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音乐教育与人的素质

2014-01-21 22:13胡明
关键词:音乐教育关系

胡明

摘要:音乐教育是素质教育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它对一个人的思想道德、智能、情感意志、身心健康等素质的形成,有着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功能。

关键词:音乐教育;人的素质;关系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01-018-1

一、音乐教育与人的思想道德素质

早在古代,孔子就提出“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的教育主张,他认为人的品德完善,依赖音乐去完成。荀子也说:“夫声乐入人也深,其化人也速。”指出了音乐“化人”的功用。的确,优美高雅的音乐,有助于平息躁动的、非分的欲望,使人自觉地服从遵守规范与制度。而激昂的音乐有助于激发人,使人自觉奋发,去拼搏、进取,并能逐渐形成正确的审美观,培养感受美、鉴赏美、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提高分辨“真假”、“美丑”、“善恶”的能力,从而在思想、道德、性格、情操、修养各方面发生变化,培养一种爱憎分明的道德情感和自觉的道德信念。我国著名音乐家聂耳创作的国歌《义勇军进行曲》,展现了中华民族的不屈不挠、勇往直前的精神,洋溢着浓烈的爱国主义情感,给人一种大无畏的、战胜一切艰难困苦的信心和力量。每当国歌响起,相信我们每一个炎黄子孙都会心潮澎湃,为之骄傲。尤其在新时代下,像《大中国》、《爱我中华》、《走进新时代》、《五星红旗》等一大批优秀歌曲,使每个中国人的爱国主义情感、民族自豪感进一步得到升华。时下,《八荣八耻》歌曲的学唱更加激励我们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二、音乐教育与人的智能素质

音乐对人的意识和思维的催发作用在很多科学家、政治家、文学家等身上也得到了充分的体现。美国作曲家、教育家赫伯特·齐佩尔博士在一次为慈善事业举办的音乐会上,问会上担任小提琴演奏员的爱因斯坦:“音乐对你有什么意义?有什么重要性?”爱因斯坦当时毫不犹豫地回答:“如果我在早年没有接受音乐教育的话,那么我无论在什么事业上都将一事无成,我的很多科学成就是从音乐启发而来的。”他还说:“每当我遇到难题的时候,为了使头脑清醒,我就拿起小提琴进行演奏。”因此说,音乐教育有利于发展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是智力良好发展的基础。现代科学证明,在中、小学校时,那些看谱能唱、会演奏乐器的学生,一般其各门功课的学习成绩都较优良,因为,音乐中的视唱、视奏,往往必须既看曲谱又看歌词,音符。从而,培养了眼睛的速视能力和耳朵的审美水平,锻炼了脑神经的接受能力和反应能力。而良好的视、听功能及神经反射是发展智力的基础,有助于发展想象力、注意力、理解力和记忆力,增长人的智慧和聪敏。现如今,越来越多的家长都让孩子在课外之余学习乐器或接受音乐方面的训练,其目的无非都想让自己孩子的素质得到全面发展。因为在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没有哪个家长愿意看到自己的孩子落后他人。

三、音乐教育与人的情感素质

音乐是一种善于表现和激发感情的艺术,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和吸引力。当优美、健康的音乐与人的生理、心理的节奏、旋律产生共振协调并被陶醉时,使人产生一种高尚的、正义的、道德的、灵魂升华的情感,使人充满了对人生的希望和追求,对生活、生命和整个世界的挚爱,增强了奋斗的自信和力量。所以说,音乐欣赏的过程也就是感情体验的过程。由于其感情体验是受理性支配的,所以,一个从儿童时期到成为社会的人,对音乐感情的体验会随着社会实践、生活积累的不断丰富,而得到提高,同时也将会从中丰富自己的情感。如果一个人从小就开始接触音乐,那么他未来的情感是丰富的,他的心理素质是趋于完善的,他的人格是健全的。音乐的这种作用还表现在其所具有的共感性。由于音乐不存在语言、文字、种族和国界的障碍,因而,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融与距离拉近最为直接。人们通过音乐引发自己与其他人的共感共鸣和心灵的沟通,所谓“高山流水”觅知音。

音乐教育活动极注重培养人的情意素质,使其品格和个性得到健康和谐的发展。我们常说:“性格决定命运。”的确如此,一个人在学业和将来的事业上能否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非智力因素的养成。而音乐教育是心灵的塑造,是情感的培养,是个性的发展,是辅助非智力因素养成的好帮手。

音乐教育正是在潜移默化的音乐欣赏,器乐的演奏,歌曲的演唱中,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展开无限的想象和联想,获得音乐所表现的思想和意境,获得情感的陶冶和培养。如演奏乐曲或表演节目,为了表演出色,必须一丝不苟,热情积极,全身心地投入训练与演出。音乐的集中性、精微性、表现性及形象性,要求学生具备非智力因素的诸要素,从而形成一种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这种品质会赋予他们对学习的高度自觉性和责任心,使学生会思维、会求知、会生存,对他们以后事业和人生有很大的帮助。

四、音乐教育与身心健康素质

专家研究认为,音乐的频率、节奏和有规律的声波振动,是一种物理能量,而适度的物理能量会引起人体组织细胞发生和谐共振现象,这种声波引起的共振现象,会直接影响人们的脑电波、心率、呼吸节奏等。科学家们还认为,当人处在优美悦耳的音乐环境中,可以改善精神系统、心血管系统、内分泌系统和消化系统的功能,促使人体分泌一种有利健康的活性物质。良性音乐能提高大脑皮层的兴奋性,可改善人的情绪,振奋人的精神。同时,有助于缓解心理、社会因素造成的紧张、焦虑、忧郁等不良心理状态。所以说,音乐能促进健康,医治疾病。据有关新闻报道:英国有位老太太患肺病住进一家音乐疗养院,医生想把老太太肺内的淤痰取出来,但很麻烦。后来医生得知老太太平时喜欢唱歌,于是就让她放声歌唱,奇迹出现了,很快,老太太肺内的淤痰最后全部咳出来了。这是因为歌唱时,平缓的胸腹深呼吸运动,能锻炼肺活量,对心、肺都有保健和按摩作用。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医院、利用各种音乐医治好了许多病人。现如今,在我们大多数校园里听到的不再是铃声,取而代之的则是一些中外世界名曲。每天无论上课、下课、上学、放学、还是课间操,都播放一首名曲代替。学生在紧张的学习之余,课间听听轻松愉快的音乐,有利于放松大脑神经、使其课堂上精力集中,提高学习效率。这样的做法,不仅为广大师生营造了充满高雅音乐文化氛围,而且对身心大有好处。endprint

猜你喜欢
音乐教育关系
浅析音乐教育在基层消防部队中的作用
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在新课改背景下的改革
论陶行知教育思想在幼儿音乐教育中的运用
音乐美学基本原理对音乐教育的几点启示
中等职业学校音乐教育的价值与功能探讨
保加利亚媒体:饭局是中国搞定“关系”场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