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新课改下化学教法与学法的优化

2014-01-21 06:33徐和荣
关键词:化学教学优化

徐和荣

摘要:为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新意识,促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实现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化,我们必须重视和研究学法的最优化。本文就如何使教法和学法优化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化学教学;教法和学法;优化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01-056-1

从05年开始,我省已全面实施新课程改革,新的化学课程从学生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出发,发挥学科自身的优势,将科学探究作为课程改革的突破口,激发学生的自主性和创新意识,促使学生主动的学习,进行科学探究。因此,优化教法与学法是实现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一个极为重要的条件。

教法和学法,各有各的特点和规律,各以对方存在为前提,二者在一定条件下可互相转化。而我们教师就是要创造条件,在转化过程中实现教法和学法的优化。

一、学法转化为教法,实现教法的优化

学法转化为教法,就是把学生应掌握的科学的学习方法转化为教法,使教师的教学方法符合学生的学习规律,从而实现教法的优化。也就是教师在优选教学方法时,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他们积极参与投入到教学活动中,教会学生规律性的学习方法。科学的学习方法很多,其中最要的是阅读能力(自学能力)和思维能力。就以阅读方法来讲,有通读、精读、研读之分。对高中学生来说:可以提倡在精读的基础上,往更高层次的方向发展研读。所谓研读,简言之,就是要研究性地去阅读材料,对教材中的疑难之点,易混淆之处,敢于质疑,发表独立见解,以培养学生求异创新的素质,教学设计,如按这种要求来指导学生进行读、议、讲,就可提高他们的科学阅读的能力。

如在学习强弱电解质时,应在实验和读、议、讲的基础上,注意以下几点:一是从事物内在的本质上讨论电解质溶液导电性强弱的根本原因,即决定于离子浓度的大小;而强弱电解质的划分依据,不仅与结构有关,更主要取决于电离程度。二是运用比较、分析、归纳方法,区别强弱电解质的特征。三是运用辩证思维方法弄清:弱电解质溶液导电性弱;强电解质(可溶性)浓溶液导电性强,其稀溶液导电性弱;某些难溶性物质(BaSO4),其水溶液几乎不导电,但还是强电解质,因为其溶解的部分及熔融状态下均全部电离。

学生的认识过程是一种由浅入深,由易到难,逐步深化的过程,因此,学法转化为教法时,还要体现学生学习的阶段性,以指导学生进行层层学习,逐步提高学生会学的能力。学生获取某种知识的阶段性,可分为认知、巩固、应用三个阶段。教师在设计教法时应使学法融合到学习的各个阶段中。如盐类水解的教学,第一阶段是在实验基础上,通过逻辑推理的抽象思维,让学生理解硫酸铝、碳酸氢钠,两类盐能发生水解反应,使溶液呈酸性或碱性。另一类如氯化钠在溶液中只电离不水解,而呈中性。第二阶段则让学生归纳常用强酸弱碱盐,强碱弱酸盐的水解规律,以及这些盐所对应的强酸、弱碱、强碱、弱酸在周期表中的位置。第三阶段是盐类水解的应用,则要结合平衡移动理论,或促进或抑制水解,使盐的水解为工农业生产及日常生活服务。

二、教法转化为学法,实现学法的优化

教法转化为学法就是把教师优化的教学方法转化为学生学习的方法,使学生的学习方法沿着正确的轨道进行,从而实现学法的优化,主要可通过以下几个条件实现其转化。

1.教法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心理品质,贯彻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相结合的原则,有利于学法的优化。教师的教不能代替学生的学,教师只能起主导作用,关键还得靠学生自己。所以,教法转化为学法时,为了培养学生的科学学习能力,必须调动和优化学生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为此,教师要了解不同年龄学生的心理特点,建立和谐亲切的师生关系。生动活泼的教学情景使学生在愉悦有序的环境中获得新知,发展智力,有利优化学法。因此,在教学中,力求多一点鼓励和表扬,少一些批评和指责。有些演示实验让学生上讲台表演,教师做提示和配合,更能使学生注意集中,激发兴趣,形成良好的学习情绪和教学情景。

2.教法要重视示范性,为学法提供依据。学生毕竟是学习者,他们的知识和技能,能力和智力,生活经验等尚需不断提高和丰富,故还是要通过教师的引导,通过优化的教法,给学生作出示范,让他们认识教师的教法转化为学法的过程和意图,提供优化学法的依据。如习题课教学,尤其是一些陌生的综合题,其解题的思路、思维方法、解题的突破口、解题的技巧等教法,应给学生作出示范,起到教会学生学会的作用,从而优化学法。例如,初三的溶解度及晶体析出的计算是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教师可通过对典型的、代表性的例题求解,为学生提供依据。如:摄氏三十度时,200克KCL饱和溶液,在温度不变时,蒸发掉50克水,求析出KCL晶体的质量。(已知在摄氏30度时,KCL溶解度为37.4克/100克水)。不少学生的解法如下:

先求总溶质质量:(100+37.4)/37.4=200/X;X=54.4克。再求出析出晶体后,留在溶液中KCL质量:37.4/100=Y/(200-54.4-Y);Y=35.7克。最后求出析出晶体的质量为:54.4-35.7=18.7克。此时教师应启发学生,让他们理解析出晶体的质量仅决定于蒸发的水的质量,与原溶液质量无关(只要蒸发量不大于原溶液中水的质量),于是就可得到简便的解法,以作示范,为解者类题目提供依据:37.4/100=X/50;X=18.7克。

为适应现代教育的需要,我们应当坚持教法和学法的辩证统一,追求化学教法和学法的优化,指导学生由学会向会学的方向发展。endprint

猜你喜欢
化学教学优化
优化问题设计
营商环境五方面持续优化
优化英语课堂教学策略的探索
促进学生认识发展 优化初中化学复习
化学史在初中化学教科书中的渗透
浅谈初中化学基本概念的教学方法
浅析高中化学教学中探究式教学的实施策略
多媒体技术与化学课堂教学
化学探究性学习方式的构建
如何培养学生的化学核心素养