供了掌握和运用知识的基本方式,是对课文系统的形象化、具体化、趣味化的一种处理,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有利于学生阅读教科书和理解课程内容。但是,一些教师对教科书习题的处理方式存在一些误区。他们或愿花大力气于课文正文部分,但对教科书辅助习题的处理却轻描淡写、浮光掠影;或面面俱到,力图使学生题题过关……笔者认为,正确的做法是对教科书中的习题进行二次创造,将习题转化为“学材”,使师生共同成长为教科书的编者和主人翁。

要使《历史与社会》习题得以合理使用与再度开发,必须把握好以下三个前提。

一是深入钻研课标与教科书。课程标准是教科书编写的依据,教材内容的选择应符合课标的要求。因此,教师应当依据课标反复阅读教科书,读出教科书的本意和新意,把握教科书的精髓和难点,把教科书内化为自己的东西,具有走进去的深度和跳出来的勇气。

二是通过学习提高教师自身的教学水平和专业素质。教师不但要对课标与教科书做深入细致的研究,而且要广泛涉猎有关的知识,以增加教科书内容的广度与深度。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只有当教师的知识视野比学校教学大纲宽广得无可比拟的时候,教师才能成为教育过程的真正的能手、艺术家和诗人。

三是分析学生的学习现状和需求。教师要全面了解班级学生的心理状况,深刻了解学生学习的客观规律和基本过程,清晰地把握班级学生的知识背景和思维特点,用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方式呈现教科书内容。

做好了合理使用与再度开发的前提准备,在教科书习题合理使用与再度开发的实施阶段,我们要坚持的策略是“四度”。

一、处理要有坡度

所谓合理使用,就是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进度,结合班级学生的实际,有选择地使用教科书上的习题。我们知道,人的发展有两个水平,一个叫现有发展水平。具体到处理上,就是要对习题进行分类筛选,对那些背景材料相对陈旧、题目难度较小、探究价值不大的习题,通过学生预习或教师授课解决就行。另一个叫最近发展水平。对一些受限于知识和能力单凭学生自身难以解决且有探究价值的问题,应运用课堂集体讨论或课外探究的方法予以完成。合理使用教科书习题的重点,是有针对性地瞄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通过教学不断地把最近发展区转化为现有发展区,把学生不会的变成学生会的,把学生力所不及的转化为力所能及的。

例如,《历史与社会》七年级上册第56页习题第2题——“说出表格中的世界之最及其所在的大洲”,完全可以交给学生自主完成。而第3题——“让学生描述非洲的地理位置和气候类型特征”的解答,则需要教师告诉学生如何利用地图确定区域的位置和范围,一个地方的位置可以通过经纬度和相对位置两个方面来描述;气候特征可以从温度与降水两方面描述,区域的自然条件包括这一区域的地形、气候、河流和自然资源。这种有坡度的处理,能使学生通过解答题目突破现有发展区,提升能力,获得智慧,促进发展。

二、调用要有热度

由于种种原因,教科书中的习题所引用的材料滞后于实际,不可能是最新的。 教科书为全国统编,也不可能完全适用于不同地区、不同层次的所有学生。因此,在立足于教科书的基础上,适时地引入现实生活中人们普遍关注的“热点”和“焦点”问题,以有效地挖掘教书“习题”的价值。具体应结合班级学生实际和不同教学阶段要求,对教科书习题进行二度开发甚至三度开发,使之更适合当时当地教学的需要。在教改研究中,教师可以从适当增删相关背景材料方面进行尝试,通过对教科书习题中的背景材料的删减,使习题更切合教科书内容,时效性更强,以激发学生学习“历史与社会”的积极性和关注社会的热情,有效地达成教学目标。

例如,《历史与社会》九年级“专题探究”中的许多背景材料过于陈旧,“环境亮起黄牌”中选用的白色污染材料是1996年北京动物园长颈鹿生病的事例,“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选用的是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数据,“重建我们的家园”中选用了1998年北京市区空气质量数据;“看不见的手”中选用的是2006年底陕西某地芹菜菜农自毁菜地的内容;等等。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应撷取更新颖、更典型的时政材料予以替换。如“环境亮起黄牌”,可选用2012年2月国务院发布的新修订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中增加细颗粒物监测指标这一内容作为补充材料,以充实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兴趣,提升教学效果,达成培养学生责任感的教学目标。

三、重组要有跨度

一些教师过分遵循教科书本身的编写顺序,对习题处理机械、呆板。虽然现行教科书选用的背景材料具长期效应,但有些问题的设置不够新颖、比较简单,与辅助习题的梯度与深度难以匹配。例如,从教科书的结构化功能角度来分析,现代教科书的信息组织不可能是“散落式”或“百科全书式”的,而要体现一定基本思路的结构化体系,以帮助学生建构和梳理自身的知识结构体系。例如,笔者在教学八年级的有关内容时要求学生当堂归纳、整理并运用一分为二的辩证观点分析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史学观点的习题。学生不仅参与的热情高,而且重组习题的质量也不错,现撷取几例。

(1)你是怎样理解雅典的民主制的。(《历史与社会》八年级上册P52内容)

(2)礼乐制度有什么用处或害处?(《历史与社会》八年级上册P71内容)

(3)谈谈你对“焚书坑儒”的看法。它对中国古代社会、文化造成了哪些影响?(《历史与社会》八年级上册P80内容)

(4)谈谈你对“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看法。(《历史与社会》八年级上册P84内容)

(5)三国鼎立是历史的退步还是历史发展的进步。(《历史与社会》八年级上册P89内容)

(6)谈谈你对开凿京杭大运河的看法。(《历史与社会》八年级上册P103内容)

(7)在你看来,“澶渊之盟”是一个怎样的盟约?(《历史与社会》八年级上册P106内容)

(8)为什么富兰克林和印第安人都认为自己的文化是完美的,而对方的文化是野蛮的?我们应当如何看待这些不同的文化呢?(《历史与社会》八年级下册P22内容)

(9)联系新航路开辟后的相关史实,说一说为什么对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存在截然相反的观点?(《历史与社会》八年级下册P24内容)

实践证明,教师在梳理知识结构体系、传授学习方法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实现习题的重组,能激发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探索、主动创造的探究动力,使他们在宽松的思维时空中思索、辨析,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完成认知发展的三个阶段,实现认知的重组和思维的创新。为此,教师要及时掌握学界新观点,更新观念,吸纳学术界的新观点、新成果,通过对已过时材料的舍弃、提法不妥材料的改编、增添,实现习题有意义的重组。

四、优化之间有厚度

教科书作为引导学生进行学习和探索的工具,不仅向学生展示了知识的内容,更重要的是逐步向学生展示了如何获得知识的过程和学习的方法,让学生逐步体验到如何从实践中发现和提出问题、认识和解决问题,逐步从模仿发展到独立思考,从学习发展到创新。为此,教师要在达到共同水准的基础上为学生设计适用于不同程度的练习题。例如:《历史与社会》八年级上册第28页“习题”中的第2题:“亚非古代文明大致位于哪个温度带上?从地理环境看,它们有什么共同特点?试着说明其原因。”通过分析此题,教师不仅要让学生学会从地理环境角度如气候、地理位置、地形地势等方面分析原因,还要让学生根据此题内涵,进一步设计同类习题:“在文明的产生和发展过程中,自然环境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请用具体事例说明。”让学生在思考、讨论的基础上将第一单元与第二单元的学习内容有机结合起来分析。可选用的事例有:一千万年前,东非大裂谷环境的变化,使生活在这里的古猿被迫下地生活,学会直立行走,走上了向人类进化的道路;北京人使用天然火;河姆渡人、半坡居民的建筑形式和农作物的不同;等等。通过类比归纳,让学生除达成理解、巩固基础知识的目的外,更培养其对所学知识、方法的综合运用能力与创新思维。

总之,作为学习者与研究者,教师应该改传统的知识教材观为智慧教科观,使教科书成为师生、生生之间进行建设性对话的桥梁,通过它实现“教学相长”,既促进学生的学业发展,又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高效地完成教育教学任务。

猜你喜欢
教科书习题历史
从一道课本习题说开去
一道课本习题及其拓展的应用
抓住习题深探索
《备急千金要方》:中医急诊教科书
精心设计习题 构建高效课堂
对一道教科书习题的再探索
新历史
被藏起来的教科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