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中小学一体化校本体育课程体系的研究——发展趋势

2014-01-21 22:13徐霞琴
关键词:一体化发展趋势

徐霞琴

摘要: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法对中小学体育教育课程一体化的概念、理论、策略等方面进行了梳理,对中小学一体化校本体育课程体系的发展趋势进行了论述,以期为后续研究提供理论基础。

关键词:中小学体育教学;一体化;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01-019-1

1999年6月,《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明确规定,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宗旨,以培养学生创新秸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由此,素质教育进入了一个全面开展的阶段。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进行,中小学课程一体化的改革也显得越来越重要。

一、体育教育课程一体化的概念及理论

校本课程:基础教育新课程体系中的一个组成部分,是以学校老师为主体,在具体实施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前提下,通过对本校学生的需求进行科学的评估,充分利用当地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根据学校的办学思想而开发的多样性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它是既能体现学校的办学宗旨、学生的特别需要和本校的资源优势,又是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紧密结合的一种具有多样性和可选择性的课程。

中小学教育一体化的概念:为了适应学习化社会的需要,以终身教育思想为指导,根据专业发展的理论,对体育职前培养、入职和在职培训进行全程的规划设计,建立起体育教育各个阶段相互衔接,既各有侧重,又有内在联系的教育体系。

从20世纪60年代起,教育改革浪潮使人们逐渐认识到应该同医生、律师和工程师一样是一种专门性的职业。196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国际劳工组织提出《关于地位的建议》,首次以官方文件的形式对专业化作出了明确说明,提出“应把教育工作视为专门的职业,这种职业要求经过严格地、持续地学习,获得并保持专门的知识和特别的技术。”人类知识的快速发展和多元变化使得教育内容大量增加、教育目标更加精确,由此对教学方法产生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工作已完全成为一种专门的职业,也完全成为专业工作者。专业化是指职业具有自己独特的职业条件和培养体制,有相应的管理制度和措施。其专业性表现在:国家规定的学历标准,必要的教育知识和教育能力,职业道德,资格的管理制度等。专业化的基本含义包括:第一,专业既包括学科专业性,也包括教育专业性,国家对任职既有规定的学历标准,也有必要的教育知识、教育能力和职业道德的要求。第二,国家有教育的专门机构、专门内容和措施。第三,国家有对资格和教育机构的认定制度和管理制度。第四,专业化是一个发展的概念,既是一种状态,又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作为专业人员,从专业思想到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专业心理品质等方面由不成熟到比较成熟的发展过程,即由一个专业新手发展成为专家型或教育家型的过程。它是专业化的核心内容,其特殊内涵在于素质的提升与发展。关键在于提高实施教育的能力和水平。体育教育课程一体化的构建是以专业化发展为高等进行的,不同阶段课程的设置要满足专业发展的需要。

二、中小学体育教育课程一体化的策略

1.构建中小学体育教育一体化课程的指导思想

进行体育教育课程研究之所以要强调指导思想,是因为指导思想较之于课程目标更加具有宏观性,能高屋建瓴地从战略高度看待和分析体育教育课程的目标、内容、实施和评价等问题。而我国现阶段研究中小学体育教育课程不能单纯从教育课程本身出发,而是要结合世界教育发展的趋势、我国正在进行的高等教育课程改革以及创建学习型社会的实际进行考虑。

根据当前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现状和面临的挑战,有学者已尝试表述我国教育课程设置的指导思想。其主要精神是体现现代化的教育观念,构建合理的、三个面向的教育一体化课程。这同体育教育的指导思想在原则上是基本一致的,遵循了教育的发展规律,符合我国现阶段高等教育课程改革的要求。因此我们可以在借鉴的高度上,将构建中小学体育教育一体化课程的指导思想表述为:体育教育一体化课程要体现健康第一、终身体育等现代化的教育思想观念,反映中小学教育领域的改革精神,有助于促进体育的专业发展,逐步建成结构合理、内容充实、教材完备、面向未来、综合性的、一体化的中小学体育教育的课程体系。

2.中小学体育教育课程编制的一体化

中小学体育教育一体化课程的编制应遵循由理论到实践,由广博到精深的原则,将通识课程和理论性较强的教育专业课程和学科专业课程安排在初始阶段。但这并不是说在高校或者工作后就不需要这类课程了。在后两个阶段这三类课程的安排要更加结合教学实践进行,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因为这类技能型课程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掌握的。因此,这种教育必须从学生确立做体育的发展方向就开始抓起。在适当时候,应该开始让小学生接触到中等教育,这种接触的方式应该多种多样,低年级的时候可以是相对零散地安排观摩类课程,到了高年级就应该是实践课程。在同类课程的编制上,要采用螺旋上升的方式,注重课程内容的连贯性和深入性,符合能力发展的规律,循序渐进地培养其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创造能力、表达能力、沟通能力、实践能力等,帮助他们逐步成长。endprint

猜你喜欢
一体化发展趋势
中高职服装设计专业一体化课程体系建设研究
中高职一体化课程体系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克里米亚完成入俄“一体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